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与投入亲子沟通、友沟通的作用
1未来取向与探索:青少年个人规划未来的同一性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指未来的事件和结果。人在一生中都会不断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个体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称为未来取向(futureorientation),它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期是为成人做准备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个体未来取向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能够促进其当前的心理社会适应及成年以后的良好发展。目前未来取向领域中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是芬兰心理学家Jari-ErikNurmi从认知-动机的角度提出的过程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个体的未来取向包括动机(motivation)、规划(planning)和评价(evaluation)三个心理过程,即人们首先通过比较自己的价值观、需要、有关毕生发展的知识以及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决定如何实现目标,在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评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近年来,研究者在这一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在西方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未来取向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是以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条件、社会期望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认识与评价为基础的,同时也体现着社会体制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社会转型给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的开放为青少年设计和规划未来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以及广阔的心理和社会空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2.5%,2006年为22%)使更多青少年更有信心地把接受高等教育纳入个人规划的目标体系。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困难的增加使在校青少年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如何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社会变革给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的个人规划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回答有待于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生涯规划教育(如2004年2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但由于对包括个人规划在内的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development)特点缺少系统研究,致使青少年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实践仍缺乏基本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规划是未来取向发展的重要过程,研究者一般通过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对这一过程进行考察。探索(exploration)是指个体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等,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考虑多个选择、搜集多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投入(commitment)是指个体承诺并坚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为实现目标不断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自我的发展中,探索是一种基本的适应性行为,对未来的积极探索有利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定向,以及做出满意的投入。大量来自不同文化的研究一致表明,青少年对个人未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成就领域(教育和职业)和人际关系领域(婚姻/家庭),而未来取向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考察青少年在未来教育、职业和个人婚姻/家庭领域的探索和投入情况,并据此对其在特定领域的规划水平做出描述和解释。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也涉及探索和投入这两个概念,二者是同一性形成的核心过程。但是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关注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自我的统一与整合,而未来取向研究则关注个体的主要发展目标和规划。此外,在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框架中探索和投入被看作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观测量,研究者根据探索和投入的多少界定自我同一性状态或者探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而未来取向的研究则直接关注个体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等具体领域的规划和态度及其对个体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未来不同发展领域的探索和投入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总体上,青少年对个人未来主要发展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但对于教育和职业问题,在面临教育过渡时这种趋势会发生变化,如正面临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其他未面临过渡的年龄群体,而关于个人未来的婚姻/家庭,青少年的探索和投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Nurmi等人也发现,这种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受到生活背景的影响,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年长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城市的青少年早期个体,而澳大利亚农村青少年则表现出相反的年龄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在教育资源、受教育机会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均可利用资源的缺乏、人均较少的受教育机会以及就业不充分等问题一方面可能限制农村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探索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可能限制青少年为自己未来付出的努力程度。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较慢、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少,农村青少年可能比城市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保留着更多传统的价值观和性别角色模式,有关中国城乡青少年家庭义务感和父母权威观等的研究均已证实了这一点。在城乡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青少年,他们对个人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规划各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目前尚缺乏具体研究。性别差异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未来取向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期望或性别角色模式的影响。来自未来取向和自我同一性领域的研究均发现,自我发展的不同领域对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心理意义。女性更重视人际关系,她们比男性更多地探索个人未来的婚姻/家庭,而在教育和职业领域,近年来随着女性接受教育和参与工作机会的逐渐增加,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和投入较少表现出性别差异。有关未来取向发展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尚无关于中国青少年的研究报告。近期关于心理社会发展(如攻击、尊重观念)的多项研究均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某些心理结构发展的性别差异模式不同于西方,在未来取向领域,中国青少年的性别差异模式如何,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已有关于青少年个人规划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主要来自初中生和高中生群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变化,人们的受教育时间逐渐延长(如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005年为8.5年)、就业的年龄相应延后,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社会成熟延迟。当前发展心理学家也多将青少年期结束的时间从原来的十七八岁拓展到二十一二岁,并根据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背景和任务的不同,将青少年期划分为青少年早期(10~13岁,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少年中期(14~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和青少年晚期(19~22岁,相当于大学阶段)。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是如何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的,与青少年早期和中期有何异同以及由中学向大学过渡的过程中个人规划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研究者对此了解甚少。个人规划的确定和实现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作为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建议和支持的直接且重要的来源。Malmberg的研究发现,在确定个人未来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最经常提供信息,其次是同伴,然后是媒体或学校,但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同伴讨论的主题不同。在青少年早期个体主要与父母讨论与未来有关的话题(如学校教育和职业选择),而主要与朋友讨论当前的事件和活动;在整个青少年期,朋友间有关学业和职业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Brown指出在长期目标的确定上,如选择大学和职业,青少年更多地求助于父母而不是同伴。Manganelli和Capozza的研究也发现对青少年教育和职业期望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期望。以往研究较多地考察了父母的期望对青少年思考和规划未来的影响,而对作为亲子互动的重要方式和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亲子沟通在青少年个人规划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此外,已有关于父母和同伴对青少年发展期望或个人规划影响的研究多是在中学生中进行的。进入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与青少年早期不同,其大部分的学习和生活时间与同伴一起度过。那么,在法律年龄上已成年的大学生在个人规划的过程中是否还会征求或遵从父母的建议,或者说父母对大学阶段青少年的个人规划的影响力有多大,与青少年早期和中期相比,父母的影响力是否会下降,也是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拟从探索和投入两个方面考察处于青少年中期的高中生与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等主要发展领域的规划,以揭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晚期城乡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对中晚期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影响。2学习方法2.1农村和城市的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山东省的四所普通高中和两所大学抽取1741名高中生和大学生,其中高中生1178人(农村651人,城市527人),来自山东省农村和城市的普通高中各两所,平均年龄为16.30±1.00岁;大学生563人(农村433人,城市130人),来自山东省的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各一所,平均年龄为20.95±1.55岁。被试分布见表1。2.2研究工具2.2.1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探索和投入分本研究采用Nurmi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该问卷英文版在西方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中应用广泛,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中权威的测查工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让被试写出自己的目标和担忧,同时写出相应目标实现的年龄和担忧成为现实的年龄,这一部分考察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第二部分是结构性项目,用于考察青少年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规划和评价过程。规划通过探索和投入考察,评价通过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的归因和相应情感体验的评定进行考察。本研究统计分析了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情况。探索和投入的项目均采用“1”至“5”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探索和投入的水平越高。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探索分问卷均包括3个项目,如“你经常思考或计划自己的学习以及今后要接受的教育吗?”,三个领域的项目除关键词(即关于哪个领域)外其余表述均相似,本研究中各领域探索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54、0.65、0.73。教育和职业投入分问卷均包括4个项目,如“毕业后,你要实现自己未来职业计划的决心有多大?”,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59、0.52;婚姻/家庭投入分问卷包括3个项目,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为0.67。2.2.2检查子女间教育问题沟通的频繁程度本研究使用的亲子沟通问卷包括母子沟通和父子沟通问卷两个版本,青少年分别报告自己与父亲和母亲讨论不同生活主题(包括受教育计划、当前的学业、工作计划、个人问题以及个人婚姻/家庭计划)的频繁程度。母子沟通问卷和父子沟通问卷内容完全一致,均包括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几乎从不”,“5”代表“几乎总是”。其中,2个项目测查亲子间就教育问题沟通的频繁程度,如“谈论你将来的受教育计划”,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62(父亲)和0.59(母亲);1个项目测查亲子间就将来工作计划沟通的频繁程度,如“谈论你对未来工作的计划”;另外2个项目测查亲子间就未来婚姻/家庭沟通的频繁程度,如“谈论你对未来家庭的计划”,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均为0.65。2.2.3教育问题沟通的频繁程度本研究关于朋友沟通的测查内容和项目与亲子沟通问卷相似,包括9个项目。其中,6个项目测查朋友间就教育问题沟通的频繁程度,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为0.77;1个项目测查朋友间就将来工作计划沟通的频繁程度;2个项目测查朋友间就未来婚姻/家庭沟通的频繁程度,项目间的一致性信度α为0.70。3结果3.1青少年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的规划基因分析为考察中晚期青少年对个人未来发展探索和投入的领域差异,分别以对不同领域的探索和投入为被试内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对未来的探索水平存在领域差异,F(2,3318)=356.29,p<0.001;青少年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显著多于婚姻/家庭(ps<0.001),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显著多于未来职业(p<0.001)。青少年对未来的投入水平也存在领域差异,F(2,3304)=144.58,p<0.001;对未来教育和婚姻/家庭的投入显著多于职业(ps<0.001),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显著多于婚姻/家庭(p<0.001)(见表2)。为考察中晚期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探索和投入的人口学变量的特点,分别以年龄阶段(青少年中期、晚期)、性别(男、女)和城乡(城市、农村)为自变量,以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年龄阶段(Wilksλ=0.90,F=28.60,p<0.001)、性别(Wilksλ=0.97,F=9.36,p<0.001)和城乡(Wilksλ=0.98,F=6.52,p<0.001)的主效应均显著,即总体上青少年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的规划因年龄阶段、性别和城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单因变量F检验表明,青少年晚期个体,即大学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以及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均显著多于高中生,F(1,1596)≧12.00,ps<0.001,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显著多于大学生,F(1,1596)=15.42,p<0.001,见表2。对未来职业的投入上,年龄阶段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在性别特征上,女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显著多于男青少年,F(1,1596)=5.04,p<0.05,而男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更多,F(1,1596)≧9.35,ps<0.05,见表2。对未来教育的探索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投入上,男女差异均不显著(ps>0.05)。在城乡差异方面,城市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均显著多于农村青少年,F(1,1596)≧4.80,ps<0.05。农村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显著多于城市青少年,F(1,1596)=4.79,p<0.05,见表2。在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投入以及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上,城乡青少年的差异不显著(ps>0.05)。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在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对未来不同领域探索和投入的年龄变化趋势,以年级(高一、高二、高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性别(男、女)和城乡(城市、农村)为自变量,以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个人婚姻/家庭领域的探索和投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这部分不分析性别和城乡的主效应)。结果表明,年级主效应显著(Wilksλ=0.86,F=6.64,p<0.001)。单因变量F检验表明,除对未来职业的投入外,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的年级主效应均显著,F(1,1576)≧3.91,ps<0.01。多重比较(LSD)发现,在探索方面,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教育、职业、婚姻/家庭)的探索均显著多于高一、高二、高三和大一学生(ps<0.05)。在投入方面,在对未来教育的投入上,高中三个年级和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ps<0.05);在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上,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显著高于高中三个年级,大四显著高于大一(ps<0.05),高二、高三和大一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s>0.05)且这三个年级均高于高一(ps<0.05)(见图1)。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未来教育和职业问题上,从高中三年级进入大学一年级后,青少年的探索水平小幅下降,之后,探索的程度逐渐增加;而在对未来教育的投入上,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青少年的投入水平下降较大,进入大学高年级后投入水平逐渐上升,大四学生的投入水平接近于高中生。3.2影响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因素中晚期青少年对不同领域的探索和投入与亲子、朋友沟通的相关分析及沟通频繁程度的平均数(M)和标准差(SD)见表3。总体上,除青少年与父母就婚姻/家庭问题的沟通外,青少年与父母、朋友就不同生活主题的沟通具有中等以上的频繁程度。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与母子沟通、父子沟通、朋友沟通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青少年与父母、朋友就某一生活主题沟通得越多,他们在该领域的探索和投入越多。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对青少年个人规划的作用,由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家庭和同伴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两个重要系统各自的作用,而且本研究发现在同一沟通话题上,父子和母子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60~0.70之间,因此分别计算在三个主要发展领域父子沟通与母子沟通的平均分,将其作为亲子沟通的指标。分别以年级、性别、城乡、亲子间和朋友间就不同发展主题沟通的频繁程度为预测变量,以青少年对相应发展领域的探索与投入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hierarchicalregressionanalysis)。第一步年级、性别和城乡作为背景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的频繁程度进入回归方程,分析第二步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方程解释率的变化程度。由于父母和朋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分别在高中生和大学生样本中进行回归分析,考察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个人规划影响的不同模式。回归分析时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自变量的容许度均大于0.83,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21,因此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结果发现(见表4),在未来成就领域(教育和职业),青少年与父母沟通自己将来教育和工作的频繁程度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对相应领域的探索和投入水平(β≥0.15,ps<0.01),青少年与父母就自己将来教育和工作讨论得越多,青少年对相应领域的探索和投入越多。朋友沟通对大学生的教育和职业探索以及对高中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1,ps<0.05),大学生与朋友就自己将来教育和当前学业沟通得越多,他们对将来教育的探索越多;与朋友就自己将来工作沟通得越多,越能够促进高中生和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职业的探索以及高中生对将来职业的投入。在未来婚姻/家庭领域,与父母就未来婚姻/家庭讨论得越多,越能够促进高中生对自己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和大学生对该领域的探索(β≥0.12,ps<0.05)。朋友间就个人婚姻/家庭讨论得越多,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个人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越多(β≥0.17,ps<0.01)。这些结果表明,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对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影响因发展领域和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通过比较标准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以发现,除了朋友沟通对高中生职业探索的影响外,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和投入的贡献均大于朋友沟通;而对青少年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的作用方面,朋友沟通的贡献大于亲子沟通,即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未来教育和职业领域规划的影响大于朋友之间的沟通,而朋友沟通对青少年未来婚姻/家庭领域的规划有着更重要的影响。4讨论4.1未来的教育和家庭领域本研究通过探索和投入两个方面考察了中晚期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基本特点。关于个人未来,我国青少年思考最多的三个领域是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这与来自其它不同文化的研究一致。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晚期青少年在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规划的基本特点。4.1.1岁青少年存在研究问题在探索的领域方面,总体上我国中晚期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最多,其次是未来职业,然后是个人婚姻/家庭,这与Malmberg关于15~18岁青少年的研究一致。由于与婚姻/家庭过渡相比,在校青少年主要面临教育过渡或从学校学习向工作的过渡,这使得青少年会更多地为即将面临的过渡做准备,如搜集相关信息、思考目标对自己的适宜性,以便自己在将来教育和职业问题上做出恰当的决定。青少年在对未来教育和职业表现出较高水平探索的同时,仅对未来教育表现出了高水平的投入,这表明在校青少年只有在离开学校、从事工作之后,对职业的投入才变得更为重要。4.1.2中向大学过渡适应的时期中晚期青少年对个人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个体对未来职业的投入没有变化,但对其他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高一至大一青少年对未来主要发展领域的探索和投入较少表现出年级差异,但进入大二之后,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逐渐增多。这表明大学一年级是青少年从高中向大学过渡适应的时期。Erikson指出,大学是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制度化的合法延缓期。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会不断地进行探索,学习并实践各种角色以及尝试做出选择。与关于早期和中期青少年个人规划发展趋势的研究不一致,本研究发现,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低于处于青少年中期的高中生。这表明,随着发展背景和要求的变化,个体进入青少年晚期后的关注点与青少年早期和中期有所不同。在青少年晚期,随着步入社会的临近以及发展亲密感逐渐成为该阶段的主题,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进行着更多的探索和投入。同时,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也会促使他们将较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规划与职业有关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对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进行较多规划的同时相对减少对教育问题的投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总体上相对较低,但从年龄变化趋势来看,在整个大学四年中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以致大四学生在该领域的投入达到了与高中生相当的水平。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仍较为重视自己的学业,并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付出较多的努力和精力。4.1.3性别角色模式与中国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研究发现,中晚期青少年对成就领域的规划较少存在性别差异,仅在教育领域,女青少年的投入水平高于男青少年。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女性将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看作是获得高收入、专业性工作的重要途径这一事实;另一方面,来自家庭义务感的研究发现女青少年的家庭义务感高于男青少年,同时较高的家庭义务感与对学业重要性的重视联系在一起,因此女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较高投入也可能是源于她们较强的家庭义务感,这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在本研究中,男青少年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女青少年,而已有来自未来取向领域和自我同一性领域的相关研究多发现受到传统性别角色模式的影响,女青少年在人际关系领域(如婚姻/家庭)有着更多的探索和投入。由于近期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多项研究也均发现了不同于西方的性别差异模式,这似乎表明中国儿童青少年在心理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于西方的性别差异模式。这种不一致的性别差异模式可能与中国青少年发展的特殊背景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视、女性接受教育和参与工作机会的逐渐增加促进了女青少年对自己成就领域发展的主动探索和投入。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人们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选择,即更注重一些目标而减少甚至放弃对另一些目标的投入。女大学生在成就领域进行更多探索和投入的同时,可能会减少对未来婚姻/家庭的关注。这也表明中国快速的社会变革可能正慢慢地削弱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对人们的影响,弱化男女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代青少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往关于家庭义务感和父母权威观的研究发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更多地影响了男性对待家庭的观念,因此可以推论,近年来中国所发生的诸如生活方式多元化、婚姻/家庭观念开放等变化可能更多地影响了男青少年,使他们对人际领域的发展进行更多的规划。当然,必须指出,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不同文化中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性别差异模式及其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1.4城乡生活背景差异对农村青少年未来教育探索和投入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城乡青少年的个人规划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均多于农村青少年。这反映了农村人均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的贫乏限制了农村青少年对个人未来教育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即使是进入大学阶段的农村青少年,他们对自己未来教育问题进行主动探索和投入的程度仍低于城市大学生,可见城乡生活背景的差异对儿童青少年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较为持久的。在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规划上,本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的投入水平高于城市青少年。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农村比城市更多地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和性别角色模式,已有关于中国城乡青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上海房屋装修工程调解合同
- 2024年度二手房出售合同中的附件:房产证复印件及交易证明
- 2024年度承包合同园林绿化工程承包合同(04版)
- 2024年度汽车销售代理权合同
- 保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库房火灾保险合同
- 2024年奶制品销售协议
- 2024双方关于电商平台运营合作的合同
- 2024丙丁双方广告发布与代理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补充协议
- 办公楼物业服务管理的培训
-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解决方案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四-名句名篇默写积累过关训练(全国通用)学生版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医学类-教学查房异位妊娠(宫外孕)
- 眼视光技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 肥料创业计划书
-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高级)理论考试题库(学员用)
- 公司卷烟物流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