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格人群苦乐感的调查研究_第1页
不同人格人群苦乐感的调查研究_第2页
不同人格人群苦乐感的调查研究_第3页
不同人格人群苦乐感的调查研究_第4页
不同人格人群苦乐感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人格人群苦乐感的调查研究

快乐是人类幸福的主观感受。长期以来,众多领域的学者一直在探讨影响人类快乐的因素,以期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在影响快乐感的诸多因素中,人格是其中的一个稳定因子。美国国家研究院的成人心理学家保罗·考斯塔(CostaPT)和他的同事对5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个人持久的特征对快乐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指出,不管一个人的性别、种族、年龄,也不管他的婚姻状况,工作、住处是否改变,在一开始调查时就快乐的人在10年之后仍然快乐。正如Diener(1999)所言,在预测幸福感时,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虽然许多人格特质都与SWB有关,DeNeve和Cooper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多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但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因而近年来各国许多理论和实验的工作都集中于研究SWB与外倾和神经质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些国家有美国(详见Diener和Lucas1999的综述),加拿大(Pychyl和Little,1998),澳大利亚(Hart,1999;Wilson和Gullone,1999),英国(Furnham和Cheng,1999),荷兰(Arrindell,Heesin和Fei,1999),德国(Schimmack,1997),爱沙尼亚(Allik和Realo,1997),西班牙(Fierro和Cardenal1996),以色列(Francis和Katz,2000;Gilboa,BiskMontag和Tsur,1999),中国(Frunham和Cheng1999)和日本(Furnham和Cheng,1999)等。Francesetal.(1998)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生被试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的相关在0.41至0.49之间,与神经质的相关在-0.39至-0.57之间。而且,当运用复合的、种类不同的测量方法来研究外倾和愉快之间的关系时,相关经常达到0.80。Fujita(1991)在用结构方程建模评估神经质和消极情感之间相关的强度时得到类似的高相关。最近Lucas和Diener(2000)对39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也证实了外向是快乐的核心成分。由于这些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许多研究者认为外倾和神经质提供了人格和SWB之间的主要的联系。本研究以艾森克人格量表中表征向性的内外倾向性和表征神经质的情绪稳定性作为被试人格自评的依据,在对浙江省居民的自评人格特征、快乐感状况、苦乐源判断及收入满足感和工作压力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格因素与快乐感及其苦乐源分布状况之间的关系。一、对快乐与痛苦的影响因子的调查与分析本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影响人类快乐的影响因素有六大类,分别为个体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职业状况、社会状况、环境状况。基于此,本研究同时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快乐、主观幸福感测度的相关成果,设计了本调查问卷,问卷由以下内容组成:(1)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2)自诉主客观影响因子。由健康、婚姻、收入、就业状况、宗教信仰、社会公正评价、生态评价等因子组成。(3)苦乐源判断。该部分包括2个苦乐源判断题。快乐源为:健康;亲情;工作;环境;宗教信仰;收入;人际关系;地位;自由度与其它共十项选项。痛苦源为:健康;人格;孤单;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收入;地位;缺乏闲暇;生态环境与其它共十项选项。被访者按重要程度选出其苦乐来源的最为重要的前三项指标。这两个判断能够了解人们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影响因子的总体评价。(4)生命周期性快乐评价。对自我快乐状况的生命周期性评价,分为当前、过去与未来3个主观判断指标。它运用美国心理学家Combell的梯形评尺,共分为10个判断维度,分别对当前、5年前、10年前和5年后的快乐情况做出自我评价。采用该评价标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快乐来源于个体对当期、回忆与憧憬(预期)三个时段的理解。本研究以浙江省居民为调查对象,于2003年10月开展问卷调查工作。调查问卷全部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回访的方式,本研究在浙江不同地区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600份,回收率为80%,有效问卷1254份,有效率为77.7%。样本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5%;年龄分布为:18-29岁者占36.9%,30-49岁者占49.1%,50岁以上者占14.1%;学历分布比例为:小学(8.8%),初中(19.5%),高中(22.2%),大专(24.1%),本科(22%),研究生(3.4%);职业分布为: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3.0%),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5.1%),企业经理(3.3%),企业一般管理人员(10.8%),私营业主(9.9%),工人(10.1%),农民(10.7%),教师(14.4%),医生(2.7%),学生(7.6%),离退休人员(4.3%),其它(8.2%)。二、不同人格人群在不同时期快乐感的差异性比较本研究将人格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内向、情绪稳定(内向稳定型)592人,内向、情绪不稳定(内向不稳定型)79人,外向、情绪稳定(外向稳定型)486人,外向、情绪不稳定(外向不稳定型)90人。图1为不同人格类型人群不同时期快乐感差异比较,可以看出,不同人格特征的人群其不同时期快乐感具有差异性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内向不稳定型与外向不稳定型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快乐感均较内向稳定型与外向稳定型低。以目前快乐感为例,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平均目前快乐感为7.19,高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5.9)1.29个分值。而对于五年后快乐感的预期,不同人格人群也显示出差异性,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为7.99,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为7.21。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快乐感变化幅度最小,基本呈现一条平滑的曲线,外向不稳定型与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快乐感变化幅度较大,呈“U”型变化趋势,即认为目前的快乐感最低,对以往快乐感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都较高。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在目前、五年前、十年前以及五年后四个不同时间段,四种人格人群的快乐感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人格是影响快乐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三、人格与我国快乐感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不同人格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快乐感存在显著差异。那么,不同人格人群与不同时期快乐感之间是否同样存在显著相关性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应用spss管理统计软件对人格与四个时期快乐感分别进行品质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人格与目前快乐感、五年后快乐感Pearson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均明显小于0.05,表明人格与目前快乐感、五年后快乐感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人格与五年前、十年前快乐感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四、不同类型人格人群的快乐源分布不同人格人群的苦乐感来源是否相同?也就是说,人格在哪些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苦乐感?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为我们了解人格对自身苦乐感的影响进而克服自身人格的缺陷,提高快乐程度。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应用苦乐感调查表调查结果分析不同人格人群的苦乐源分布状况。分析结果如表2与表3。表2为不同人格人群快乐源分布表。表3为不同人格人群痛苦源分布表。从以上两个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健康与亲情是不同人格人群的第一快乐源,但从快乐源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有较多比例的外向稳定型与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认为其第一快乐源为健康,分别为51.7%,49.8%,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外向稳定型与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认为健康是其第一快乐源,而仅有33.7%即近三分之一的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将其第一快乐源认定为健康,较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少16个百分点。在健康与亲情两个选项上的最大人格差距为:外向不稳定型比内向稳定型的分布比例少了23.5个百分点。(2)在主要快乐源分布中,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分布比例按多少依次排序为:健康、亲情、工作、人际关系、收入、自由度等;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排列顺序为:健康、亲情、人际关系、工作、收入与自由度;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排列顺序为:亲情、健康、收入、人际关系、工作与自由度;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为:健康、亲情、收入、工作、人际关系、自由度等。由此可见,不同人格人群的主要快乐源分布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不同人格人群的快乐来源是不一样的,虽然健康与亲情两项指标对于不同人格人群来说,都是其最主要的快乐源泉,但针对某一人格人群而言,其重要程度有所区别,对于外向稳定型与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来说,健康与亲情对其快乐感的影响比例要多于其它两类人格人群。排除健康与亲情两项指标外,其它快乐来源对不同人格人群的重要程度同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除健康与亲情外,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主要快乐源来源于工作,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主要快乐源来源于人际关系,而内向不稳定型与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快乐主要来源于收入。这表明,不同影响因子对不同人格人群有不同的敏感度。(3)在收入方面,有15.8%的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将其第一快乐源认定为收入,这一比例高出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11.1个百分点。有8.2%的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认为收入为其第一快乐源,高出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3.5个百分点,这表明,情绪不稳定型人群从收入中所获得的快乐多于情绪稳定型人群。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情绪类型与收入关系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从痛苦源分布表可以看出,有15.2%的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认为收入是其第一痛苦源,高出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4.5个百分点。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同一比例为13.9%,内向稳定型为12.0%,由此可见,情绪不稳定型人群从收入中所获得的痛苦高于情绪稳定型,综合上述两个结论可以说明,收入对情绪不稳定型人格人群快乐感的影响比对情绪稳定型人格人群敏感。(4)在健康方面,有38.8%的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把健康归为第一痛苦源,这一分布比例高出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10.5个百分点,这表明,有更多的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对健康具有敏感性,而外向不稳定型人群是在第一快乐源、主要快乐源四个选项上的分布比例最少,而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在上述四个选项上的分布比例均最高。这说明,健康对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苦乐感的影响较显著而对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苦乐感的影响则相对不显著。(5)在工作压力方面,有21.2%的内向稳定型人群认为工作压力为其第一痛苦源,这一比例高出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7.2个百分点。从情绪稳定性角度看,有较多比例的情绪稳定型人群认为其第一痛苦源为工作压力,给其所带来的痛苦仅低于健康,为进一步研究工作压力与人格的关系,本研究对四种不同人格人群的压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8。表8为不同人格人群工作压力状况比较,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工作压力最大,达到6.75,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工作压力次之,为5.9,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最低,为5.65。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8.195,sig=0.000,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四种人格人群的工作压力状况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人格差异是导致不同人格人群工作压力状况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6)社会地位方面,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分布比重为2.1%,是内向稳定型的2倍多,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3.5倍,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近2倍,这表明,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从社会地位所获得的快乐多于其它人格人群,这一点可以从其“社会满足度”状况得到进一步证实(见表5)。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社会满足度为6.3,仅略低于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而高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0.5个分值,这与其不同时期快乐感及幸福度均最低(见表1)的现状形成了明显反差。总之,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社会满足度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也有更多比例的外向不稳定型人群从社会地位中获得快乐。(7)在人格方面,有15.2%的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认为其第一痛苦源为人格,这一比例是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近3.2倍,是内向稳定型人格人群的2.3倍,而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这一比例也较高,仅低于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在主要痛苦源选项上,有38.9%的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人格,这表明,人格差异以及对自身人格的喜爱程度是影响其苦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人格人群的人格喜爱程度(见表6),表6中的数据显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的人格喜爱程度平均最低,其次为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对自身人格喜爱程度最高的是外向稳定型人格人群,高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人群1.22个分值。这表明,不同人格人群对人格喜爱程度存在差异。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6.661,sig=0.000,这表明,人格差异造成的对自身人格喜爱程度的差异已经达到显著水平,这也是人格给不同人格人群所带来的痛苦感不同的原因之一。五、对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在情绪稳定型被试和对情绪行为的认知上的差异本研究通过人格在不同时期快乐感状况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快乐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就人格类型来看,外向稳定型被试的快乐感分数最高,快乐感分数最低的是内向不稳定型被试者。具体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其快乐感和痛苦感的来源状况,我们发现四种人格类型被试的情况有所区别。(1)从快乐源看,健康、亲情、工作、收入、人际关系和自由度是人们获得快乐感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健康”和“亲情”对人们快乐感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提高快乐感的方法首先是保障人们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与和谐的亲情关系。此外,外向型被试较内向型被试更关注于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快乐感,这一结果支持了Eysenck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与易于社交的人格有关,这样的人格易与他人自然和快乐地相处,因而幸福是与外向性相联系的。同时,情绪不稳定型被试相对于情绪稳定型被试而言更依赖于“自由度”所带来的快乐感受。这可能是因为情绪稳定性较差的个体由于其自身情绪难以控制的特性,在健康保健和亲情维护方面处于劣势,因而会更多的从工作发展和自由空间中获得补偿。(2)从痛苦源看,健康、工作压力、收入、人际关系和人格是给人们带来痛苦感的主要来源。其中,“健康”是最为显著的痛苦源,这与快乐源的分布情况一致。其次,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痛苦源上的分布情况看,被试对“工作压力”痛苦源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人际关系”痛苦源,这反应了现代人们生活压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人格类型被试在“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两项痛苦源上的分布状况,外向型被试的痛苦较多的来源于人际关系,而内向型被试的痛苦则更多的来源于工作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内外向个体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其对人际关系及工作压力的痛苦敏感性,外向型个体较内向型个体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