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河南省漯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追溯词源,折柳成词最早见于《诗经》的“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此处折柳只是用来编织菜园篱笆,并非用于送别,当不能以之为折柳赠别的源头。折柳送别习俗见载于汉代《三辅黄图》,谓长安东跨灞水造桥,汉人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隋代无名氏《送别诗》以点点杨花、枝枝柳条写离愁别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是较早以折柳寄情的送别诗。唐代灞桥折柳送别已成唐人风习。宋人程大昌《雍录》说:“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也。李白词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王维之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盖授霸陵折柳事而致之渭城也。……故维诗随地纪别,而曰渭城、阳关,其实用灞桥折柳故事也。”历经积淀,灞桥折柳已成原型意象,在后代送别文学中反复使用。离别赠物是中国古代祖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交聘,王侯贵族间赠物表意,郑重其事。先秦《大雅》中载送别韩侯以“乘马路车”,确保离人旅途平安,并以精美佩玉弥补空间距离和时间隔离的伤感,缩小心理距离。普通平民四外谋生,聚少离多,表达离别私情则以“木瓜……琼琚”“芍药”“杂佩”“彤管”互赠,小小物品既是信物,又是别后睹物思人的媒介,无论贵贱,唯在有情。古代士人僚吏、好友嘉宾,长亭饮饯、离夜叙情、马上相逢、别浦执手、客中送客,难以组织正规的祖饯仪式,也无法精心准备赠品。唯柳树插枝即活,遍植各地,就地取材,折柳寄情便成为最佳选择。送人以物固然可以有睹物思人的效果,然其深刻度相对于语言来说又逊一筹。古代士人认为,富者赠人以财物,属庶人之交;仁者送人以言,属君子之别。《史记》载孔子拜见老子,临行之际,老子赠之以警语,告诫离人如何处世,为人应当从现实出发,不必拘泥于古训。《孔子家语》栽子路辞行孔子时,在赠车与赠言中选择后者。先秦诸子送人以言偏于理性,为离人分别之后直面社会、解决生活中大小杂务提供指导,这是留者对于离人前路艰辛、未来叵测的深切忧虑之情的理性表达。这些诫语与祝辞祈求路神保佑行人前途平安一样,是面向未来的。随着文人交游越来越广泛,同僚好友之间的分别,无论是源于升迁、罢黜,或是其他原因,都逐渐忽略烦琐仪式,也无须警示赠言的严肃架子,哲理性的话语与敬神的祈求转换为感性的分别倾诉,送别诗的诗性语言具备哲理语言的深刻度,富于更高的感染力。送别时的实物逐渐虚化,柳、酒、草、水、长亭、古道、别浦、灞桥、啼猿等成为送别诗意象,折柳寄情、长亭怨别、兰舟执手、千里相送等日渐成为送别诗描摹的经典动作。“于其将行也,则有饯送之礼。然饯人以物,不若饯人以文,送人以酒,不若送人以言。盖物之意有尽而文之意无尽,酒之味有穷而言之味无穷也”,一切活动都在为送别诗文作铺垫。中国古典送别文学源远流长,离别赋、送别词、赠序与送别诗在文体上互补相生;送别歌、送别图、踏歌舞等丰富送别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诗、乐、舞、书、画多位一体,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送别文化。(摘编自叶当前《折柳寄别情,一起向未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柳一词的使用可以查到源头,但折柳寄情的送别诗是否最早来自隋朝还有待考证。B.普通平民别离时多以生活中常见之物互赠,物品既实用,又能传情,可谓一举两得。C.老子赠言于孔子,子路选择赠言,表明更在意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更看重未来的发展。D.古代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送别文学涉及文体众多,成就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送别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王维的诗句,证明折柳送别的地点已不限于灞桥,方式已不限于折柳,可见折柳送别风习影响之大。B.运用韩侯得到他人赠送的“乘马路车”的事例,意在证明古人在祖饯仪式上对待赠物是比较看重的。C.在长亭饮饯、离夜叙情等分别时刻,因没有精心准备赠品,就地取材的折柳寄情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风俗。D.用赠言与赠物作对比,来定义君子之交和庶人之交,以此区分仁者与富者,强调了赠言重于赠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送别时,王侯贵族以车马相赠;平民以木瓜等物互赠。赠物的不同,反映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B.以歌舞、宴饮等热闹的场景送别,可以减轻离人的苦痛,乐景哀情成为了送别文学主要的表现形式。C.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流传至今,成为送别文化的精品,可见赠言比赠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D.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环节,表达了中国人民惜别时的深情,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心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家王蒙的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作家的视野出发,交织着思想感悟与人生厚度,细读传统经典的作品。由是,我们组织了本期访谈,期待读者与王蒙一起,进入荀子的精神世界。记者:《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是您点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书籍出版之后,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又一著作。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在文学创作之余,有盎然的兴致,解读传统经典?王蒙: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一个写作者的阅读学习心得,兼有发挥和开掘。先秦经典的特色之一是言简意赅,抽象概括,一以当十。我们文学人最喜欢讲的一句话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我要说的是,生活也正是思想的源泉,理论的源泉。生活之树长青。我越来越体会到,孔、孟、老、庄、荀等大家,他们著书立说,并不只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地著述,更是要为帝王师,为君子士人、社会精英的导师与模范,为圣为贤,为家国天下的权力系统与民间社会,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他们不止于认识世界,他们意在改变世界,回答混乱变局下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助导君王、卿相、士大夫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亲民之心,行顺应之道。我试做的是,把源头性圣贤大师的典籍,与古代的、其后的、现代的、当下的生活源流与经验教训打通,理解传统,弘扬传统,拓展传统,尝试一点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意。比如荀子对四种臣子的论述,生动活泼,宛在眼前。他说,一种臣子叫“态臣”,他们做不成多少事情,但是善于表态,易获宠幸;接下来,“功臣”则富有执行力,忙于事务,成绩卓著;“篡臣”最坏,篡夺权力财富,是野心家;而最理想的是“圣臣”,他们不但有良好的态度,事功厚积,而且以其圣贤人格,成为万古流芳的榜样。这样的“臣子论”在他处很少见到。荀子有的不仅是忠义、清廉、公正、智慧、顾全大局、明镜高悬般的概括,更有逼真如实的描绘。这样的描绘,自然能激发起读者包括我在内的阐扬兴趣。我个人长期缺少对荀子的认真关注与足够重视。近四年来,我读荀思荀,发挥荀,极有兴趣,痛感需要看重,再看重,多多看重荀子。记者:在书写《与庄共舞》时,您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您是在与2500年前的庄子对话,但这绝非“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而且,这个“我”,又并非某一独立的个体,而是当下的现代人。您认为以怎样的方式和人生阅历读书,才能让“六经注我”?在解读《荀子》时,您又如何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蒙:庄子十分神奇,但其实他的想象也脱离不开生活。他说“虚室生白”,空屋子最亮,讽喻一个塞满了成见偏见、精神垃圾、情感病毒的人,只能是阴暗混乱、难以成事的人。他又讲,一种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被精明的商人购去知识产权,成为吴王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江南水战的胜利,商人成功,裂土封侯。这应该说是彼时唯一的对知识产权的关注,而这故事竟然来自“南华真人”庄周,请读者们为庄老师鼓掌吧。《荀子》体量很大,荀子的政治经验不俗,他是儒家的大贤,又是法家的先行者。内圣外王,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它实际上也是荀子的理念提倡,乃至被中国的修齐治平文化传统所接受,这是古代中国对于权力系统中的君王的理想。内圣是指人格、德性、仁政、教化等取得民心的软实力,外王是指战车、武备、奖惩、权威、震慑的硬实力。这些想法,至今仍然有效、有力。至于如何让“六经注我”,解读《荀子》时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想,待读者人生经历逐渐丰富时,自然会懂这句话的含义,会有源源不断的经典,来注解大家的人生。(节选自韩寒《荀子不那么浪漫,更求真务实——王蒙谈治国平天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老、庄、荀等大家著书立说,很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给天下人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B.荀子将臣子分为四类,其中他最推崇的是有良好的态度,事功厚积,并以其圣贤人格,成为万古流芳榜样的“圣臣”。C.商人将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用为吴王的军用物资,由此说明远在战国时期,庄子就重视知识产权,值得后人赞誉。D.荀子提倡的“内圣外王”理念实际上是庄子提出的,但它被中国的修齐治平文化传统接受,成为古代中国君王的理想。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抓住王蒙的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出版时间是在点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书籍出版之后这一特点,使提问更加尖锐深刻。B.在王蒙眼里,先秦时期的圣贤们不止于认识世界,还想改变世界,回答面临的种种新问题、新挑战,助导君王、卿相、士大夫作出正确的选择。C.理解王蒙的观点,就要理解“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关系,记者借此将王蒙写的《与庄共舞》和新书《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联系起来。D.这篇节选的“访谈”,围绕王蒙的《治国平天下——王蒙读荀子》出版的话题展开,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多大关联,但都能引导挖掘王蒙的创作思想。6.王蒙针对如何解读中国传统经典提出了哪些观点?这对我们学习经典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湖边,有这么一个小院劳罕没想到,竟犯了“灯下黑”的错误:杭州环城西路二十号——我在这里工作生活超过了十年,却不知道这个院落有着如此了不起的过往!这是一个不大的很普通院落,呈东西向。横跨于环城西路与龙游路的交界处。往西,穿过马路就是西湖。往东那面,是条窄窄的石板小巷,称龙游路。龙游路的尽头连着孩儿巷,陆游曾寄寓于此,“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这条小巷里写的。调回北京后,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竟是介绍这个院落的。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一下子愣住了,负疚感渐渐涌上心头:慢待这个院落了,慢待这里的一草一木了!我要给这个院落深鞠一躬,给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鞠一躬。这个小院落成后的第一位主人,叫蔡竞平。这位曾先后任教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在1929年受邀筹建杭州电厂,并担任了杭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隔江竞渡时,国民党下令炸毁电厂。清醒的蔡竞平拒绝了。他带领工人日夜巡逻守护电厂,最后,把这座具有一万五千瓦发电能力的发电厂,完完整整地交到了人民手里。这座院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只要听听文物管理委员会这些大师的尊号,你就一定会热血沸腾:邵裴子、吴山民、郦承铨……邵裴子是中国近代史上数得着的大教育家,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蒋介石视察浙大时,亲自动员他加入国民党,他拒绝了。由于不和国民党同流合污,愤而辞职的他曾一度生活困窘,有一年过年,朋友送来100元应急。年货还没来得及买,他在书肆发现了一套善本《诗经》,毫不犹豫花80元买了下来。临终前。他立下遗嘱:将所有收藏悉数捐献国家。吴山民,出身书香门第。在义乌组织民众抗日时,有个姓傅的家伙致书吴山民,说自己出任日本人扶持的汪精卫伪政权之职实属无奈,希望吴山民能够谅解。吴山民阅信后,回信一封:顾举国士大夫同趋一途,则国事如何?吾初年失学,辄乘暇读书,曾读春秋,次及其他,每览梅村①晚年沉痛之作,不禁掩卷流涕!人生处此,祸福宁论。但愿文山②正气与天地而长存,阁部③精神共梅岭而千古……面对这封正气凛然的回信,如果傅某稍有良知,定然羞愧难当!郦承铨,我第一次得识他的大名,来自丰子恺先生写给院西的书札:浙江大学教授郦承铨先生,国画清丽,为时下所难得。仆去岁收藏数幅。今以一幅《秋山亭子》移赠,并加题跋。因无以为报,砚墨之赠,借花献佛而已……丰子恺是怎样的大家?国画能入丰子恺的青眼,可见郦承铨的造诣了。我国甲骨文研究的先驱、《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因遭奸人诬陷,去世在流放地新疆,他多年搜集的甲骨星散各处。日本企图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占得先机,曾派出文化间谍伺机收购。为了保护民族瑰宝,郦承铨倾尽家产设法购进一批,后来他把这些宝贝全部捐献给了国家。环城西路20号这所小院,一下子汇聚了这么多大师,那是何等的盛况!白天,他们忙忙碌碌,或到考古现场发掘,或到书肆地摊探访,或到民间风闻察勘。入夜,小院里往往弦歌不绝,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吹箫、有的抚琴,时不时还来一个小合奏。“影上阑干,梧桐月正明。何处理银筝?谁家调玉笙?”周围邻居羡慕不已。月色好的夜晚,大家还会相约到西湖荡舟。桨声欸乃里,流泻的是“明月之诗……窈窕之章”。置身其间,但觉儒风浩浩、文津泱泱。对于那一代大师,我一直有个困惑:他们大抵都是从饥馑、战乱中一路走来的,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有时连放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是奢望,可为什么他们仍有那么高深的学问?我在人民日报浙江分社工作时,有不少名校毕业生前来应聘,我请他们背诵历代西湖诗词,能完整背下来五首的寥寥无几。一棵才长半尺就幻想结穗的谷子,尽管谷型看上去也很风致,谷粒终究是瘪塌塌的。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不是也有亟待改进的地方?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沧桑,环城西路20号院子里的建筑、花草树木,一定都有了很大改变,但是,留在这里的精神、风骨和文脉不应该改变。人常说,人生有三悔:“遇良师而不拜,悔矣!遇好友而不交,悔矣!遏贵人而不往,悔矣!”何其幸也,我应该是神交了“良师、好友、贵人”,因为,我曾经在环城西路20号的院子里驻足过,与大师们仰望过同一片星空、俯瞰过同一个西湖。知晓了这个院子的前世今生,陡然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克绍箕裘、传承薪火,我恐还没有这个资格,那就谦卑地低下头、俯下身子认真做些学问吧,希望有一天有幸再次面对这个院子时不至于太过赧颜。(有删改)[注】①吴梅村,明代崇祯四年科考榜眼,后被迫出仕,三年后借故辞任。他的诗词中多有对仕清变节的痛悔之意。②文山,即文天祥,南宋理宗年间科考状元,抗元被俘后,拒绝名利诱惑,从容就义。③阁部,这里指史可法,明代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抗清名将。清军攻破扬州城后,拒降遇害。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竞平的“清醒”是指他意识到国民党统治已日薄西山,溃败不可避免。拒绝炸毁电厂,体现了他心存正义、爱国爱民的情怀。B.邵裴子拒绝加入国民党,不与国民党合作,体现出他的正直,勇毅。用生活救急的钱购买书籍,可见他是爱书如命的教育家。C.运用丰子恺反衬郦承铨,突出其绘画技艺的高超,之后记述其爱国的收购甲骨行动,让读者对郦承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D.“谦卑地低下头、俯下身子认真做些学问”,作者鞭策自己的话,实际上是对大师们成功经验的浓缩,为教育纾困提供了一份参考。8.文中描写大师们的夜晚生活,有怎样的作用?9.吴山民的回信中,包含着多重情感,请加以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举于乡,署盐城教谕,坐事罢归。起陕西苑马寺万安监录事,量移黄州照磨,摄黄安县事。甫三日,群贼奄至,坚守八日夜,始解去。崇祯十一年,擢知房县。罗汝才①率九营之众请降于熊文灿②,文灿受之。汝才犹豫,景春单骑入其营,偕汝才及其党白贵、黑云祥歃血盟。汝才诣军门降,分诸营于竹谿、保康、上津,而自与贵、云祥居房县之野。当是时,郧阳诸属邑,城郭为墟,独房赖景春拊循,粗可守。及大众杂处,居民日惴惴。景春乃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修守具,辑诸营。明年五月,张献忠反谷城,约汝才同反。景春子鸣銮,诸生也,力敌万夫,谓父曰:“吾城当贼冲,而羸卒止二百,城何以守?”乃擐甲诣汝才曰:“若不念香火盟乎?慎毋从乱。”才佯诺。鸣銮觉其伪,归与道选授兵登陂,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击斩其将上天龙。遣使缒城乞援于文灿,凡十四往,不报。已而贼大至,献忠兵张白帜,汝才兵张赤帜,俄二帜相杂,环城力攻。贵、云祥策马呼曰:“以城让我,保无他也。”献忠又以张大经檄谕降,景春大骂碎之。鸣銮且守且战,阅五日,贼多死。乃负板穴城城将崩鸣銮热油灌之又击伤献忠左足杀其所爱善马乃用间入贼垒阴识献忠所卧帐将袭擒之指挥张三锡启北门揖汝才入,道选巷战死。大经使汝才说景春降,怒不答。问库藏储蓄安在,叱曰:“库藏若有物,城岂为汝陷”。贼怒,杀一典史、一守备恐之,卒不屈,与鸣銮俱被杀。仆陈宜亦死之。邦闻及家人并不屈死。事闻,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举祀,道选等亦赠恤。已,帝召见辅臣贺逢圣,备述其死事状,改赠太仆少卿。三锡后为官军所获,磔死。(节选自《明史·郝景春传》)[注]①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②熊文灿:时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一年五月,文灿招抚张献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负板穴城/城将崩/鸣銮热油/灌之又击伤献忠左足/杀其所爱善马/乃用间入贼垒/阴识献忠所卧帐/将袭擒之/B.乃负板穴城/城将崩/鸣銮热油灌之/又击伤献忠左足/杀其所爱善马/乃用间入贼垒/阴识献忠/所卧帐将袭擒之/C.乃负板穴城/城将崩/鸣銮热油/灌之又击伤献忠左足/杀其所爱善马/乃用间入贼垒/阴识献忠/所卧帐将袭擒之/D.乃负板穴城/城将崩/鸣銮热油灌之/又击伤献忠左足/杀其所爱善马/乃用间入贼垒/阴识献忠所卧帐/将袭擒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畜的血或口旁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B.主簿,官名,汉以后中央各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所设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C.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亦指学生。D.檄,指檄文,是古代用于晓谕、征税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景春是江都人,被乡里举荐,代理盐城教谕;历任万安监录事、黄州照磨,在黄安县任职遭受群贼攻城,坚守八日夜,方才解围。B.郝景春任职房县期间,单骑入营,与罗汝才等盟誓,以打消其顾虑;郧阳的城郭都已成为废墟,只有房县靠郝景春安抚而勉强可以守备。C.郝鸣銮认为守城有困难,劝说罗汝才,亦察知罗汝才品性为人,归后与杨道选作准备,后来守兵击杀了张献忠部将上天龙。D.郝景春因张献忠与罗汝才合攻县城,便大骂,拒降;郝鸣銮守战,伤张献忠;张三锡叛变,放罗汝才人城,郝景春不惧贼人恐吓,父子一同被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城当贼冲,而羸卒止二百,城何以守?(2)遣使缒城乞援于文灿,凡十四往,不报。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别韦司士①高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②,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①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士,掌管工役事务。②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木》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作者即用此意。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馆舍夜宴。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了浓郁的别离氛围。B.颔联用典,作者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啼乌”与“春风”一虚一实,形成对应。C.颈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示出一种天然的风韵。D.尾联的“暂离别”,是希望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15.本诗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送别之作,都含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侧重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是写给好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写划着一只小船,在船上相互劝酒的句子是“,”。(3)古人由于地理知识的缺乏,多以“天涯”来表述极远的地方。历代贬官文人、仁人志士借用“天涯”来抒写情感体验,如“,”。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神宗引领的熙宁变法,在宋朝引起①,从开始到结束,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但宋神宗还是坚持了下来,改革的主要目的便是增加军力,用以攻伐西夏。所以,要想堵住众人的嘴,宋神宗只能用战争的胜利来说话。可惜,宋神宗年间的对夏战争,仍然逃不了失败的阴霾,尤其在永乐城之战中,宋军损失惨重,这也是自开国以来,宋军最惨痛的一次失利。公元1081年的对夏战争,宋朝举全国之力,初期宋军②,却在灵州城下③,但即便如此,宋军还是占领了大量地盘。很明显,宋军已经无力对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所以,种谔建议宋神宗,(

)宋神宗将筑城的事交给了徐禧和宦官李舜举。他根本不懂用兵,对行军打仗来说没有丝毫经验,派一个外行去指挥军队,真的是他的一大失误。徐禧没有采取种谔的建议,而将筑城地点选在了永乐城,永乐城地势险要,易守而难攻,然而,永乐城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水源。战争的结果是徐禧、李舜举死于乱兵之中,二十余万人死于永乐城。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攻占灵州也就是时间问题,以筑城的方式稳固防线,待到城池完备,逐步蚕食西夏领土。B.以筑城的方式稳固防线,并逐步蚕食西夏领土,待到城池完备,攻占灵州也就是时间问题。C.攻占灵州也就是时间问题,可逐步蚕食西夏领土,以筑城的方式稳固防线,直到城池完备。D.以筑城的方式稳固防线,待到城池完备,再逐步蚕食西夏领土,攻占灵州也就是时间问题。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八、语言表达20.以下面的语句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名言,举出一个事例,段末引出结论。100个字左右。《菜根谭》有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述布鞋的发展历史。要求:①要点全面;②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建国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传统的手工布鞋。由于是手工纳底,布鞋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特性,深受中国百姓喜爱。建国后,我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这是布鞋发展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观念趋向自然和健康,而怀旧也成了现代人心底的一份纯情。穿上一双舒适的布鞋,成为现代很多青年男女追赶的时尚潮流。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是知易行难,也有人认为是知难行易。说到知与行,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名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本来是陶知行,他或者先以为知易行难,注重在行,故取名先知后行,后又以为知难行易,注重在知,故改名先行后知,究竟他的意思,确是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把‘知’‘行’二字,癫之倒之,似乎表示他对于知行的看法,先后总有不同。”你是怎么来看待“知”与“行”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中提到“无论贵贱,唯在有情”,没有提到物品的“实用”。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就地取材的折柳寄情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风俗”错误。折柳送别只是当时情境下就地取材的一种最佳寄情方式,不意味着风俗形成与此有关,而且后文提到“送别时的实物逐渐虚化”,柳、酒、草等物都成为了送别诗的意象,可知此项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反映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错,文中举了两个等级赠物的事例,不是为了做贫富对比,而是为了证明“无论贵贱,唯在有情”。B.“离人的苦痛”错,离人的心情并不都是苦痛的,比如因升迁的离别,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乐景哀情成为了送别文学主要的表现形式”于文无据。C.“可见赠言比赠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错误,柳永的作品成为精品是源于感情真挚,“唯在有情”;赠言比赠物更有价值是因为赠言的诫语与祝辞指向未来,可以启迪人生:二者没有交集,选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故选D。4.C5.A6.(1)王蒙的观点:①将源头性圣贤大师的典籍,和古代的、其后的、现代的、当下的生活源流与经验教训打通,以对传统经典传承弘扬,发展创新。②对传统经典要看重,多读阐扬。③解读传统经典,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六经注我”。(写出两点即可)(2)对我们的启示:学习经典,要有盎然的兴致,反复读,深入读,尤其要将经典与现代生活、个人体验打通,将书读活,读得有价值,有意义。(意思对即可)【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由此说明远在战国时期,庄子就重视知识产权”错,根据原文中“他又讲,一种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被精明的商人购去知识产权,成为吴王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江南水战的胜利,商人成功,裂土封侯。这应该说是彼时唯一的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可知,王蒙只是说这个故事和知识产权有关,并不能表明庄子重视知识产权。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记者抓住王蒙的新书……的出版时间是在点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书籍出版之后这一特点,使提问更加尖锐深刻”错,文本开头说“我们组织了本期访谈,期待读者与王蒙一起,进入荀子的精神世界”,可见这是一篇请王蒙谈创作经验的访谈,并且后文也没有提问所谓的“尖锐的问题”。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探究作品、提出见解的能力。(1)分析王蒙的观点根据“我试做的是,把源头性圣贤大师的典籍,与古代的、其后的、现代的、当下的生活源流与经验教训打通,理解传统,弘扬传统,拓展传统,尝试一点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意”可知,王蒙认为将源头性圣贤大师的典籍,和古代的、其后的、现代的、当下的生活源流与经验教训打通,以对传统经典传承弘扬,发展创新。根据“荀子有的不仅是忠义、清廉、公正、智慧、顾全大局、明镜高悬般的概括,更有逼真如实的描绘。这样的描绘,自然能激发起读者包括我在内的阐扬兴趣”“我个人长期缺少对荀子的认真关注与足够重视。近四年来,我读荀思荀,发挥荀,极有兴趣,痛感需要看重,再看重,多多看重荀子”可知,王蒙认为对传统经典要看重,多读阐扬。根据“我越来越体会到,孔、孟、老、庄、荀等大家,他们著书立说……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您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您是在与2500年前的庄子对话,但这绝非‘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至于如何让‘六经注我’,解读《荀子》时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想,待读者人生经历逐渐丰富时,自然会懂这句话的含义”可知,王蒙认为解读传统经典,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六经注我”。(2)分析对我们的启示根据“先秦经典的特色之一是言简意赅,抽象概括,一以当十”“我越来越体会到,孔、孟、老、庄、荀等大家,他们著书立说……更是要为帝王师,为君子士人、社会精英的导师与模范,为圣为贤,为家国天下的权力系统与民间社会,指出一条内圣外王,至少是玄圣素王,治国平天下的路子”“他又讲,一种保护洗衣妇皮肤的药品,被精明的商人购去知识产权,成为吴王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江南水战的胜利,商人成功,裂土封侯。这应该说是彼时唯一的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内圣外王……这些想法,至今仍然有效、有力”“如何让‘六经注我’,解读《荀子》时如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想,待读者人生经历逐渐丰富时,自然会懂这句话的含义,会有源源不断的经典,来注解大家的人生”分析,学习经典,要有盎然的兴致,反复读,深入读,尤其要将经典与现代生活、个人体验打通,将书读活,读得有价值,有意义。7.C8.①描写月夜的合奏和月夜游西湖,和白天忙碌的工作形成照应,展现了文物工作者极富情趣的业余生活,展示了文物工作者多才多艺的一面。②和过去严酷的革命生活形成对比,增加了文章的浪漫主义气息,能激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③和下文写到的前来招聘的学生诗歌底蕴不足形成对照,提出了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深思,表达了严肃的思考。9.①表达了对傅某的愤恨之情。通过假设论证、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强调傅某卖国行为的严重后果,并借吴梅村的变节痛悔之事,对傅某发出警告。②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信中高度赞扬了文天祥和史可法的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并希望他们的精神能够传扬下去。③表明吴山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把个人祸福置之度外,誓死卫国。【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反衬”错,由原文“丰子恺是怎样的大家?国画能入丰子恺的青眼,可见郦承铨的造诣了”可知应为“正衬”,或者“衬托”;“记述其爱国的收购甲骨行动,让读者对郦承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错,介绍郦承铨两个方面的业绩,比单一介绍他爱国的收购行为,更能加深读者对郦承铨的了解,但做到全面了解,有些不切实际。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白天,他们忙忙碌碌,或到考古现场发掘,或到书肆地摊探访,或到民间风闻察勘。入夜,小院里往往弦歌不绝,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吹箫、有的抚琴,时不时还来一个小合奏”可知,描写月夜的合奏和月夜游西湖,和白天忙碌的工作形成照应,展现了文物工作者极富情趣的业余生活,展示了文物工作者多才多艺的一面。由“入夜,小院里往往弦歌不绝,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吹箫、有的抚琴,时不时还来一个小合奏。‘影上阑干,梧桐月正明。何处理银筝?谁家调玉笙?’周围邻居羡慕不已。月色好的夜晚,大家还会相约到西湖荡舟。桨声欸乃里,流泻的是‘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可知,这段描写美好而浪漫,大师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和过去严酷的革命生活形成对比,增加了文章的浪漫主义气息,能激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由“对于那一代大师,我一直有个困惑:他们大抵都是从饥馑、战乱中一路走来的……可为什么他们仍有那么高深的学问?……有不少名校毕业生前来应聘,我请他们背诵历代西湖诗词,能完整背下来五首的寥寥无几……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不是也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可知,大师们的学识风采和下文写到的前来招聘的学生诗歌底蕴不足形成对照,提出了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深思,表达了严肃的思考。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多角度探究写作技巧的能力。先看回信的背景,“在义乌组织民众抗日时,有个姓傅的家伙致书吴山民,说自己出任日本人扶持的汪精卫伪政权之职实属无奈,希望吴山民能够谅解。吴山民阅信后,回信一封”;再看书信内容“顾举国士大夫同趋一途,则国事如何?”此句运用假设论证和反问的手法,让傅某思考其行为的严重后果;“每览梅村晚年沉痛之作,不禁掩卷流涕!”,注释中说“吴梅村,明代崇祯四年科考榜眼,后被迫出仕,三年后借故辞任。他的诗词中多有对仕清变节的痛悔之意”,这是借吴梅村的变节痛悔之事,对傅某发出警告。可见信中表达了对傅某的愤恨之情。接着写“但愿文山正气与天地而长存,阁部精神共梅岭而千古”,注释中说“文山,即文天祥,南宋理宗年间科考状元,抗元被俘后,拒绝名利诱惑,从容就义”“阁部,这里指史可法,明代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抗清名将。清军攻破扬州城后,拒降遇害”,这是高度赞扬了文天祥和史可法的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并希望他们的精神能够传扬下去。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人生处此,祸福宁论”表明吴山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把个人祸福置之度外,誓死卫国。10.D11.D12.A13.(1)我们县城正处于流贼的交通要道,而只有二百个疲惫瘦弱的士兵,靠什么守城呢?(2)派出使者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向熊文灿求援,一共去了十四次,都没有答复。【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流贼便顶着木板在城墙上掘洞,城墙将要崩塌,郝鸣銮将油烧热浇灌挖城墙洞穴的贼寇。又打伤了张献忠的左脚,杀死他喜欢的好马。又派间谍进入流贼营垒,暗中记住张献忠住的营帐,准备突袭生擒他。“热油”是状语,“灌之”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之”后断开,排除AC;“献忠所卧帐”是“识”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征税”不属于檄文的功能范畴。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被乡里举荐”理解有误,原文“举于乡,署盐城教谕”,应为乡试中举,考中了举人,才能被授予官职。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冲”,要冲,交通要道;“羸”,瘦弱;“何以”,介宾结构,“何”作“以”的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2)“缒”,动词,系在绳子上放下去;“乞援于文灿”,状语后置句,向文灿求援;“不报”,不答复。参考译文:郝景春,字和满,是江都县人。乡试中举,代理盐城县教谕,因犯事免去职务归家。重新任用为陕西苑马寺万安监录事,调任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知县。刚到任三日,一伙贼寇突然来到,郝景春坚守八天八夜,贼寇才散去。崇祯十一年,郝景春升任房县知县。罗汝才率领九营人马向熊文灿请求投降,熊文灿接受了他们。罗汝才犹豫不定,郝景春单骑进入罗汝才营中,并与罗汝才及其同党自贵、黑云祥歃血为盟。罗汝才到熊文灿军门投降,将各营军马分散到竹豁、保康、上津,自己与自贵、黑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府下属各州县,城郭都已成为废墟,只有房县有赖于郝景春安抚,勉强可以守备。然各色人等杂处一地,居民日夜不安。郝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修整守城装备,聚集各营军队。第二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叛,约罗汝才一同造反。郝景春的儿子郝鸣銮,是秀才,勇力可敌万人,对他父亲说:“我们县城正处于流贼的交通要道,而只有二百个疲惫瘦弱的士兵,靠什么守城呢?”便穿上铠甲去见罗汝才说:“你就不想着结盟的情意吗?千万不要跟着作乱。”罗汝才假意允诺。郝鸣銮察觉到他的虚伪,归来与杨道选派兵士登城,而张献忠派遣的前锋已到城下,守军击杀张献忠部将上天龙。派出使者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去向熊文灿求援,一共去了十四次,都没有答复。流贼很快大批来到,张献忠兵打自旗,罗汝才兵打红旗,不久两种旗帜混杂,四面围城全力进攻。自贵、黑云祥扬鞭策马向城上高喊:“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没有别的事。”献忠又用张大经檄书劝降,郝景春大骂将之撕碎。郝鸣銮且守且战,一共五天,流贼被杀死很多。流贼便顶着木板在城墙上掘洞,城墙将要崩塌,郝鸣銮将油烧热浇灌挖城墙洞穴的贼寇。又打伤了张献忠的左脚,杀死他喜欢的好马。又派间谍进入流贼营垒,暗中记住张献忠住的营帐,准备突袭生擒他。指挥张三锡开北门迎接罗汝才入城,杨道选巷战至死。张大经让罗汝才劝郝景春投降,郝景春怒而不答。问他府库财物何在,郝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城岂能为你们攻陷!”贼军愤怒,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郝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郝鸣銮都被杀。其仆陈宜也为之而死。朱邦闻和他的家人都因不屈服而被杀死。事情上报朝廷,朝廷追赠郝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堂奉祀,杨道选等也有追赠和抚恤。之后,皇上召见辅臣贺逢圣,详细叙述郝景春死于国事的情形,改赠他为太仆少卿。张三锡后被官军擒获,被碎割而死。14.D15.(1)表现手法:①《雨霖铃•寒蝉凄切》运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②《夜别韦司士》借景抒情,用典(比喻、拟人)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2)情感侧重:①《雨霖铃•寒蝉凄切》侧重表达了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也蕴含着词人宦海的失意。②《夜别韦司士》既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表达了对友人为人和才名的赞颂。【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是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人”错,“逢迎”是“迎接,接待”之意,是表达朋友到哪都会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之意。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雨霖铃》这首词主要描写离情别绪,体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词人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通过冷落、凄凉的秋景,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虚实结合:“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中间的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中,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主要表现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达了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也蕴含着词人宦海的失意。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2)《夜别韦司士》首联,写馆舍夜宴。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借景抒情,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不舍。颔联用典,明点送别。上句“啼鸟堪求侣”使用比喻手法,以啼鸟求侣来比喻诗人与韦司士的情感;下句运用拟人手法,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情,借春风送行说不能长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遗憾之情。尾联,是对友人前路的祝愿。诗人深知友人的为人和才名,相信友人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这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才名作了热情的赞颂。16.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驾”“扁”“匏樽”“沦”等。17.①轩然大波

②势如破竹

③折戟沉沙18.B19.徐禧根本不懂用兵,对行军打仗没有丝毫经验,派一个外行去指挥军队,真的是神宗的一大失误。【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①熙宁变法引起的波动很大,可填“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②初期宋军一直打胜仗,可填“势如破竹”。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挡。③由“却”可知在灵州城下打了败仗,可填“折戟沉沙”。折戟沉沙:形容失败得十分惨重。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按照事理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稳固防线,再逐步蚕食西夏领土,然后攻占灵州;且“攻占灵州也就是时间问题”是总结性语句,应放到最后。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表意不明。两个代词“他”指代不明,第一个“他”是徐禧,第二个“他”是神宗;不合逻辑,成分赘余。介词结构“对……来说”使用错误,删去“来说”。20.示例:“让”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孔融让梨,折射出尊长敬兄的修养操守;鲍叔牙让利管仲,彰显出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就了“六尺巷”的千古美谈。为人懂得谦让,不斤斤计较,不锋芒毕露,内心定会云淡风轻,生活定会安宁幸福。【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段、续写语段。首先审题,注意细节要求。本题实质是考查考生议论段的写作。开头语句其实已经明确语段的话题,即谦让。考生可以稍微分析一下第一句,然后提出自己的论点,如为人处事要懂得谦让、“让”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等。后面按照要求围绕观点运用道理论据(名人名言),事实论据证明观点;最后回扣论点,引出结论。注意字数要求。21.西周出现后一直深受百姓喜爱,建国后达到鼎盛,改革开放后淡出主要舞台,进入21世纪后成为时尚潮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