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2.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相关激素。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B.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Ⅱ是促甲状腺激素C.③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甲、乙有促进作用,属负反馈调节D.对人体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结构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可以是原核生物C.消费者只能是动物或微生物,分解者只能是微生物D.微生物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分解者,不可能是消费者4.《归园田居》为诗人陶渊明的佳作,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出了悠闲的田园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中的“豆苗”和“草”分别为两个不同的种群B.一块地中所有的草的数量就是该块地中草的种群密度C.“草盛豆苗稀”反映出随着生物个体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在加剧D.草的数量增长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5.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种群密度的数据应采用各样方调查结果的平均值B.据图分析,两种牧草中对菌根依赖程度较高的是优质牧草AC.接种菌种后劣质牧草B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为因变量6.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甲和图乙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甲中3个物种、图乙中3个物种进行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乙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甲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乙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甲中物种2有被淘汰的危险,图乙中物种1有被淘汰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8.(10分)下列稳态失调与相应疾病间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降低B.中暑——机体体温调节失衡,水盐平衡失调C.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D.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二、非选择题9.(10分)草原盐碱化会导致草场退化,人们分步骤在盐碱化的草原上种植不同植物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答相关问题:(1)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人为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可以尽快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或接近受干扰前的正常状态。(2)恢复后草原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恢复后的草原生长着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鼠啃食绿色植物,在草原上打洞做窝,应该将其彻底消灭。请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下图表示2019年某地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1)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结果显示,随水痘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总体呈_____趋势。(2)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被_____摄取和处理,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激活辅助性T细胞产生_____。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并与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最终增殖分化为_____和_____,前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2014、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与只接种一剂疫苗相比,再次接种使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是_____。(4)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11.(14分)EPA(二十碳五烯酸)是人体健康需要的一种脂肪酸。为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实验。(1)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______(选填下列字母),从而降低血糖。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做______调节。a.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b.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c.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转变为甘油三酯d.抑制细胞内的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2)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db)进行实验。甲组为野生型小鼠给予正常饮食,乙组为db给予正常饮食,丙组为db,但正常饮食中添加1%EPA。10周后,三组小鼠分别进行大量口服葡萄糖测试和血清胰岛素浓度测定,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①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②据图1结果分析,饮食中添加EPA能______。据图2结果推测,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______。(3)已知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上述3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凋亡率。与图1和图2所示结果相符的预期结果应是,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______。(4)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据此,可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是______。12.下图甲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北极狐和雷鸟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kJ。(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它的作用是________。(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在一年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同化总量(×106J)现存个体中的能量(×106J)呼吸消耗量(×106J)A900200700B1002575C15213D1861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__。(5)对于湖泊生态系统,为有效地防止该淡水湖出现水华现象,生态学家建议在湖边浅水区适量种植挺水植物(如荷花等),请分析此建议的生态学论据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不变的,B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C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是由光照决定的,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决定的,D错误。点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一直不变的,而“S”型增长率是一直下降的。2、C【解析】示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正确;B、Ⅰ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Ⅱ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C、③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甲、乙有抑制作用,属负反馈调节,C错误;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D正确。故选C。3、B【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详解】A、生态系统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营养结构组成,A错误;B、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和硝化细菌等,B正确;C、消费者可能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分解者可能是微生物,也可能是动物,C错误;D、微生物可能是生产者、分解者,也可能是消费者,D错误。故选B。4、D【解析】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而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详解】A、诗中的“草”指杂草,不一定是同一物种,因此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块地中的所有的草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因此不能用这块地中所有的草的数量表示该块地中草的种群密度,B错误;C、“草盛豆苗稀”反映出随着草的数量增加,草和豆苗的种间竞争在加剧,C错误;D、草的数量增长增加了与豆苗的种间竞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5、C【解析】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接种菌根后,优质牧草A的种群密度有所上升,而劣质牧草B反而下降,物种的丰富度也有所上升。【详解】A、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A正确;B、据图可知,优质牧草A接种后种群密度有所上升,因此可以推测,优质牧草A对菌根依赖程度更高,B正确;C、接种菌根真菌后,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因此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错误;D、此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随着接种菌根真菌后的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为因变量,D正确。故选C。6、A【解析】从组成种群的个体角度看,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因资源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间斗争。【详解】ABD、图甲中3个物种自身单独能利用资源比较多,与其他物种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甲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乙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乙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A正确,BD错误;C、图甲和图乙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甲和图乙中物种2都有被排除的危险,C错误。故选A。7、D【解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3、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的干扰,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正确;D、估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D错误。故选D。【点睛】8、C【解析】内环境稳态及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是因为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导致代谢活动紊乱,A正确;B、中暑是由于天气炎热,机体体温调节失调,同时由于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导致的,B正确;C、高原反应是人体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但散热量等于产热量,C错误;D、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导致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1).群落演替(2).结构和功能(3).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与粪便(4).不能(5).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这些绿色植物仅属于该草原种群的一部分(6).彻底消灭鼠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持【解析】1、生态恢复工程指通过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利用生态学、系统学、工程学的方法实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使一个生态系统恢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的工程。2、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1)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盐碱化的草原治理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因为重度盐碱化草地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在演替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逐步改善。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人为增加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正常健康状态。(2)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有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与粪便。(3)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恢复后的草原中这些绿色植物仅属于该草原种群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草原上生长的紫花苜蓿、黑麦草、燕麦草等多种绿色植物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所以也不能构成一个种群。(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若彻底消灭鼠,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使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影响因素,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1)下降(2)①.抗原呈递细胞②.细胞因子③.浆细胞④.记忆B细胞(3)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4)①.过敏②.免疫防御【解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小问1详解】根据结果可知,随水痘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群体免疫力增强,因而水痘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小问2详解】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摄取和处理,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激活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并与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同时在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最终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产生特异性抗体。【小问3详解】2014、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因为疫苗接种后,机体内会产生大量抗体和记忆细胞,但若以后长期不接触抗原,记忆细胞和抗体就会慢慢消失,因此必须及时接种第二针以保证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与只接种一剂疫苗相比,再次接种后,疫苗会使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增强免疫力【小问4详解】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过强的表现。而水痘是病毒引起的。【点睛】熟知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体液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过敏反应的机理以及二次免疫的特征是本题的重要考点。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11、(1)①.abcd②.(负)反馈(2)①.甲组②.降低血糖浓度③.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3)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都低(4)EPA对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解析】1、胰岛素:①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②作用结果: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2、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根据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可知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abcd,从而降低血糖。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故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小问2详解】对照组一般是不做任何处理的组,因此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甲组。由图1可知,丙组的血糖浓度比对照组甲组高,但是比丙组低,说明丙组中添加的EPA能降低血糖浓度。由图2可知,丙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对照组甲组,但是高于以组,说明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说明谷氨酸浓度水平越高,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就越高。结合图1和图2所示结果可知,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都低。。【小问4详解】根据题干“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可知,EPA和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有关,故可进一步研究EPA对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点睛】本题以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实验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综合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12、①.5②.捕食和竞争③.3600④.分解者⑤.能将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出无机物⑥.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⑦.9×108⑧.18%⑨.增加⑩.由于挺水植物(荷花)较高,在竞争光能中占优势(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