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1页
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2页
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3页
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4页
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发病机制及治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发病机制及治疗

溃疡性胃炎(iu)也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胃炎,属于营养性肠病(ibd)范畴。临床表现为腹泻、皮疹、粪便、腹痛、急性腹泻和大便后重量。因其病因复杂、发病环节多、病程漫长、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历代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此病名,但自《黄帝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已有许多相关记载,如“痢疾”、“久痢”、“休息痢”、“肠澼”、“肠风”、“脏毒”、“滞下”等。现代医学认为,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免疫因素、心理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等。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肠,同时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积为标。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及外感等因素,均可导致脾气虚损,脾胃运化传导失常,湿滞肠中,日久化热,湿热蕴结,雍滞肠间,与气血相搏,使得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滞血瘀,腐败成疡,化为脓血而致病。本文重在阐述对于从肝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思路与对策。病位以肝、脾、肺三脏器为主据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本病情志致病的发病率正逐渐增高。很多UC患者的发病、复发或加重,受情志影响非常明显。或为恼怒、或为抑郁、或为悲伤、或为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等等。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肺三脏。肝主疏泄,喜条达,在志为怒;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在志为悲(忧);脾主运化,水湿、水谷精微均有赖于脾的转输,在志为思。从临床辨证来看,除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外,此类患者多伴有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胸胁胀闷、腹胀、肠鸣、不欲饮食、善太息、焦虑不安、情绪波动后加重等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的证候特点,脉象多弦。1.志深三,交“习”,则曰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升清,必赖于肝木的疏泄与升发条达才能顺利完成。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致脾失健运,出现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纳差、腹胀、便溏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痛”。《医方考·泄泻门》在痛泻要方中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这些都指出情志失调致肝气乘脾,而见腹痛、腹泻之症。情志的变化,或恼怒、或忧思、或悲伤,都会导致肝失疏泄或肝气横逆犯脾,从而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水湿不化,积滞内停,日久生热,湿热疫毒蕴结肠中,阻滞脉络,腑气壅塞,气机失调,血败肉腐而罹患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诸症。2.临床表现及治疗是临床《素间·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思虑伤脾所致的UC多见于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的患者。思虑伤脾,脾失健运,运化失职则水湿内生,湿蕴日久化热,下注大肠,阻滞大肠气机,灼伤脉络,则见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证因脉治》亦曰:“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阴既伤……气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相胶固,则脾家壅滞,而滞下之证作矣”。3.悲伤、悲伤、失去知觉、大便中的湿和负相结合清养肾阴病阴治疗方本病病机复杂,临床辨证应首先区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邪实为主,湿热积滞导致肠中气血壅滞,治疗以清化湿热,调气行血;缓解期正虚为主,余邪未净,治以补益脾肾,活血化瘀,兼清余邪。王新月教授致力于UC的研究多年,经验丰富,临床疗效卓著。笔者从师2年来,体会导师对情志因素引起的UC,多在分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由从肝论治入手,调理气血,兼顾脾胃、心、肾,收效显著。1.平肝理气,健脾益肾2.u3000结论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滞、脾气受损、肺失宣肃,湿浊内生。湿性黏滞重浊,阻碍肠中气机,肠络气血运行不畅。同时,湿从热化,灼伤血络,耗伤阴血而为滞;或湿从寒化,寒凝则血瘀。或由于患者脓血便,反复使用止血药、苦寒药造成血行不畅。湿热、寒湿及积滞等因素阻滞气血,肠络失和,气血壅滞,脂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而下痢赤白。《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叶天士亦有言:“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病入络”。瘀血一旦形成,又成为新的重要病理因素。瘀血长期存留局部,妨碍新血化生,黏膜缺乏气血之供养,御邪能力下降,甚或瘀血本身即可直接损伤肠络而导致溃疡复发。可见,瘀血既是UC的病理产物,又是其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活血化瘀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贯穿UC治疗的整个过程。从临床病症上看,患者腹痛多位置固定,同时其脓血便多为暗红色,患者舌质亦常见暗红,甚至可见瘀点、瘀斑。结肠镜下所见病变区域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同时有出血点、糜烂及溃疡。王老师临床常用药物有:炒五灵脂、生蒲黄、丹参、桃仁、红花、三七粉、川芎、赤芍等。另外,活血化瘀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不同施治时有所侧重。脓血便血色鲜红或暗红,里急后重明显,属湿热邪毒壅滞气血者可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以芍药汤为主方,加入川芎、红花、桃仁等理气活血之品,即所谓“理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血分有热者宜凉血解毒加入牡丹皮、赤芍、珍珠粉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药。若属寒热错杂者宜在清热化湿,温中补虚基础上温经活血,以乌梅丸、连理汤加减,同时加入生蒲黄、炒五灵脂、红花等以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脾气不足、气虚血瘀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且其中要重用黄芪以益气行血,合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脾肾阳虚、寒凝血瘀者可选用失笑散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或加用炮姜、肉桂粉、炮附子温暖下焦,温通经脉,若以少腹部疼痛不移者以少腹逐瘀汤原方治疗。血虚致瘀者当养血活血化瘀,组方可用桃红四物汤,重用当归、白芍。现代医学也已证实,UC病人常伴发高凝状态,易合并血栓形成,发生率可达45.2%。中医活血化瘀法不仅能直接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恢复和组织修复,有助于溃疡的愈合,还能通过免疫系统达到增强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3.针对精神排汗原因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过快,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重。笔者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因紧张、劳累而诱发发作,患者常有精神抑郁和焦虑表现。精神因素作用于神经中枢—丘脑下部—脑干—植物神经系统—效应器这一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影响胃肠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所致。此类UC患者多伴有精神抑郁寡欢、多疑善虑、意志消沉或心烦易怒、失眠、健忘、易惊、焦虑等症状,在治疗时如佐以百合、合欢花、茯苓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品,疗效显著。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和复发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尤其对于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而致病的患者而言,自身情绪的调节、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文化程度、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都对UC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医治疗在综合分析判断,正确辨证的基础上,对诱因加以干预、做好临床宣教和康复指导才能达到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4.养阴阴肝以养肝肝体阴而用阳,情志过激则易伤肝,肝旺侮脾或脾虚肝乘,进而伤及肠腑。早在《医碥·泄泻》中就提到肝泻之病名:“有肝气滞,两胁痛而泻者名肝泻”。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说:“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指出因情志失调等而致肝失疏泄,乘脾侮土,致脾之健运失司,而见腹痛、便溏之症。王老师善用痛泻药方随证加减化裁以养阴柔肝,治疗UC取得甚佳疗效。方中防风性温气香,能行肝气、散肝郁,此外,防风不但能升达中土之气,更善土中泄木,土虚木旺者用之最宜。陈皮辛温,理气开胃醒脾;白芍酸微寒,养肝体,助肝用,抑肝而扶脾,缓急而止痛,为养阴柔肝之主药;白术苦甘性温,健脾和中以安中焦。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也说:“对‘腹中痛’多为肝经乘伐之因来侵脾胃之土,必加白芍以平肝木,则木弱而脾胃之土自安”。脾土敦厚则不受邪,肝木舒则脾运健,此乃培土抑木法的宗旨所在。疗效判定—验案举隅患者某,女,32岁。因黏液脓血便1周,加重2日,2010年12月10于北京某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发作期)。为求中医治疗,2010年12月13日来王教授处就诊。患者述:近日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1周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2-3次/日,呈糊状夹有黏液脓血,便前腹痛,便后缓解,腹胀肠鸣,得矢气则舒,腹部畏寒,口苦,食欲不振,舌淡暗、苔黄腻,脉滑数。王教授通过综合分析辨证,认为该患者为痢疾,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壅滞。治宜疏肝健脾,清化湿热。处方:黄连10g,木香6g,赤芍、白芍15g,苦参15g,茯苓30g,生甘草6g,当归6g,炮姜6g,炒山楂10g,炒白术20g,炒陈皮10g,防风10g,三七粉(冲)3g,珍珠粉(冲)0.6g,生黄芪30g,蒲公英20g,白头翁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二诊:大便1-2次/日,糊状便,无黏液脓血,腹胀腹痛均减,仍腹部畏寒,舌淡苔薄黄,脉数。王老师将上方去白头翁;苦参改为10g,炮姜改为10g;加炒薏苡仁30g。余药不变继续服用14剂。三诊:诸证减轻,大便1-2次/日,软便,无黏液脓血,无腹胀腹痛,无口干口苦,惟稍觉乏力。上方去苦参、蒲公英。余药不变继服14剂。四诊:临床症状消失,王老师嘱上方2日服1剂以巩固疗效,另注意调摄精神,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按:本患者属肝郁乘脾、湿热壅滞所致,按王老师辨证思路属湿热痢范畴。患者近日因工作压力大,思虑郁怒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气乘脾;加之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脾运失职,则导致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湿从热化,湿热壅遏肠中,化腐成脓,内溃成疡,而见黏液脓血便。便前腹痛,便后缓解,为典型肝郁犯脾所致痛泻特点。另外,UC证候错综复杂,往往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故本患者可在口苦、舌苔黄腻的同时又见腹部畏寒的寒热错杂征象。方中黄连、苦参、白头翁、蒲公英清化肠道湿热,兼能解毒止痢,泻湿毒之邪;当归、赤芍养血活血,与行气宽肠导滞的木香合用体现了“活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思想;另外也暗合芍药汤之意,符合本患者湿热痢的辨证治疗。炒白术、陈皮、防风、白芍共组痛泻药方,补脾泻肝,缓痛止泻。生黄芪、茯苓益气健脾、生肌愈疡。本方中炮姜配伍黄连,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使肠道气滞得以畅通。炮姜涩肠止泻,守而不走,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两者合用效果良好。此外,炒山楂消积导滞、三七粉化瘀止血、珍珠粉祛腐生新。诸药配合恰合本例土虚木乘、湿热雍滞、寒热错杂的病机,补泻兼顾,温清并用,疏肝健脾相结合,且随病情变化,灵活调整配伍使其更合证情,故疗效卓著。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病程长,易于反复,尤易受情绪波动影响,因此临床治疗中,精神治疗尤为重要,应在分期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兼顾疏肝健脾,抑木扶土。同时,医者要把遇事不怒,怒则伤肝,肝气郁滞的发病原理解释给患者,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期减少复发,并取得长期缓解的效果。UC病位主要在大肠,《灵枢·本输》中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部分患者由于痛失亲人悲伤过度,悲忧伤肺,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司,积滞内生,终致湿热、瘀血互结,损伤脂膜血络,发为本病。正如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所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本草通玄》中也说:“肺火移于大肠,则见下痢腹痛,肠鸣腹痛”。肝郁气滞是UC患者中常见的证候特点,临床多有精神抑郁、闷闷不乐、多疑善虑、意志消沉、心烦易怒、两胁胀痛等情志不遂的症状,患者病情往往同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肝属木,脾属土,无论是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