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原奶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原奶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原奶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原奶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原奶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原奶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5月目录TOC\o"1-4"\h\z\u一、原奶需求正处于稳定增长期 PAGEREFToc368500510\h31、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原奶需求提供增长空间 PAGEREFToc368500511\h3(1)起步发展期(1977年-1996年) PAGEREFToc368500512\h6(2)高速成长期(2023年-2023年) PAGEREFToc368500513\h7(3)稳定增长期(2023年-至今) PAGEREFToc368500514\h72、乳品消费量稳定提升推动原奶需求未来五年累计增长47% PAGEREFToc368500515\h9(1)人均收入倍增计划带动农村乳制品需求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500516\h11(2)新型乳品饮料推广驱动未来城镇乳品需求稳定增长 PAGEREFToc368500517\h11二、奶牛规模化养殖推动原奶产量增速加快 PAGEREFToc368500518\h141、政策鼓励奶牛规模化养殖,提升奶牛单产水平 PAGEREFToc368500519\h14(1)养殖收益低于务工收益,散养奶农逐步退出 PAGEREFToc368500520\h15(2)政策推动奶牛规模化养殖,促使奶牛单产持续提升 PAGEREFToc368500521\h16三、进口奶粉与养殖成本上涨为国内原奶打开提价空间 PAGEREFToc368500522\h201、新西兰干旱导致奶粉价格大幅上涨,为国内原奶短期提价提供空间 PAGEREFToc368500523\h202、养殖成本上升推动国内原奶价格中长期持续上涨 PAGEREFToc368500524\h25四、原奶价格未来五年可能升至4.01元/千克 PAGEREFToc368500525\h281、供需缺口依靠进口乳制品弥补,预计2023年国内原奶价格可能上涨5.3% PAGEREFToc368500526\h282、养殖成本上涨推动原奶价格2023-2023年复合增速1.9% PAGEREFToc368500527\h29一、原奶需求正处于稳定增长期1、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原奶需求提供增长空间原奶,又称生鲜乳,是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处于整个乳业产业链的上游,决定了乳制品的产品品质及生产成本。按用途分类,原奶可用于制作液态奶及干乳制品。其中液态奶包括UHT奶、巴氏奶、酸奶等,干乳制品包括奶粉、干酪、乳清粉等。2023年我国原奶产量为3868万吨,同比增长1.1%,其中牛奶产量为3744万吨,同比增长2.4%。从资源分布上看,我国原奶生产存在北多南少的特点,前五大主产区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占到了全国原奶总产量的67%。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2023年全球原奶生产大国主要为印度、美国、中国、巴基斯坦、巴西、俄罗斯等。受益于过去10年我国乳制品需求的快速提升,我国已从2023年的全球第九上升到2023年的全球第三大原奶生产国,2023-2023年原奶产量复合增速达到13.0%,远高于全球复合增速2.1%。同期,全国主产区原奶平均收购价格也伴随乳制品需求提升而稳步上涨,从2023年的1.67元/千克上涨到了2023年的3.29元/千克,CAGR7.0%。从供需角度看,由于原奶存在易变质、不宜长途运输的特点,导致其需要在产地附近进行加工,随后转运。因此,原奶需求量可近似等于当年原奶产量加上进口乳制品折合原奶量。对于国内原奶供给,其直接由奶牛存栏及单产决定,其中当年养殖收益影响下一年度奶牛存栏,规模化养殖程度决定奶牛单产水平,而供需缺口则直接依靠进口乳制品弥补。综上,原奶供需格局、养殖成本以及进口乳制品价格是决定原奶价格的主要因素。回顾我国原奶产业发展历史,原奶需求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原奶产量从1977年的97万吨上升到了2023年的3868万吨,复合增速11.1%,我们根据产量增速变化进行划分,将原奶产业发展大致归纳为3个阶段:1977-1996年的起步发展期、2023-2023年的高速成长期以及2023年至今的稳定增长期,其中人均收入增长一直是推动原奶需求扩张的主要因素。(1)起步发展期(1977年-1996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奶牛养殖业实行公私合营,行业增长缓慢,到1978年全国奶牛存栏仅48万头,其中国营占77.2%,集体饲养占16.7%,个体占6.1%。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鼓励私人饲养奶牛,奶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方针,行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在1977-1996年的二十年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复合增速12.5%,对应原奶产量CAGR11.2%,奶牛存栏CAGR12.8%,人均原奶占有量约为6.01千克/人,但由于个体养殖比例提高,母牛单产在此期间下滑了28%。同时,根据世界银行标准,直到1996年我国国民人均总收入依旧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因此,在这段时期内,受制于养殖瓶颈及居民购买力仍相对薄弱,我国原奶需求未能充分放量。(2)高速成长期(2023年-2023年)2023-2023年是我国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期间我国奶牛饲养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母牛单产累计回升98%到4.14吨/年,原奶产量从681万吨增加至3633万吨,CAGR18.2%,奶牛存栏从443万头上升到1219万头,CAGR10.7%。这段时期我国原奶需求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包括:1、消费能力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继续保持12%的复合增速,使得我国于2023年正式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推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2、引进UHT奶:国内奶源分布与原奶消费一直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传统的巴氏奶保质期短,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消费市场的需求。1996年利乐公司向国内引进UHT奶,解决了牛奶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存储的问题,并逐步占据70%左右全国液态奶市场,可见UHT奶满足了国内大量新增原奶需求。(3)稳定增长期(2023年-至今)2023年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对国内乳品信心受挫,原奶价格暴跌,生产增速开始放缓。2023-2023年原奶产量从3781万吨增长到3868万吨,CAGR仅0.6%,全国奶牛存栏从1233万头增长到1440万头,CAGR为4.0%,低于牛群10%的自然增长率。同时,2023年起我国干乳制品净进口量出现了大幅上升,2023、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117%、27%,若按干乳制品与原奶消耗1比8计算,2023-2023年我国原奶需求实际保持着4.2%的复合增速,可见国内原奶需求还在稳定增长,只是部分奶源转移到了国外。这段时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1、收入继续上涨推动消费能力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保持10.7%的复合增速;2、新型乳品饮料上市拓宽原奶需求,乳品饮料销量在2023-2023年几乎翻倍,保持着17%的复合增速。总结1977年至今原奶产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将影响原奶需求的因素归纳为:1)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2)新型产品上市释放新需求;3)食品安全问题。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难以再出现类似三聚氰胺的重大乳品食品安全事件,同时,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到2023年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3年翻一番。因此,我们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将继续刺激我国原奶需求上升,而新型乳品的不断推出将催化原奶需求快速增长。2、乳品消费量稳定提升推动原奶需求未来五年累计增长47%当前,我国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原奶生产国,但人均原奶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均乳品消费量更是远未饱和。2023年,我国原奶人均占有量约28.4千克/年,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4。即使与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韩国进行对比,人均原奶占有量仍分别有106%、33%的增长空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偏低。从消费端看,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统计,受2023年三聚氰胺事件冲击,我国城镇及农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出现大幅下降,近年来随着消费者信心恢复及乳品饮料的推广,人均乳品消费量开始回升,我们估计2023年我国城镇人均乳品消费量约25千克,同比回升9.5%,但相比日韩仍有35%的增长空间,农村人均消费量为12.3千克,同比回升13%,仅相当于每人7天喝一包牛奶,相比日韩更是有170%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未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我国乳品消费量提升空间巨大。未来看,参照城镇乳品消费增长历史,农村人均乳品消费量有望受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在2023年达到21千克,年均增长8.5%。同时,受新型乳品饮料推广驱动,城镇乳品消费也将重回稳定增长,参照日本乳品消费增长历史,预计我国城镇人均乳品消费量将在2023年达到34千克,年均增长4.6%。因此,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原奶需求相比2023年将有47%的提升空间,年均增长6.6%,对应2023、2023年原奶需求量分别为5020、5353万吨,主要基于:(1)人均收入倍增计划带动农村乳制品需求快速提升从城镇乳品消费历史看,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依靠可支配收入增长拉动的城镇乳品消费阶段高点发生在2023年,最高达到26.2千克/人对应年可支配收入14000元左右。考虑到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基数较低,我们预计2023-202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10%以上的复合增速,并在2023年达到城镇2023年的收入水平。假设未来十年农村乳品消费增长模式与城镇乳品消费历史相同,鉴于农村消费习惯相比城镇节俭,保守估计阶段高点人均消费量约为城镇的80%左右,据此,计算得出2023年农村人均乳品消费量将达到21kg左右的水平,年均增长7.9%。(2)新型乳品饮料推广驱动未来城镇乳品需求稳定增长2023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冲击,城镇人均乳品消费量从26.2千克大幅下滑至22.7千克,并于2023-2023年在22千克附近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在于:1、参考日本乳品消费历史,在人均年总收入达到2023美元后,依靠人均收入增长拉动原奶需求的阶段将基本结束,人均原奶消费量开始下降,而我国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2023年超过了2023美元,三聚氰胺事件只是催化了这一时期的结束;2、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从普通牛奶消费转移到高端乳品或乳品饮料。因此,未来年城镇乳品消费的驱动因素将是新型/高端乳品饮料上市推广。根据欧睿咨询统计,2023-2023年我国风味牛奶饮料销量复合增长18.3%,带动2023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量回升至25千克,同比增长9.5%。未来看,城镇乳品饮料化趋势已经明确,根据欧睿咨询预测,2023-2023年新型乳品饮料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复合增速,高于同期牛奶、奶粉及大豆饮料的预测数。参考日本新型乳品饮料推广阶段,在1975年日本人均年收入超过4500美金后,新型乳品饮料驱动日本人均原奶消费量五年增长了25%,年均增长4.6%,2023年我国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962美金,与日本1975年情况类似,据此,我们测算到2023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量将达到34千克,年均增长4.6%。二、奶牛规模化养殖推动原奶产量增速加快1、政策鼓励奶牛规模化养殖,提升奶牛单产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导致我国原奶品质较差,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统计,2023年我国奶牛存栏1233万头,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仅19.5%,2023年后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国家开始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奶牛规模化养殖,促进原奶品质提升。根据业内判断,2023年我国奶牛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已达到35%,同期,奶牛单产从2023年的4575千克/年上升到了2023年的5400千克/年,复合增速5.7%,但与发达国家9-10吨/头的单产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奶牛单产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在于奶牛育种以及合理的饲料配方,而传统的散养模式受制于设备及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因此,未来规模化养殖是我国提升奶牛单产的必由之路。未来看,《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3-2023年》提到2023年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比例将达到38%以上,而2023年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已经达到了35%,我们判断到2023年我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将达到45%以上,年均增长1.7%,奶牛单产有望达到6700千克/年左右,年均增长3%。主要原因在于:(1)养殖收益低于务工收益,散养奶农逐步退出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饲料费用在奶牛养殖成本中约占70%,2023年奶牛饲料的主要成分玉米、豆粕以及苜蓿草价格分别上涨了9%、7%、9%,奶牛饲料价格约上涨了9%左右,同期,主产区原奶平均价格涨幅仅为2.8%,我们预计2023年散养奶牛头均盈利在4560元左右,同比下降10.3%。按散养农户每人平均年饲养奶牛5头计算,2023年月均收入为1903元,低于农民工月均收入2290元,同时,2023年牛肉价格上涨21%,导致淘汰牛价格随之上涨,进一步促使散养奶农退出奶牛养殖业。(2)政策推动奶牛规模化养殖,促使奶牛单产持续提升2023年11月,《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发布,要求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及标准化,2023年国家继续保持对奶牛养殖扶持力度,落实中央投资5亿,扶持521家规模奶牛场(小区)标准化改扩建。据《中国畜牧杂志》不完全统计,三聚氰胺事件后已建及在建的规模养殖场已有500多家。对比美国发展经验,1980-2023年是美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比例快速提升的阶段,牧场平均奶牛数目从1980年的33头左右上升到了2023年87头左右,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从33%上升到67%,年均提高1.7%,同期奶牛单产从5395千克/年上升到8254千克/年,年均增长2.1%。因此,在未来散养奶农收益难有改善且预计中央财政对规模化农场及良种补贴力度仍将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判断到2023年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将达到45%,年均增长1.7%。同时,对比美国在规模化养殖比例从33%提升到45%的阶段,同期奶牛单产从5395千克/年上升到了6705千克/年,考虑到当前我国大型规模化牧场,如现代牧业、上海光明牧场,单产已达到8吨/年以上水平,我们预计2023年全国奶牛平均单产也有望达到6700千克/年,CAGR3%。牛群年龄结构合理化提高成乳牛存栏,未来五年原奶产量有望累计增长64%三聚氰胺事件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原奶需求减少引发2023-2023年原奶行业供给过剩,促使大量散养奶农杀牛退出奶牛养殖行业,成乳牛数量从858万头下降到712万头,同比下降17%,成乳牛占总存栏比例从70%下滑至56%,同比下降14%。由于奶牛从牛犊到进入泌乳期需要2年左右时间,短期大量杀牛导致的供给下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恢复,2023-2023年全国奶牛存栏从1233万头增长到1440万头,CAGR为4.0%,但同期原奶产量仅从3781万吨增长到3868万吨,CAGR仅0.6%,主要原因就在于成乳牛比例的下降。从奶牛养殖业角度看,合理的规模化牛群结构中成乳牛、青孕牛、青年牛+小牛占比为60%、20%、20%,对应母牛自然增长率10%。由于当前我国大量规模化牧场都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建立的,导致牛群结构远未达到合理水平。以现代牧业为例,2023年现代牧业牛群结构中,成乳牛占比仅46%。我们按母牛繁殖率90%,犊牛公母比例50%,犊牛成活率95%,成乳牛淘汰率25%计算,预计以现代牧业为代表的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将在2023-2023年达到合理牛群结构,随后开始保持10%的奶牛自然增长率。对于散养奶农,单产提升以及原奶价格上涨将持续推动奶牛养殖收益回升,散养奶农退出速度未来将减缓,预计会低于10%的自然增长率,散养奶牛存栏数在2023年后开始上升。据此,我们判断2023年我国奶牛存栏将达到1900万头左右,复合增速4.9%。综上,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原奶产量相比2023年将提升64%,年均增长8.6%,原奶产量增速在2023年后随牛群结构合理化而出现大幅上升,2023、2023、2023年原奶产量分别为4156、4554、4920万吨,对应增速6.5%、9.2%、9.5%,原奶供需缺口将在2023年达到顶峰后回落,缺口将由进口乳制品来弥补。三、进口奶粉与养殖成本上涨为国内原奶打开提价空间1、新西兰干旱导致奶粉价格大幅上涨,为国内原奶短期提价提供空间由于运输条件限制,全球乳制品出口液态奶占比较小,主要以干乳制品,特别是奶粉贸易为主。2023年全球主要奶粉出口国及地区包括新西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及阿根廷,占到了全球出口量的90%以上,其中新西兰奶粉更是占到了全球出口量的43.7%,直接影响全球奶粉价格走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奶粉57.9万吨,其中新西兰奶粉占80%,2023年恒天然乳品拍卖均价为3210美元/吨,考虑关税和运费等因素,配额内、外到岸价分别为21361、22378元/吨,远低于国内31000元/吨的奶粉生产成本,压制了国内原奶价格上涨空间,2023年国内原奶均价同比仅增长2.7%,为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新低。新西兰奶粉价格低廉主要原因在于1)新西兰奶农享受政府高额补贴2)新西兰土地资源充裕,有利于大规模养殖3)2023年来新西兰奶粉产量大幅上升,五年累计增长85%,供应充足导致价格维持低位。未来看,受近期干旱影响,新西兰奶粉价格维持低位的局面将难以延续。2023年1月以来,新西兰北岛遭受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影响牧草生长,导致奶牛场大幅减产,且新西兰政府预计短期内干旱无法缓解,使得2023年3月19日恒天然乳品拍卖价达到4,683美元/吨,同比上涨38%,年初至今已上涨40%,本轮拍卖成交奶粉1.63万吨,同比下降43%。按3月19日恒天然乳品拍卖价4,683美元/吨计算,对应进口奶粉配额内、外到岸价为30627、32085元/吨,已经接近国内生产成本32360元/吨。根据USDA3月预测,2023年新西兰奶粉产量1270万吨,对应需求+出口1297万吨,供需结构由过去几年的供大于求,转为供小于求,并且预计未来随着干旱影响扩大,新西兰奶粉产量存在进一步下调可能。从历史上看,新西兰原奶价格曾因干旱出现过2次大涨,时间点分别在2023年以及2023年中旬,最高涨幅分别达到93%、74%,持续时间均在1年以上,鉴于本次新西兰正遭遇70年来最严重干旱,因此我们保守估计,本轮新西兰奶粉仍有15%左右提价空间,按奶粉与原奶1比8折算,考虑关税、运费等因素,折合等值进口原奶价格3.9元/千克,高于当前全国原奶平均价3.42元/千克,为国内原奶价格短期上涨打开空间。2、养殖成本上升推动国内原奶价格中长期持续上涨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奶牛养殖成本主要由饲料、人工及其他费用三部分构成,分别占69%、14%、17%。受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影响,未来我国人工、土地以及物价成本仍将呈持续上升走势,预计人工成本将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年均上升7%,其他成本将跟随通货膨胀率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对于饲料成本,泌乳牛的饲料配方由精饲料与粗饲料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为6比4。精饲料一般由玉米、粕类、大豆等组成,粗饲料一般由青贮、苜蓿草、羊草等组成,根据各地区自身情况不同,饲料比例会有较大调整。我们以北方为例,一头泌乳牛的饲料主要由玉米、青贮、粕类、苜蓿等构成,由于青贮饲料大部分由玉米制作,因此其价格与玉米关联度高,粕类由于相互替代性强,因此,我们可以选取豆粕作为其代表。综上,泌乳牛的饲料成本可近似看作由玉米、豆粕、苜蓿三者组成。2023年我国玉米、豆粕及苜蓿草价格分别上涨了9%、7%、9%,同期,奶牛饲料价格约上涨了9%左右。未来看,根据USDA数据,2023年我国玉米供需格局从供大于求转为供小于求,预计玉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而豆粕则维持供大于求,同时今年南美大豆丰产,可能打压全球豆粕价格,预计国内豆粕价格将下跌;对于苜蓿草,我国苜蓿草进口比例超过40%,主要进口地来自美国,价格受美国苜蓿草价格影响大,2023年受美国干旱影响,苜蓿草价格呈高位水平,月平均到岸价格达到393美元/吨,同比增长近9%,2023年1月到岸价开始回落,根据美国干草市场专家分析,2023年需求下滑将导致苜蓿草价格下行。综上,考虑到玉米在奶牛饲料中占比相当于苜蓿草以及粕类的总和,预计2023年饲料价格将与2023年基本持平,2023年奶牛头均养殖成本上涨1.5%。从中长期来看,受种植成本上升驱动,2023-2023年玉米、豆粕、苜蓿草将呈现持续上涨走势,参照2023-2023年增速,2023-2023年奶牛饲料成本将年均增长5%,头均奶牛养殖成本将上涨4.9%,预计2023年我国奶牛饲料成本相比2023年将上涨27%,年均增长4.1%,对应我国奶牛头均养殖成本上涨31%,年均增长4.6%,奶牛养殖成本将成为国内原奶价格中长期持续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四、原奶价格未来五年可能升至4.01元/千克1、供需缺口依靠进口乳制品弥补,预计2023年国内原奶价格可能上涨5.3%基于上述供需分析,2023年全国原奶需求5020万吨,对应产量4118万吨,按原奶与干乳制品1比8计算,需要进口干乳制品113万吨来弥补供需缺口,同比2023年净进口量上涨9.0%,国内原奶供应偏紧状态加剧,加之新西兰恒天然拍卖价仍可能受干旱影响而继续上涨,我们判断2023上半年受供应偏紧以及新西兰奶粉涨价预期推动,我国原奶价格将平稳上涨至3.5元/千克,相比年初上涨3%,上半年价格区间为3.35-3.5元/千克,对应去年上半年均价同比上涨4.7%。对于下半年价格,从季节性角度看,受北方传统产奶旺季影响,年中是原奶价格波动的相对低点,四季度随着北方产奶淡季,原奶价格将开始上涨。考虑到国内奶粉进口商一般会提早3-5个月签下奶粉订单,因此新西兰奶粉价格上涨、海内外价差缩小对奶粉厂商成本的影响需要在下半年才会体现,届时国内乳制品可能会出现提价。我们按上半年恒天然乳品拍卖价再上涨15%达到5385美元/吨计算,对应进口奶粉到岸价约3.6万元/千克,相比国内奶粉成本3.3万元/千克高出10%左右。因此,下半年乳制品提价幅度可能在10%以上,届时主产区原奶平均价格将受益乳制品提价在四季度左右开始上涨,我们判断2023年下半年原奶价格将先抑后扬达到3.65元/千克,相比年中上涨4.3%,下半年价格区间为3.45-3.65元/千克,对应去年下半年均价同比上涨7.4%,全年价格区间3.35-3.65元/千克,对应销量,加权平均销售价为3.46元/千克,均价同比上涨5.3%。2、养殖成本上涨推动原奶价格2023-2023年复合增速1.9%原奶价格中长期走势主要由供需结构与养殖成本两者共同决定。从供需角度看,未来五年受益于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我国原奶需求将保持6.6%的复合增速,而原奶产量受牛群结构合理化影响,将在2023年后出现大幅上升,导致我国原奶供需缺口在2023年达到顶峰后,于2023年开始回落。从历史看,在供需缺口呈下行走势时,原奶价格走势将由养殖成本决定。如前文分析,2023-2023年我国奶牛头均养殖成本将年均上涨4.9%,假定头均生产收益率不变,考虑到未来五年我国奶牛单产将年均上升3%,我们预计我国原奶价格中长期将保持约5.9%的复合增速,于2023年达到4.01元/千克。

2023年电子行业智能化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消费电子发展趋势:智能性和便携性 3二、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 4三、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 5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 52、第二代智能手表侧重运动和健康监测 53、即将出现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强大 6(1)苹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 7(2)三星有望发布多款产品 7四、智能手表+眼镜解放双手,埋葬智能手机 8五、硬件变革大,投资机会多 91、水晶光电:光学龙头,智能眼镜最显著受易标的 102、环旭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纽带,微小化贴片工艺先锋 113、歌尔声学:声学龙头,小空间实现高音质 114、共达电声 12六、附录—可穿戴设备近期新闻汇总 121、屏幕有点小苹果智能手表iWatch要来了 122、Google智慧手錶具雙觸控板、能無線上網 133、三星ProjectJ计划曝光:智能手表不让苹果专美 14一、消费电子发展趋势:智能性和便携性消费电子沿着智能性和便携性两个维度发展。在过去几年,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智能性维度,即设备从功能型向智能型的演变;直至最近,谷歌眼镜才引发了市场对便携性维度的关注。在便携性的维度,我们把电子产品分为四种类型:固定型、可携带型、可穿戴型和嵌入人体型。我们认为,消费电子产品从可携带型向可穿戴型的演变刚刚开始,未来甚至会向可嵌入型演变,投资机会将非常丰富。JuniperResearch预计:至2023年,整个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将会超过150亿美元,比2021年将近翻一倍,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销量至2022年预计将达到7000万台。正如应用的成长促进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兴盛,可穿戴技术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成长:做到应用生态系统与可穿戴设备同步增长,各种新功能的产品将层出不穷。谷歌、苹果、三星等大厂商均已在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有所布局,期望能把握下一轮移动技术变革的行情。当前各大厂商关注度较高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主要是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二、谷歌眼镜开创可穿戴设备先河谷歌眼镜给硬件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机遇,其对硬件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1)人机互动友好性(包括信息输入和输出);2)续航时间长;3)连接性;4)轻薄微型化。谷歌眼镜在硬件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输出和续航时间上,信息输出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微投和反射显示屏的图像输出方案以及骨传导耳机的声音输出方案,通常的微投具有功耗高的问题,谷歌的创新能够大大降低功耗,延长续航时间。谷歌眼镜硬件的创新关键在于微投和反射显示屏。关于谷歌眼镜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我们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三、智能手表将续写可穿戴设备辉煌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最早面市的智能手表是精工Ruputer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兼容Win95、售价达330美元的智能手表,其后陆续有其他公司推出智能手表,但均未引起普通消费者的关注。我们认为,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期,消费者对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认知度低,创新跨度过大的智能手表不可能取得胜利。此外,第一代智能手表在外观设计和生态系统支持等方面都较为薄弱。2、第二代智能手表侧重运动和健康监测摩托罗拉在2020年发布了MotoActv智能手表,主打运动监测功能。产品内臵8GB空间,配有1.6寸彩色触控屏幕,采用强化玻璃,可以防汗、防雨及防刮;可与Android2.1系统或以上的智能手机同步;采用了MotorolaAccuSense技术,也内臵了GPS系统,可以让用户在运动时可以准确追踪所在位臵及记录时间、距离、速度、心跳及热量消耗;内臵258mAh锂电池,不够非常理想,运动时可连续使用5至10小时。2022年面市的Pebble智能手表是第一款完全支持iOS功能的智能手表。产品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搭载iOS或Android2.3以上系统。配有分辨率为144x168的1.26寸黑白背光屏幕,采用e-paper电子纸技术,可以通过蓝牙2.1+EDR与其他设备连接;内臵震动马达和三轴加速度计,可安装位运动专门设计的程序。3、即将出现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强大第二代智能手表在功能上还无法与智能手机相媲美,但苹果、三星、谷歌等巨头的动向让我们坚信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将更为强大,有望与智能手机相当。(1)苹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消息称,苹果已经建立了一支100的团队来研制智能手表iWatch,已经开始试产,富士康已经收到了苹果的订单,并有望在年底面市。苹果的iWatch智能手表具有步程计和健康指标传感器等第二代智能手表的功能,也能通过连接智能手机来显示电子邮件、IM和其他数据,此外,还能够实现手机的通话功能,并通过内臵地图实现导航。在硬件配臵方面,iWatch将采用1.5寸OLED屏幕(台湾铼宝科技RiTdisplay)和OGS触摸屏,内臵的电池仅可续航1-2天(苹果的目标是续航4天至5天)。(2)三星有望发布多款产品科技网站SamMobile报道:三星的ProjectJActiveFortius的智能手表有以下配件:针对Fortius开发的臂带、固定在自行车上的装臵以及囊状态。三星也设计了健康软件SHealth,预示着运动和健康监测将是三星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重要卖点。媒体也传出三星智能手表将命名为GALAXYAltius,屏幕分辨率为500x500。四、智能手表+眼镜解放双手,埋葬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功能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上网、安装应用程序、收发邮件等功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便携性较差的电脑,我们判断,便携性更强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眼镜将埋葬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三种设备各有优缺点:1.智能手机是最成熟产品,功能丰富,但屏幕较小,并需要手持操作,约束了在驾车等场合的使用;2.智能眼镜输出画面大,视觉效果较好,但装在镜脚的触摸屏面积小,仅仅具有简单动作识别功能,信息输入不方便,不适合复杂的操作;3.智能手表具有合适输入的触摸屏,操作方便,可以完成复杂的信息输入,但屏幕太小,不适合人眼长时间观看。我们认为,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具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优势互补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将兼具各自优势,能够实现在手表上输入复杂内容,在眼镜上观看大的画面,从而实现较好的视觉体验。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具有智能手机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方面,眼镜和手表持续与人体接触,并可以通过传感器自然地获得人体信息,从而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眼镜和手表都不需要手持操作,解放了双手,适合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应用,更胜于必须手持操作的智能手机,有望替代智能手机,从而带来消费电子的革命性变化。五、硬件变革大,投资机会多可穿戴设备的外在形态完全不同于智能手机等传统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在硬件方面的变革很大,其中,智能眼镜侧重于光学方面的创新,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缩小版,并加入更多传感器以读取人体脉搏等信息,部分厂商也可能在腕带处采用柔性化硬件设计。此外,智能眼镜+手表的硬件组合也需要两个产品之间频繁的信号互联,势必增加对无线模组的需求。我们认为,水晶光电、环旭电子、歌尔声学等公司将显著受益于可穿戴设备的高速发展。1、水晶光电:光学龙头,智能眼镜最显著受易标的公司是手机镜头用红外截止滤光片和数码相机用光学低通滤波器的领先厂商。公司在产品升级和新产品拓展两个维度实现增长。光学低通滤波器的单价随着从卡片机升级为单反微单而增长10倍以上,随着摄像模组对像素和成像质量要求的提高,红外截至滤光片材质从普通光学玻璃升级为蓝玻璃,单价和市场空间有10倍的提高。公司不断拓展微投、Kinect产业链相关产品等新产品。我们在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中讨论到,谷歌眼镜硬件的创新关键在于微投和反射显示屏,而微投的核心技术是光学加工、光引擎设计和镀膜。水晶光电在这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光学加工方面,水晶光电具有十来年的经验积累;在光引擎设计方面,水晶光电与芯片设计商奇景及LCOS专利持有人合作;镀膜更是水晶光电的核心优势,其光学镀膜的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水晶光电当前已进入某海外客户的智能眼镜产业链,踏上了智能眼镜技术创新的第一波浪潮。2、环旭电子:设备连接的无线纽带,微小化贴片工艺先锋环旭电子是苹果无线模组的两大供应商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MacBook、iPhone和iPad上。如我们在3月25日专题报告《谷歌眼镜--无边界创新时代的开启》讨论,智能眼镜的重量是一般智能手机的1/3,轻薄化要求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手机,智能手表的面积和体积也大约是智能手机的1/6至1/8,但功能上却相差不大,这就对元器件和组装工艺的微小化提出较高要求,公司必将凭借微小化贴片工艺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占有一席之地。3、歌尔声学:声学龙头,小空间实现高音质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声器件厂商,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向上游整合,实现了关键原材料、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模具的自制,具备了较强的垂直一体化能力,使得公司可以向客户进行大规模地快速出货,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同时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大客户战略使得公司不断切入缤特力、索尼、三星和苹果等全球消费电子巨头主流供应链。公司也在MEMS声学器件上积累深厚,未来有望实现MEMS技术的突破。可穿戴设备需要麦克风来读取用户的语音信息,也需要音筒来输出设备的信号,在很小的空间实现高品质的声音输入和输出是歌尔等龙头公司的技术优势。4、共达电声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声学器件厂商,主要产品为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受话器及其阵列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平板电视、个人数码产品、汽车电子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大客户包括苹果(通过MWM间接供应)、华为、中兴、索尼、索爱以及三星等企业。六、附录—可穿戴设备近期新闻汇总1、屏幕有点小苹果智能手表iWatch要来了之前美国媒体就曾给出消息称,为了研发iWatch,苹果秘密组建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