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病之形能27_第1页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27_第2页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27_第3页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27_第4页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2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病之形能

本单元主要讨论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内经》记载的疾病约几百种,有的是专篇论述,有的则散论于各篇之中,本单元重点讨论热病、咳病、痛病、风病、痹病、痿病、厥病、肿病、脾瘅等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分型、治则治法、预后预防等内容。

病之形能的含义:病之形能,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胡澍《素问校义》云:“能,读如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态也”。能,通“态”。病形即病之症状,病态即病之势态,病之形态即疾病的临床证候表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势态。

[原文]707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1),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2),非其时,各传以与之(3),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4),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5)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6)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素问·咳论》的含义:

本篇主要论述了咳的病因病机、辨证分类、传变规律及针刺治疗原则,是《内经》论述咳病的专篇,故马莳说:“内论五脏六腑之咳,各有形状治法,故名篇”。[校注](1)

外内合邪:即内外寒邪相合。外,指外感寒邪;内,指内伤寒饮。(2)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指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

(3)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即指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秋季。之,指肺。

(4)

治时:指五脏所主旺的时令。

(5)

乘:趁也。此指当……之时。(6)至阴:指脾之主时长夏。[导读]

主要论述咳的病因病机。1、咳嗽的成因有二,一是外感寒邪,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受邪则从其合内传于肺。二是内有寒饮停聚,因肺脉起于中焦,寒饮食入胃,则循肺脉上至于肺,内外之寒合并伤肺,致使肺气失调,宣降失职,上逆而为咳。咳嗽的主要病变在肺,但其它脏腑的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即所谓“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有关咳嗽病位,首先肯定“肺之令人咳”,即咳为肺之本病,不仅如此,本段从整体观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了“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点,将咳嗽的病理范围扩大到五脏六腑,说明咳嗽虽然是肺脏受邪后的病理反映,但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受百脉之朝会,其它脏腑发生病变均可波及于肺,导致肺气上逆而咳。启示人们,临床辨证必须考虑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对肺气宣降的影响,以分清标本,如肝火犯肺、水寒射肺、脾肺气虚、心肺气虚均可致咳。因此咳嗽治疗不要见咳止咳,单独治肺,而要寻找致咳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如培土生金、佐金平木、金水相生诸法治咳,便是根据脏腑相关之理而设。

3、经文指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异常气候,但都可影响相关脏腑而波及于肺而致咳,说明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反映出四时五脏的发病观。这一观点对临床辨治咳证具有指导意义,如林佩琴所说:“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类证治裁》)[原文]708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1),甚则咽肿喉痹(2)。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月去(3)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4)。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5)。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6)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7)。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8),使人多涕唾(9),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素问·咳论》)

[校注](1)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2)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3)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4)脾咳之状,……动则咳剧:姚止庵注:“脾气连肺,故痛引肩背也。按右者肺治之部,肺主气,脾者气之母,脾病则及于肺,故令右胁下痛。肩背者,肺所主也,动则气愈逆,故咳剧”。阴阴,即隐隐。(5)咳涎:指咳吐稀痰涎沫。(6)长虫:指蛔虫。《说文·虫部》:“蛕,腹中长虫也”。蛕,蛔之异体字。

(7)遗失:《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遗矢,即大便失禁。矢通屎。

(8)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张介宾注:“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藏六府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

(9)涕唾:《内经》无痰“字”,涕唾,即指痰。(10)俞、合、经:指五输中的输穴、合穴、经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导读]

论述五脏六腑咳的辨证分型、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1.五脏咳证,是邪犯各脏经脉,导致各脏经脉气血逆乱,并影响于肺所致,临床表现除咳嗽外,还兼有相应内脏经络气血失调的证候。如心经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心咳症状为咳嗽心痛,咽喉梗塞不利;肝经布胁肋,症见咳嗽,两胁疼痛;脾经上膈挟咽,其气主右,症见咳嗽,右胁下痛而引肩背;肾经贯脊属肾而入肺中,腰为肾之府,症见咳嗽,腰背引痛,且肾为水脏,主津液,其水气上泛,咳则多涎。2.六腑咳证,是五脏咳久不愈,按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传变而成,因其病深日久,病情较重,各腑功能障碍明显,如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咳兼呕吐;胆气上逆则咳呕胆汁;小肠传化失职则咳而失气;大肠传导失职则咳而遗矢;膀胱失约则咳而遗溺;三焦气化不利则咳兼腹部胀满,不思饮食。3.从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症状来看,五脏咳是初期阶段,是以各脏经脉气血失常为主要病机,以咳多兼“痛”为主要表现。六腑咳是咳久不愈的后期阶段,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到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气化活动,表现出气虚下陷,不能收摄的病机特点,以咳多兼“泄”为主要表现。可见,六腑咳较五脏咳的病程长、程度深、病情重,反映了咳病的传变是由脏及腑,病情转重的特殊传变规律。这种脏腑分证论咳的分类方法,实为后世脏腑辨证之刍型。4.“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机的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从病因而言,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胃,从脉注肺,与肺胃相关。从病机而言,邪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病咳,自不待言,咳与胃的关系,其一,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弱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其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其三,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聚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正如陈修园所说:“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输诸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而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而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医学三字经》)咳与肺胃的密切关系,实为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渊源,也为培土生金法治疗咳嗽奠定了理论基础。

5.本节提出了咳证总的针刺治疗原则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所谓俞、合、经,指“五输穴”而言,俞指脉气灌注输运之处,经指脉气畅行所过之处,合指脉气汇聚深入之处。五脏六腑之经脉皆有俞穴、合穴、经穴,五脏咳,宜针刺五脏之俞穴,旨在治其注入之邪,心俞之神门,肺俞之大渊,脾俞之太白,肝俞之太冲,肾俞之太溪。六腑咳,宜针取六腑之合穴,旨在治其传入之邪,胃之合足三里,大肠之合曲池,小肠之合小海,胆之合阳陵泉,膀胱之合委中,三焦之合天井。至于久咳所兼见的浮肿,是邪入经络,水液随气逆乱泛溢,针刺宜取经穴以疏通经络,使气血和调,水肿可消。这种随证分经取穴的原则,寓含辨证论治的思想。6.咳嗽有外感、内伤的不同,肺与五脏六腑在导致咳嗽上有着本、标的区别,张介宾说:“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乃及它藏,此肺为本而它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伤它藏,故必由它藏乃及肺,此它藏为本,肺为标也”。(《景岳全书·卷十九》)提示论治咳嗽要辨明标本,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林佩琴《类证治裁·咳嗽》专门论述了五脏六腑咳的治疗方药,提出:“经云: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则喘息有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冬、玉竹、细辛。心咳则心痛,喉中如梗,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肝咳则胁痛,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则右胁下(腋下胁)痛引肩背,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肾咳则腰背引痛,都气丸加参、麦。胃咳则呕甚,长虫出,异功散加川椒、乌梅。胆咳则呕胆汁,小柴胡汤。大肠咳则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小肠咳则失气,芍药甘草汤。膀胱咳则遗尿,茯苓甘草汤。三焦咳腹满,不欲食饮,七气汤加黄连、枳实”。均是对“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的临床发挥,可资我们参考。

[原文]711黄帝问曰:痹(1)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2)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3),寒气胜者为痛痹(4),湿气胜者为著痹(5)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6),以春遇此者为筋痹(6),以夏遇此者为脉痹(6),以至阴(7)遇此者为肌痹(6),以秋遇此者为皮痹(6)。

帝曰:内舍(8)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9),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素问·痹论》)《素问·痹论》的含义:痹,闭也。指由于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疾病。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预后等进行了讨论,故名篇。[校注](1)痹:病名,指痹证。是由风寒湿三邪杂至,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的病证。张志聪注:“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2)杂至:错杂而至。杂,夹杂、混杂(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尤在泾注:“行痹者风气胜,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证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在,血气不通而为痹”。(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张介宾注:“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5)

著(zhuó着)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张介宾注:“肢体重着不移,或为疼痛,或为顽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肉”。著,重著、留着难去之义。(6)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统称五体痹。是由风寒湿三气在不同季节里,侵入人体五脏相合的五体所致。楼英《医学纲目》注:“皆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7)

至阴:指长夏。(8)

舍:稽留之义。吴崑注:“舍,邪入而居之也”。(9)合:指五脏之外合,即骨、筋、脉、肌、皮五体。《素问·五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也,肝之合筋也,脾之合肉也,肾之合骨也”。[导读]

主要论述了痹证的病因及其分类。从病因上强调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多种外邪的共同作用是痹证发病的条件,也是痹证病因学的特点,提示了病情的复杂性,要求诊治时必须全面考虑,分清主次。对于痹的分类,提出了行痹、痛痹、著痹的病因分类法和五体痹、脏腑痹的病位分类法。这对临床辨证论治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