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10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之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而是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D.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3.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们也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B.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C.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D.《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4分)5.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6分)山东省威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山东省泰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D.“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D.民无信不立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革命文化凝练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崇高信仰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只顾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将人民的福祉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峥嵘的革命岁月。面对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崇高的革命理想引领中国工农红军走完长征,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殊死搏斗,必胜的革命信心激励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成功万岁”“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等铮铮誓言,是中国共产党人誓死捍卫革命信仰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虽然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些生死考验减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更遑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是政党衰落的开始,也是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前奏。我们需要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于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把准方向,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坚守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通晓中国革命历史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理想信念引领伟大的革命实践,将理想信念贯穿于伟大革命实践的始终。我们要以革命文化深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应自觉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的力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政治定力。(摘编自王紫潇《弘扬革命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材料二: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富饶丰美的神州大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全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国人的文化禀赋和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它反对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却并非盲目地排斥一切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民族特性。毛泽东提出,“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他主张,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发展民族新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胞物与”“兼爱非攻”的和平向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节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意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修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革命文化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滋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善于披沙沥金、萃取精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著作哲理浓郁,意味隽永,处处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彩,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鲜明印记,成为灵活化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典范。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革命精神,无不蕴含着优秀民族文化的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实现了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跨越性创新和发展。毫无疑问,革命文化首先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这是由它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但是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相互隔绝、截然对立的关系,只不过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而已。革命文化没有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继承其中合理、积极的部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源头。(摘编自于化民《党史视野中的中国革命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创造的,是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形成的。B.近代以来的多种政治力量只顾自身特殊利益,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崇高信仰的激励下,突破了这一局限性。C.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这与中国人的文化禀赋和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关系。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革命文化从中汲取了无比丰富的营养并发展、创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把共产主义作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任务的关键。B.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需要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C.老一辈革命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哲理浓郁的著作,这些著作成为灵活化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典范。D.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革命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兼容并包和全面吸收的态度。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B.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障。C.以革命文化励志激血性,以革命文化润心修品德。D.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4.两则材料都谈到革命文化,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革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山东省”山东学情“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对勇德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使“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其“浩然之气”学说的提出,为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明代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力行力倡;等等。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人们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梁启超有感于中华民族“强武之民,反归于劣败淘汰之数”的悲惨命运,为中华民族寻找其武勇的文化基因,写就了《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在梁启超的笔下,大智大勇的孔子,不畏强权的曹沫、毛遂,以死报恩的侯嬴,宁折不屈的项羽……都被视为武勇精神的象征。国学大师章太炎通过“儒侠说”使尚武精神发扬光大,以“刚毅特立”“坚苦卓绝”“奋厉慷慨”的亦儒亦侠的古“儒侠”为典型,力倡古儒中固有的义薄云天的侠勇精神。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艰难、挫折等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每一个人都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材料二: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明确地区分“小勇”和“大勇”:前者是基于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后者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材料三:中西“勇”德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至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大多数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都倾向于将无畏或不惧看作是勇的特征,但此一特征仅为“勇”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仅有此一特征,勇不必然成其为德。若要使勇成为一种德性,必须有其他因素对其予以引导或规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多从智、仁、勇三者的关系出发来阐明勇之为德的条件,认为有智行仁之勇才是真正的“勇”德。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思想家主要从理性或世俗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勇,认为只有基于理性、符合法律规定的勇才是一种可称赞的德性。从柏拉图开始,西方依法规定勇的倾向就已初露端倪,近代以后,随着法制社会的建立,法对勇的制约更为明显。其次,大多数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都看到了“勇”德有两个对立面:鲁莽与怯懦。怯懦无论是在表面上还是就其本质而言,都与勇敢格格不入。鲁莽虽表面上类似于作为德性的勇敢,其实也并非“勇”德。中国古代思想家虽然对“勇”德的两个对立面有过较为细致的分析,但就理性深度而言,其在与西方思想家的类似分析相比较时,就显得有些逊色。中国古代思想家只是分别分析鲁莽与怯懦各自的问题所在,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两者与勇敢之间的关系;而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将勇敢作为鲁莽与怯懦之间的中道,从而揭示出三者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最后,大多数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都看到了,勇敢作为一种德性可能发挥的多重作用及可能实现的多重价值。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勇敢不仅可用于胜敌,还可用于自治和克难,勇敢可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实现其价值。尤其是在勇敢用于自治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较之西方思想家的类似论述要显得更为丰富。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勇敢之作用的论述的独特之处在于,有些西方思想家凸现了作为德性的勇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国传统的“勇”德主要用于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具有宗法性质的社会目标和社会秩序服务,在这样的社会里重农轻商是必然趋势,因而适应商业冒险、自由竞争的“勇”德就难以成长。中西方“勇”德观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勇”德最为基本的规定,是勇敢之为德性的共性方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何种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勇敢都不能与其他德性相分离而单独起作用,人们都必须把握勇敢之为德性的度,过与不及都是作为德性之勇敢的对立面。(摘编自吕耀怀《“勇”德的中西异同及其扬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勇德理论上的阐释,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孔子思想的发展。B.梁启超提出的“武勇”精神,章太炎提出的“侠勇”精神,是对传统勇德的反思。C.明代王阳明认为勇要“敢直其身,敢行其意”,并力行力倡,体现了对勇的探索。D.无畏或不惧是勇德的特征之一,但此一特征仅为“勇”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勇德既是个体战胜困难不可或缺的品性,也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所必需的德性,着力培育勇德精神具有深远意义。B.中国传统的“勇”德主要用于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具有宗法性质的社会目标和社会秩序服务,更适合农耕社会。C.根据古代思想家的论述,在自治、克难等实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价值上,中国对勇的把握较西方有着明显的优势。D.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在对待勇与德性的关系以及对勇德“度”的把握上,古今中外有着某些相似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勇德的自然德性B.“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勇德的道德德性C.“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勇德的道德德性D.“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勇德的自然德性4.材料三从哪三个方面对中西勇德进行了比较?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5.材料一中说“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发扬勇德?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加以分析(6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10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之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而是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诗经》……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错误。根据材料二“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是孔子的“诗教”观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不是《诗经》。故选C。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D.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可知,不是“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张冠李戴。故选D。3.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们也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B.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C.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D.《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外国诗歌,与两则材料谈论的中国传统诗词、孔子的诗学观不符。故选C。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4分)【答案】(1)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2)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3)语言风格上: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从第一段“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可知,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从第二、三段“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可知,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从第四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可知,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从第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可知,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从第二、三、四段““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从第五段“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可知,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可见,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从材料一“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从“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从材料二“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从“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可见,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从材料一“《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和材料二“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可知,语言风格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5.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6分)【答案】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可知,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从“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可知,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从“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可知,答案③。山东省威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1、【答案】A【解析】B项,“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C项,“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项,“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2、【答案】A【解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3、【答案】D【解析】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项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4、【答案】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解析】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6分)5、【答案】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解析】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再结合“孔子想要告诉……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山东省泰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规柴油购销合同范例
- 烟草制品服务侵权赔偿
- 体育行业协议休假管理办法
- 合伙开商铺合同范例
- 江苏通信工程建设项目合同范本
- 停车场地砖施工合同
- 邮政行业劳动合同样本
- 欠条合同模板有些
- 工人用工合同范例
- 机场航站楼铝单板安装合同
- 植物嫁接实验报告
-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项目三课件
- 优秀广告作品赏析
- 高压线下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MLC(海事劳工公约)缔约国名单
- 净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 群落的结构课件【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 2022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测试题
- 东南亚印度复习课
- 《一分钟跳绳》【初中体育教学PPT课件】
- GB/T 20981-2021面包质量通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