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_第1页
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_第2页
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_第3页
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_第4页
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的两种建构模式荀子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比较

荀子,公元前2-3世纪,著名的中国先秦儒家大师。霍布斯,公元16—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乍看之下,他们既不是同一个国家,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似乎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抛开时空来看,荀子,中国著名的性恶论者,以性恶论为基础创立了博大的政治哲学体系,以期建立一个天下有道的和谐有序的君主国家;霍布斯,西方著名的性恶论者,以自然权利说为基础建构其政治哲学体系,也希望建立一个君主专制主义的和谐有序的国家。此外,两个人都是唯物主义者,其经历以及历史命运都有颇多相似之处:荀子周游齐、楚、赵、秦等列国,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霍布斯也曾多次周游欧洲大陆,结识同时代许多大哲学家、思想家。两人一生都为救治社会的混乱而不懈努力,他们的思想都对后来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生后都不被世人特别认同,学术命运都充满悲剧色彩。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用荀子的治国思想,但大多都批斥之,诚如近代维新志士谭嗣同所说“中国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29美国政治学家施特劳斯在评价霍布斯时说:“许多思想家对霍布斯的唯物论、无神论和性恶论都甚为憎厌,许多人实际上受到了霍布斯的影响,却不愿意承认这种影响。”132因此,我认为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可比性,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两个思想家的学术思想,本文总结出两种关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建构模式。一、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一)战争的历史复杂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据专家考证,其主要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正处在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割据即将结束,封建专制大一统即将到来,但整个社会仍极其混乱,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严重灾难,也给生产的发展造成阻碍,整个社会哀鸿遍野,满目创痍。可以说那是一个旧的秩序解体了,新的秩序又尚未形成的历史交替的时代,充斥于社会的是残酷的战乱、非义的欺诈和愈来愈赤裸裸的贪欲和无耻。(二)霍布斯的大使用1588年,托马斯·霍布斯的母亲在西班牙无敌舰队将要入侵的恐惧中生下了霍布斯,他在一本《自转》中说,他是他母亲所生的一对孪生子之一,另一个叫做“恐惧”,霍布斯的漫漫一生都是在恐惧中,他饱尝了英国内战和动荡不定的政府统治的折磨。比如,1637年发生了声势浩大的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下令解散国会,霍布斯写了一篇维护国王权力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对,恐惧的霍布斯出逃到法国巴黎。1665年英国发生大瘟疫,1666年伦敦大火,教会人士宣称大瘟疫是由于无神论思想的传播致使上帝发怒而降临的惩罚。国会也认为伦敦骚乱引起大火是由于自由思想的泛滥造成的,于是英国国内掀起一股政治迫害之风,霍布斯连同其《利维坦》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可以这样说,荀子和霍布斯都生活在社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荀子生活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奴隶制基本解体,封建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时代;霍布斯生活在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封建制基本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时代。而且在社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国内战争不断,社会秩序都相当混乱,人民都渴望结束战争,消除混乱,迎来和平。正是面对这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思想家响应时代的召唤,着手建构和谐有序的社会。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一)统一中国、制度世界、统一民族的立法总的来说,荀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明群使分”,“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荀子·富国》),“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具体而言,首先,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统一的社会。荀子主张“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为一”,并强调“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王霸》)。荀子认为统一中国,是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他提出的一切主张,包括“隆礼”、“重法”的政治论都是为了结束分裂割据,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权。此外,荀子所说的统一不仅仅只是结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割据,更深层次的是要“一制度”,这是其理想社会的目标和前提。其次,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德兼人”的王道社会。荀子认为要兼并诸侯,统一中国,最重要的是争取人心的归服。他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又说:“人服而执从之,人不服而执去之,故王者已于服人矣。”(《荀子·王霸》)第三,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有严格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不但在士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关系中,而且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关系中都有等级。士农工商表面上是一种分工分职的关系,但其中又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因而也就有贫富贵贱的等级差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表面上是一种伦常秩序,但其中又有尊卑贵贱的区别。而且荀子认为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低的应该侍奉等级高的,社会地位低的应该侍奉社会地位高,此即他说的“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第四,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他在《性恶》篇中说“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君主作为宝塔尖顶的人物,“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其职分就是“君者,善群也。”诚如韩德民在《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中所写道“君臣父子是荀子理想社会的秩序描述,礼乐性法是其理想社会的规则设定,天道性命是其理想社会的价值依归,君子人格是其理想社会的主体呈显。”(二)霍布斯的理想社会的性质总的来说,霍布斯的社会政治理想是结束了自然状态,转向社会状态,结束了战争状态,转向和平状态。从历史事实来看,国会党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经过两次内战,终于彻底打跨了保王党。1649年,查理一世国王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霍布斯完成了他最为著名的《利维坦》。当克伦威尔任护国公时,集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霍布斯认为如此大权独揽,消弭战乱,正是其理想的政治状态,于是他向克伦威尔表示其归顺之意。由此可见,霍布斯的理想社会的性质是专制主义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霍布斯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意义上的),但是当君主专制在整个欧洲处于全盛时代,并在英国开始和人民进行斗争的时候,他是专制制度的拥护者。”485霍布斯崇尚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较其它政体有以下优越性:第一,君主制度可以使君民利益相一致。第二,君主制度可以广开言路。第三,君主个人决断无矛盾,即使有也相对其他较少。第四,君主制度不会引起内讧。第五,君主亲臣能害人也能救人。第六,君主国有时使君位被不能分辨利害的幼孩继承,这可能引起内乱,但“这不能归咎于君主专制政体,而只能归咎于臣民的野心和不义。”专制虽然也有弊端,但即使最坏的君主制度也比自然状态或无政府主义状态要好,因为霍布斯认为人类社会只可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不是无政府状态就是专制,两者只能取其一。通过荀子和霍布斯的社会政治理想得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政治理想有很大差别,一个是封建主义的,一个是资本主义的,性质完全不同。但是在某些地方却有着相似之处,即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国家,其理想社会都是消除了战乱的和平的有秩序的社会。三、社会行为合法性的原因(一)治乱是人,非人《荀子》三十二篇,除了《劝学》、《子道》、《法行》三篇,其余二十九篇都有关于“乱”的论述,共计两百一十处,如此多的论述,足见其对“乱”的关注程度,事实上其社会思想也是围绕着社会治乱、盛衰而展开的。从荀子关于“乱”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他对“乱”的定义是:非礼义,这就是他在《不苟》中所说的“非礼义之谓乱也”,造成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总体上说,是人的原因。荀子在《天论》篇中说:“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番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既然治乱非天、非时、非地,那么是什么呢?荀子认为是人,而且是小人,是君子的缺失,是君的不能,是圣王没。这在荀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论证,比如他几次引用《传》曰“乱生乎小人”;《荣辱》中“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非相》中的“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王制》中的“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以及《议兵》中的“君不能者其国乱”等等。其二,是争造成的,争是致乱的直接原因。这在《王制》、《富国》、《礼论》中都可以找到根据,比如说,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争则乱,乱则穷。荀子还进一步分析了争的原因,认为一是因为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二是因为物不能赡,有限的物质不能满足人的欲望,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与混乱,从而就要导向恶,《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的内在逻辑线索,因为人性恶,每个人都追求自己想要的,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度的,而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财富是有限度的,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每个欲望,此即其所说“物不丰赡”,这样人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社会财富之间,换句话说,即人想得到的和能得到的之间有着鸿沟,难以填补,这可以说是一个事实,然而人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不满足不能罢休。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就必然彼此争夺有限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伴随着争夺而出现的就是乱,社会秩序的混乱,如果任其自然,那么人类将走道尽头。此即所谓,争则乱,乱则穷。其三,在操作层面上,刑罪不相符合将导致乱。他说: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其四,是因为没有礼义或者说乱了礼义。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间礼、践义者其国乱,这些都是例证。其五,从认识论上看,乱是由名实问题引起的。是有人擅作名;起奇辞而乱了名实关系。例如《正名》中的“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二)暴力死亡:恶的人性霍布斯假定在社会出现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那是一幅悲惨的图景,是一场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残忍的战争,虽然不总是指实际的战争,但一种相互的敌意却是普遍地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他处在与所有其他人为敌的状态中,闩门闭户,锁箱藏钱,外出携带武器以防身。其结果是没有财产,没有法,没有公正观念,没有安全感,没有凭借社会与合作才能产生的一切成果(工业、知识、艺术、社会等),暴力与欺诈成为战争中两种主要美德。每一个人能得到手的东西,在他能保住的时期之内便是他的。人们可以采取一切它可以采取的手段,人们总是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之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95为什么会这样?霍布斯认为有三个直接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猜疑;第三,荣誉。其中竞争是为了求利,这导致“人们使用暴力去奴役他人及其妻子儿女为牲畜”;猜疑是为了求安,目的是为了保全这一切,无时无刻不担心别人来抢夺我所拥有的;荣誉是为了争名,不使其声名等受辱。更重要的是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自然使人在身心两个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92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种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由这种能力上的平等出发,就产生达到目的的希望的相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发生争斗,成为仇敌”。93由于人们这样互相疑惧,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或者用武力或者用机诈,采取一切它可以采取的手段,在战争中暴力和欺诈是两种美德。最终霍布斯将致乱的原因归结到人的天性“恶”。关于人,霍布斯说,人是只管自己的利己主义者,是凶恶的动物,是私欲的结晶,因为人都是努力保存自己的生命,追求与此有利的东西,躲避与此不利的东西,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而从事自己的活动,个人的好恶成为行动的指南。“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通过荀子和霍布斯对社会失范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认为人必须群居,人都有欲,物质又不够,所以乱,而且都从人性这个最为深层次的方面来挖掘社会混乱的原因,都认为在没有某种外来权威约束的时候,人就会顺从其天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争斗,最终致使社会混乱无序。四、社会失范的救济方法和措施(一)从“能群”看社会组织既然“争”是致乱的直接原因,而造成争的深层次原因是人性恶的缘故,那么要救治社会失范,就应该从人性入手。为此荀子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他的措施就是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把“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的人,改造成“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的人。怎么样改造呢?需要人的努力,靠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靠后天经验的积累。荀子说:“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性恶》)这等于说人是社会环境影响和磨练的产物。接受教化,积累知识,努力实行“礼义”的就成为“君子”;相反那些放纵自己的情欲,任意胡作非为,违背礼义的就成为“小人”。荀子说:“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针对“无分者,人之大害也”与“无分义,则一妻一妾而乱”以及“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这种由于无“分”而致乱的病症,荀子开出了“明分使群”的药方。在荀子看来,“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荀子·王制》)人的生存必须依赖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有分”。关于“分”,荀子说:“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从中可见,荀子所说的“分”包括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社会伦理关系,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分职关系。贵贱等级关系的具体要求是“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分工分职的具体要求是“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而且是要求“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荣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具体要求是“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和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顺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具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荀子·君道》)明分后,还要有人来“使群”,这就要立君。只有立君,才能把社会组织好。荀子说:“君者,何也?曰:能群也。”他所说的“能群”是指君主善于组织社会,把人们组织起来,有效地发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作用。荀子提出“能群”有四条标准:其一,要“善生养人”。要求使“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器械”,强调“省工贾,众农夫”,即以发展农业为主,减少工商业的人力。还要能够“禁盗贼,除奸邪”。其二,要“善班治人”,即善于治理人。荀子在《富国》里说“备官职,渐庆赏”,认为要建立完备的官制,确定职守;实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的赏罚分明的制度。职守和赏罚都要从“法度”秉公办事。他还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其三,要“善显设人”,即要善于使用人才,要做到“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而且要人尽其能,“各得其所宜”。其四,要“善藩饰物人”,即要善于从衣着文饰方面体现出等级差别。穿衣戴帽的颜色和花纹,器用雕刻的图案,都有等级差别。当然这里的君指圣君。荀子认为:天下是“至重”的,所以不是“至强”(最强有力的人)就不能胜任;天下也是“至大”(最为广大的),所以不是“至辨”(最为有分辨能力的人)是不能够划定名分和职分的;天下又是“至众”(人最为多的),所以不是(最为圣明的人)是不能使它们和谐统一的。“三至”即“至强”、“至辨”、“至明”,不是圣人就不能完全做到。所以荀子说:“非圣人莫之能王。”由此可见,荀子认为人性恶,所以必须要以礼义化民为善。但由于其效果并非完全有保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弃恶从善,对那些从善的人固然可以齐之以礼,但对那些不从善的人便需要威之以刑法,礼法并重。此所谓“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王制》)。只有这样才能禁暴惩恶,维持社会秩序。所以荀子既反对“不教而诛”,又反对“教而不诛”,他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属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荀子·富国》)等级的森严又会使等级之间的关系疏离以致紧张,这就需要“乐”来辅佐,“乐”合同。礼乐相互为用,从而使社会既有秩序,又有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和谐。(二)布复归并不一定自然法从总体上来说,由于霍布斯认为战争的原因是平等(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大致平等)、猜疑(不信任不愿意分享)和不足(物质和荣誉),而平等是不可改变的,身心两方面的能力的差别不足以让人放弃生存的欲望;不足也是不可改变的,一是因为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物质不足是改变不了的,二是因为荣誉、自重和声名这些需求也是稀有且必须的物品,对此人类无能为力,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尊,荣誉必须通过与他人的竞争,获胜才能获得。唯一能改变的只有猜疑(不信任不愿意分享),霍布斯救治社会失范的努力正是从此入手,他认为信任、分享是通往和平之路的关键。具体来说,既然自然状态是人人自相为战,是因为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而从人之恶性。那么救治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使大家慑服的共同权力。但何以能够呢?为此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说。霍布斯说,自然把人类放在自然状态的同时又给了人类逃脱这种自然状态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人类所具有的感情和理智。他说使人民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畏惧,对舒适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过自己的勤劳取得这一切的希望。于是理智便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种和平的基础就是自然法。霍布斯说:“自然律是理性所发现的戒条或一般法则。这种戒条或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生命或剥夺保全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97换句话说,自然法使人们摆脱自然状态,过和平与幸福生活。自然法是人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由战争状态向和平状态过度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由人的理性所发现的自然法,使人看到了摆脱自然状态的可能。但怎样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呢?在霍布斯看来,自然法仅仅在内心范畴之中是有约束力的,也就是说仅仅对欲望有约束力,而在外部范畴中,即对人们的行动却不总是如此,人性是偏私的,如果没有某种有形的力量,没有强力,没有某种绝对的权威来使人们慑服,并以刑法之威来约束他们来履行信约的时候,自然法就得不到遵守,人们就仍然不能摆脱自然状态,他说:“虽然有自然法,如果没有树立起权力来,或者权力之大不足以保护我们的安全,那么任何人就会并且可以合法地依仗自己的能力和计策戒备所有其他人。”128但自然法不是实在法,不是成文法,不是被人们实际上遵守的法,它有法之名而无法之实,只是言语而无刀剑保障(wordnosword)的信约只是一纸空文。“要是没有建立一个权力或权力不足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每个人就会而且也可以合法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计算来戒备所有其他人,这样又恢复到战争状态。”94建立这种权力不能靠少数人的联合,因为“人数少了,无力御外辱,还可能生内乱”。霍布斯认为,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就等于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每一个人都承认授权于承当本身人格的人在有关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所采取的任何行为,或命令他人作出的行为,在这种行动中,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131这样一来,就合众人为一人,众人皆互相设约,就好比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经过设约,人就创造出一个“人”,即国家。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照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综上所述,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且人性恶,顺从恶的人性就会发生争斗,争斗就导致混乱无序,最终威胁人类的生存,所以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