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桥梁的受力性能及抗剪力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1.gif)
![浅谈桥梁的受力性能及抗剪力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2.gif)
![浅谈桥梁的受力性能及抗剪力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3.gif)
![浅谈桥梁的受力性能及抗剪力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4.gif)
![浅谈桥梁的受力性能及抗剪力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69b7890d0f300da7953a4b92f6db30d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桥梁的受力性能及抗剪力
桥梁是一座带有弯曲和弯曲的桥梁。其主要受力构件直接承受自重及交通荷载,依靠这些主要受力构件本身的抗弯能力、抗剪能力来抵抗自重及交通荷载引起的弯矩和剪力。梁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造价低、且维修容易,除特大跨度桥梁外,是设计中优先考虑的结构体系,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桥梁型式。其种类很多,是公路桥梁中最常用的桥型。根据主要受力构件的材料特点,梁桥可分为木梁桥、石梁桥(这两种古代较多,现代已基本不用)、钢筋混凝土梁桥、钢梁桥。其中,钢筋混凝土梁桥又分简支梁、连续梁、连续箱梁、连续刚构、连续T构等几种。钢的材料强度高,跟钢筋混凝土梁桥相比,能达到更大的跨度或保持更小的梁的高度,在铁路桥梁、大跨度桥梁和城市桥梁中,也有不少应用。但是钢梁桥直接造价高,并且使用期间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油漆防腐,维护费用高,因此没有推广使用。钢梁桥又分为工形梁、钢箱梁、钢桁架梁等主要几种。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其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自周代以迄秦汉,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省汾水的一座始建于春秋时期晋平公时的木柱木梁桥。桥下有30根柱子,每根柱子直径5尺。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有一座多跨木梁木柱桥,称为蓝桥。1972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米左右。○闻名中外的渭水三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河上,是三座多跨木梁木柱桥。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中渭桥全长约合525米,宽约13.8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750根木柱桩组成了67个桥墩,68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7.72米,中间桥孔跨径达9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然后铺上木桥面,桥两侧设雕花木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呈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两端桥堍上竖立着华表、石灯柱等,作示标、照明之用。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的秦昭王,秦始皇时又作了改建和加固。到了汉朝,又重修了中渭桥,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焚毁了中渭桥,魏文帝曹丕修复了它。唐武德末年(公元626年)突厥颉利可汗寇泾州进至西渭桥的北面,唐太宗李世民出玄武门到了桥的南面,隔着渭水与颉利交谈,并结盟于西渭桥上。由此可知,在汉唐时代,渭水三桥是送往迎来的重要交际场所。咸阳地区文管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掘了唐朝东渭桥的遗址。该桥坐落在今天渭河耿镇公社周家大桥,桥宽约20米,桥梁基础由青石砌成。青石一般长1米,宽0.5米,厚0.2米。青石之间有用铁水浇铸的铁栓板相连,石缝中灌以铁水,石头之间打有松木桩,规模之大,施工之精细,在古桥梁史上是罕见的。○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据《唐六典》记载,天下著名的石梁桥有4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西安的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东北20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自汉朝建桥后,两千年间屡毁屡修,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花了9个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跨梁桥。桥长近400米,67孔,每孔净跨度6米左右,桥宽约7米。桥墩由6根石柱组成,每根石柱用4层石磙叠砌,底部用石盘承托,石盘下打了11根柏木梅花形桩。6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把它们合成一体,构成了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型墩,即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桥墩之间和桥墩上下游各4米宽的河床内筑有厚约1米的白灰三合土护底铺砌,以防止冲刷桥基。1957年将它改建为公路桥时,曾对桥墩、桥基进行了科学鉴定,发现桩木未朽,石墩牢固,河床护底完整无损,可以承受60吨坦克或载重卡车的荷载,高超的造桥技艺令人惊叹。因此当时仅将老桥的木梁石板桥面改换成钢筋混凝土板梁,古桥就成了现代的公路桥。○宋代建造了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闽中桥梁甲天下”就是对南宋时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的真实写照,仅《泉州府志》中就记载了110座,其中五里以上的长桥有四、五座。特别是在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每年都要造1华里以上的石梁桥,为建桥史上所罕见。这个时期所建的石梁石墩桥无论在长度、跨度、重量、建造速度、施工技术、桥型和桥梁基础等方面都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石梁桥,也是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梁桥。这座桥于宋代皇五年四月(公元1053年5月)开始建造,嘉四年十二月(公元1060年1月)建成,由宋代泉州知州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建在泉州城东20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据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记载,这座桥“垒址于渊,酾水为47道,梁空以行,其长3600尺,宽丈又5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1400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见,洛阳桥已具有较大规模,对于沟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桥已经历代多次修缮重建。现存的洛阳桥是清朝乾隆26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0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7孔,接入桥南端桥堤。全桥共有47孔,长为540米。若把两端桥堤计算在内,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7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约长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柱500根,石栏长度与桥长相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还有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1932年在原每个桥墩上又添建一个矮墩,在其上置钢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车。但原石梁仍在原处未动。洛阳桥在建桥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创了筏形基础。宋代的建筑师和桥工们利用落潮的时间,沿预定桥梁线路,用船装载大石块抛入水底,形成一水底石堤作为桥基。据考察,洛阳桥的桥基长500余米,宽约25米,高3米以上。这是桥梁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创新。第二,应用和发展了尖劈形桥墩。尖劈形桥墩出现于唐代,是筑于迎着水流方向的一端。洛阳桥则把桥墩两端都筑成尖劈形,不仅分开上游江流的冲击力,而且分开下游潮汐的冲击力,达到了减少阻力和保护桥墩的目的。第三,利用潮汐的涨落浮运和架设石梁。古代没有大型起重设备,要把重达数十吨的大石梁在水面上悬空架设是很困难的。宋代桥工利用潮汐的水面落差,在涨潮时用船把石梁载至两个桥墩之间,并固定在要安放的位置上方,落潮时石梁便自动架设在预定位置上,顺利完成了石梁的架设作业。因此,万安桥也开创了浮运架梁的记录,直到今天,浮运架梁仍是建造现代桥梁的好方法,不同的是机械设备现代化了,浮运重量提高了成百倍。第四,利用牡蛎胶固桥墩。要把桥墩上的石块连结在一起,这在没有速凝水泥的古代几乎是没有办法的。但洛阳桥在建造时却巧妙地利用牡蛎的生长特性,神奇般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牡蛎又名蚝,俗称海蛎子,是一种介壳海生动物。它附着于其他物体生长和繁殖,与附着物牢固地胶结成一体。洛阳桥建造时,就利用了这一特性,在桥墩上养殖牡蛎,把桥墩上的石块胶结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整体,防止被冲散,提高了桥墩的坚固性和耐久性。这一做法,堪称是一项杰出的科学发明。为了保护桥基和桥墩,在桥位标志范围内禁止采牡蛎。这在当地成为一条法律,并为历代所沿用。洛阳桥整座桥全部用当地产的花岗石建成。“飞梁遥跨海西东”,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建成后,成为泉州与内地交通的重要通道。在洛阳桥建成的影响下,福建一带,特别是闽南地区掀起了一个建桥的热潮,先后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以坐落在福建晋江市的安平桥和位于漳州市的虎渡桥最为突出。○安平桥俗称五里西桥,坐落在晋江县安海公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4年。桥总长811丈,5华里多(现桥长2100米),362孔,为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据《安平志》记载,因桥太长,建桥时就在桥上造了五座亭子,以便行人小憩。而且一桥分属两县,桥中“水心亭”作为晋江县和南安县的分界。在郑州黄河大铁桥于1905年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安平桥一直是我国最长的桥梁。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开始又拨巨款作全面修缮。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位于漳州市东四十里的柳营江(九龙江)上,桥长285米,25孔,桥高约15米,1933年起利用旧桥墩桥基改建为公路桥。它采用了悬挑四层的石墩以增大桥下净孔,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7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梁桥。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要开采、运输、架设如此巨大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据史料记载,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区古代被称作段国的地方,曾建有伸臂木梁桥,当地人称它为“河厉”。这种桥采用圆木或方木纵横相隔叠起,由岸边或桥墩上层层向河谷中心挑出,犹如古建筑中的层层斗拱,如鸟展翅,加上桥中间一般无墩,故又称飞桥。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60余米。这类梁桥一般遍布于西北、西南各省和广西、湖南、福建、浙江等省木材比较丰富的地区,孔的最大跨度达33米。桥上有桥屋或桥廊,屋廊内有彩画、佛座仙像,桥景似花,所以又称它为花桥或大花桥,逢年过节花桥又成了人们娱乐、庙会、赶集的场所。○广西三江程阳桥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木梁桥,坐落在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为侗族地区特有的风雨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墩台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向上,如翼如飞,亭与亭之间以廊相接,亭廊的板壁上,有许多侗族图案的雕刻。桥亭为桥梁增添了色彩,不仅是行人憩息躲雨纳凉的雅所,还起着防止木梁、木桥面受雨腐蚀的作用,而且能镇压住木梁支座,达到重力平衡。整座桥均由三江盛产的杉木制成,最大杉木头径达53厘米,构件间的连接没有一颗钉和铁件,全部用榫结合或竹木梢。桥墩上木梁支座处运用杠杆原理将桥跨中负载分三次逐层传递到桥墩上。○湖南醴陵的渌江桥,始建于宋宝年间(公元1253~1258年),用五层挑梁,在第四层挑梁处加了斜木撑,跨度近20米,是伸臂木梁与撑架相结合的桥型。○浙江泰顺县的仙居桥,是撑架与拱式相结合的木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九月。全长41.4米,净跨35米,宽5.3米,高12.7米。这种被当地人称为“蜈蚣桥”的木桥,在泰顺县有几十座,最大的“三滩桥”,净跨达42米,最古的“叶树阳桥”建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1965年拆除,改建成石拱桥,存在了511年。据1980年的实地调查,这种桥型在浙江云和、庆元、龙泉等县,福建东北的政和、屏南、寿宁、荣、宁德等县还有不少,并多出于福建巧匠之手。○江南水乡的石梁石墩桥,为了便于舟船通航,常常做成中孔高大、边孔低小的八字式或台阶式,两边桥头还砌有几级台阶踏步以便行人上桥。在绍兴至杭州的运河边还有一种纤道桥,桥不是跨河而是与河流平行,是为了纤夫顶着刺骨的西北风拉纤运粮。绍兴城东的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巧妙,东西两端运用不同的落坡以适应地形地物,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和拉纤过桥,在建造中又可以不拆除房屋,适应街道走向。有些古石梁桥在桥下设闸或在桥上设渠道,使一桥多用。据说浙江钱塘县的石涵桥闸为唐朝李泌所建,白居易在《钱塘湖石涵记》中说,由于北面有石涵桥闸,南有笕决湖,每一寸厚的蓄水可灌溉农田十五顷(近1500亩),一昼夜可灌溉五十余顷,真是“涵开涵闭管年丰”,可见石涵桥闸作用之大。1949年前由国人设计建造的梁桥,以总长1453米,最大跨度67米的杭州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1937年建成)为一里程碑,1949年后此类梁桥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层间距25.2米,采用钢桁架沉箱,5.钱塘江桥位于浙江省的浙赣铁路线上,为我国工程师自己设计并监造的公路铁路两用简支刚桁梁桥。桥全长1453米,上层设双车道公路,车道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2米,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18孔,由2×14.63简支上承式钢板梁与16×65.84米简支钢桁梁组成。主桁用华伦式平行弦三角形桁架,桁架中心距6.1米,桁高10.7米,采用铬合金钢制造,铆钉连接。正桥主要采用空心钢筋混凝土桥墩、气压沉箱基础,沉箱长17.7米,宽11.3米,高6.1米,基础深达47.8米。于1937年10月全部竣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行人下部结构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之间,于1957年建成通车,系我国跨越长江的第一座大桥。正桥为公路铁路两用的双层刚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宽18米,人行道每侧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由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各为128米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米,连同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钢桁梁采用菱形腹杆,H型截面,3号桥梁钢,伸臂安装,未设临时墩。下部结构首次采用新型管柱基础,管柱直径1.55米,采用振动打桩机下沉,管柱钻孔深度2~7米,每桩承载力1910kN,采用导管法水下混凝土封底,一种封底混凝土在复盖层内,另一种封底在岩盘上。这种管柱基础施工方法,为特大桥梁的深水基础开创了有效的新型式。桥梁沉积相结构南宁邕江大桥为我国最早采用闭口薄壁杆件理论设计的一座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城市桥。两端跨径为45米的单悬臂梁,中间5孔跨度各长55米,采用23米中间挂梁的双悬臂梁。桥全长394.6米,桥宽2×3+18(米)。上部结构的横剖面由两组独立的三室箱梁组成,两组箱梁之间用简支板支承于箱梁的悬臂上,在墩台处设置刚接的连续横隔梁,其余的横隔梁均为简支,用以支承煤气、水管管道。下部结构北岸为埋置式桥台,南岸为U型桥台。桥墩采用双柱式,支承于分离式沉井基础上。1号墩和4~6号墩为筑岛及就地预制沉井基础,2号墩、3号墩采用预制双层薄壁钢筋混凝土浮运沉井。于1964年7月建成通车。正桥梁桥宜宾金沙江大桥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宜珙铁路支线上,全长1053.5米,正桥为112+176+112(米)3跨单线连续刚桁梁桥,主桁采用平行弦菱形钢桁架,铆钉连接,桁高20米,桁宽8米。该桥采用两岸悬臂拼装,跨中合龙法架设,创国内先例。于1968年10月竣工。主桁架结构及由水平施工向悬臂拼装法铺设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布置南京长江大桥正桥为公路铁路双层钢连续桁梁桥,上层为4车道公路桥,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长1576米,连同两端引桥总长,铁路桥6772米,公路桥4588米。正桥10孔,由1孔128米简支钢桁梁、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各160米连续钢桁梁组成,主桁采用带下加劲弦杆的平行弦菱形桁架。采用悬臂拼装法架设。桥址地质复杂,分别采用4种型式:(1)位于浅水面覆盖层深厚墩址处,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穿越深度达54.87米,在国内首创记录;(2)在基岩好而覆盖层较厚墩位处,选用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并首次采用大直径3.6米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柱;(3)在基岩较好,覆盖层较厚,但水位甚深的墩位处,采用首创的浮式钢沉井加管柱的复合基础;(4)在水深、覆盖层厚,但基岩强度较低的墩位处,采用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利用钢气筒充、泄气来浮托纠偏,清基潜水作业深达65米。于1968年12月建成。主桥及灌注桩基础北镇黄河公路桥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全桥总长1390.61米,主桥为4×112米三角形连续钢桁架,北岸引桥为7×33米预应力混凝土梁和35×20米钢筋混凝土T形梁,南岸引桥为1孔10米钢筋混凝土板梁,跨越黄河大坝,桥宽2×1.5+9(米),主桥墩身均为重力式,全桥48个墩台中的47个基础均采用直径1.5米的钻孔灌注桩基础。主桥#1~#4墩位于主河槽内,每墩各采用灌注桩8根;#5墩位于南岸大坝,采用3根灌注桩。#8~#42墩处于河滩,每墩用灌注桩两根,全桥共用钻孔灌注桩147根,最大入土深度达107米,为目前国内的最深者。本桥施工速度甚快,1972年1月1日开工,同年10月1日即建成通车,1984年曾对引桥进行了加高和接长。混凝土t型刚构公路桥圆山桥位于台湾省台北市,跨基隆河及淡水线捷运系统,为一带铰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公路桥。桥全长1452米,宽34.5米,正桥长671米共6孔,中央4孔跨度最大为150米,梁体采用箱形截面,自墩顶悬出,中央设铰。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每节段长4米。于1977年竣工。预应力弹性伸缩缝型重庆长江大桥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正桥全长1120米,分跨为86.5+4×138+156+174+104.5(米),最大跨度174米,悬臂端梁高3.2米,根部高11.0米,吊梁跨度35米,桥宽21米。上部结构由两个单室箱梁组成,较三肋式节省材料,施工方便,采用三向预应力,悬臂浇筑法施工,3天强度要求达到R30,在国内首次采用带有加劲型钢和氯丁橡胶管的预应力弹性伸缩缝,伸缩量可达200毫米。桥墩采用等截面空心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墩竖壁与箱梁肋版对应设置,自基础襟边至桥面高60~70米,采用滑动模板施工,每昼夜可升高2.8~4.0米。于198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多孔y型墩梁式桥忠孝桥位于台湾省台北市。正桥长1145米,宽31.5米,为一多孔Y型墩梁式桥,间距80米,上部结构按连续梁设计,梁高2.6米,高跨比合1/30,建筑高度甚小,既便于运输吊装,又增加桥下净空,造型轻巧,颇具风格。于1981年竣工。建成、运行交通洛溪大桥位于105国道上广州市与番禺地区交界处,于1988年8月建成通车。洛溪大桥主跨为180米,在预应力梁式桥体之中,洛溪大桥的建成堪称是一个里程碑,开创了我国修建大跨径PC连续刚构桥的先例,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技术在赶超世界水平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主梁桥梁总体布置飞云江桥位于浙江省瑞安县,跨飞云江,是中国最大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桥全长1721米,分跨为18×51+5×62+14×35(米),最大跨度62米,梁高2.85,高跨比1/21.75,桥面宽13米,由5片主梁构成,翼缘宽2.5米,安装后下翼缘间设置12厘米厚底板,形成4横箱截面。每片梁重2200kN,用3000kN架桥机安装,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打入桩,施工速度甚快,全桥施工时间仅2.5年。于1988年10月建成通车。预应力混凝土下部结构开封黄河大桥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为一跨越黄河的特大公路桥。桥全长4475.09米,共108孔,其中77孔为跨径50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其余31孔跨径为20米。桥宽18.5米,机动车道12.3米,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两侧各3.1米。下部结构为单排双柱式墩,直径220厘米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基础。该桥是继洛阳、郑州黄河大桥建成后的又一座同类型的梁桥。该桥主要技术特征:上部T梁采用部分预应力A类构件设计,中墩盖梁改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桥面连续长度增至450米等。于1989年建成。公路、铁路正桥杭州钱塘江二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四堡,为公路、铁路并行分离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铁路桥双线,桥宽11.4米,全长2861.4米;公路桥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宽20米,4车道,全长1792.8米。公路、铁路正桥均为18孔一联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梁,分跨为45+65+14×80+65+45(米),连续长度达1340米。正桥伸缩总量达506米,公路桥采用伸缩式组合型伸缩装置,铁路桥采用特殊设计的过渡梁及60kg级伸缩轨。并采用特殊设计的大位移量和抗较大水平力的盆式橡胶支座。箱梁采用三向预应力,纵筋采用钢绞线、群锚体系,最大张拉力达2000kN以上。正桥采用悬臂浇筑施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采用BR米型反循环系列钻机施工,位于强涌潮河段施工是其特点,施工涌潮高达1.96米,潮压强度32kPa。于1991年11月建成通车。九钢桁架钢梁安装九江长江大桥位于鄂赣两省交界处,南岸为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目前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4车道公路桥,车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正桥长1806.6米,连同两端引桥总长,铁路桥7675.4米,公路桥4460米。正桥为11孔钢梁,其中主孔为桁拱组合体系,由3跨180+216+180(米)连续刚性钢桁梁与柔性钢加劲拱组成,北侧边孔为两联3×162米连续钢桁梁,南侧边孔为一联2×126米连续钢桁梁。主桁采用带下加劲弦杆的平行弦三角形桁架,桁高16米,在支点处加高至32米;加劲拱中孔矢高32米,边孔24米;全部钢梁为栓焊结构,并首次采用高强度15MnVNq钢材(屈服强度420MPa)与56毫米厚板。钢桁梁采用双层吊索架法安装。正桥采用5种型式基础:(1)位于浅滩的#1墩,采用就地浇筑圆形钢筋混凝土沉井,下沉深度50米,借助泥浆滑润套下沉;(2)#2墩为浮运钢沉井;(3)#4墩为浮运钢沉井钻孔基础;(4)在基岩好、岩面低的深水处,采用施工较简便的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5)在岩面较高,覆盖层不厚的墩位处,采用钢板桩围堰管柱钻孔基础。于1992年5月建成。主桥墩t型黄石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黄石市,是国家公路干线上海至成都312国道上的特大型桥梁,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桥全长2580.08米,主桥长1060米,分跨为162.5+3×245+162.5(米),系5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度与联孔长度均很大。桥宽20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非机动车道各宽2.5米设于两侧。黄石岸引桥长840.7米,由连续箱梁桥和桥面连续简支T型梁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