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桐城市黄岗初级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A.2SO42-:表示两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B.Na:表示钠元素,表示钠这种金属,表示一个Na原子C.2H:表示2个氢原子D.He:表示氦元素,表示氦气这种气体,表示一个氦原子2.小刚要用托盘天平称取10.6g的蔗糖(1g以下用游码),称量时他误将物质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称得的蔗糖的实际质量为()A.10g B.9.4g C.10.6g D.11.2g3.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B.量取35mL液体C.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D.收集CO2气体4.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同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氧气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试管中固体质量变化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D.电解水一段时间5.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A. B. C. D.6.右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气密性检查:先用手握紧试管,再把导管放入水中,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C.加热: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D.停止加热: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核电荷数一定不同B.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D.“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单质钙8.下列现象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酸雨 B.温室效应 C.山洪爆发 D.日食9.下图是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无变化B.此反应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10.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A.CO2:表示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氧原子B.: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C.2Cu:表示2个铜原子D.S2-:表示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11.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a粒子(带正电荷的氮核)菱击一张极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C.金原子质量与a粒子质量相等 D.金原子核占据原子内绝大部分空间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B.20℃时,50g水中溶解了15g的硝酸钾,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13.如下图图示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过滤14.小明在厨房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可能是食盐”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A.问题B.假设C.实验D.结论15.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如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A.红磷 B.冰水混合 C.氯酸钾 D.食盐水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1)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则:①电解水时应使用______电(填“直流”或“交流”),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②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的NaOH溶液,分别测得a、b中产生的气体的实验数据如下:时间分12345678910a中气体体积6122029394955657585b中气体体积24711162126313641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分钟内a、b中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l,可能的原因是______。(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______,该方法发生的是______变化填“化学”或“物理”。(3)实验室常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悬浮的杂质,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④玻璃棒,还需要______(填序号)。①带铁圈的铁架台②酒精灯③漏斗④玻璃棒⑤量筒⑥烧杯⑦滤纸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______。在过滤时,若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1)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该固体物质是怎样形成的_____?可以用什么方法除去_____?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2)实验室的废硫酸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为铁制管道)因为_____?18.(8分)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探究一:该气体的成分。(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N2。小明说:不可能含有N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芳说:不可能含有CO和H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实验)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得出结论)(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2)由实验②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维C泡腾片溶液的酸碱性。向维C泡腾片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_________性。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I.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II.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III.将实验II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IV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2)实验II、III证明:氧化铁的____和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实验评价)(1)实验设计IV的目的是____;(2)若实验IV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实验拓展)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铜、硫酸铜、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AMnO2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A【解题分析】

A、离子符号前的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故A不正确;B、元素符号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还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该物质,Na表示钠元素;表示钠这种金属;表示一个钠原子,故B正确;C、元素符号前的系数表示原子的个数,2H表示两个氢原子,故C正确;D、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可以表示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原子,还可以表示该物质,He表示氦元素;表示氦这种气体;表示一个氦原子,故D正确。故选A。2、B【解题分析】

天平使用时,1g以下用游码,称取10.6g的蔗糖,砝码10g,游码0.6g。【题目详解】1g以下用游码,称取10.6g的蔗糖,砝码10g,游码0.6g。称量时他误将物质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称得的蔗糖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10g-0.6g=9.4g。故选B。【题目点拨】天平使用时,正确的方法是“左物右码”,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砝码和物体防反了,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3、A【解题分析】

A、二氧化碳能从集气瓶中倒进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此选项正确;B、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错误;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用红磷,此选项错误;D、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盖一个玻璃片,不能用塞子塞住,否则空气不能排出,此选项错误。故选A。4、C【解题分析】A、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故A错误;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了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B错误;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故C正确;D、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图中是质量比,故D错误;故选C。点睛: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结合图象分析问题。5、D【解题分析】

A、此图为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A错误;B、此图为混合物: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B错误;C、此图为混合物:由两种单质组成,故C错误;D、此为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D正确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分类6、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A、气密性检查: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是正确的叙述;C、加热:先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D、停止加热: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故答案选择B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7、A【解题分析】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所以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核电荷数一定不同,故符合题意;B、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不符合题意;C、元素正上方是化合价,故不符合题意;D、“高钙牛奶”中的钙指的是钙元素,故不符合题意。8、A【解题分析】

A.酸雨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了酸,使雨水的pH<5.6,包含了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B.温室效应是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造成的,不包含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山洪爆发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不包含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不包含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9、C【解题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得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如下图:A、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故A正确;B、由反应物的微观构成可知,此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都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C、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的种类是两种,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D、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正确。故选:C。点睛: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10、C【解题分析】

A、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错误;B、中的“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错误;C、2Cu中的“2”表示2个铜原子,正确;D、S2-中的“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错误。故选C。11、A【解题分析】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故选项正确。B、金原子中原子核体积很小,电子围绕原子后做无规则运动,不是实心的球体;故选项错误。C、金原子的质量大于a粒子(带正电荷的氮核)的质量;故选项错误。D、金原子只占据原子内部很小的空间,大部分空间都是电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错误。故选:A。12、B【解题分析】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不符合题意;B、未指明溶液的状态,不符合溶解度的定义,符合题意;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不符合题意;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仍为饱和状态,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B。13、B【解题分析】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且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应手持长柄加热,选项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选项正确;C、铁丝在O2中燃烧时,为防止熔化的生成物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选项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用玻璃棒,选项错误,故填B。14、B【解题分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题目详解】根据题意,“可能是食盐”是一个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在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假设的环节,故选B。15、B【解题分析】

纯净物按组成元素的多少,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X为单质,Y为化合物,Z为氧化物。【题目详解】A、红磷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B、冰水混合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C、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D、食盐水含有水、氯化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直流氢气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蒸馏物理引流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超过了滤纸的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解题分析】

(1)①电解水时应使用直流电,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故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为:。②1-5分钟内a、b中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l,可能的原因是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2)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蒸馏过的水为纯水,该方法发生的是物理变化。(3)实验室常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悬浮的杂质,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④玻璃棒,还需要③⑥;其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在过滤时,若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漏斗内液面超过了滤纸的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题目点拨】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看到的是白色固体碳酸钙加入稀盐酸,然后清洗硫酸具有腐蚀性,硫酸能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腐蚀下水道【解题分析】

石灰水长时间放置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除去碳酸钙要加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废硫酸具有腐蚀性,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试剂瓶中。【题目详解】(1)盛有石灰水的试剂瓶常有一层白色固体,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看到的是碳酸钙固体,除去碳酸钙要加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然后清洗,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室的废硫酸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废硫酸具有腐蚀性,硫酸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试剂瓶中。【题目点拨】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18、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有毒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不能若生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当氧气含量过少时,带火星的木条也不能复燃酸【解题分析】

[猜想与假设]根据图示维C泡腾片的成分可知,其中含有C、H、O、Na等元素,不含N元素。结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进行解答。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