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目标导航知识框架1.知道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时间、结果、特点及影响。2.知道北魏的建立和统一,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重点)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背景、表现及结果,理解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4.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淝水之战1.概况:383年,前秦与东晋在

展开决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2.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淝水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2.目的: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治理。3.内容(1)迁都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4.影响: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鲜卑洛阳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方式(1)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2)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思想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4)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

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民族国家史料实证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解读]“魏主”指北魏孝文帝,“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北魏孝文帝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实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历史解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家国情怀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进行改革。北方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融合把民族统一和发展推向高潮。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中原富足的地区迁徙;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及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使得北方地区在经济、文化以及知识等方面相互渗透和交融,为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黄海《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答案:民族的迁徙、民族的交错杂居、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等等。材料二

[探究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答案:特点:互相学习,多方面交流。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探究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作用。答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一鲜卑墓壁画耕牛图图二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三魏晋汉人胡食图材料三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探究4]材料三列举了民族交融的内容,请你归纳民族交融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的?答案:相互学习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使用同一种语言、相互学习接受对方文化、思想观念逐渐趋同。[探究5]民族交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什么重大意义?答案: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2.下列战役与淝水之战有相似之处的是(

)①阪泉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C.羌族 D.氐族CDA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5.我国历史上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到的地点是(

)A.长安 B.洛阳C.应天 D.燕京DB6.(2022汕尾期末)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鲜卑姓氏演变表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轻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的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其他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迁都洛阳;等等。(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等。(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7.(2022蒙阴期末)《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8.(2022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其中,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的政权是(

)A.①蜀 B.②东晋C.③北魏 D.④陈CC9.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二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自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B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A.安定社会秩序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C.打击鲜卑贵族D.大力发展社会经济10.5世纪后期开始,北魏墓葬形制由鲜卑族的梯形竖穴土坑墓,变为仿东汉的弧边方形砖室墓,墓葬中的壁画装饰也由狩猎、打场等场景变为儒家的“孝悌”“升仙”等内容。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中原与西域交流加强C.鲜卑族风俗的汉化D.国家走向统一11.(2022铜仁期末)南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汉人胡食”——乳酪,胡饼,少数民族的炮、炙等烹饪方法被中原汉族广为接受;“胡人汉服”——少数民族区域盛行汉式风韵的广袖、大口裤服饰。这一现象的出现(

)A.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B.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C.是民族交融的体现D.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C12.(2022泉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时期平城地区、河洛地区经济数据比较表(部分)地区面积农业区域可承载人口平城5100平方公里500万亩78万人河洛28820平方公里12162万亩600余万人——刘继刚《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材料二迁都之后,孝文帝便立即对随迁都而来的代人实行了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梳理现在已知的墓志,其中自称为“河南洛阳人”的元氏墓志数量甚为可观。——姚瑜璐《从墓志所见姓氏籍贯葬地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饼状图材料三

西魏、北周虽有胡风、胡俗回潮现象,但幅度较低,范围较窄,主要是对孝文帝以来汉化之路的逐步回归和对民族关系的不断调适,为消灭北齐、统一北方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马晓丽、崔明德《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河洛地区相对于平城地区的优越性,并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针对这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优越性:面积大、可供农业生产的土地多、可承载人口数量多。措施:迁都洛阳。(2)根据材料二,概述“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元氏墓志中籍贯分布”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2)特点:元氏籍贯分布以洛阳为主。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实行强制的籍贯转变政策,使得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代人)难以随意改变籍贯,并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姓“元”。因此,墓志中呈现出“元姓”以洛阳为籍贯占大部分的现象。(3)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推动了北方各民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13.(2022佛山期末)孝文帝曾下令:“图谶(指宣扬迷信的预言、预兆书籍)之兴起于三季。即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一皆焚之。”这表明孝文帝(

)A.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推崇B.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原文化C.规定官员学习汉族典籍D.立志让鲜卑民族移风易俗B14.(2022佛山开学考试)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这引起学者对孝文帝改革作用与意义的深层次思考。表中这些观点(

)A观点一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A.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否定性意见B.对孝文帝汉化改革持肯定性评价C.全面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D.客观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的两面性15.(2021郴州)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B16.(2021山东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可以说明(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