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 - 河南师范大学_第1页
体育测量与评价 - 河南师范大学_第2页
体育测量与评价 - 河南师范大学_第3页
体育测量与评价 - 河南师范大学_第4页
体育测量与评价 - 河南师范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测量与评价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付降河讲师实验一

身体形态测量实验目的:1、熟悉并能准确定位人体形态测量各主要测量点。2、掌握形态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受试者的部分体格指标进行规范测量和价值判断。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身高体重计,长、中短马丁尺,指间距尺,直角规,游标卡尺,围度尺,足长测量仪。实验过程及步骤:1、测试指标的选择:长度指标:上肢全长、前臂长、上臂长、手长、手宽、指距、下肢长H、下肢长A、下肢长B、小

腿长、小腿长+足高、坐高、跟腱长。围度指标: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前臂围、腕围、腰围、大腿围、小腿围、踝围。宽度指标测量:肩宽、髋宽、骨盆宽、胸宽、胸厚。2、测量内容(一)长度指标

1、身高测量仪器:身高体重计测量方法:立正姿势时头顶点—站立面测试方法要点:耳眼水平位;三点靠立柱2坐高:坐位时头顶点到坐板平面的垂直距离。仪器:身高坐高计或者马丁尺测量方法要点:耳眼水平位;两点靠立柱3、指距:两上肢向左右做水平伸展时两侧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测量方法:测试者将指距尺放在平坦的桌子上,受试者两手侧平举,伏在尺上,两上肢和胸部紧贴尺子,一手指尖抵住零点,一手将游标尽力往外推,停住后,两指尖的距离即为指距。4上肢长(上肢全长):肩峰点—指尖点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伸直自然

下垂,五指并拢伸直。测试人员

站在受试者右侧后方。尺的固定

齿端对准肩峰点,移动尺的游标,使之抵触中指尖点,测量肩峰点

至指尖点的距离。5上臂长:肩峰点—桡骨点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伸直自然下垂,五指并拢伸直。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后方。钢尺的固定齿端对准肩峰点,移动游标,使之抵触桡骨小头,测量肩峰点至桡骨点(桡骨小头)的直线距离。6前臂长:桡骨点—桡骨茎突点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伸直自然下垂,五指并拢伸直。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前方。钢尺的固定齿端对准桡骨小头,移动游标,使之抵触桡骨茎突,测量桡骨小头至桡骨茎突的直线距离。7手长:指尖点—腕关节远端横纹中点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右手伸直,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测试人员面对受试者,用尺测量桡尺骨远端腕横纹至中指尖距离进行读数。8

下肢长H:髂嵴点—站立面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站立面下肢长B:大转子点——站立面下肢长C:臀纹线——站立面9大腿长:髂前上棘—髌骨中点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测量人员站立在受试者右侧,将固定齿端抵住髂前上棘,活动钢尺上的游标抵到胫骨点上缘读数。10小腿长:胫骨点—内踝点测量方法:受试者站立,体重落在左腿上。右腿抬起、屈膝将脚踩于凳子,全脚掌贴在凳面,小腿与凳面垂直。测试人员面对受试者,游标钢尺与小腿胫骨纵轴平行,钢尺固定齿端对准胫骨平台上缘,上移钢尺游标,测量胫骨平台上缘至胫骨内踝下缘的距离并读数。11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跟点。测量方法:受试者扶墙站立,提踵。测试者在右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划一横线后,让受试者足跟落地,自然站立,测量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划线处至足跟跟点的距离。13足长:跟点—趾尖点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伸出右足,踩在足长测量仪上,脚后跟抵在测量仪的固定挡板上,足底紧贴在底板上,足的外侧缘紧靠在侧板上。测试人员移动滑板直至趾尖,测量跟结节至趾骨尖最大距离,读数。(二)宽度指标1肩宽:两肩峰点间的直线距离。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自然站立,两肩放松。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背面,先用两食指沿肩胛冈向外摸到肩峰外侧缘最向外突点,即肩峰点,再用直脚规或测径规测量两肩峰点间的距离读数。2骨盆宽:两髂嵴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测量方法:受试者取站立姿势,自然站立,两肩放松,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直脚规或测径规测量左右两髂嵴点间的直线距离并读数。3髋宽:两大转子点间的直线距离。

测量方法:受试者取站立姿势,自然站立,两肩放松,双腿分开与肩同宽。测试人员

先用食指触摸到受试者两髂嵴前端的髂前

上棘点,再用直脚规或测径规测量左右两

髂前上棘点间的直线距离并读数。4胸宽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测试者以直脚规或弯脚规的两脚抵住胸中点的水平线与腋中线的交点,测量两点的直线距离。5胸厚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测试者以直脚规或弯脚规的两脚抵住胸中点与脊柱点,测量两点的水平距离。(三)围度指标1胸围:反映胸廓大小和胸部肌肉发育情况。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双肩放松,两臂

自然下垂,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平静呼吸。测试

人员立于受试者前面。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下

角下缘向胸前围绕一周。男生及未发育女生,带

尺下缘在胸前沿乳头上缘;已发育女生,带尺在

乳头上方与第四肋骨平齐。带尺围绕胸部的松紧

度应适宜,以对皮肤不产生明显压迫为度。应在

受试者呼气未结束时读取数值。带尺上与“0”点相交的数值即为胸围值。上臂紧张围:屈肘握拳,肱二头肌用力做最大收缩 时,带尺沿最隆起部位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前臂围:前臂最粗处水平绕一周度腰围:脐上0.5-1厘米处绕行一周的围长臀围:臀大肌最粗处绕行一周的围长大腿围: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小腿围:腓肠肌最粗处水平绕行一周的围长踝围:内踝点上方小腿最细处水平绕行 一周的围长。实验二体型测量(希斯—卡特法)实验目的:1、熟悉并能准确定位形态测量主要指标测量点。2、掌握体型测量的方法。3、能够利用所测数据对受试者的体型列出体型三联数。实验原理:

根据来自胚胎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组织成分所占的比例大小,将体型分为内胚层型(肥胖型)、中胚层型(运动员型)和外胚层型(细长型)三种。实践中,通过对受试者机体脂肪、肌肉和骨骼相关指标的测量以及相应指标发育程度1—7等级的评定,确定体型三联数,从而实现体型的评定。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身高体重计,皮褶厚度计、指间距尺,直角规,围度尺等实验过程及步骤:1、确定相关测量指标身高、体重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及髂骨上3处皮褶厚度小腿围、大腿围肱骨和股骨股径2、制作实验记录表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并查表求各胚叶对应分值4、列出受试者体型三联数并命名实验三 身体成分测量(皮褶厚度法)实验目的:1、掌握皮褶厚度计的使用方法2、利用所学知识,对皮褶厚度法测定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皮褶厚度计实验过程及步骤:

1、校检皮褶厚度计测量前将砝码挂于钳日,调整指针至红色标记刻度的15~Z5mm范围内。每次测试前将指针调至0点。2、确定测试部位测量部位一般在上臂部、肩胛部、腹部和髂部上臂部:在右上臂肩峰至鹰嘴突连线的中点,肱三头肌的肌腹上肩胛部:右肩胛骨下角下方约1cm处,皮褶方向斜向下,与脊柱成45度角腹部:肚脐右侧2cm处。髂部:髂嵴上缘与腋中线交界处,方向稍向下前方倾斜大腿部:大腿前部股骨中点处,皮褶走向与股骨平行3、制作皮褶(脂)厚度法实验记录表,测量并记录相应数据:4、体成分计算1)计算体密度D:如表1所示,将测得的皮褶厚度数值代入体密度方程式计算体密度。

2)计算体脂含量百分比F%3)计算体脂重F,

F=W×F%其中:W为空气中体重(kg)4)计算瘦体重LBW

,LBW

=W-F表1体密度推算回归方程表中:D—体密度(g/mL);X1—肩胛部与臂部皮脂厚度之和(mm);X2—腹部皮褶厚度(mm);X3—髂部皮褶厚度(mm);

体密度计算过程中,对于成人组而言,若各处皮褶厚度均测得,可按表中公式求出

F1%、F2%以及F3%,然后按照公式求出体脂百分比。实验四身体机能测量实验目的:1、掌握身体机能常用指标测定方法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受试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秒表、台式血压计、肺活量计、台阶、节拍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实验过程及步骤:

1、确定实验项目安静心搏、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台阶指数2、制作实验记录表3、依次进行测量并记录,填写完整单位,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计算标准观测值4、将受试者的指标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结果对比并进行评价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部分指标的均值。实验五速度测量实验目的:掌握位移速度、反应速度等速度素质常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秒表、皮尺、发令旗、选择反应时测试仪实验内容一、位移速度的测量

1、50米跑测量方法:受试者采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哨声或者“跑”的口令后,快速起跑,冲向终点。发令员在发出口令或者哨声的同时,摆动发令旗,计时员看到旗摆动的同时开表计时,受试者胸部到达重点线垂直平面时停表,以“s(秒)”为单位记录成绩,精确值0.1s,小数点后第2位小数按照非0进1的原则进位(如9.86s应记为9.9s)。测2次,取最好成绩。19—22岁大学生参考值:男生7.6±0.7s,女生9.3±0.9s2、4秒钟冲刺跑

测量方法:实施者以任何方式起跑。两名测试人员中,一人发令并计时,4秒钟时发出停跑信号,另一测试者在跑道的前方听到停跑信号后,记下受试者所跑的位置。测2次,以m为单位,记录所跑的距离,不计小数,取最佳成绩。评价标准如下:二、反应速度的测量1、简单反应时测量仪器:光反应时测量仪

测量方法:受试者坐在桌边,集中精力,手放在测量仪器按钮上,当测试人员发出“预备”口令

后,即进入测试状态,红灯亮时,用中指以最快

速度按下按钮。以“s(秒)”为单位记录成绩,保留小数点后3位。测5次,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剩下3次成绩的平均值。2、选择反应时测量仪器:反应时测量仪

测量方法:受试者中指按住“启动键”,当任意信号键发出信号时,以最快速度去按该键;信号消失后,中指再次按住“启动键”,等待下一个信号发出,共发出5次信号。受试者完成5次信号应答后,所有信号键会同时发出光和声,表示测试结束。以“s(秒)”为单位记录成绩,保留小数点后2位。测2次,取最佳成绩。实验六 力量测量实验目的:掌握肌肉力量、爆发力等力量素质常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指针式握力计或电子握力计、电子背力计或背肌拉力计、软垫、秒表、量尺、纵跳计、纵跳测量板、皮尺、白粉末。1、握力

测量方法:测试前,受试者用有力手握住握力计内外握柄,另一只手转动握距调整轮,调到合适的用力握距。测试时,受试者身体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臂斜下垂,掌心向内,用最大力握紧内外握柄。以“kg(千克)”为单位记录成绩,精确值0.1kg。测2次,取最佳成绩。

19—22岁大学生评价参考值:男生41.30±8.20,女生25.90±7.602、背力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脚分开约15cm,站立于背力

计底盘上,两臂和两手伸直下垂于同侧大腿前。

测试人员调整背力计拉链的长度,使背力计握柄

与受试者两手指尖接触,或将背力计握柄的高度

调至恰好能使受试者上体前倾30o的位置。测试时,受试者两臂伸直,掌心向内握紧握柄,两腿伸直,身体绷直抬头,尽全力上拉背力计。以“kg(千克)”为单位记录成绩,精确值0.1kg。测2次,取最佳成

绩。3、1分钟仰卧起坐

测量方法:测试前,受试者在软垫上屈膝90o,两手手指交叉置于脑后。另一同伴双手握住受试者两侧膝关节处,将双足固定与地面。当听到“开始”口令后,双手抱头,收腹使躯干完成坐起动作,双肘关节触及或超过双膝后,还原至开始姿势为成功1次。测试人员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记录受试者在1分钟内完成仰卧起坐的次数(允许中间停顿休息)。

19—22岁大学生评价参考值:男生36.90±8.20,女生31.80±9.10二、爆发力的测量1、立定跳远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站在起跳线后,两脚尖不得踩线或过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到最近着地点后缘的垂直距离。以“cm(厘米)”为单位记录成绩,不计小数。测3次,取最好成绩。

19—22岁大学生评价参考值:男生224.80±23.20cm,女生172.40±22.40

cm2、原地纵跳摸高

测量方法:受试者右手中指沾些白粉末,身体直立,右侧足靠墙根,右臂上举,身体轻贴墙壁,手伸直,用中指尖在板上点一个指印。测试者先丈量其原地摸高的高度,然后令受试者在离墙

20cm处,用力向上起跳摸高。以“cm(厘米)”为单位记录成绩,精确到0.1cm。测3次,取最好成绩。实验七耐力测量实验目的: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以及力量耐力常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秒表、哨子、发令枪、终点带、一、一般耐力的测量1、1500米跑

测量方法:受试者采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哨声后立即起跑,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受试者跑完全程,当胸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以

“s(秒)”为单位记录成绩,精确至0.1s。评价参考标准:二、速度耐力的测量400米跑

测量方法:受试者采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哨声后立即起跑,计时员看到旗动开表计时,受试者跑完全程,当胸部到达终点线垂直面时停表。以

“s(秒)”为单位记录成绩,精确至0.1秒。评价参考标准:三、力量耐力的测量1、俯卧撑

测量方法:测试前,受试者俯身两手撑地,两手分开与肩同宽,双臂伸直,手指向前。同时两足并拢,前脚掌着地,两腿向后伸直,身体保持平直。当测试人员发出“开始”口令后,受试者曲臂使身体平直下降至肩与肘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身体平直撑起至开始姿势,此时为完成1次俯卧撑动作。按上述方法反复做至力竭为止,以

“次”为单位记录完成次数。评价标准:2、引体向上对象:12岁至大学男生(女生采用斜身引体)

测量方法:受试者跳起,双手采用正握式握杠,握杠间距与肩同宽,呈直臂悬垂姿势。身体静止

后,两臂同时用力向上引体(身体不得有任何附

加动作),当引体上拉躯干到下颌超过横杠上缘,然后还原至直臂悬垂姿势为完成1次。按上述方法反复做至力竭为止,以“次”为单位记录完成次

数。评价标准3、双杠臂屈伸测量方法:调整两杠间距与受试者的肩同宽,受试者在杠端双手握杠,跳起呈直臂支撑姿势开始重复做臂屈伸动作。屈臂时肘关节的角度应小于等于90o,肘高于肩,伸臂时双臂完全伸直。按上述方法反复做至力竭为止,以“次”为单位记录完成次数。评价标准:实验八柔韧与灵敏测量

实验目的:掌握柔韧、灵敏素质常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地板、测量尺、秒表、细圆木棍实验内容一、相对柔韧性测量与评价

1、后屈体造桥(测2—3次)测量方法:

1)测量脐高测量后屈体桥高(背弓最高点)测量成绩=脐高—桥高测2—3次,取最佳成绩2、肩臂上抬(俯卧抬臂)

测量方法:受试者俯卧,下颌着地,两腿伸直,双臂前伸,两手相距与肩同宽,正握木棍,两臂尽力上抬。肘伸直,双臂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测量木棍下缘中点距地面高度。成绩=右臂长—上抬高度评价标准:3、俯卧仰体

测量方法及过程:受试者俯卧于地上,双手背叠于臀上,腿伸直,同伴按其两大腿,尽力后仰体。测量坐位鼻尖高测量俯卧仰体高(后仰最高点控制1—2秒钟时鼻尖高度)成绩=鼻尖高—俯卧仰体高评价标准:二、绝对柔韧性测量与评价1、前后劈腿

测量方法:受试者前后分腿站立滑落,两臂侧平举。受试者臀部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