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河南省平许济洛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节选自《管子·明法解》)材料二: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贵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盟于法也令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恶心而释之是焉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建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节选自《说苑·至公》)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何廷理之驳于法也A今吾族犯法B甚明C而使廷理D因缘E吾心而释之F是吾不公G之心H明著于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牧,指统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不相同。B.诛,指惩罚、惩治,与《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中的“诛”词义相同。C.令尹,此指军政长官,与《促织》“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中“令尹”不同。D.论,指判罪、判决,与《苏武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中的“论”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主治理国家需要有法令制度,赏罚分明;如果执行法令违背事理赏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蒙蔽君主,结党劫杀君主。B.治理国家就像种田,不铲除杂草,会危害庄稼;不惩治盗贼,会伤害百姓。舍国家法令而用私人恩惠,会便利奸邪助长暴乱。C.廷理拘押了违犯国法的人,而后因犯人是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就释放了他,子文因此责备廷理执行法令时心怀不公,徇私枉法。D.楚成王善于赏功罚罪,当他听说子文让廷理公正执法的事情后,匆忙在内室接见子文,称自己用人失当,并罢黜廷理尊崇子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2)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14.材料二中,刖者帮助子羔逃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①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②,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节选自《韩非子·安危》)[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战国时代卫国人,大力士。②田成,即田成子,名常,春秋末期齐国当权大臣,后杀死齐简公,控制了政权。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明主A之道B忠法C其法D忠心E故F临之G而治H去之I而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责,指责罚,与《促织》中“因责常供”的“责”意思相同。B.幸,指希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相同。C.齐民,指平民。齐,等也,与“见贤思齐”中的“齐”意思不同。D.拾遗,指拾起遗失的,与成语“拾遗补缺”的“拾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定会产生智士廉士,危乱会涌现争夺贪鄙。法令是用来维系国家的,如果民众轻视它,君主就不能建立功业、成就名声。B.扁鹊给人治病,用刀刺人的骨头,需要病人忍住疼痛;勇猛刚毅的君主拯救国家危乱像扁鹊一样,用逆耳之言来刺激人心。C.夏能没有是非之分,把欺诈虚伪当成了好行为来奖赏,把纯朴的本性当成了错误而诛杀无罪,所以最终被弱小的商汤战胜。D.尧没有和当时的人订立契约,而他的治国之道畅行;舜没有留给后代立锥之地却结下了恩德。明主要学习他们的治国方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2)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一轮复习新高考联考(二)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材料二: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茭。设使茭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C.卒,终于,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14.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具体阐述。(3分)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有删改)[注]

①突龔: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2)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12.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文言文阅读河南省平许济洛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节选自《管子·明法解》)材料二: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贵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盟于法也令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恶心而释之是焉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建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节选自《说苑·至公》)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何廷理之驳于法也A今吾族犯法B甚明C而使廷理D因缘E吾心而释之F是吾不公G之心H明著于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牧,指统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不相同。B.诛,指惩罚、惩治,与《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中的“诛”词义相同。C.令尹,此指军政长官,与《促织》“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中“令尹”不同。D.论,指判罪、判决,与《苏武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中的“论”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主治理国家需要有法令制度,赏罚分明;如果执行法令违背事理赏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蒙蔽君主,结党劫杀君主。B.治理国家就像种田,不铲除杂草,会危害庄稼;不惩治盗贼,会伤害百姓。舍国家法令而用私人恩惠,会便利奸邪助长暴乱。C.廷理拘押了违犯国法的人,而后因犯人是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就释放了他,子文因此责备廷理执行法令时心怀不公,徇私枉法。D.楚成王善于赏功罚罪,当他听说子文让廷理公正执法的事情后,匆忙在内室接见子文,称自己用人失当,并罢黜廷理尊崇子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2)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14.材料二中,刖者帮助子羔逃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CF11.(3分)B(“词义相同”有误)12.(3分)D(“匆忙在内室接见子文”有误)13.(8分)(1)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按照那些恰当合适的原则,实施那些正确的法理。(“当宜”1分,“行”1分,句意2分。)(2)善于做官的人树立恩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招致怨恨,公正地做这样的事,大概说的就是子羔吧?(“善”1分,“公”1分,句意2分。)14.(3分)①子羔对触犯刑罚的刖者执法公正,赢得了刖者的尊重。②子羔心怀仁慈,给刖者判罪行刑,有不忍之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附]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治理国家,没有不设立法令赏罚的。因此那法令明确,而设立的赏罚得当,那么君主就地位尊显而不出奸邪;那法令违背事理,而设立的赏罚不当,那么群臣就会存有私心而蒙蔽君主阻塞视听,结为朋党而劫持杀害君主。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而禁止奸邪的,是用来统治天下而供奉宗庙的。私心,是产生祸乱、滋长奸邪而危害公正的原因,是蒙蔽君主、丧失正道而危急灭亡的原因。因此法令畅行国家就会安定,私心盛行国家就会混乱。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按照那些恰当合适的原则,实施那些正确的法理。赏赐有功的,惩罚有罪的,是用来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杂草不铲除,就危害庄稼;盗贼不惩治,就伤害良民。如果舍国家法令而用私人恩惠,那么这就便利奸邪而助长暴乱。材料二: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廷理拘押了他,听说他是令尹的族人就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廷理责备他说:“凡设立廷理,是要用来查办触犯王令国法的。现在背弃法令而释放触犯法令的人,这是执行法令不公正,心怀不公。难道是我有图谋私利的想法吗?为什么作为廷理却违背法令呢?现在我的族人违犯国法很明显,如果让廷理攀附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样我不公正的心,就在国人面前清楚地显露出来。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不按正义活着,不如让我死去。”廷理害怕,于是惩治了他的族人。成王听说了这件事,来不及穿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设置廷理却用人失当,以至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罢黜廷理尊崇子文。子羔主持卫国政务,砍断了一个人的脚。卫国君臣发生内乱,子羔逃到外城门,外城门已经关闭,被他砍断脚的人在那里守门,说:“在这儿有个房间。”子羔进入,追赶他的人停下。子羔将要离开,对被他砍断脚的人说:“我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自砍断了你的脚,我处在危难之中,这是你报仇的机会,为什么让我逃走呢?”被砍断脚的人说:“断脚本来是我的罪过,没有办法。您惩治我,依据法令,前前后后按照法律衡量我的罪过,想让我免于法令惩处,我是知道的。案件判决罪责确定,临当判罪行刑,您不高兴,在脸上表现出来,我也是知道的。难道是您偏爱我吗?是您天生有仁慈之心,那本来就是这样。这是我使你脱身的原因。”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善于做官的人树立恩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招致怨恨,公正地做这样的事,大概说的就是子羔吧?”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①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②,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节选自《韩非子·安危》)[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战国时代卫国人,大力士。②田成,即田成子,名常,春秋末期齐国当权大臣,后杀死齐简公,控制了政权。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明主A之道B忠法C其法D忠心E故F临之G而治H去之I而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责,指责罚,与《促织》中“因责常供”的“责”意思相同。B.幸,指希望,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相同。C.齐民,指平民。齐,等也,与“见贤思齐”中的“齐”意思不同。D.拾遗,指拾起遗失的,与成语“拾遗补缺”的“拾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定会产生智士廉士,危乱会涌现争夺贪鄙。法令是用来维系国家的,如果民众轻视它,君主就不能建立功业、成就名声。B.扁鹊给人治病,用刀刺人的骨头,需要病人忍住疼痛;勇猛刚毅的君主拯救国家危乱像扁鹊一样,用逆耳之言来刺激人心。C.夏能没有是非之分,把欺诈虚伪当成了好行为来奖赏,把纯朴的本性当成了错误而诛杀无罪,所以最终被弱小的商汤战胜。D.尧没有和当时的人订立契约,而他的治国之道畅行;舜没有留给后代立锥之地却结下了恩德。明主要学习他们的治国方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2)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10.CEH【解析】文言断句,参见译文。A、B处为名词和偏正短语,不能断开;C处为第一个分句,主谓宾结构,要断开;D处为偏正短语,不能断开;E处为第二个分句,主谓宾结构,要断开;F处“故”与后面不断开,后面八个字为对应结构,在H处断开。故选CEH。11.A【解析】A项中,“责”的意思是“索取,要求”,两句中的“责”同义。B项解说正确。C项,“见贤思齐”中“齐”是“看齐”之意,意思不同,正确。D项,“拾遗补缺”中“拾遗”是“补录著述中资料、文字缺漏,泛指弥补他人所遗漏的事物”之意,意思不同,正确。故选A。12.B【解析】“勇猛刚毅的君主拯救国家危乱像扁鹊一样,用逆耳之言来刺激人心”错。原文“猛毅之君以福拂耳”的意思是君主为得到福利,要听逆耳的话。君主能听逆耳的话,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韩非子类比的是病人忍受刺骨之痛和君主听取逆耳忠言。13.(1)所以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就如人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不必发布命令人自然就会去做。(“安”“食”“衣”各1分,句意正确2分。)(2)圣明的君主巩固内部,所以他的国家不被外国颠覆。在国内治理上有过失而不被远方的他国灭亡的君主是没有的。(“坚”、第二个“失”、“近”各1分,句意正确2分。)参考译文安定那么智士廉士就会产生,危乱则争夺贪鄙就会涌现。所以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就如人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不必发布命令人自然就会去做。先王把治国的道理写在竹帛上,由于它的道理顺应了自然的要求,所以后世信服。假如让人去掉不饥不寒的自然要求,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做不到;违背了客观的需要,即使沿先王之道也行不通。如果强制连勇士也做不到的事,那么君主就不能安宁。君主以无厌的贪欲向已被搜刮干净的民众索求,那么民众就会回答说:“我一无所有了”;一无所有,民众就会轻视法令。法令是用来维系国家的,而民众轻视它,那么君主的功业就不能建立,而名声也无法成就。听说古代扁鹊给人治病,用刀刺人的骨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用忠言来刺激听觉。刺人的骨头,因此身体虽有小的疼痛但可获得长远的利益;刺激听觉,因此心里虽然有小的不快但国家却可获得长久的福利。所以病人的好处要在忍痛中获得,勇猛刚毅的君主要为得到福利而听逆耳的话。病人忍住疼痛,所以扁鹊能充分发挥他的技巧;君主能听逆耳的话,那么国家就不会失去伍子胥那样的忠臣: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生了病不能忍受受刺的疼痛,那么扁鹊的技巧就无法发挥;国家危乱而不听逆耳忠言,那么就丧失了做圣明君主的好办法。像这样,长远的利益就不能留传后世,功业名声就不能长久地确立。君主不能用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却要求臣下都像伍子胥,这就是希望殷人个个都如比干那样尽忠;都像比干那样,就可以使君主没有过失,臣下不会背离君主。君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而手下又有田成这样的大臣,但还幻想臣下都如比干,所以他的国家得不到一天安宁。废弃尧、舜而立桀、纣这类暴君,那么人们就不能以他们能做的事为快乐而忧虑他们所做不到的。人们失去了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才智的愿望,那么国家就不能建立功业;整天为做不到的事忧虑,那么人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以无功的君主去驾驭失去了生存乐趣的人们,这种治国方法在平民中是行不通的。像这样的话,君主就没有办法役使臣下,而臣下也没有办法来侍奉君主。国家的安危在于能分辨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国家的强弱在于君主是否握有实权,而不在于他的臣民的多少。所以齐国,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但名称和实际不符,君主有名无实,在国内名位与实权上都已空虚,所以臣下得以篡夺君主的权位。夏桀,是天子,但对臣下没有是非之分:赏赐没有功劳的人,使阿谀奉承的人以欺诈手段取得富贵;诛杀无罪的人,使驼背的人因天生的缺陷而被剖开了背。把欺诈虚伪当成了好行为,把纯朴的本性当成了错误,弱小的商汤得以战胜夏桀。圣明的君主巩固内部,所以他的国家不被外国颠覆。在国内治理上有过失而不被远方的他国灭亡的君主是没有的。所以周朝夺取商朝,是在商朝的庭院捡到的。假如商朝不在自己的朝廷上丢失了什么,那么周朝连商朝境内的一丝一毫也不敢窥视,更何况夺取商朝的天下?圣明君主的治国原则是适合于法,这个法又适合民心,所以用这个法治国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去掉了它民众就思念。尧和当时的人没有订立坚固的契约而他的治国之道能够畅行;舜没有立锥之地留给后代却结下了恩德。能根据古代尧舜的治国之道来确立现在的治国方法,而留传下万代恩德的国君就叫做圣明的君主。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一轮复习新高考联考(二)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材料二: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茭。设使茭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C.卒,终于,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2)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14.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具体阐述。(3分)10.CFH(评分参考:每处1分,共3分,三处以上不得分)【解析】“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三个句子句式相似,“所谓……,……也”是判断句式,进行断句。句意: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11.B【解析】意思不同,后者是“崤山以东”的意思。12.D【解析】“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错误,也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13.(1)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赢得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评分参考:“料”,估量,预测;“上将”,智慧谋略高明的将领;“道”,方法。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2)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评分参考:“以”,认为;“策”,计策;“策之上也”判断句,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14.慕容超失败在(不懂得利用地势条件):①有大岘山的天险而不知道扼守;②放任敌人顺利越过大岘山。(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赢得胜利,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材料二: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诚如兵法所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东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军进讨南燕。南燕皇帝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计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因此,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馀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命令驻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这时才害怕起来,于是急忙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晋军来攻),燕军一战大败,慕客超逃回京都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过文言文中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文意进行断句,“强宗室以镇天下”意思完整,不可断开,可首先排除A、D两项,“于天下利乎”中间也不能分隔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项。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也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原文理解,B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由原文“安用重法邪”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重法,并没有说严刑峻法达不到目的。13.答案:(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之臣就会变为奸伪之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就会变为忠臣。解析:翻译语句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同时注意语句中重点的实词。(1)本句重点字为“患”“赇”“使”“赂”,需要准确翻译出来。(2)本句重点字为“恶”“过”“佞”“乐”,需要准确翻译出来。14.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臣子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及写作目的,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作答给出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文中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说明君主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有删改)[注]

①突龔: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2)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12.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8.D9.D10.B11.(1)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2)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12.因为庄子的描述让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