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_第1页
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_第2页
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_第3页
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_第4页
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篇一:土力学学习心得体会《土力学》在线培训课程学习体会在网络课程这样综合的平台上近一个月的学习,对《土力学》这门课有新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学科带头人李广信教授的授课魅力,现将本人学习李广信教授《土力学》课程的的几点体会分享一下。在听课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广信教授对土力学岩土工程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种科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理解和学习的方式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觉得很新颖,很立体。他认为哲学源于岩土,岩土充满了哲学。分析时他提出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使用的材料,旧、中、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人类使用岩土材料的水平;几大古文明(古希腊、古希伯来、古印度、两河文化、印第安人、古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上帝(神)用土创造的。而且还指出土层的厚度与文明、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成正比;人类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了宏伟的楼堂殿宇、大坝长堤、千里运河、万里长城,创造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古代和现代文明,岩土材料以其与人类间悠久而密切的历史渊源而出现在哲学命题中。根据自身所学所感的总结,李广信教授归纳出:一方面岩土作为非连续性、多相性和古老的天然材料,形成其性质的复杂性和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岩土工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也就包含丰富的哲学命题。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岩土、学习岩土、进行岩土工程实践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哲学的核心是“求真”和“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大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像在谈人生,李广信教授用哲学观点来分析解释和阐明土力学原理,对土力学学科中复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解说,极大的启发了我的思路,引导我从哲学角度思考土力学的科学问题,就像李老师授课时所讲,我们现在研究或看待问题时要整体宏观的把握问题,即是很难,但是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会运用哲学思想考虑科学问题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更有益于我们的启迪我们的科研思路。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须顺应自然,它是一个和谐体,会排斥一切不符合和谐发展的因素。回归到土力学中,任何一项与土有关的工程,不论是边坡还是地基,不论是大型工程还是微型工程,在设计和施工研究时都要遵循土的三大基本特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我们工程的稳定性和存在性。在工程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与事故就是违反了土力学基本原理才发生的。听李老师土力学的阐述,深入细致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土力学》的纯粹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土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一些思考。也使我越来越坚信,《土力学》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李广信教授在对《土力学》课程内容把控上很有针对性和总结性,总能把较为复杂的内容转化成易懂的知识点教予听课者,在知识点处都有整体性的把握,并能很直观,清晰的抓住主要矛盾。比如:岩土工程在地基承载力问题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不是精准的数值;应变与强度问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岩土工程中的加固与减弱,应遵循: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思想;土在加载变形过程中似乎是有生命的,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等。对于《土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李广信教授也有自己的一套总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土的三大特性,其次是经典土力学的三大定律,最后是土的三类岩土工程问题。三个方面内容环环相扣,土的特点决定土的受力情况和发展定律,工程岩土问题需要遵循定律来达到设计目的,这样使土力学整门课程的内容结合成面的形式,而不是成知识点的形式。在听课过程中对李广信教授讲解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提出了趣味土力学的说法。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类比、比喻和故事等,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也能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授课毕竟不是脱口秀,避免过多的“包袱”冲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讲解与理解。大师的课程资料上不乏生动形象的代表,比如:沙滩上的观察、地震液化等动态的表现形式,不仅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对知识有了更深更直观的认识。说实话,以前总感觉土力学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也很枯燥,作为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很难将这些课程讲解的形象生动,让这些枯燥的力学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自我深省还是专业功底、学术素养不足,无法将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到一个新的讲解层面。李广信教授的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土力学课程的认识。总之,李广信教授的讲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对难度较大的《土力学》课程讲解和学习的信心,还对李广信教授的严谨丰富的治学理念和态度深深钦佩。此次学习能够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哲学思想的培养,并且也尝试着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哲学思想,采用李广信教授的授课思路和方法,抓住重点内容,努力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窍门。这次网络在线课程是一次快乐、收获颇多的学习经历。篇二:土力学学习心得土力学学习心得学习土力学这门课程还是比较难的,其理论基础比较多,且又很贴近工程实际。在学习土力学中,你会联想到你所学习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知识,是一门既广又专的学科!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土力学这门课程,它主要是研究土体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等内容。从土体本身的特性,如散碎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推导其出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强度特性以及渗透特性。研究方法是将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描述碎散体特性的理论(压缩性、渗透性、粒间接触、强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土的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以及与此有关的工程问题。而本册土力学书中前三章便是研究土体的这些物理及力学特性,而后五章便是研究土的一些工程问题:第四章压缩固结是研究土体的变形问题,第五章抗剪强度和第六章挡土墙土压力是研究土体的强度问题,第六章边坡是研究土体的稳定问题,而最后一章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研究地基的变形和稳定问题。将土体本身特性和其力学特性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效应力原理:????u。其含义是,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等于孔隙应力u和由土骨架承受的应力(有效应力?)。有效应力原理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提出,贯穿于整个土力学课程。下面,我通过有效应力原理为主线来梳理整个土力学内容:在研究土的渗透特性时。可以通过有效应力原理来确定在渗流条件下水平面上的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进而通过判断有效应力是否为0来判断是否发生流土。研究土的压缩与固结时,通过单向固结模型模拟的土体固结过程就应用了有效应力原理。其描述为:在某一压力作用下,饱和土的固结过程就是土体中各点的超孔隙水应力不断消散、附加有效应力相应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超孔隙水应力逐渐转化为附加有效应力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任一时刻任一深度上的应力始终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这是整个土体压缩与固结研究的基础。研究土的抗剪强度时。在直接剪切实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中,都采用三种不同的剪切方法。即不固结不排水(uu)、固结不排水(cu)、固结排水(cd)。其中,是否排水即是否存在孔隙水应力。而孔隙水应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有遵循着有效应力原理。所以说有效应力原理贯穿于整个土力学中,是土力学研究的一块基石,是解决工程问题的钥匙。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明白学习的重点了吧,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以理解为重,最重要的是自己课下积极主动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这个非常重要,有助于你进一步了解土力学课中学习的知识!以上就是我对于土力学这门课程初步的认识。以后大家若有机会再学习相关深入的课程,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篇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总结昆明理工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习报告目录课程基本内容总结TOC\o"1-5"\h\z一、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2二、土的渗透性与渗流 6三、 土中应力和地基沉降计算 9四、 土的抗剪强度与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 13五、 土压力与土坡稳定性 17六、 岩土工程 19七、 浅基础 22八、 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 24九、 地基处理 26十、特殊土地基 28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主要的地基类TOC\o"1-5"\h\z型 32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 32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 34结束语 34课程基本内容总结绪论土是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风化作用的产物,是矿物颗粒组成的集合体,多数情况下是由固体颗粒、水和空气组成的三相体。土力学是运用力学知识和土工测试技术,研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土的变形及其强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土力学、地基和基础是本课程介绍的三部分主要内容。1.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生成和组成岩石的风化是岩石在自然界各种因素和外力的作用下遭到破碎与分解,产生颗粒变小及化学成分改变的现象。通常把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分化三类。土的组成:固体颗粒、矿物质、颗粒间孔隙中的水和气体。1.1.3.土的颗粒级配:土由不同粒组的土颗粒混合在一起所形成,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不同粒组的土粒的相对含量。土的颗粒级配就是指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粒径级配:工程上为了表示土粒的大小及组成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即各粒组占土粒总量的百分数)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确定方法筛分法:适用于粗粒土(0.075mm<d<60mm)比重计法:适用于细粒土(dV0.075mm)表述方法:粒径级配累积曲线。级配曲线法:纵坐标表示小于某粒径的土粒含量百分比。横坐标表示土粒的粒径(对数坐标)。筛分法:用一套孔径不同的筛子(60、40、20、10、5、2、1、0.5、0.25、0.1、0.075mm),按从上至下筛孔逐渐减小放置。将事先称过质量的烘干土样过筛,称出留在各筛上的土质量,然后计算其占总土粒质量的百分数。土中的水土中水的含量明显地影响土的性质(尤其是粘性土)。结合水:吸附在土颗粒表面的水。自由水:电场引力作用范围之外的水。1.2土的物理性质指标1.2.1土的三相体系:即固态相、液态相与气态相,有时是二相的。固体部分(土颗粒)一般由矿物质组成,有时含有机质,其构成土的骨架主体,是最稳定、变化最小的部分。液体部分实际上是化学溶液而不是纯水。三相之间相互作用,固体相一般居主导地位,而且还不同程度地限制水和气体的作用如不同大小土粒与水相互作用,水可呈不同类型。土的密度p(土的天然密度)定义:单位体积土的质量。表达式:??ms?mwm?vvs?vw?va单位:kg/m3或g/cm3测定方法:通常用环刀法(内径61.8±0.15mm,高20+0.016mm,体积为60cm3)。土粒相对密度ds(土粒比重)。定义:土粒质量与同体积的4°C时纯水的质量之比。m表达式:d?ssv??s。s????单位:无量纲?w:4?c时纯蒸馏水的密度。?s:土粒的密度,单位体积土粒的质量。测定方法:通常用比重瓶法。土的含水量3定义: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表达式:??m?m?100%?m?ms?100%sms测定方法:通常用烘干法,亦可近似用酒精燃烧法1.2.5表示土中孔隙含量的指标——孔隙比e和孔隙率n(1) 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无量纲表达式:e?vvvs(2) 孔隙率(孔隙度):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表达式:n(%)?vvv篇四:土力学实训总结土力学实训总结转眼间,一周的实训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才觉悟到时间如白驹过隙,过得飞快。现在想起刚学这门课的时候对什么都觉得不知道老师讲了也不是很懂。就连出去跟老师在外面的铁路线路上实习。自己也是看热闹。对于许多东西都事是而非。即便老师讲了对于初次接触的我也只是觉得好奇。根本忘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我根据任务指导书上的要求,通过查课本把自己以前没有搞懂的问题认真的全都弄明白了。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认真地完成了。尤其是缩短轨配置的计算,把自己以前老搞混淆的计算步骤现在也搞清楚了。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我也虚心的请教同学、和老师。经过同学和老师的耐心讲解自己以前不会的也彻底懂了,自己由以前对这门课的讨厌也变得喜欢。实习过程中我对土力学的:土的密度试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土的剪切试验,土的固结试验以及土的击实试验,都有了了解。现将了解到的知识总结如下:实验一土的含水率试验(一)、试验目的105—1100c下烘于恒量时所失去的水的质量和干土质量的百分比值。土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率称为土的天然含水率。所以,试验的目土的含水率指土在的:测定土的含水率。(二)、烘干法试验1.操作步骤(1) 取代表性试样,粘性土为15—30g,砂性土、有机质土为50g,放入质量为m0的称量盒内,立即盖上盒盖,称湿土加盒总质量ml,精确至O.OIg.(2) 打开盒盖,将试样和盒放入烘箱,在温度105——1100c的恒温下烘干。烘干时间与土的类别及取土数量有关。粘性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类土不得少于6小时;对含有机质超过10%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0c的恒温下烘至恒量。(3) 将烘干后的试样和盒取出,盖好盒盖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干土加盒质量m2为,精确至0.01g实验二土的密度试验(一)、试验目的测定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二)、试验方法与适用范围1、操作步骤(1)测出环刀的容积V,在天平上称环刀质量mlo(2)取直径和高度略大于环刀的原状土样或制备土样。环刀取土: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将环刀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随即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直至土样上端伸出环刀为止。将环刀两端余土削去修平(严禁在土面上反复涂抹),然后擦净环刀外壁。将取好土样的环刀放在天平上称量,记下环刀与湿土的总质量m22、计算土的密度:按下式计算??mv?m2_m1v3、要求:①密度试验应进行2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②密度计算准确至0.01g/cm3•实验三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一)、试验目的细粒土由于含水量不同,分别处于流动状态、可塑状态、半固体状态和固体状态。液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量;塑限是细粒土呈可塑状态的下限含水量。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细粒土的液限、塑限,计算塑性指数、给土分类定名,共设计、施工使用。(一)、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是用标准的击实方法,测定土的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从而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篇二:土力学实验报告土工试验报告班级:组号:姓名:同组人:成绩: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6年5月18日试验一土的基本物理指标的测定(一)记录土样编号 班组(转自:土力学实验心得体会) 试验日期 姓名 2.含水率试验记录表(烘干法)3.界限含水率试验注: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曲线绘制于图1之中含水率/%图1圆锥入土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3.依上述计算结果判定?土的分类名称:粘性土?试验土样所处的状态:可塑状态(三)思考与分析1•土样烘干时,为什么要控制温度为105〜110°c?避免把强吸着水蒸发2.环刀尺寸(直径、高度、壁厚、容积)对试验成果有何影响?环刀的直径越大,高度越小,容积越大,实验的误差越小3.试分析搓条法的理论依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主要问题:不容易掌握其方法,是要依据多年的经验来判断。备注:土粒比重与土的矿物成分有关,其值一般为2.65〜2.75,由于土粒比重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且同一地区、同类土的比重变化不大,故除重大建筑物外,一般可不做比重试验,而采用地区的经验值。当缺乏地区的经验值时,对于黏性土,可取津地区液限wL和比重备注表1天津地区液限wL和比重s关系表(录自天津市勘察院资料)ds=2.70〜2.75;对于砂土可取ds=2.65。天ds关系如备注表1所示试验二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绘图和计算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为纵坐标,颗粒粒径为横坐标,在单对数坐标上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见图2),并根据颗粒分布曲线完成填写表2。?思考和分析1.用密度计作颗粒分析时只是测定密度计浮泡中心处的悬液密度,为何可以代表全部悬液相应的密度?悬液的整体沉降的趋势是相同的和浮泡中心悬液密度变化基本相同,再加上温度校正、分散剂修正、刻度修正等,所以测定密度计浮泡中心处的悬液密度可以代表全部悬液相应的密度。2.密度计法作颗粒分析试验的误差原因分析,请选择。(1)系统误差:由理论假设、所用仪器和规定的试验方法步骤不完善造成。?土粒刚开始下沉时为加速运动,VH常数土粒并不是球形土粒比重sH常数"?密度计泡体积过大,影响土粒下沉V?土粒下沉过程中互相干扰,且受器壁影响"?用浮泡所排开范围内之悬液密度,代替密度计浮泡中心液面密度是近似的V篇三:土力学实验心得土力学实验心得土力学是我们交通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与我们以后的工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和掌握。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学院老师专门为我们专业安排了土力学实验课程。此实验课程的内容有:1、土的直接剪切实验;2、测定土的液塑限指标;3、测定土的含水率;4、土的固结实验。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