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设计思想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分析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
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创造出量角器并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因此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活动,首先“利用大小相同的小角,比较角1、角2这两个角的大小”,明确量角的单位是“单位小角。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把单位小角合并成为半圆的过程。一个简易量角器就形成了,明确量角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然后是强化用“简易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最后优化量角器,其中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再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总结概括出量角的方法与步骤。
七、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认识量角器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的角,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2)猜猜看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实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九、板书设计
角
度量工具:量角器
的
量角器构造:①中心点
②零刻度
③内刻度
④外刻度
度
度量单位:“度”,符号“
°”
量
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读数要看另一边
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十、教学反思“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用。本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掌握了这一重要的化学思想之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化学世界的魅力。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了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O2反应,又通过实验演示探究理解了C能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等的概念。(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4、了解还原反应、还原剂、还原性等概念过程与方法: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与发展”的观点以上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前提,达到过程与方法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人们对于碳单质的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非常重要。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利用实验演示,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采用学生观察、阅读自主学习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对比归纳法、课件展示等多种教学法,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阅读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思维环境,使学生迅速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并且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三、说教学程序的设计鉴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本课题内容的教学思路为: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探究学习,实施目标;目标检测,知识升华;课堂小结,协作交流;布置作业,巩固所学。(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巧妙的导入,可设疑激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展示)化学与生活:金刚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质,而石墨却是最软的物质之一。石墨和金刚石的硬度差别如此之大,但人们还是希望能够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获取金刚石,因为自然界中石墨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但是要使石墨中的碳变成金刚石那样排列的碳,不是那么容易的。十八世纪后期,人们就开始寻找合成的途径,直至二十世纪中叶。1938年,学者罗西尼通过热力学计算,奠定了合成金刚石的理论基础,计算出要使石墨变成金刚石,至少要在15000个大气压、摄氏1500度的高温条件下才可以,到二十世纪50-60年代建成了能达到上述条件的仪器装置。石墨在5-6万大气压及摄氏1000至2000度高温下,再用金属铁、钴、镍等作催化剂,可以使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思考讨论)你能想象得到吗,这两种物质竟然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学生思考,教师点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引入新课。通过资料的阅读和思考讨论,教师有目的的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困难,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立时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了转变,同时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有方向。(二)探究学习,实施目标实施目标是整节课的中心环节,对于目标的实施我采取了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课前已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寻找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的铅笔芯(HB、2B、3B等),玻璃刀等,并同时让学生查找金刚石和石墨的资料。这时,我指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最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方式讲解。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完成的。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课堂上表现思维灵活,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之后,课件展示表格,学生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使零散知识系统化。同时,学生很快感觉出二者性质上的差异。此时,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二者的化学式相同,并稍微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对于同种元素可组成不同物质,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可能会理解,但对于二者性质上的差异学生就弄不明白了,产生了认识上的困难。不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接着,课件展示金刚石与石墨的模型,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解惑。最后归纳出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微观结构与性质的联系。这种方式的学习,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知识,而是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起来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第二环节:学习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本环节中把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安排为学生实验。请学生设计实验除去红色墨水中的红色素。由于在“水的净化”时学生就已经知道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所以设计此实验并不难。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这时提出一个问题:“红色素哪去了?”就将学生难住,所以在教学中又安排了一个补做实验,将过滤后的活性炭用清水冲干净放入热水中观察,然后分析得出结论。理解了活性炭的性质后,它的用途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总结。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了对科学的情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第三环节:认识一种新的碳单质——C60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受科技的氛围,在教学中我发给了学生一段关于C60的材料,让学生了解C60和碳纳米管。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国家的强大与繁荣离不开科技,向学生渗透“科技兴国”的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的观点。第四环节:巩固练习(见课件)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2、请把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对应的性质连接起来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做高温润滑剂石墨的熔点高且有润滑剂做装饰品石墨有优良的导电性做刻刀、钻探机的钻头琢磨后的金刚石有夺目的光泽做电极活性炭有吸附性做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此题主要考查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充分理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3、1990年,曾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的石墨,它们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设备短路而停电,解释这是为什么?(此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五环节: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本环节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我通过以下几步教学活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第一步:出示一幅古代字画,同时问:“这幅古画历经千年为何不褪色?”之后,我又接着讲述:“曾有报纸报道,我国考古学者在挖掘出的古墓中发现,棺中一千年的女尸不腐烂,肌肉有弹性,头上青丝依旧,保存如此之好,使用了什么物质作防腐剂呢?考古学者发现棺木周围埋了足有一米厚的木炭,这说明了碳的什么性质?”从生活实例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出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步:学生演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教师提出问题,为何要先将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后有何发现?在充足O2中燃烧产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师生共同边问边答边交流,分析原因,验证产物;以旧带新,说明了碳具有可燃性,再结合生活实例,设问:“在新添煤的煤炉中,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火焰?”讲述原因,强调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让学生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本步的教学,既复习巩固了以前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感到有新意。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步:教师演示C与CuO的反应,同时出示观察提纲:1、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自己分析木炭与Cu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教师加以指导,由学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原反应、还原剂、还原性等概念。通过本步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的兴趣,学习的乐趣。教师利用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通过适时引导和指导,一问一答,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第四步:巩固练习(见课件)1、到银行取款时,填写的单据需长期保存,书写时必须使用()A、铅笔B、圆珠笔C、红墨水笔D、碳素墨水笔(此题主要考查碳的化学性质中的稳定性)2、冬季用煤炉取暖,煤气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时,由于氧气含量相对减少而使人窒息,但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那么使人中毒的气体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题主要考查碳的化学性质中的可燃性。)3、试管里盛有黑色粉末,加热后有红色固体生成,同时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此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种黑色粉末是()A、氧化铜B、氧化铜和木炭粉的混合物C、木炭粉和铜的混合物D、木炭粉(此题主要考查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师生在探究碳的化学性质时,使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形成,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和一些初步的经验,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实现了教学目标。(三)目标检测,知识升华(见课件)利用目标检测来检验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在检测中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补救,使学生做到对知识能够运用和迁移。(逐题出示,学生回答)1、“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被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语所体现的钻石性质是()A、硬度大B、不能导电C、化学性质稳定D、透明度高2、下列关于碳的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B、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C、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D、碳在高温下,能还原氧化铜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碳元素”、“碳单质”的含义是相同的D、木炭的吸附性是物理性质4、下列关于碳的几种单质的组成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A、璀璨夺目的天然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B、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铁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第一零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化学试题
- 云笔记的使用培训
- 养老金计算案例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
- 《南京景点小吃》课件
- 中航光电医疗设备
- 市妇幼保健院医保自查自纠整改报告
- 《家庭电路沪粤版》课件
- 《员工量具训练》课件
- 审计集中管理
- 减肥产品网销培训
- 美体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集团公司)2025年
- 合成生物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初一语文家长会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眼视光行业现状态势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黄山学院《西方文明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烘干设备购销合同模板
- 2024年国际贸易佣金居间服务协议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竖式计算题大全
- 穿搭领域抖音号内容运营与推广策划全面详解
- 2024年工程劳务分包合同范本(三篇)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