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_第1页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_第2页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_第3页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_第4页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教学环节】环节一、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预习作业: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同时查找《逐客令》原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注:三则材料为教师自行整理的与《谏逐客书》内容相关的史料与视频。材料一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卷一)》的节选,从“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到“数年之中,卒兼天下”。材料二为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的节选,从“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到“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三为阎建钢执导的电视剧《秦始皇》第16、17集中关于《谏逐客令》情节的剪辑片段。)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堂,随即检查预习,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第一自然段,第二组负责第二自然段,第三组负责最后两个自然段,以同桌互译(即A读一句,B随即口头翻译一句)的形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设计意图:通过抽问、同桌互译的方法,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帮助理清文意,为下一阶段理清文章脉络作铺垫。)2.理清文章大致脉络接下来,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环节二、由果剖因,揭秘形式秘妙接下来进行分段教学,重点围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果剖因,在揭秘文章形式秘妙的同时概括文章篇性特征。1.文本细读,逻辑建构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文本细读,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建构,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章是如何体现“总分总”的结构的?明确:总(绪论:“窃以为过也”)、分(本论:一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客何负于秦哉”;二是通过秦王对物与人的态度比较,从理论层面提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三是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比较,阐明逐客为“借寇兵而赍盗粮”之举)、总(结论:“不可得也”)。(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上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结合言语内容的逻辑建构,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出发,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形式秘妙,回答“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明确: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艺术手法(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结构,精妙选材,综合运用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等艺术手法,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文章既深入浅出,又雄辩有力,由此达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的最终结果。(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由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关注,视域由文本内部扩向文本全局,引导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环节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书”的类性1.以评促感,巩固篇性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3)“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林云铭《古文新义》(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以“书”为体,认识类性由上,由特殊到一般,以《谏逐客书》为例,探究总结“书”的文类特征。同样,刚才的三组同学分别讨论三个问题,即“李斯目的是否已经达到?”“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随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书”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的文类特征。明确:实效性(李斯目的已达到,凭此上书,使秦王阅后当即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由此总结出“书”讲求实用,注重效果的特征)、针对性(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原因在于李斯避开起因不谈,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从民生国计出发,揣摩秦王的愿望与想法,始终迎合着秦王的心理需求。由此总结出“书”的针对性特征)、论断性(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由古至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既有有力的“论”,又有“窃以为过矣”的决断。由此总结出“书”的论断性特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书”这一文类的特征,深刻体会文章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环节四、学以致用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结合,运用因果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字数在200左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材料一:2月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卫生健康局发出的《应急处置征用通知书》引发社会关注。《通知书》显示,为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经大理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从云南省瑞丽市发往重庆市的9件口罩依法实施“紧急征用”。《通知书》还称,被征用人应在收到补偿通知之日起1年内,向大理市卫生健康局提出应急补偿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且无正当理由的,视同放弃受偿权利。另据媒体报道,大理市在扣下这批物资后,重庆方面曾发函索要,但由于口罩已经分发使用,无法追回。——人民网若你为大理市卫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月2日你从同事口中得知此事,准备写一篇《谏征用物资书》恳请领导重新商议此事,你会怎样写?材料二目前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已经出现。翻看报道,有的湖北籍劳动者因为身份证“42”开头就被公司无理解雇,有的因为近期在湖北工作过被公司拒之门外;有些企业招工信息中直言“湖北人已满,请勿报名”,有的不准湖北籍员工返岗复工,连疫情期间没去过湖北的也“打入另册”。——《中国青年报》若你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老板暗示你在招聘时不要招湖北籍的人员,你准备写一篇《谏拒湖北伢书》给老板,你会怎样写?(设计意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言语表现上,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两件时事作为材料,既突出实用性,又突出时代感。同时,结合课后学习提示设置群文阅读题目,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书”的类性特征与文章的篇性特征,又能为下节课做铺垫,贯彻单元整体教学思想。)课后作业自行阅读《与妻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表格,下节课讨论探究。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有力的说理,高妙的劝谏——《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内容,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剖析思路,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语言,理解李斯的言外之意。4.文化传承与启示:知人论世,思考其劝谏艺术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仓鼠之叹】战国时期,李斯出生在了楚国的一个平民百姓家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李斯成功跨越平民阶层,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小吏。虽然官职不大,但也衣食无忧,可李斯并不满足于此。李斯无意间在官府的粮仓中发现了一只老鼠。让人意外的是,这只老鼠不仅又肥又大,还一点也不怕人。见到李斯也不躲避,反而大摇大摆地躺在粮仓中吃东西。李斯顿时如梦初醒,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著名的仓鼠之叹。意思是老鼠在不同的环境,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人也是如此,身处环境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会截然不同。的确,个人努力固然重要,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谓,平台决定起点,个人影响终点。于是,李斯立刻辞去了小吏的职位,师从荀子,学习法家思想,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归来后,他没有回到楚国,去了秦国发展。先是投靠了秦国宰相吕不韦门下,随后又审时度势,在吕不韦与嬴政意见不合时,转而成为了嬴政的谋士。【写作背景】《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令而上的一个奏议。原因是客卿与王室贵族的矛盾。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截止到秦王嬴政,共计出现过37位君主。和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发展的起点比较晚,第一位先君秦非子,是在公元前800多年替周孝王养马获封地,只有50里。已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才变成最强大的诸侯国。之所以能成就这么一个局面,和历代国君重用贤才、罗致客卿的人才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客卿得势,必然影响秦国王室贵族的利益,因而也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十年发生了郑国(人名)事件。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借秦国大事建设的机会,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修一条分泾水东流注入洛水、全长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想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缓和对韩国的军事威胁。后来,恰恰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了,王室贵族就抓住郑国事件做文章,并请求秦王驱逐一切客卿,想借此打击客卿势力。秦王赢政于是就下了遂客令。当时李斯也在之列,他就写了这篇奏议,从国家的根本利益上指出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秦王顿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李斯的官职也得以恢复。据西汉刘向《新序》说:“斯在逐中,遂上谏书,达始皇,始皇使人逐至骊邑,得还。”从此,李斯更受秦王的信用,官至廷尉。顺便交代一下郑国事件的结局:郑国被发现是间谍之后,本应被杀,郑国说我起初的确是带着消耗秦国的目的来的,但水渠修成后,对秦国是很有利的。秦王赢政一听,也有道理,让他继续修水渠,修成之后,关中之地得到灌溉,亩产由原来约100来斤,提升到400斤。有了粮食,秦国变得富强,于是干脆命名为“郑国渠”。这一方面说明了秦王赢政的政治器度和自信,也恰恰说明了正确的人才政策的对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二)任务一:朗读文本,概括内容,分析论证方法与语言特点【提问】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句意与段落,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逐客,臣以为过矣。摆事实——先君之得(第1段):缪公用五子,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至今冶强;惠王用张仪,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秦成帝业。摆事实——陛下之失(第2段):异国之色、色、珠玉(取享乐之物);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有用之人)。讲道理——(正面)纳客之利,(反面)逐客之害——逐客损己利人。结论——逐客国危。【提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对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文曾作这样的评价:“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词。”如何理解鲁迅讲的“华词”?有哪些具体表现?【明确】“华词”指行文铺张扬厉,气势酣畅。体现为两个方面:1.铺陈变化多端。铺陈主要体现为使用大量的典例事实。变化多端表现为角度的变化、句式的变化和用词的变化。作者一口气铺陈了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事实,丝毫没有重复之感。原因何在?作者在铺陈时所取事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写缪公用客卿,重在广纳人才;写孝公用客卿,重在变法治国;写惠王用客卿,重在四面扩张;写昭王用客卿,重要打击豪门。其实这四位重用客卿,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点,作者回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重复。作者罗列大量珍宝、美色、音乐,句意相同,但在句式上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八言,灵活自然。时而长句,时而短句,时而奇数句,时而偶数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落之美。写缪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避免重复,各有原因:由余本为戎之重臣,由于穆公巧用离间计才收为客卿,故用智取的“取”;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后逃回楚国宛地,穆公得知后,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故用“得”;蹇叔是由百里奚推荐,穆公用厚礼迎接入秦,故用“迎”;丕豹、公孙支是自己从晋国逃到秦国的,所以用“来”。还有如写惠王四面扩张,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写昭王打击豪门,用“废”“强”“杜”“蚕食”五个动词,同中有变;作者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2.大量使用排比句。用一连串的排比描写秦宫的珍宝: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等等。还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三)任务二:剖析思路,理解与体现的说理逻辑【提问】李斯站为为秦国着眼的角度,进行逐层论述,请剖析其逻辑思路。【明确】第一段提出观点后,先回顾历史(道古)。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截止到秦王嬴政,共计出现过37位君主。然而其中最有作为的有4位,这4位就是作者李斯在文章中提到的。和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发展的起点比较晚,第一位先君叫秦非子,是在公元前800多年替周孝王养马获封地,只有50里。直到第五位君主秦襄公,因在公元779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杀后,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从此被封为诸侯。此后的八代君主,都在所获得的封地内与当地的原住族西戎各部展开拉锯战,无大成就。秦缪公广纳人才,才“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此举使周襄王派人送来金鼓致贺。此后的16位君主,都未尝有过多的建树。秦孝公招贤纳士,任用商鞅,奖励耕战,变法强国。因为当时的社会体制是井田制、奴隶制,耕者没有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而秦国已经从青铜器过渡到铁器,生产关系也亟待变革,商鞅所推行的变法因为适时有效,很快就得到了秦国上下的响应。在秦国历史上扩张最盛者当属孝公之子秦惠王,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逐一分化和瓦解六国的合纵策略,各个击破。第四位有作为的君主秦昭王,是秦惠王的次子。他的业绩主要表现为启用客卿范雎,驱逐了曾为秦相的同母异父弟穰侯以及舅父华阳君,并且坚决地废掉了专权的生母宣太后,强化了王室权柄,铲除了豪门权贵。而这时距离秦王嬴政的继位,已不过四年。在陈述秦国历代先君的功业之后,又进行了反向推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经过这样一番阐释历史事实,假设分析作强调,得出结论: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的强大,更谈不上统一天下。第二段纵观现实(论今)。大量铺陈珍宝、美色、音乐,用这些外物与逐客形成对比,得出结论: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之术。(把逐客的危害直接落到统一天下上来)第三段更深一层陈述逐客的危害:逐客等于“藉寇兵而赍盗粮”(削弱自己,资助敌人),更谈不上统一天下。第四段更深一层得出结论: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害。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四)任务三:综合理解,品味李斯的劝谏艺术【提问】高明的劝说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更要做到知己知彼,李斯的本篇劝谏之辞的高明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李斯的尴尬,秦王已经发布命令,事后劝谏,难以下台;自己也是受损当事方,很容易被秦王迁怒)【明确】这篇游说之辞的高明,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其一,紧紧抓住了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个根本的战略目标来剖析逐客的过错和纳客的意义。既符合秦国的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远大抱负和政治雄心。其二,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既不卑微地陈述自己的无辜和冤屈,又不直接说自己对秦国的忠心与功绩,不卑不亢,丝毫不谈个人的得失,完全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为秦出谋划策,让秦国王室贵族也无话可说。其三,语言委婉,措辞谦恭,不批评秦王。明明秦王已经下了逐客令,但全文没有一句是指责秦王的话,甚至把逐客的过错归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给了秦王纠正的台阶。最后,从秦王喜爱的生活方式入手,列举色、乐、珠玉等琐事,以小喻大,没有生硬的说教。可见,李斯深谙政治谋划与人情世故。所以,要能成功达到劝谏的目的,首先要对时事背景了如指掌,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当时的天下大势是秦一步步强大,秦国的战略目标也是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其次,要熟悉劝谏对象的秉性特点,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秦王赢政承先祖之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最后,要考虑自身的身份与处境,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李斯没有抨击秦国王室贵族,没有为郑国修水渠作辩护,好像置身事外的中立者。(五)教学延伸:李斯的后续故事李斯用一篇《谏逐客书》让嬴政收回“驱逐六国人才”的命令,挽救了秦国危机。随后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嬴政抓住时机,出兵统一六国。李斯为嬴政准备了一套极为详尽的攻城掠寨的方案,在李斯的配合之下,秦始皇用兵如神,一个接着一个地吞并了其它国家,很快统一了中华大地。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凭借着赫赫功勋,李斯位居宰相之列。一统天下之后,统一文字,编著年史,防卫边疆,修筑长城……秦始皇的许多丰功伟绩中,我们都可以窥见李斯的身影。可让人叹息的是,李斯聪明一世最后糊涂一时,死后还背上了叛国的骂名。李斯的转变源于秦始皇的离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当由在外驻守的皇长子扶苏继位。可扶苏公子先前与宦官赵高,李斯因政见观念不同而不和。扶苏继位,很大可能意味着赵高、李斯等人的下台。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赵高与李斯发动了著名的沙丘政变。他们先是篡改遗诏,杀死了公子扶苏、蒙恬、蒙毅等人,然后扶持傀儡皇帝胡亥上位。李斯的这一举动也为自己后来的人生埋下了悲凉的伏笔。胡亥上位后,残暴不仁,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将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宦官赵高处理。赵高利欲熏心,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利,将魔爪伸向了李斯的宰相之位。李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与虎谋皮,最终断送了一生的努力,也让整个家族为其陪葬。有人评价说,他过于看重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得失,所以一步一步地将自己,将大秦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有人评价说,李斯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善表演,懂配合,是最适合社会的那一群人,而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非常可怕。最终被具五刑,腰斩,夷三族,也说明了这一点。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教材分析】《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学情分析】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教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文本细读法、思维导图建构法、群文阅读教学法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预习作业: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同时查找《逐客令》原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注:三则材料为教师自行整理的与《谏逐客书》内容相关的史料与视频。材料一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卷一)》的节选,从“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到“数年中,卒兼天下”。材料二为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的节选,从“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到“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三为阎建钢执导的电视剧《秦始皇》第16、17集中关于《谏逐客令》情节的剪辑片段。)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堂,随即检查预习,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第一自然段,第二组负责第二自然段,第三组负责最后两个自然段,以同桌互译(即A读一句,B随即口头翻译一句)的形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设计意图:通过抽问、同桌互译的方法,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帮助理清文意,为下一阶段理清文章脉络作铺垫。)2.理清文章大致脉络接下来,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二、由果剖因,揭秘形式秘妙接下来进行分段教学,重点围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果剖因,在揭秘文章形式秘妙的同时概括文章篇性特征。1.文本细读,逻辑建构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文本细读,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建构,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章是如何体现“总分总”的结构的?明确:总(绪论:“窃以为过也”)、分(本论:一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客何负于秦哉”;二是通过秦王对物与人的态度比较,从理论层面提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三是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比较,阐明逐客为“借寇兵而赍盗粮”之举)、总(结论:“不可得也”)。(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上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结合言语内容的逻辑建构,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出发,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形式秘妙,回答“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明确: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艺术手法(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结构,精妙选材,综合运用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等艺术手法,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文章既深入浅出,又雄辩有力,由此达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的最终结果。(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由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关注,视域由文本内部扩向文本全局,引导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书”的类性1.以评促感,巩固篇性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3)“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林云铭《古文新义》(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以“书”为体,认识类性由上,由特殊到一般,以《谏逐客书》为例,探究总结“书”的文类特征。同样,刚才的三组同学分别讨论三个问题,即“李斯目的是否已经达到?”“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随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书”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