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_第1页
高中生物教案_第2页
高中生物教案_第3页
高中生物教案_第4页
高中生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设计思路二、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性肺炎这么恐惧呢?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而这一切都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教师播放与SARS病毒有关的录像,也可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等等。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谈谈你所了解的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4.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观察图片,并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回答。考查学生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这一基本事实。由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转入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教师呈现资料分析中的实例和图例进行分析。1.针对实例1,教师可以设问:(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2)这些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也应该具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2.针对实例2,教师可以设问: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受精卵)总结:人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由此可见,多细胞的高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3.针对实例3,教师可以设问:(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4.针对实例4,教师采取的策略为:教师介绍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的病毒,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提问:除艾滋病外,你还能举出特定的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疾病的例子吗?教师展示小儿麻痹症患者及相关的脊髓细胞受到损害的图片。教师总结上面的四个实例,指出这四个实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另外,生命活动还有赖于生物体周围的环境,依靠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是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学生阅读实例,观察图示。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自由回答,也可以举例回答。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回答。可以先让学生简单介绍所了解的艾滋病的知识。考查和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强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其共性,即都离不开细胞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人也是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艾滋病病毒攻击人的淋巴细胞的知识较深,学生不宜深入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2.请说出除种群和群落之外的其他几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概念。(教师简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例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3.请尽量列举除教材中呈现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这4个生命系统例子外,其他的具体例子。例如,细胞这个系统,除教材提到的心肌细胞外,还有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等等。4.你是怎样理解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的?(比细胞再小的结构层次,如分子、原子,不可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5.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以呈现教学策略中的表格,引导学生填表。6.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越高等的生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而低等生物则比较简单。由此说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小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本模块的学习,我们就从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开始。学生根据图片和社会经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学生讨论填表。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同时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多样。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教学目标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并回答讨论题,师提示。〔提示〕1.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5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2.提示: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板书〕一、观察细胞(怎样使用高倍显微镜)〔问题、实验、讲解〕进一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细胞核和拟核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2)拟核的成分是什么?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3)原核细胞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4)你认为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还是真核细胞的结构简单?〔答〕见下表。〔讨论回答〕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2.提示: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3.提示: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板书〕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板书列表〕空表生答,师总结。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较大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有核糖体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等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讲述〕从宏观和微观讲述〔思考与讨论〕提示:绝大多数细胞有细胞核,只有少数细胞没有细胞核。例如,人的成熟的红细胞就没有细胞核。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蓝藻以单细胞或以细胞群体存在,它们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有拟核。拟核与细胞核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拟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2)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以DNA的形式存在〔板书〕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讨论〕生讨论回答,师提示。1.提示: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2.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3.提示: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教材分析(一)对教材的认识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二)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能力方面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教学重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四、教学难点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五、教学流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导入从简单的病毒到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中的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特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构成的。请思考:你自己身体,都有哪些物质?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联系初中化学知识,想一想: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及细胞中能有哪些化合物?思考生命的确是物质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能通过自己每天饮食及植物生活需肥、需水等,思考生活中熟悉的、平常的现象中得出科学结论。学生思考2分。①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渗透生命是物质的。②联系生产生活找到距学生最近、易于接受的发展区,找准切入点。③暗示给学生:生活中有科学奥秘。引出课题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组成细胞中元素并补充遗漏的元素。设问:你们汇报的这些元素在细胞中含量是否均等?(不分主次?)学生汇报所知元素并汇总。思考并回答:(学生可能不会。)留给学生思考、分析、概括、归纳的时间。组成细胞中的元素设问:细胞中各元素是否都独立以单质形式存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估计学生不知道细胞中有化合物——核酸,但可以通过“DNA亲子鉴定”来说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分类。回忆并汇报细胞中的化合物。由定性研究问题转为定量研究问题。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刚才预测细胞中化合物都是根据常识而预测的,但需要事实来说明。于是可以根据化合物特写的化学性质来证明。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给细胞中的化合物分类,即无机物和有机物。暗示学生:科学在于求真。过渡到实验思考:怎么证明这个问题。实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强调观察记录。学生进行实验。做中学,注意过程式教学。实验结果组织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用不同实验材料得出结果相同证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经归纳得出结论:生物组织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合作学习,一同学习,这才是“同学”的含义。拓宽思路在没有今天所提供的试剂情况下,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做这个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方法,在更新、在发展变化,日臻完善。实验延伸怀疑某人患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你可以设计个小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组织学生①清理实验用品。②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垃圾。思考:若为糖尿病,则尿中会含有葡萄糖,通过与斐林试剂产生特异性颜色反应,即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师生一起完成仪器用品的清洗、归位,养成正确合理科学处理实验垃圾习惯。完成练习。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科学研究素质,渗透环保意识,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教学目标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特性。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4.领悟蛋白质的各种生理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5.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6.能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说明教师课前准备:1.“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的诞生”等关于首次蛋白质人工合成的生物学史资料。2.氨基酸的结构式、两个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链的形成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等多媒体课件。课前温故:1.在组成植物体的化学元素中,质量分数最多的是()A.氧元素B.碳元素C.氢元素 D.氮元素2.构成动物体的主要元素有()A.C、H、O、P、SB.C、H、O、NC.N、P、K、MgD.C、O、H、P、S、Mn导入新课:教师让学生阅读“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等关于首次蛋白质人工合成的生物学史资料,提出问题:1.蛋白质是由什么装配而成的?怎么装配?2.胰岛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学生讨论,总结要点。学生边阅读教材内容,教师边追问:1.氨基酸是什么样的化合物?2.蛋白质能直接吸收吗?怎样才能被人体吸收?3.氨基酸的种类约有多少种?课本P20的4种氨基酸有什么共有特点?试写出其结构通式。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在银幕显示检测题:下列哪个不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答案:D联系生活:1.阜阳奶粉事件。2.市场商品“氨基酸口服液”配方解读。教师继续追问:1.什么叫脱水缩合?什么叫肽键?什么叫多肽?什么叫肽链?2.氨基酸怎样形成多肽?多肽又怎样形成蛋白质?3.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4.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可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氨基酸的结构式、两个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链的形成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A.氨基酸:(1)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该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义,比如当R基含有氨基或羧基时,这个氨基酸分子就不只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了,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直接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细胞内构成蛋白质的大约20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就是R基结构的不同。B.二肽:(1)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失去水分子中的氢分别来自羧基和氨基。(2)二肽化合物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CO—NH—)叫肽键。C.多肽:(1)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因其呈链状,也称肽链。(2)注意区分肽、肽键和肽链:肽键是肽的连接结构,而肽链是多肽的空间结构。(3)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原来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只有一个羧基(不计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数)。所以对于一条多肽来说,至少应有的氨基和羧基数都是一个。(4)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5)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m条肽链,肽链通过化学键(不是肽键)互相连接,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6)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分子量)(教师要总结强调:氨字和羧字的写法;氨基和羧基的书写都要有一个游离键:即—NH2、—COOH;肽键的写法一定要有两边的游离键。)银幕显示检测题:组成生物体某蛋白质的12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一条含有100个肽键的多肽链的分子量为(

)A.12928B.11128

C.12800

D.11000答案:B 师生共同概括:教师讲述:蛋白质结构复杂,种类多,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是怎样构成种类如此众多的蛋白质呢?出示下表:表:几种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分子氨基酸数目相对分子质量人胰岛素515700牛胰蛋白酶223约2500人血红蛋白57464500免疫球蛋白660约730001.从表中可得到什么结论?2.氨基酸数目相同,能形成相同的蛋白质分子吗?种类又相同呢?学生讨论,分析,总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数目不同②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③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不同④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教师追问:从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能推测它们的功能吗?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归纳,并填下表:功能举例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羽毛、肌肉、头发等主要是蛋白质)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胃蛋白酶)运输载体功能血红蛋白、脂蛋白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免疫功能抗体师生共同总结:蛋白质结构不同,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就不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只有当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时,才能表现出生物活性。问:蛋白质什么时候会失去生物活性?失去了还能恢复吗?引出: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如要了解更多有关蛋白质最新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可看课本P25的科学前沿。小结,并完成课本P24一、二。教师点评。学生回去思考:假如有一个外星球的高智慧生命来到地球做客,你该如何为这位贵宾准备营养丰富的饭食?选取的背景材料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尝试从资料中获取相应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观察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注意指导学习方法。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热点、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需说明“必需”含义为必吃,“非必需”指不吃也可以,并不是指机体生命活动中不必需的,这12种非必需氨基酸在生命活动中仍然是必需的。总结的内容可以用投影来展示。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学生不易掌握,可通过实际应用解决。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表格是隐含信息的好材料,尝试让学生通过表格自主分析综合,提取信息。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可加深学生对蛋白质的理解和兴趣。巩固记忆,内化整合。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材分析】“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教法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教学设计思路】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教学实施过程】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医鉴定。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如果用线粒体DNA检查,时间还将延长。提问:1、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提问:1、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主动获得知识。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阅读课文及“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讨论,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案,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选派代表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主动获得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补充: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思考回答:原核细胞的DNA位于何处?(拟核区域内。)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加工、整合信息,构建知识体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倾听、交流,获得对核酸结构的认识,由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初步理解核酸的多样性。与教师一起归纳总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遗传信息就贮存在其中。(用数字变化推理所谓遗传信息的变化和内涵——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认识到生命的各种复杂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根据这一部分的特点,课后可以试着制作DNA连接模型,回校后互作比较。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系统小结,反馈与矫正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和RNA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说出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完成练习。拓展探究:课后利用各种途径了解DNA指纹鉴定的有关原理。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教学目标【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1.作为早餐,你会选择牛奶鸡蛋还是面包开水?2.很多人对脂肪类食物敬而远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吗?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并自由发言回答问题。细胞中的糖类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指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的概念:关于碳水化合物名称的起源,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哪些糖类是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糖类的分类。单糖:着重强调葡萄糖是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单糖的概念,常见单糖(可以适当写出它们的分子式)。二糖:着重阐述二糖的种类、几种二糖水解产物;多糖:介绍淀粉、糖原(动物淀粉分布在什么地方)、纤维。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细胞中的脂质从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引入。脂质的一般特性:分布、组成元素、溶解性、种类。脂肪:完成讨论题,1,脂肪主要分布在动物的皮下组织、内脏周围。2,例如花生等。3,略。总结脂肪的作用:储存能量(为什么);保温;保护磷脂:作用——组成细胞膜、多种细胞器的重要成分。分布固醇:代表的物质(维生素D、性激素、胆固醇),各自的作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对脂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以问题作为引导:1,三种有机物共有那些特点?(都有C、H、O,都是有小单位连接而成)2,这些小单位以什么相连?回忆前面学习的3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回答老师的问题。本节小结“本节聚焦”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内容多媒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细胞中的无机物镜头一韩剧《大长今》第五集片断剪辑:韩尚宫与长今的一段对话。长今:请问您是不是下腹疼痛呢?韩尚宫:不是。长今:请问您今天大解过了吗?韩尚宫:大解过了。长今:请问您喉咙不舒服吗?韩尚宫:我的喉咙经常会痛。长今端水回来。长今:我在热水中加了一点盐巴。请您不要一口气喝掉,要象茶一样一口一口吞下去。镜头二炎热的某一夏天中午,一群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一学生打完后,将篮球衣搭在双杠上。一段时间,镜头拉向晾干球衣,发现上面有一道一道白色印记。问题(1)下腹疼痛喝什么水?(2)大解即是排便,为促进排便喝什么水呢?什么时候喝最好呢?(3)为什么在热水中加了一点盐巴会缓解喉咙疼痛呢?(4)录像二中的球衣上的白色印记是什么?是怎么出现的?引言:录像一中可爱的长今在给韩尚宫拿水时问了三个问题,不同的水有不同的作用,你知道吗?(1)下腹疼痛喝什么水?(2)大解即是排便,为促进排便喝什么水呢?什么时候喝最好呢?(3)为什么在热水中加了一点盐巴会缓解喉咙疼痛呢?(4)录像二中的球衣上的白色印记是什么?怎么出现的?水进入生物体内会起什么作用?盐进入人体内,又随汗液排出,是否就只为了在体内周游一圈?那么他们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细胞中的无机物。学生思考、讨论、争论。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可能会想到:(1)喝开水会缓解下腹的疼痛;(2)喝凉开水会促进大肠排便,尤其在每天一起床时,既有助于排便又可清肠胃;(3)喝水润喉,少量盐巴又起到消炎的作用,从而缓解喉咙的疼痛;(4)炎热的夏天,学生做运动会大量出汗,舔一舔汗是咸的,判断白色印记是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一些生活小常识,学会关心他人,观察生活。引出悬念,明确探究的目标。细胞中的水表格一: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含量化合物质量分数%水占85~90无机盐占1~1.5蛋白质占7~10脂质占1~2糖类和核酸占1~1.5图片组1:老人与儿童、水母、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含水量的图片[板书]小结:(1)一般来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2)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3)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是细胞中的水,那么,生物体到底需要多少水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第二段,了解水在细胞及生物体的含量,同时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对数据的解读。也是我们今后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发现数据中蕴含的规律呢?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再找出不同点,然后进行归纳。学生观察表格与图片,阅读课本第一段第二段了解水在细胞及生物体的含量,寻找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并回答。(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的能力。传授学习方法即比较法,使同学们掌握一门解题技巧。水的存在形式水的作用镜头三:在冒汽的开水壶;湍流的小溪;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表格二:血液与心肌的比较形态含水量%血液液态82心肌坚韧的固态79[板书]1.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叫自由水。2.水的作用: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1)维持细胞的膨胀形态;(2)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物质溶解在水中(如葡萄糖);(3)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4)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需浸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5)运输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如血液)。问题(1)比较血液和心肌谁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2)血液和心肌中的水分别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比较问题(1)和问题(2),判断自由水多还是结合水多新陈代谢旺盛?(4)同体积的水和同体积的水制成的果冻放入冰箱中谁最先结冰?(学生在课外预先试验)(5)根据问题(4)自由水多还是结合水多生物体的抗旱、抗寒、抗热能力强?(6)农民晾晒种子与人们爱吃的烘烤的葵花籽主要失去的是什么形式的水?图片组2节水标识及说明;节水环保漫画。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式存在。那们,在生物体内水是否还是以这三种形式存在呢?请同学们运用上述的比较法分析血液和心肌这组数据说明什么?在人体中某些器官组织的含水量相似,但形态却不相同,说明生物体内水的存在形式不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段了解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从同学们的回答和所举的例子可知,同学们对于自由水的概念和作用已有很深的认识,那么结合水的作用是否等同于自由水呢?请同学回想一下在家里打鸡蛋的情形:新鲜的鸡蛋清呈液态胶状,臭鸡蛋清相对更“稀”的液体,水状。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在新鲜的鸡蛋清中的水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液态胶体,这时的水为结合水,只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而臭鸡蛋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这部分结合水释放出来,转变为自由水。由水的作用,可知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有密切的关系的主要是自由水。因此,生物体内水的含量及水的存在形式的改变都影响着新陈代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一组问题。(见多媒体问题组2)师生共同归纳: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新越旺盛,生长发育越迅速,抗旱、抗寒、抗热性能相对较弱;反之,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低,新陈代新越缓慢,生长发育越迟缓,抗旱、抗寒、抗热性能相对提高。小结:无论是地球的生命形式,还是生命的维持和成长,都离不开水。因此,水被誉为“生命之源”也正是因为如此,饮水问题成了历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节水刻不容缓”。学生回答:液态、气态、固态。学生思考、比较、分析后回答:血液和心肌的含水量相似,但形态却不相同,说明生物体内水的存在形式不同。学生阅读课本,提炼相关概念,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并归纳水的作用。学生回想:新鲜的鸡蛋清和臭鸡蛋清的不同。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学生回答。巩固应用比较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活经验中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抽象概念(结合水)的理解。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渐次性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通过漫画寓教于乐,使学生掌握一些节水的环保措施。细胞中的无机盐无机盐的含量无机盐的存在形式无机盐作用表格三: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含量;运动员饮料中化学成分含量(课本34页,略)问题(1)细胞中无机盐的含量是多少?(2)运动员饮料中那些成分是无机盐,多以什么形式存在?(3)无机盐进入人体内又有什么作用呢?镜头四:播放视频广告广告一:补铁、补血,效果好!补血口服液!广告二:高钙片,一片顶两片!广告三:娃哈哈AD钙奶我爱喝!广告四:健康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板书]小结:1无机盐的含量最少,仅占1%~1.5%2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3作用(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3)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量,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细胞中的无机物除了水就是无机盐。请同学们分析表格,思考下列问题(见问题组3)。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些广告,请问,上面的广告中提到了那些无机盐?请同学们观察课本35页蛋白质分子和叶绿素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思考和讨论:(1)缺铁为什么会导致贫血呢?(2)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吗?为什么?从上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前面同学们说的钙的作用主要指的是沉积在骨骼中的钙,而一些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血液中,如果血液中的钙离子含量过低,会出现抽搐等现象。这类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另外,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量,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请问运动员的饮料中为什么有多种无机盐?学生先分析表格,再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答案略。关于无机盐的作用学生会有所疑惑。学生可能会回答:缺铁会导致贫血;钙是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缺碘会导致粗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等。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运动员运动时会大量流汗排出的无机盐,这时除补充水外还要补充无机盐,维持体内的水平衡和酸碱平衡。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验的能力。关于无机盐的作用较难理解,通过列举人体生活与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巩固展示课堂练习(根据时间练习)。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及旁兰思考题。多媒体中的课堂练习(根据时间而定)。总结: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和比例在活细胞中是不断变化又保持相对稳定的,这样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巩固新知识。使学生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b.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c.通过玉米胚的染色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情感目标a.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建立起生命活动的物质性观点。b.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a.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a.细胞膜的功能。b.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指导学生阅读章首语,了解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问题探讨:指导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两个讨论题。(答案见教学用书)引入新课:任何系统都有边界,细胞的边界就是细胞膜。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细胞膜。学习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操作技能。3.认同生物的细胞生活中物质、结构、功能相互统一的辩证观。一、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阅读实验的一、二、三自然段,思考学案中的学习探究1。师生总结:选材遵循的原则:①无细胞壁②无细胞核③无众多的细胞器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的材料用具。请学生仔细阅读实验的方法步骤,完成学案中的学习探究2。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①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稀释。②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泡。③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④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⑤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适当讲离心的方法。(结合课本44页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巩固练习:课后练习题1二、细胞膜的成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细胞膜的成分部分,总结细胞膜的成分。师生共同总结细胞膜结构。指导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学习探究4总结: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关系──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巩固练习:课后题2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自我测评(略)阅读,理解,得出结论: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各个组分间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思考,小组讨论,获取答案。回答问题。

阅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的学习内容。

思考,讨论,获取答案。

阅读课本41页相关信息,了解红细胞的有关内容。

看课本,了解。

识记实验的步骤,思考并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回答问题。

看课本图,了解红细胞的变化现象。认真听讲,了解这种生物学上常用的方法。

独立完成。阅读课本,总结知识。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深入理解。快速完成。独立完成。让学生了解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了解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指明目标。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获取知识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便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及时巩固新知。

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结新知,为下一节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打下附笔。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的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究(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提出问题: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①观看动画片;②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讨论。③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1)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①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②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③描述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②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③展开组内讨论和小组间交流等活动;④倾听总结,并参与交流。①学生对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自观察细胞来解决自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激情;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细胞器的分工(1)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4~47的课文内容。思考内容:①胞内有哪些细胞器?②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③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吗?(2)教师播放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线粒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为什么成人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3)教师播放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4)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功能?(5)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介绍其他细胞器。①学生进行阅读、思考;②学生观看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自由回答有关线粒体的问题;③学生观看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有关叶绿体的问题;④学生观看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有关其他细胞器的问题⑤通过对比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①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激发学习的兴趣。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讨论,加深理解有利掌握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功能。④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⑤为完成后面的达标图表做充分的准备。概括反馈①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达标表格(详见附表),引导学生完成。②应用该表格进行小结。③推荐相关网站,以解决课后遇到的问题:.tw/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简要说说其他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②完成达标表格。③每答对一个问题,小组可以获得一面红旗,最后红旗总数最多的小组胜出。④学生记录网址。①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④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分布形态结构特点功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成嵴,扩大了内膜面积,基质和内膜上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含有少量DNA。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工厂)叶绿体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等。双层膜,内有许多类囊体,叶绿素等色素分布在类囊体上。类囊体和基质中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酶,含有少量DNA。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化站)内质网动植物细胞。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结构,内有腔。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及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液泡植物细胞,高等动物细胞中不明显。储存物质,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溶酶体动植物细胞。消化车间。核糖体动植物细胞。附着在内质网或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具有膜结构,椭球形颗粒小体。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在核附近。不具有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教学目标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2.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四.教学过程引言:“问题探讨”。(学生得出结论)提问:没有细胞核,细胞不能存活不能合成蛋白质不能生长和分裂,那么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呢?阅读P52资料分析,讨论后面的小题。结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为什么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呢?我们先要看细胞核的结构。提问:细胞核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分别有什么功能?(列表)提问:核膜与细胞膜有什么不同?1核膜是双层单位膜,细胞膜是单层膜;2核膜上有核孔而细胞膜没有孔。阅读总结:认真阅读细胞核结构的内容。总结一共阐述了几个问题?1.染色质:1)染色质的主要成分: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2)染色质的特性: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3)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2.DNA。DNA上储存着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能从亲代细胞传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性状的遗传。3.遗传信息的作用。提问:现在大家能回答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吗?因为细胞核中有染色质,染色质的组成中有DNA,DNA主要在细胞核的染色质中,DNA储存有遗传信息。小结:细胞核的功能:1遗传信息库;2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小结:今天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了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大家都知道细胞核是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控制着生物的遗传和各种生物性状的表现,这些知识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裂、细胞全能性,以及克隆生物的有关知识奠定了重要似的基础。五.作业: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教学目标1.1知识方面:(1)了解植物细胞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基本过程情况;(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1.2技能方面:(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2)培养“假设—实验—结论—应用”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1.3态度情感方面:(1)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方法,体念探究活动中的成功感,增强学科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学风;(3)培养交往合作能力。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实验,确定实验的材料、试剂的种类与浓度,并进行应用创新。3教学难点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教学法6教学过程(见下表)教学步骤及教学意图教师及学生活动教师学生(1)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问:比较处在一定液体环境中的植物细胞与渗透装置,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若将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到较浓的溶液中,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将向细胞的哪一侧运动?而如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将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学生思考、回答。(2)引导学生探究选择洋葱鳞片叶、黑藻叶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目的是为学生顺利“作出假设或猜想”并进行创新提供帮助。提问:虽然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容易观察,但一般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透明的,若要成功观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除非……?学生思考、回答。图片展示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理解其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图片展示黑藻叶细胞的结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黑藻叶细胞的结构,进一步思考黑藻用作实验材料的可行性。(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问题需要探讨,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问:教材中为什么要选择0.3g/mL的蔗糖溶液作实验?学生思考、讨论、假设,提出探究问题,如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质壁分离?在什么质量浓度以上发生了质壁分离之后不能复原?(4)学生实施探究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其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和学风。观摩学生实验,其中应格外注视使用了葡萄糖这一实验材料的探究小组,适时恰当地予以指导。看其是否能敏锐地观察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及能否真实的记录数据,并继续在下面的“分析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估”步骤中予以关注。学生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KNO3溶液,分组实施探究活动,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通过“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这一事实认识到植物吸水与吸收矿质元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5)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估,目的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最后总结。各研究小组进行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相互进行评估,交流心得(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措施等)。(6)进一步探索: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本步骤是前面探究活动的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教师首先指出:引起50%左右的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称之为细胞液的等渗浓度。接着提问:怎样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呢?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测定。(7)布置作业,目的是复习和巩固学习成果。课外作业:①在操作步骤(6)中如何更精确地测定细胞的渗透浓度?②某植物细胞已经萎焉,如何判断其活性。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思考、注意。〖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板书〗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讲述〗这一模型是S.J.Singe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的。〖板书〗它的主要特点是:(1)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2)膜结构的流动性。(认为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小结〗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1)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2)膜结构的流动性。(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二、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三、教学策略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四、教学实施程序教学程序图如下:[生活常识引入新课]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具体实例发现问题]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分组探究]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成果交流]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拓展延伸]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质量浓度为0.1g/mL和0.8g/mL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问题探讨]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分组探究]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成果交流,教师点拨]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分析图表,拓展延伸]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复习小结,构建体系]即板书设计,见下图。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能力目标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新课导入]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回答:高温、高压、催化剂推测: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为引入新课作铺垫。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提示3]因变量是什么?[提示4]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学生实验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回答:无机催化剂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回答: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回答:降低了活化能。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学生实验二][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二、酶的本质(10分钟)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补充](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3.引导与激励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小结]酶的本质[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小组讨论发言]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小组感言]科学无坦途。科学的苦与甜。[小组总结]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