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1.gif)
![高一上册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2.gif)
![高一上册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3.gif)
![高一上册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4.gif)
![高一上册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84b1898fc950ffced4e5ab093ad009c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总=sectionpages1414页试卷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1.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可知,宫殿、特权阶层的出现说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选项A正确;选项B错在“开始”,排除;商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选项C排除;农耕时代是在封建社会,而非原始社会,排除D。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土人颇受重用,当时出现了众多学说和学派,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答案】C【解析】【详解】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即下层平民利益,选项C正确;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利益,排除A、B;道家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3.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业之事均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收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反映了汉代国力衰退C.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D.说明政府对商业禁止【答案】A【解析】【详解】桑弘羊的建议属于盐铁官营,这一计划实行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选项A正确;汉武帝时期是汉代国力强盛时期,排除B;盐铁官营打击了民间工商业,对于农民而言,并不能减轻负担,选项C排除;政府垄断商业不等于禁止商业,选项D排除。4.三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分裂时期,涌现了一批在历史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孙权 B.诸葛亮 C.曹操 D.刘备【答案】C【解析】【详解】曹操是东汉人物,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都属于三国时期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境内曾经并存许多政权,同时也曾经短暂统一。下列图中政权先后关系排列正确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南方建立东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随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攻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时南方刘宋取代东晋。北魏之后,北方形成东西两魏并立局面,南方在刘宋之后出现了齐、梁、陈政权。北方东西魏演变为北齐和北周,最终北周吞并北齐。后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隋朝建立后攻灭,实现统一。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选项B、C、D排除。6.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中央政府册突厥首领,这是羁縻政策,有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太宗和高宗时期正值唐朝强盛时期,选项B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该政策并不能保证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排除。7.《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權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權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可知《绍兴和议》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选项D正确;《绍兴和议》不是平等协商,金朝处于优势,排除A;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8.观察如图,图中所示的信息可用来说明A.印刷术的传播 B.印刷术的进步 C.造纸术的推广 D.指南针的演变【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列举的是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和轮转排字印刷技术,这体现了印刷术的进步,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印刷术的外传情况,排除A;造纸术、指南针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C、D。9.唐代后期,宰相常常担任一些重要的使职。如因战争造成军事问题的凸显,致使宰相掌兵权;因战争、灾荒造成财政问题的凸显,致使财政使职的膨胀以及宰相掌财权。宋代统治者为改变这一现象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B.设置通判加强监督C.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D.设中书省总领百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行政区、军权和财权,选项C正确;选项A并未体现对相权的削弱,排除;通判是监察地方的官员,不能削弱宰相权力,排除B;选项D是元朝的中枢机构变动,排除。10.明太祖“乾纲独断”,不仅掌握最高决策权,而且还成为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枢机构效率低 B.明太祖勤于政事C.内阁制度的建立 D.丞相制度的废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使得皇帝不仅掌握最高决策权,而且还成为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选项D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选项B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内阁是明成祖设置的,排除C。11.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这些农作物在中国的种植,极大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养活了众多人口.下列属于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是A.粟 B.葡萄 C.玉米 D.胡萝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外来农作物,选项C正确;粟是我国本土作物,排除A;葡萄在汉武帝时期传入中国,排除B;胡萝卜是宋元时期传入中国,排除D。12.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悟过来,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当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民主思想 D.经济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其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选项A正确;资产阶级主张学习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选项B、C排除;资产阶级实业家主张商战,提倡实业救国,选项D排除。13.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排斥外来文明 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C.行为过于激进 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纯粹的爱国志愿运动”可知,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民族救亡色彩,选项B正确;赫德的主张中并未体现出义和团运动排斥外来文明、行为激进等内容,选项A、C排除;赫德的主张不能代表英国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排除D。14.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避免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说明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A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C错误。15.有学者说,辛亥革命势如暴风骤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没能深入中国社会底层,皇权思想也阴魂不散,国人迫切需要补上思想启蒙一课。为补上这一课,后来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A.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B.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C.进行了新文化运动D.继续宣扬维新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在分析了辛亥革命“没能深入中国社会底层,皇权思想”依然顽固,国人迫切需要“思想启蒙”后,问为此进行的补课,答案为C项。A项是皇权思想严重的表现和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B项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D项违背维新变法已经失败的史实,只有C项符合题意。【点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辛亥革命的补课”。16.1919年6月,天津总商会于罢市之后理直气壮地致电北京政府:“外交失败,以致各地骚然,沪镇等埠相继罢市,民气蒸腾已达极点,中央不惩罚卖国贼,不保护爱国学生,视民气如草芥,甘愿违反民意,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A.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不得人心 B.学生运动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C.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无产阶级的斗争逐步走向联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内容中“外交失败”“惩罚卖国贼”可知,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兴起后得到了商界的支持,商界认为政府“不惩罚卖国贼,不保护爱国学生,视民气如草芥,甘愿违反民意”,可见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不得人心,选项A正确;材料中只反映了商界对学生的支持,不能得出“各界”,排除B;“中央不惩罚卖国贼,不保护爱国学生”可知,此时五四运动尚未取得初步胜利,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17.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道,长征使中国共产党“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斯诺意在强调,长征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C.提升了党员政治觉悟 D.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说明长征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长征提升了党员的政治觉悟,C错误;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是长征之前,D错误。18.1938年7月6日,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召开。中共中央对此予以评论:“显然表示着我国的政治生活向着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显然表示着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可见,这次会议A.促使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B.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反攻阶段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表明国民政府属性已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召开……显然表示着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域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结合材料时间1938年7月6日,可知,此次会议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C正确;国共第二次合作时间是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1938年7月处于抗战防御阶段,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我国的政治生活向着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向民主前进了一步,但是其属性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19.“在豫皖苏地区,只有国民党整编五十八师零两个旅及地方保安团队担任守备,蒋介石这样部署兵力,正便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中间突破’.”为实现“中间突破”,中国人民解放A.千里挺进大别山 B.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C.发动辽沈大决战 D.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涉及的地区“在豫皖苏地区”以及“中间突破”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中间突破,选项A正确;根据解放军的称呼可知这时不是长征时期,排除B;辽沈决战和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区域与题干中“豫皖苏地区”不符,排除C、D。20.周恩来在出某次国际会议前夕曾说”这次我们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国际舞台,要同苏联,朝鲜和越南等兄弟国家代表团相互配合好,我们一定要争取有收获而归。”这次会议A.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解决C.推动了亚非国家的精诚团结 D.发展了“一边倒”外交思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这次我们是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国际舞台,要同苏联,朝鲜和越南等兄弟国家代表团相互配合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次参加的正式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选项B正确;日内瓦会议时间是1954年,此时美国依旧在孤立中国,选项A排除;选项C是亚非会议内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一边倒”的外交思想,排除D。21.下面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分布情况统计表(单位:%),与图中变化相关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工业A.改革开放的实行 B.“文化大革命”的爆发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到1956年,公有制占据比例越来越高,而资本主义工业占据比例越来越小,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选项D正确;改革开放时间是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文革”时间是1966年,选项B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在农村,而且时间是1958年,排除C。22.1964年10月17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的这一爆炸及随之发表的声明会“使世界风向改变”;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并进而使中国参加裁军谈判。由此可知,这一爆炸A.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加速了美苏冷战的结束C.促使英国政府与我国建交 D.引发了英国国内剧烈恐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64年10月以及“中国的这一爆炸”“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并进而使中国参加裁军谈判”可知,该报刊描述的事件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成就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选项A正确;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并不能加速美苏冷战结束,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中的“恐慌”属于过度解读材料,排除。23.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领导人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在此,邓小平A.首次提出“和平统一”方针B.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全面实现三通C.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D.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可知,这是符合一国两制的主张的,根据材料时间1978年可知,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明确提出“和平统一”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选项A排除;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选项B排除;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不属于国际问题,而且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4.“文革”结束后,中央政府提出对国有企业可以“放权让利”,就是给企业一些自主权,一点经济利益,并在四川开始搞扩权试点。“放权让利”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增强企业活力 C.扩大对外开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给企业一些自主权,一点经济利益,并在四川开始搞扩权试点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项B正确;选项A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国企改革的目的不是扩大对外开放,这属于两个范畴,即前者属于改革,后者属于开放,选项C排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时间是1992年,选项D排除。25.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2000年,中国科学家按照人类基因组计划部署,如期完成测定。材料表明中国A.在生命科学研究被边缘化 B.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研究C.逐步跨入生命科学大国 D.大力提倡生命健康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且完成预定任务,说明中国在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研究,选项B正确;中国加入基因组计划说明中国并未被边缘化,选项A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出中国成为生命科学大国,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派与政治主张对应正确的有A.儒家——克已复礼 B.道家——无为而治C.墨家——尚贤 D.法家——法治【答案】ABC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主张尚贤,法家主张法治,因此选项A、B、C、D正确。27.宋太祖时,开始在枢密院中兼用文武,以相互牵制。北宋中叶后,进一步以文臣取代武官南宋时期也大致如此,文官大臣往往出任重要战区的统帅。这反映了两宋A.重视权力制衡 B.科举制度成熟 C.地方势力强大 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A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两宋重文轻武,根据材料“相互牵制”可知,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体现了重视权力制衡,选项A正确;重用文官,轻视武官,说明皇帝对武官的防范,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选项D正确;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材料中地方上使用文官,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项C排除。28.下面是1912~1918年中国民营工矿企业数量和资本额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有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的推动 D.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阻碍【答案】BCD【解析】【详解】根据1912~1918年中国民营工矿企业数量和资本额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在于当时西欧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加之国内兴起“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客观上扩大了国货市场,从政治角度看,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B、C、D正确;清政府在1912年就已经结束,因此选项A排除。29.1971年,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尼克松、基辛格心里也明白:“到最后,反正我们无论采取什么立场总归是要失败的。”这一认识A.反映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B.推动了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C.表明美国已放弃遏制中国政策D.表明中美之间的分歧基本化解【答案】A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到最后,反正我们无论采取什么立场总归是要失败的”可知,美国已经意识到孤立中国的政策注定要破产,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不能阻挡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也促使美国调增对华策略,选项A、B正确;选项C表述不符合史实,美国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排除;中美之间既存在国家利益冲突,也存在意识形态分歧,因此“基本化解”错误,选项D排除。30.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有A.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C.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答案】AB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选项A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选项B正确;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选项C正确;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而非民族独立问题,选项D排除。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材料二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2)影响: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可知,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2)影响:根据材料“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可知,汉武帝时期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可知,汉武帝在西北的经略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根据材料“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可得,汉武帝经略西北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根据材料“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可知,汉武帝经略西北对后世影响深远。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圆发挥了推进作用。——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确立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法律服务团队聘用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年度音乐喷泉与音响系统集成项目合同
- 知识产权教育实践活动计划
- 科技创新应用推广工作方案计划
- 学期后勤保障与支持计划
- 2025年物位仪合作协议书
-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责任计划
- 制定年度客户满意度提升计划
- 如何构建长效的职业发展体系计划
- 校园美术文化建设方案计划
- 运动会活动流程中的医疗安全保障措施
- 第十章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医学美容教研室袁晓野讲解
- 2025年冷链物流产品配送及仓储管理承包合同3篇
- 电镀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经典案例)
- 2025年鲁泰集团招聘17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成都高新区七上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人机对话的实现》说课稿及反思
- 企业员工食堂管理制度框架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开题报告】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 2022+ADA/EASD共识报告: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