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的背景_第1页
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的背景_第2页
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的背景_第3页
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的背景_第4页
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的背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经济重心由北往南完成转变的背景

0关于南移的时间及原因中国古代经济的重点向南移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唐宋历史的研究非常重要。它也是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这条主线,我们似乎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史。随着学者冀朝鼎在1936年第一次提出类似“经济重心”意义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后,研究经济重心转移问题为相关学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极富意义的重要课题。众多学者开始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虽然现在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存在的众多争议也正是这一研究取得成果和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20世纪50年代,学者张家驹发表专论指出,隋唐运河的开辟、东南水利的开发以及岭南海外贸易的促进等已说明经济重心从隋唐之际就开始有南移的倾向;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均势打破;至五代十国期间,南方超逾北方事实稳定;到南宋皇室南渡经济重心的南移则正式完成。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异议,争论的重点在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止时间及其原因。关于开始时期的判断大约有六种不同观点,完成时期的判断大约有九种观点。(1)关于开始与结束的判断,最早与最晚的判断均相差一千多年,研究结论相差的悬殊性史无前例。本来历史科学研究存在差异再正常不过,但差异如此巨大,就需要我们再进行严肃的思考了。实际上,学术界对此也早有意识,这与缺乏评估经济重心形成的统一的认同度高的客观标准有关。目前的评估标准主要都是根据学者自身工作实践提出的,归纳起来有五种,代表人物为冀朝鼎、郑学檬、宁志新、程民生、杜玉文。(2)综合这些评估标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不管差异多大,都不可能绕过五代十国。(1)这个朝代的历史特殊性(2)注定其在经济重心转移上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往往能够出现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思想、文化。然而,五代十国的历史一直是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短板”,最主要原因就是可供研究的资料贫乏零散,使得我们很难对其经济史做到像其他时代那样全面而清晰的分析。鉴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经济时代对人口的重视,使得我们有更多人口方面的可供参考数据及资料,也由于人口是经济及整个历史发展的主体,研究人口问题有助于我们抛开历史中的细节问题,而不至于在大方向上迷路。因此,本文单从人口的视角上剖析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说明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关键时期的主要原因。.1从人口视角的观点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协作和分工的发展,这要以一定数量和密度的劳动人口的存在为前提。因此,人口问题在中国古代很受重视。管理部门很注重人口的统计调查,在考察人口现象时主要关心人口的多少,人口和土地的比例关系,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的结构等。从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观点来看,可以大体上把古代人口思想分为:主张人口大量增长、主张人口适度增长、主张控制人口增长三种类型。主张人口大量增长的有墨子、周朗等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墨子是第一个谈人口问题的人。他主张大力增长人口,与封建君主强力推行人口增长政策不同,墨子提倡增殖人口绝不是从军事要求出发,而是从发展社会生产着眼。当时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是“地广人稀”,人地不相适应,即“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所不足也”。对于增加人口,墨子提出了诸如早婚、禁蓄私妾、短丧薄葬、停止战争、减轻赋税等策略。南朝的周朗把人口增殖看作国家大事。在《宋书·周朗传》里宣称治国者“不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认为必须消除天灾人祸,让人民安居乐业,夫妻团聚,并提倡早婚。他甚至主张强制推行早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明朝丘浚也极力主张增殖人口,声称一国人口的多少关系到国势的盛衰;在《大学衍义补·蕃民之生》中写道:“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认为劳动人口的增长和财富增长紧密相关,君主必须掌握户口数量,鼓励人口增殖。在主张适度人口增长的古代思想中,商鞅等所著《商君书》的算地篇可谓典型代表,其最先指出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就人口问题本身而言,其观点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人口数量的增多,而更加关注人地的比例关系。商鞅从人地对比中提出相对人口过剩,所以对内开垦土地和对外开辟疆土是其主张的主要方法。韩非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代表人物。他将前人关于人口和土地的关系推进到人口和财货的关系来考察人口发展,把人多财寡看作“民争”的根源,但并不主张消极地减少人口,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一切非生产人口,同时主张积极发展农业。韩非人口增长趋势的思想成为其后中国古代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思想的主要渊源。另外在人口迁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有其鲜明主张。自孔子提出徕民思想以来,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考察了人口迁移问题。(3)不管从中国史,抑或从外国史来看,我们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迁移等内容关乎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占封建经济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另外,人口对封建经济的商业、贸易也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本文选择从人口视角分析五代十国是经济重心南移关键期问题的主要原因。下文中主要结合五代十国期间人口的情况,包括其迁徙、分布、密度等,对这一时期农业、贸易等与唐宋的简单分析比较,以期得出五代十国乃经济重心南移关键时期的结论。2人口的南迁和水利建设影响北方的农业经济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由于受到割据藩镇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外流,使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中国人口从900万户锐减至200万户,“里无麦禾,邑无烟火”。唐代繁荣的东都洛阳经过不断的战乱,在籍的居民还不满100户。唐末到五代十国,前后历时80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生灵涂炭。到宋初约有200万户,损失率76%。杜文玉课题组推算出的五代末年全国总户数为310多万户,总人口数约近1600万人。可以说,唐自安史之乱后带来的不仅是政治上的分崩离析,整个国家人口发展的大逆转也随之而来。最主要的方面不在于人口数量的变化,而在于人口的迁徙。五代十国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南方各地,如江淮、巴蜀、闽广、两湖地区。其中既有规模较大的有组织的迁徙,也有举族举家迁徙。因此,在整体人口户数下降的大前提下,南方户数的下降幅度大大低于北方,其主要原因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大量北方人口源源不断迁入(见表1)。这种由中原人口迁徙为主,其他地区次之的人口迁移流,使得南方的户数及人口超过北方,并使得这种优势持续稳定下去。这种迁徙对北方的影响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北方耕民大量南迁,使得北方农业生产无以为继,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而在南方,虽也不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相对华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五代回鹘史料》记载,由于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涌入,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蜀地富庶,前、后蜀时期内部相对稳定,又注意兴修水利,“广事耕垦”。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吴、南唐、吴越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批荒地得到开垦。吴越在浙东沿海修筑了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征田税,使钱塘成为东南的富庶地区。南方各国多注意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许多原来北方占优势的方面都有了大逆转大反差。首先,南方各国由于社会相当稳定,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比中原地区要快。其次,以水利为例,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水利发展情况要远远好于北方,无论是水利工程的数量还是对兴建水利的重视程度,都大大超过了北方。在唐朝时岭南地区极少兴修水利工程,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南迁,农业生产的需要使得人民因地制宜,改善了水利建设的状况。笔者在此主要对南北方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情况加以分析。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无疑对封建农业经济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五代十国期间的水利建设在南北两地的发展是很不一样的。在北方,由于这个时期的黄河水患,主要的水利建设都以疏通和治理为主要内容,人口的稀少与迁徙更使水利建设方向偏离农业生产;加之忙于战乱,许多原有工程拖后或荒废,此时水利建设系统较之唐朝已有明显后退。而南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南方统治者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及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得水利建设的核心内容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南唐练湖水利工程不仅能灌溉农田,养殖鱼虾,还能调节水量,使得百姓免遭水旱灾害。吴越境内也大兴水利建设,工程量和成就超过了南唐。吴越遭受太湖水患,采取的水利治理方法是兴修堰堤等,用淤泥堆积成良田,使得农田面积扩大,而且旱涝保收。马楚、南平、后蜀等地的农田水利也在唐朝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这种整体上不平衡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情况对于封建社会经济来说影响巨大。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是互相促进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南北方的经济优势逆转只是时间的问题。州县的设置常与所在地区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1)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这显示了南方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方。3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口分布特点是:(1)南方的户口数大大高于北方,若将淮南也算在内,南北方户口数比例更加悬殊。可以说,这个时期整个中国人口分布已经极其不平衡。(2)南北方区域自身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北方以河北地区人口居多,其中“魏博六州户口,天下(2)之半。”915关中、河北北部、河东地区人口密度却很低,人口流失严重,地广人稀。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清源、吴越等地区的人口密度很高,而南汉、湖南的人口却非常稀疏,甚至低于北方人口稀少的北汉地区。(3)南方各国国内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南唐人口虽然多于其他国家,但其人口密度各个地区不一,后蜀情况也如此。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这种南北人口及其各自内部分布的不平衡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五代十国期间连年征战使北方劳动力资源急剧减少;其次,北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导致北方人们迁徙的重要原因。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的严重流失,黄河含沙量随之增加,五代时期又频频决口,使得大量农田被淹,造成了长期难以改善的恶劣环境。加之五代十国期间气候的变化,雨量过多,北方农业生产状况更为惨淡,北方大量人口死于饥饿,人们不得不迁徙至南方各地。而南方这个时期的气候、植被情况、环境情况都相当良好,如水稻很适宜南方的气候,加之人们精耕细作,为众多人口提供了更充裕的粮食。因此南方迅速积聚起人口和城市以及发展起了手工业、商业的大都市。另外,南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北方,也是南北方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一个原因。结合人口分布的这些特点,我们总结五代十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各有特点。在五代十国期间,中原王朝占地最大,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长期处于唐末战后的恢复期,黄河水患的破坏更是阻碍了农业生产恢复的脚步。中原地区农业经济恢复速度缓慢,战争频繁,根本没有精力和物力去进行农产品加工,或使生产商业化。虽然中原地区畜牧业比南方地区要发达,但这主要是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非产业自身发展的差异。在商业方面,中原地区始终未成繁荣态势,与南方各国的贸易是其主要内容,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战火和政治方面的影响,难以持续顺利进行下去。相比之下,江淮地区由于经济政策和数十年的和平发展,水利事业得到极大改进,农业、手工业和商贸都获得较大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逐渐达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阶段。两湖地区经过五代十国的开发,社会经济较唐代时也有了较大发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尤其在丝织、冶矿、铸币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农业和商贸业也有较大起色。川蜀地区在五代十国时期取得的最突出的区域经济成就当属制茶业、雕版印刷业、药材种植业和织锦业。闽广地区经济特点使其在五代十国期间彻底改变了其历史形象,摘掉了全国最落后地区的帽子,经济和文化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福建最为突出。农业方面启用了一些有治国经验者,指导开发岭南。牛耕和铁制农具被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进行精耕细作,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稻麦轮作制,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其他特色农产品也获得北方南迁的劳力及技术支持而迅速发展,直至宋朝发展成当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河西地区继续保持畜牧业的生产,在农业上有一定程度发展,地处丝绸之路要道,中转贸易和官方贸易较多。第二,由于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自原始社会开始就在北方或中原地区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五代十国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已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南移现象。笔者认为,衡量经济重心是否南移不在于南方经济对北方经济具有绝对优势,而在于南方经济对北方经济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的持续潜力。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不管在社会稳定程度、自然环境、人口的吸引力等方面,还是在农业、都市、商业、手工业经济等方面,都已开始逐步赶超北方,并且使得这种优势得到稳定和巩固。可以说,南方区域经济在五代十国期间已经超过了北方地区,而且这种局面一直被保持下来,到宋朝时候则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趋势。4代十国的贸易五代十国时期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唐代相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扩大,商品种类进一步增加,然而从商品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却出现了一些与唐代不同的变化,构成了一些新的特点。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国内各区域间的贸易比较兴盛,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有所萎缩;陆上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官营商业有所发展。用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唐代相比,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扩大。这一历史时期商业贸易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商税繁重;战乱和混乱的政治秩序,影响了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币制杂乱,钱币紧缺,制约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在贸易商品上,五代十国也是变化较大的一段时期。首先,南北方的贸易从唐代以粮食、绢布为大宗贸易商品转变为以茶、马为大宗贸易商品,北方主要向南方输出羊马等畜产品,而南方主要向北方输出茶叶。其次,是对外贸易商品的变化。海外输入中国的商品仍然主要是香料、珍宝、药材、象牙等质轻而价贵的商品,而中国对外输出的商品种类,除了传统的丝绸外,茶叶、陶瓷以及铜铁制品等都成了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再次,南方诸国商品种类增多。主要表现在农业中经济作物生产不断扩大,商业贸易增加了不少新商品种类。蔬菜、水果、养蜂、养鱼、种药、花卉等行业都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五代十国时期对外贸易远没有唐代时期那种繁华景象,更显萧条,但海上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是南方国家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西亚、南亚和非洲的外贸往来。中原王朝与其很少往来,南方各国与其之间的外贸交往也多为民间贸易,其次为朝贡贸易;而中原国家与其有限的外贸也主要为朝贡贸易。五代十国时期人口对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从人口规模和人口的流动角度来实现的。第一,由于战乱导致的人口规模总量的减少,商贸往来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各国法令的限制更是加大了对外贸易的难度(1)。但通商贸易、互通有无仍是大势所趋。第二,随着人口的南迁,北方传统丝绸之路贸易衰落,南方的海上陶瓷之路却日益繁荣。造成这种此消彼长的原因除了人口外,自然还有其它因素。如传统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线路险阻,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