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修改技术与立法价值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_第1页
法律修改技术与立法价值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_第2页
法律修改技术与立法价值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_第3页
法律修改技术与立法价值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_第4页
法律修改技术与立法价值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修改技术与立法价值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

一、“一切从旧法”所产生的变动“罗马法是对社会生活条件和冲突的一种非常典典性法律表现形式”(第454),“是资本主义之前的简单生产法,即资本主义之前的生产法”,因此“所有其他法律都不能完全改变”(第454)。这是从罗马法的内容实质及其价值影响上来说的,但罗马法在罗马人手里是不断被修改的。从法律修改的技术上看,罗马法的修改是一种补充性修改,即原有法律没动,而多对其作补充性规定。(一)表之后又增两表《十二表法》原为十表,分别为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等。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其修改技术可以有三,一是全部推倒重来,二是将欲补充内容增补加入到相应各表之中,三是在原十表之外另作规定。若采第一种方法,费时费力费材料,若采第二种方法,就要将新定条文分别增加到相应各表当中。这样,相关各表条文内容也会被调整打乱。聪明的罗马人未采前两种方法,而是在十表之后另增两表。其第十一表为前五表之补充,第十二表为后五表之补充。结果形成《十二表法》。罗马人在原十表之后新增两表,而不是把新增内容直接加入原十表当中,应当说主观上有其经济效益的科学性价值取向,客观上在于其修法技术的方便与可行性上。罗马法的条文内容是被镌刻在铜牌(另说是泥牌或木牌)上的。如果在已经镌刻好的条文中加入相应内容就会使条文内容混乱,影响其清晰和美观,甚至是根本无法加入。(在我国,对刻好的石碑上的内容是很难修改的,如果所刻文字错误,欲对其修改或要对其补充,并还想保持美观,那就只能是磨掉磨平重写重刻。)如果将已经镌刻好的牌子毁掉重新镌刻,那将会造成物质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所以,省时省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已经镌刻好的十表不动,而在后面另加两表。这样物质、时间上没有浪费,也不会因增加内容而造成原条文混乱,还可使人们知晓原来之法条状况。显然这种修改法律的方法是很可取的。但此次修改只是增加了新的内容,而没有对原有内容进行删除或者更改。只增加而不更改、删除的修改方法,其适用的前提是原条文依然有效而无需更动。造成这一适用前提条件的原因则是原定法律科学明晰、正确表达反映了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关系要求和原有社会生活条件与后来社会生活条件的本质相同,且未发生冲突和不协调状况。否则,则必须删除、更修。(二)新的法典的新修改罗马帝政后期,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法律敕令的庞杂、学说观点的互异纷纭,曾进行过法典编纂活动。至查士丁尼执政,对历代皇帝的敕令、元老院决议、裁判官告示及古典法学家著作进行了审定和编纂。共编纂成《法典》12卷、《学说汇纂》50卷和《法学阶梯》4卷。这些成果完成后,查士丁尼以为自己所编纂的法典是完美无缺的,可以一劳永逸。但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使查士丁尼不得不对其既定法律进行新的补充和修改,其先后颁布敕令168条。查士丁尼死后,后人将这些新的敕令编在一起并称为《新律》。显然,《新律》主要是对《法典》的修订,但查士丁尼对法典的修改仍然采取了先哲们的传统方式,也没有对已颁布法典进行条文上的直接修订,而是在不动原法的情形下用新的敕令对法典之不足予以补充。这种对法律修改的价值取向、技术科学性及其原因效果与对《十二表法》的修改别无二致。可见其立法与修法技术高超绝伦,价值效果很值得推崇。二、法典的修改方法《法国民法典》是在拿破仑亲自领导和参加下起草制定的。民法典除总则外,共设3卷,在卷内设编,编中设章,章中则根据情况分部分或不分部分、设节或不设节,或节中再设分节,然后设条、设款,共计2283条。该法典被称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P248),是“世界各地编纂法典时当作基础来使用的法典”(P484)。因此它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法典。事实上,该法典自1804年颁布,历经多次修订,仍保持原貌。其结构体例未改、卷条未变,即仍为3卷2283条。拿破仑民法典之所以会有如此强久之生命力,除了其内容较好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外,除了当时立法者非凡的立法技巧与成就外,与后来者对其进行修改的技术也不无关系。该法典在被修改过程中,人们对该法典的态度,就像对待一座恢弘的古典建筑文物一样,只是在个别的必须修补的范围内进行小心谨慎的、精巧细致的修补工作,而未敢或不愿意对其整体进行翻修,所以它仍能保持其原有风貌。这不仅是一种修缮修改的技术问题,也是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和尊重前人成果的问题,更有一个宽宏包容和效益节俭的价值判断取向问题。以法典具体内容为对象,可见其修改方法有三种。一是修改条文本身。如1889年将第7条修订为: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以按照宪法和选举法所取得的政治资格为条件。将第8条的第1款修订为:一切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第10条的第1款根据1972年7月5日第72—626号法律被修订为:一切人均有义务向法庭提供协助,以阐明真相。二是删除法律条文。其删除的方式是,对不能继续满足现实需要而必须废除的条文内容则予以直接删除。如法典第8条第2款及以下各款,据1927年8月10日法律第13条被废除,其结果是法典的第8条只剩下现在的第1款。第12条及第13条据1927年8月10日法律第13条被废除;第16条据1975年7月9日第75—596号法律被废除;第2章第1节保留其“因丧失法国人资格而丧失民事权利”标题,其内容第17条至第21条据1927年8月10日法律第13条被废除;第2节保留其“因司法判罪而剥夺民事权利”标题,其内容第22条至第33条据1854年5月31日关于废除民事死亡的法律被废除。三是增加法律条文。增加法律条文时,修法者并没使法典总条文增加,即总条文仍然为2283条。如第2编第6章在外国出生、取得或恢复法国国籍者的身份,为1978年7月12日第78—731号法律修订,其第98条为本条文,但对需要增加的条文并未按序列为第99条、第100条等,也不是在第98条中增加款项,而是增加为第98-1条、第98-2条、第98-3条、第98-4条这样四个条文,接下去仍然为第99条。在第3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的第6编买卖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有关待建不动产的买卖的内容,修法者在该编第3章得为买卖标的之物(1598条—1601条)后,增加第3章(乙)待建不动产的买卖,增订第1601-1条、第1601-2条、第1601-3条和第1601-4条,接下来还是第4章出卖人的义务,条文排序仍为第1602条。增加更多的,还有加编的情形。如第8编为租赁契约,从第1708条到第1831条;根据社会发展,于1971年7月16日第71—579号法律,增加第8编(乙)不动产推销契约,条文排列为第1831-1条、第1831-2条、第1831-3条、第1831-4条、第1831-5条。接下去为第9编,条文排序仍为第1832条。第9编为合伙,条文从第1832条到第1873条,结果据1976年12月31日第76-1286号法律修订增加第9编(乙),关于行使共有权利的契约,分“无用益权人时有关行使共有权利的契约”和“有用益权人时有关行使共有权利的契约”两章,条文排列第1873-1条为该编头条,第1章从第1873-2条到第1873-5条,第2章从第1873-16条到第1873-18条。接下去仍是1804年3月19日公布的第10编借贷的规定,条文仍为第1874条。可以看出,《法国民法典》本身是一部经典杰作,但后人对民法典的增删修改更是独具匠心。也正是因其绝伦的修订技术,既使这部法典依然发挥着调整复杂社会关系的作用,也使这部法典的影响更显深远。在法制史和法文化领域,法国民法典就像在建筑领域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一样令人钦佩神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对《法国民法典》的每一次修改都要把法典重新编纂排列一番的话,那民法典还会显示出其两百多年厚重典雅的风采吗?故立法重要,修法亦重要;立法有技巧,修法也有技巧;立法有价值判断之选择,修法更要讲价值判断之选择。三、中国台湾《票据法》的价值评估(一)法律的持续力和创造力台湾票据法系指源于1929年所颁布的票据法。从法律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上看,世界各国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无需修改。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修改法律是一种必然的正常事情,而没有修改的法律则可能成为偶然的或非正常的事情(1)。但是法律又不能朝令夕改,而应当具有其相当的持续力和生命力,以发挥其正常的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功用。如果法律朝令夕改、频繁修纂则肯定也是非正常的。它表明该法律不具有其正常或者一般情况下应当具有的持续力和生命力,就会像是一个早逝的生命或者短命的生命体。所以在常态情况下,法律应当是既不被频繁修改,也不可能不动。什么情况下该修,什么情况下不该修,所依据的标准或者准则应当是该法律是否还能适应该法律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状况。但该法律究竟应当如何修改,则是立法或者修法的技术性问题。这里所说台湾票据法的修改,既涉及法律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又涉及法律修改的技术性问题。(二)空头支票的废除1929年票据法中,视签发空头支票为一种犯罪行为,对空头支票出票人处罚采刑罚主义。1960年台湾地区修订票据法时开始增订自由刑,明定对签发空头支票者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该支票面额以下之罚金,且以一票一罪加以处罚,以期遏阻空头支票之发生。但其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于是1973年对票据法再度修订,将刑罚幅度提升为2年;并于1977年第三次修订,将刑度升为3年。该票据法第142条仍然明定不适用刑法中关于连续犯规定,即仍采一票一罪、数罪并罚主义。台湾票据法对签发空头支票者的处罚日趋加重,但实际未能遏阻空头支票泛滥,而是空头支票显著增加,以致台湾监狱中的票据犯人满为患,且引起其他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鉴于此,1984年11月,“行政院”提出票据法部分条文修正案交“立法院”审议,重点是废除空头支票的刑罚规定。“立法院”司法、财政委员会于1984年12月至1986年5月曾举行委员联席会议5次,其中邀请学者专家列席会议1次。讨论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遏阻票据犯罪,故主张再度提高对空头支票签发者的量刑幅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实践已经证明靠提高处刑幅度来遏阻空头支票的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主张取消对空头支票签发者的刑事制裁。经过多次激烈讨论,最后于1986年6月20日采取表决形式通过了票据法的部分条文修正案,于1986年6月29日公布,废除对空头支票的刑罚规定,决定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对票据法的修订,不仅彻底废除了对空头支票出票人处以刑罚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对之予以其他处理的规定。(三)关于空头支票台湾票据法对空头支票签发者从无自由刑到有自由刑、从1年有期徒刑到3年有期徒刑,又从3年有期徒刑、一票一罪数罪并罚到无刑以至不予处理的变化过程,首先说明对民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单纯的法律处罚解决,也不可能用加重处罚的措施解决。其次,它也说明前几次的修订是失败的,是不符合社会关系规则要求的,该法律规定与社会关系的适应性是比较差的。这种状况很值得深刻思考。台湾票据法取消对空头支票签发者的刑罚制裁后,刑事犯罪率一下就降低了70%到80%,其他如犯罪前科问题和因犯罪而离婚、单亲家庭等社会问题也随之减少。此次导致修法的重要基础性原因在于:对空头支票签发者一概给予刑罚制裁注重的是制止空头支票的签发,而忽视了因记账不及时等因素由于疏忽而签发空头支票的现象,没有将疏忽型的空头支票现象和欺诈型的空头支票现象区别开来。而导致修法的社会效果评价体系则是认为空头支票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性低于对空头支票犯罪进行处罚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这些都是社会效益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发生变化的结果。(四)空头支票发还制度由增加自由基层党组织所享有的强制处罚,以减轻或免责而减其刑从法律修订技术层面观察,台湾票据法的修改在法律修订技术上是科学的和很值得称道的。该《票据法》第141条规定:“发票人无存款余额又未经付款人允许垫借而签发支票,经执票人提示不获支付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该支票面额以下罚金。发票人签发支票时,故意将金额超过其存款数或超过付款人允许垫借之金额,经执票人提示不获支付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该不足金额以下之罚金。发票人于第一百三十条所定之期限内,故意提回其存款之全部或一部,或以其他不正当方法,使支票不获支付者,准用前二项之规定。”第142条:“依前条规定处罚之案件,不适用刑法第五十六条之规定。”台湾票据法的第4章是对支票的规定,共20个条文,不分节,从第125条到第144条。在废除对空头支票签发者给予刑事处罚时,从修法技术上并没有直接取消或删除第141条和第142条,也没有去掉该条后依顺序往前排列,而是在该章的第144条之后增加第144条之一。该条规定:“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之施行期限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届满。在施行期内之犯罪,仍依行为时法律追诉处罚,不适用刑法第二条之规定。但发票人于辩论终结前清偿支票金额之一部或全部者,减轻或免除其刑。”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对空头支票签发者予以刑事制裁的问题。此种修订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在于:第一,简单,省时省事。第二,原条文未动,仍便于记忆掌握。第三,解决了对在辩论终结前清偿支票金额之一部或全部者予以减轻或免除其刑的问题。第四,可以使人清楚看到法律修改的路径轨迹及修改前后的印痕。最后,承继了罗马法、法国民法典中的修法技巧。五、《票据法》第75条与第77条的关系审视对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修改,则是另外一种情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中国票据法随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废除而废除。经济上随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整个经济逐步纳入完全的行政计划体制,商品经济被限制甚至被消灭,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工具———票据,即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金融方面注重银行的管理监督,禁止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物资匮乏,交易有限,票据制度很不发达,甚至没有存在必要。汇票、本票仅限于不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国内无其适用。企事业单位使用支票时以转账为限,且个人不得使用,票据立法无从谈起,也无必要。直至实行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复苏、发展,商业信用和票据制度才被重视。后经《银行结算办法》等规定,至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该《票据法》共111条,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票据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关于实施票据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了《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制定了《支付结算办法》(共6章260条),并规定了《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基本规定》等附件。为了正确适用《票据法》,最高人民法院还通过了《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共76条。我国票据法的颁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但票据法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先天性缺陷。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体系保守、缺少创新;限制法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和票据流通;票据种类受限,仍突出银行特殊地位;内容观念落后、票据依等次划分,汇票被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本票上只允许银行本票存在且给以重重限制。整体上与先前的《上海市票据暂行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条例草案》相比,确有不少遗憾。因此票据法颁布后,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少批评。现在单对票据法修改条文的修改技术进行评析。《票据法》第3章是对本票的规定,从第73条到第80条,共8个条文。其中依第73条规定,“本法所称本票,是指银行本票”,又依原票据法第75条规定,“本票出票人的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审定,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据此,《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7条规定:“银行本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本票业务的银行。”可明显看出,在我国,不仅只许有银行本票,且并非所有的银行都可以签发本票。我国票据法对本票的规定是极为严格和相当保守的。但对票据法的修改则只体现于一个条文,即第75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拓展,政企逐步分开,也涉及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与地位问题。故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对《票据法》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原票据法第75条,自修改决定公布之日起施行,并根据修改决定对原票据法条款顺序进行调整重新公布。但是,这种修改方式就引出了如下不少矛盾,使票据法体系发生严重混乱。第一,修改后的《票据法》重新排列条文次序和位置。即从该法的第76条起,都要往前推一个条文次序,原来的第75条没有了,第76条要改变为第75条,第77条改为第76条,第78条改为第77条,依次类推,原来的第111条要改为第110条,即原来的《票据法》为111条,而修改后的《票据法》成为110条。第二,《票据法》的第111条的内容并未改动,因此仍然是说“本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即调整后重新公布的《票据法》第110条规定的票据法实施日期仍然是1996年1月1日。这就必然发生如下不合实际和不合逻辑的问题:一是根据原来票据法第75条做出的有关行为决定都将成为没有法律依据的决定。二是根据原来票据法做出的判决所依据的第75条以后的法律条文,其顺序和修改后票据法第75条以后的条文都会对不上号。三是会出现2004年8月28日和1996年1月1日两个实际生效时间。在2004年8月28日前做出的判决或决定的依据肯定是原来的共有111个条文的票据法,而在2004年8月28日后做出的判决决定的依据肯定就是现在的共有110个法律条文的票据法,其依据肯定是两个条文内容顺序有所不同的票据法。第三,这种修改方式使人们不能直观地正确认识票据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修改后的票据法在法律条文中并未保留下修改的印迹,从法律条文本身看,其生效日期仍然为1996年1月1日,该法为110个法律条文,好像从来就没有过“本票的出票人的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审定,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内容似的。这在法律条文上就掩盖了废除该项内容的修改过程。第四,重新对《票据法》条文进行排列公布,会造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