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的重要点 深圳大学 宏观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宏观经济的重要点 深圳大学 宏观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宏观经济的重要点 深圳大学 宏观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宏观经济的重要点 深圳大学 宏观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宏观经济的重要点 深圳大学 宏观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或者不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就意味着在现行市场工资率水平下,愿意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工作。换言之,经济总是接近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假设前提: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均衡,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凯恩斯《通论》的出发点则是非充分就业。核心问题:古典学派的理论主要是价格决定理论,凯恩斯经济则主要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则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古典经济和凯恩斯经济的不同市场价格机制:与古典学派认为市场价格机制是完全弹性的不同,凯恩斯认为价格、工资率和利率在向下方向上是刚性或粘性的。这就否定了通过完全弹性的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经济学命题。与古典学派强调价格效应不同,凯恩斯强调的是收入效应。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比较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主题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资源利用→充分就业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个体)总量分析(总体)研究单位单个经济主体经济总体微观经济学的特点资源充分利用,没有闲置资源;市场出清,价格具有充分伸缩性,由非均衡到均衡瞬时调整;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价格决定问题;微观主体是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个量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虫瞰”(worm`seyeview)宏观经济学的特点资源未充分利用,存在闲置资源;非市场出清,价格具有粘性或刚性,供求变动时,不能进行瞬时调整,是非瓦尔拉均衡;主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也就是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增长问题。总量分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鸟瞰”(bird`seyeview)价格水平:伸缩性、粘性与刚性有关工资与物价调整速度的假设。划分标准依据价格对供求变动作出反应的速度而定。伸缩性(Flexibility)(弹性)---调整迅速,调整时间可忽略---市场出清假设。粘性(Stickiness)---调整缓慢,调整时间不可忽略---非市场出清假设。刚性(Rigidity)---价格固定产量不总是处于其趋势水平,即符合生产要素(经济上)的充分利用水平。产量围绕趋势水平波动。在扩张(复苏)时期,生产要素的就业增长。衰退时期失业增加,产量少于现有资源与技术实际能生产的水平。产量偏离趋势称之为产出缺口。产出缺口度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充分就业产量也称作潜在产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实际产出产出缺口测定产量周期性背离潜在产出或趋势产出的量值。2.3一些重要的恒等式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作如下假定:可支配收入必然等于GDP;不考虑折旧,因此也就不考虑GDP与NDP之间,以及总投资与净投资之间的区别,我们只涉及投资支出。我们也不考虑间接税与企业转移支付。我们认为国民收入(GNP)与GDP如同收入与产量一样也是可以互用的。计量GDP中存在的问题: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首先,大量非市场化经济活动在GNP/GDP中得不到反映,对于地下经济无法做出适当的处理。其次,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代价。第三,GDP对于劣品(Bads)和商品(Goods)不加区分,也就是GDP很难正确核算商品质量改进。第四,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IncomeDistribution)状况,忽视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总之,GNP/GDP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出一个经济总体的福利水平。名义GNP、实际GNP与潜在GNP:名义GNP(NominalGNP)——按当年价格计算实际GNP(RealGNP)——按基年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又称总产量/产出(Output)潜在GNP(PotentialGN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生产能力。通货膨胀与物价通货膨胀意味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率则指整体价格水平的变化程度。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概念是通货紧缩,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下降。GDP消胀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工业品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和半成品。第三章增长和积累增长理论的新古典模型---索洛增长模型产出增长率=(收入中劳动力份额×劳动力投入增长率)+(收入中资本份额×资本投入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本章要点经济增长源于投入的增长,如劳动和资本,以及技术的改进。资本通过储蓄和投资进行积累。人均产出的长期水平正面取决于储蓄率,负面取决于人口增长率。新古典增长模型指出,穷国的生活水平最终与富国的生活水平趋于一致。3.1增长核算理论基础增长核算的目标是将总产出的增长率分解为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增长核算的理论基础是宏观生产函数。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生产函数的一般性公式是Y=AF(K,N)。但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要素投入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将这种一般性的宏观生产函数转变为它们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产出增长率=(收入中劳动力份额×劳动力投入增长率)+(收入中资本份额×资本投入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的各自贡献量等于它们各自的增长率乘以该投入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第三项是技术进步或全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技术改进速度,指的是在所有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导致产出增加的数额。也就是说,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得到更多的产出时,全要素生产率就增长了。人均产出增长核算人均GDP,所以我们要将以总量形式的增长核算方程转换为人均形式的增长核算方程。我们都是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人均变量。GDP的增长率等于人均GDP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资本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增长率加上人口增长率。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中,劳动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时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可以通过调整的数量值使资本与劳动相适应。所以,一般称索洛模型为新古典增长模型。y=f(k)k0y基本假定包括:

1、社会储蓄函数为,其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在假定3之下,并暂时不考虑技术进步,可将经济中的生产函数表示为人均形式:

y为人均产量,k为人均资本。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在一个只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简单经济中,经济的均衡为:I=S,即投资或资本存量的总增加等于储蓄。资本存量的变化等于投资减去折旧。

则资本存量的变化:根据,则,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劳动数量N,有。将两个式子合并,可以得到:

人均资本深化=人均储蓄-人均资本广化这个式子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稳态分析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所谓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稳态之下,k和y达到了一个持久性的水平。根据稳态的定义,要实现稳态,即,则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稳态的条件:储蓄率的增加当储蓄增加时,人均储蓄曲线向上移动。形成新的稳态。在新的稳态时:1)人均产出增加,人均资本增加。2)稳态时的产出增长独立于储蓄率,所以增长率在短期提高后,会逐渐降低到劳动人口增长率水平。调整到新的稳态示意图

人均产出

产出增长率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对于产出有影响。人口增长率提高后,人口增长率曲线向上移动。与人均储蓄曲线交于一个新的稳态水平。此时,增加了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但是,1)人均产出减少。2)人均资本减少。第四章增长理论与政策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扼要:1内增长理论,依赖于可积累要素的规模报酬不变,易产生持续增长,2强调模型内部因素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3是索洛模型的拓展和内生化要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经济增长率差别很大。内生增长理论试图将增长率解释为社会决策的函数,特别是储蓄率的函数。穷国的收入看来正在向富国的收入水平接近,但速度极慢。4.1增长理论:内生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使得稳态增长率内生化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条。第一,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的报酬,那么稳定增长率就是由这些生产要素的积累率所决定。这类模型尤其强调资本,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这种可积累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证其保证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可能性。第二,技术进步率内生化。这类增长模型在收益递增和外部性条件下考察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技术进步因素,技术受到经济中用于研究和开发投入量的影响,而这种投入则又是由模型内生所决定的。这类新增长模型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保证了经济均衡增长路径的存在。内在增长的机制考察下面的总量生产函数:,其中,是正的常数,它反映了生产的技术水平。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被形象地称为AK模型,它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关键性的区别在于,这里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再具有递减特征,资本的边际产品恒定不变为常数。理解AK生产函数的最简便的方式是把物资资本概念扩展包含人力资本,而泛指它们为资本。假定储蓄率也恒定不变为常数s,没有人口增长和资本折旧。根据: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所以,因此,由于没有人口增长,所以,又由于产出与资本成比例和人口增长率为0,所以,在这个简单的AK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率越高,产出增长率越高。由于s和a都是常数,因此,意味着人均资本量按不变的增长率sa增长。可见,人均资本变动路径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性差别在于,在这里,具有一个不变的增长率,而在新古典模型中,人均资本增长率会随着人均资本量的变动而变动。内生增长AK模型说明,由AK生产技术表示的经济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稳定持续增长。经济中的增长率由s和a两个参数所决定,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模型那样只取决于人口增长率一个参数:较高的储蓄率将导致较高的长期人均收入增长率;类似地,一旦技术水平得以促进并保持,那么长期增长率也会提高;同样地,如果将人口增长率引入模型,人口增长率也影响到经济增长。AK模型也表明,资本的边际收益不会因为初始资本量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也就不会出现收入的趋同现象,除非经济所有技术和制度参数都相同。AK模型也表明,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变,资本的边际收益不变意味着厂商的两倍机器将生产两倍的产量。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这些内生因素也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2、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一样,技术进步是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自主最优选择的结果,从而技术进步是由内生决定的;3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都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使得生产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而且正是这种外部性构成了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所不可缺少的条件;4由于外部效应的作用,经济在处于均衡增长状态时,通常不能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即经济的均衡增长率通常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5影响经济当事人最优选择行为的政策可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趋同趋同的问题是指初始的产出水平不同的经济,最终是否会增长到相同的生活标准。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具有相同的储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长率并能得到相同技术的诸经济则出现绝对的趋同。也就是,它们都会达到同样的稳态收入,即使一个经济起步较晚,它们最终也将达到相同的稳态。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对储蓄率不同的经济所作的预测,即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的预测,稳态收入会不同,但增长率最终将相等。根据巴罗的研究,这些国家的趋同确实是有条件的,但这种趋同是非常缓慢的,贫穷国家不能仅仅依赖“自然的”新古典趋同力来追赶经济发达的国家。增长陷阱与两部门模型我们需要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既能容纳无增长、低收入的均衡又能包含正增长、高收入的均衡。也就是,需要一个结果新古典增长与内生增长原理向结合的模型。投资有两个途径,社会不仅要选择总投资,还必须对两种投资的分配作出选择。将投资引向科研与开发的社会将持续发展。将投资引向实物资本的国家,在短期内可能有较高的产出,但以较低的产期增长为代价。增长陷阱与两部门模型:稳态与持续增长之间的选择东欧的改革和增长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1、通过使预算接近平衡,并执行紧缩货币和紧缩信贷政策,以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2、取消价格控制以放开价格,允许市场开始运行。3、出售国有企业,甚至将他们赠送给公民,以私有化。4、贸易自由化,允许国内企业与消费者进入世界市场。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失业者不致沦为赤贫。6、尽快发展一个市场经济赖以运作的法律框架,如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破产法等。第五章总供给与总需求

要点:产量与价格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反映该经济的价格调整机制,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平直的,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改变及有关消费与投资的个人决策的改变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在短期中,改变产量,在长期中,改变价格。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研究产量波动以及决定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宏观经济工具。总供给(AS)曲线描述,对各个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总需求(AD)曲线显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下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结合。AD曲线与AS曲线的交点E决定了均衡产量水平和均衡价格水平,其中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都会改变价格水平与产量水平。总供给与总需求名义货币存量增加使总需求右移总供给的左移5.1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在各个既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供给的产出量。短期AS曲线是水平的,也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长期AS曲线是垂直的,也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意味着,在现有价格水平,将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垂直的古典供给函数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即劳动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从而产量也总是处于相应的水平。时间跨度上的产量增长转化为总供给的移动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对应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的产量水平称为潜在的GDP。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表明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获得所需要的那样多的劳动。因此,他们的平均成本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于是他们愿意按现行价格水平,提供需求所要求的数量。摩擦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个人更换工作,并且寻找新工作而存在的失业。在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和相应的充分就业(或潜在的)的产出水平上,存在着与之相联系的一定量的摩擦性失业。这个失业量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就是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时,存在于正常劳动力市场的摩擦而造成的失业率。总需求与非线性总供给5.2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产出与价格之间的总需求关系的关键是,总需求取决于真实货币供给。真实货币供给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名义货币供给,P表示价格水平。高价格水平意味着低水平的总需求,低价格水平意味着高水平的总需求。,或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货币供给增加使总需求上移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使AD曲线上移的程度恰恰与名义货币增加的程度一致,因此,新的真实货币供给等于过去的真实货币供给。5.3不同供给假定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经济中的收入和价格的均衡水平。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研究两个极端供给论点——凯恩斯论点与古典论点——货币政策的效应与财政政策的效应。财政扩张:凯恩斯论点在凯恩斯论点中,名义货币数量增加也会扩大均衡产量。由于AS曲线是水平的,价格也不受影响。财政扩张:古典情况在价格水平,对产品的需求上升,但厂商不能得到劳动力来扩大产量,产量供给无法适应增加的需求。由于厂商试图雇佣更多的工人,因此提高工资和生产成本,这样厂商就必须为其产品索取较高的价格。因此,对产品需求的增加,只会带来较高的价格,而不是较高的产量。价格上涨,减少真实货币存量,并引起支出的减少。经济将沿向上推进,直至价格已升至足够高,真实货币存量降至足够低,使支出减少到与充分就业产量相一致的水平。给定完全无弹性的供给,财政政策使AD右移,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但产出无变化。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支出的减少。在充分就业水平,产量不变,但政府支出却提高了。这一定意味着私人部门的支出减少了,并且其下降的数量必定等于政府支出增加的数量,这时,就有着充分的或完全的挤出效应。货币扩张:古典论点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同比例提高价格水平,但不改变真实产量。货币的中性当货币存量变化仅导致价格水平变化,而真实变量(产量、就业和利率)均不变时,货币就是中性的。古典供给曲线有着非常有力的含义:即财政政策不会影响产量。货币中性也同样有着很强的政策含义:即如果货币是中性的,那么就会有一个简便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也就是,降低货币存量增长率。实践上,我们可以认为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具有真实效应:货币政策影响产量水平。这意味着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5.4供给学派经济学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降低税率将使总供给极大地增长,以致税收收入会上升而非下降。降低税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都有影响,其中,总需求曲线移动幅度较大,潜在GDP向右移动的幅度很小。在长期中,GDP会提高一些,但提高的量很小。结果税收总额下降,赤字增大。此外,价格将永久性地升高。降低税率对总供求的影响第6章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1)掌握总供给曲线与价格调整机制(2)了解工资、价格与产出之间关系的一些事实(3)理解工资为什么是粘性的(4)掌握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5)掌握货币扩张的效应(6)掌握供给冲击(7)掌握具有通货膨胀预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本章要点总供给曲线描述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菲利普斯曲线将通货膨胀与失业联系在一起;总供给曲线将价格与产出联系在一起。这二者是研究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方法。按照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观点,通货膨胀取决于对通货膨胀预期和失业。总供给曲线描述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价格-产出关系是基于工资、价格、就业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确立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6.1总供给曲线与价格调整机制总供给曲线视为价格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或下降的作用机制。价格将随时间持续地上涨或下跌,直到产出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为止。只有当产出水平等于潜在产出时,下期价格水平才等于本期价格水平。短期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动态调整

长期

短期价格调整速度由方程中的参数控制。如果大,则总供给曲线运动得快,总供给曲线能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发生反时针旋转。如果小,则价格调整非常缓慢。经济学家们有关以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佳途径的看法分歧很大。如果大,总供给方的调整机制就会使经济相当快地回到潜在产出水平。如果小,我们就可能希望运用总需求政策来加快这一调整过程。价格水平与产出的调整路径扼要重述总供给曲线越平直,产出与就业变动对当期价格的影响越小。如果价格对失业变动的反映很小,则总供给曲线将非常平直。参数表示这种产出-价格变动的调整速度。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取决于价格水平。在,该曲线通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更高的产出水平意味着过度就业,因此下期价格水平将高于本期的价格水平。与此相反,当失业较高时,下期价格水平将低于本期的价格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随时间推移而移动。如果产出水平保持高于充分就业的产出,价格将随时间推移而持续上涨。6.2工资、价格与产出:一些事实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认为经济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劳动力市场状况与工资行为之间不存在联系:工资根本不是由失业而是由生产率和货币对价格的影响决定的。但是,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首先,失业率的波动远比所有失业均为摩擦性失业的观点所认为的要大得多。因此,劳动力市场决不可能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其次,工资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似乎存在着非偶然性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失业率越高,工资膨胀率则越低。也就是,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权衡取舍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意味着,工资和价格对总需求的变动进行的调整是相当缓慢的。关于英国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1861-1913年数据的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失业率但是,“菲利普斯曲线”一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一条将价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迅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只要他们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率,他们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他们可以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权衡取舍的关系。6.3工资-失业关系:为什么工资是粘性的?总供给理论中关键问题是为什么名义工资对需求变动调整迟缓,或者为什么工资是粘性的。当工资随时间缓慢变化,并非充分和快速地加以伸缩以确保每一时刻的充分就业,工资就是粘性的,或者工资调整迟滞。

工资率

产量、收入、就业量工资粘性不完全信息——工资的缓慢调整来源于工人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迟缓或由于有关价格变动的信息不完全。协调问题——侧重于厂商面对需求变动时调整其价格的过程,经济中的厂商不可能聚在一起,协调其价格的提高和名义工资的降低。效率工资和价格变动成本——厂商愿意支付雇员高于市场出清情况下的工资,变动价格需要成本。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失业者并不坐在谈判桌旁。当失业者宁愿削减工资并创造更多职位,厂商却有效地与在职工人协议,并不和失业者协议。内部人——外部人模型预言工资对失业不会作出足够大的反应。6.4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首先,将产出转变为就业。其次,将厂商索取的价格与其成本联系起来。再次,运用工资与就业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第四,把上述三个步骤结合起来,推导出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连接劳动就业水平与产出水平。成本与价格厂商在劳动成本上附加加成比例来确定价格。就业、工资与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

价格水平

产出6.5货币扩张的效应

价格水平

产出、收入短期效应新的均衡点兼有凯恩斯模型和古典模型的特点:产量提高、价格也提高。更接近于古典模型和凯恩斯模型关键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即取决于系数,它将就业变动转化为工资变动,也就是价格调整速度。中期调整经济并不停留在短期均衡点,价格将持续上涨。工资的增加由企业转变为AS曲线的向上移动,由此引起价格上升,降低了真实余额,提高了利率,从而降低了均衡收入和支出。长期调整只要产出高于正常水平,就业就高于正常水平,工资就会上升。由于工资持续上升,厂商面临着成本上涨,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上这些都将转变为总供给曲线的上移。最终,价格上升的比例和货币存量上升的比例一样,因此,真实货币存量又回到初始水平,总需求、总产量和总就业量也同样回到其初始水平。货币中性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它没有真实效应,只有价格是上升的。在短期和中期,产出和价格都上升了。工资对就业变化的调整越是缓慢,短期内越是接近于凯恩斯模型。因为工资和价格的调整事实上缓慢的,因此,短期和中期调整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面。这是不同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家都认同的一点。6.6供给冲击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移动总供给曲线。在上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这两次冲击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也提高了厂商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纳入原材料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不利的供给冲击

价格水平

产出、收入在E点,经济回复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与冲击前一样,但名义工资率要低于冲击前,因为在失业的同时迫使工资下降。因此,真实工资比冲击前降低:不利的供给冲击降低了真实工资。供给冲击的调节如果政府充分增加总需求,经济会移动到点而不是点,价格的上升幅度将和总供给曲线上移的幅度完全一样。货币供给维持不变,经济继续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但真实供给降低了,因为,价格上升了。总需求政策调节越大,冲击的通货膨胀影响就越大,因此,存在着通货膨胀效应与衰退效应之间的权衡取舍关系。6.7滞胀、预期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增大的菲利普斯曲线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的数据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不相符合。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预期的或预料的通货膨胀。当工人与厂商协议工资时,他们关心的是工资的真实价值,因此双方都愿意在合同期内,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或多或少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失业并非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而是取决于超过预期通货膨胀之上的,过度通货膨胀。工人关心的是超过预期通货膨胀的工资增长率。预期通货膨胀是一个接着一个成为实际通货膨胀。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预期通货膨胀水平决定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相应的短期供给曲线)的高度。现代菲利普斯曲线不是与自然失业率相交在零点,而是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高度,即预期通货膨胀水平,根据厂商和工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随时间推移而上下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移动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为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增加了另一个自动调节机制。当高涨的总需求推动经济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时,结果是引发了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下去,人们就开始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即上升,从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增大的预期菲利普斯曲线与数据吻合吗?预期通货膨胀是从事制定价格和工资的每一个人头脑中的观念,因此,我们假定。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相应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非常平缓的,尽管我们知道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相应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第7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的解剖(1)理解失业的解剖(2)掌握充分就业(3)掌握失业的损失(4)理解通货膨胀的损失(5)理解通货膨胀与指数化(6)了解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是否有好处(7)了解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政治经济学本章要点失业的损失非常大,主要是减少了产量。预期通货膨胀的损失非常小,至少在工业化国家中,体验到的是中等程度的损失。非预期通货膨胀的损失,可以是相当大的,主要是分配性损失,其中有大的受益者与大的受损者。失业率,包括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在内,在不同集团与不同国家之间变化很大。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短期的权衡取舍关系。牺牲比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所丧失的产出百分比。失业会带来两种主要的损失:丧失产量与对收入分配的不良影响。预期通货膨胀的损失一般较小。非预期通货膨胀损失的净值可能也很小,但是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引起经济中财富的重大再分配。奥肯定律表示经济周期中失业与产出的经验关系,认为失业增加1%,会使GDP减少2%。失业损失的承担非常不平衡。失业具有重大的收入分配后果,衰退的损失主要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承担。刚刚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工人、青少年和城市贫民,是失业增加时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个群体。极高(或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非预期通货膨胀主要是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预期下降,除了沿菲利普斯曲线运动外,还会引起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这会降低牺牲比率,但是,不管怎样,抑制通货膨胀的产出损失都将非常高。7.1失业的解剖对美国劳动市场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失业的五个关键特征:1.在以年龄、种族或经历划定组别时,各组之间的失业率差别很大。2.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很高,就业与失业的流进流出量高,与就业或失业人数有关。3.在这种流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周期性的:在衰退期间雇佣与离开的多,而在繁荣期间自愿辞职的多。4.在任一给定月份中,失业的大多数人只是暂时处于失业状态。5.美国的大部分失业由那些已长期失业的人口构成。劳动力包括那些声称自己是失业的人和声称自己是就业的人。失业者界定为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并且应该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1)在过去的4周里曾经努力寻找工作;(2)已被解聘,正等待被招回复工;(3)正等待在4周内向新工作报到的人。在过去4周里一直寻找工作的这一情况,考验此人是否积极关心去工作。失业后备军在任何时点上都有一个给定数量的失业人口,我们也称之为失业后备军。在失业后备军中,有人流出,也有人流入。流入的原因:1.新加入劳动力中;

2.为寻找其他工作而辞职;

3.被暂时解雇的人;

4.被开除或企业倒闭。流出的原因:1.雇佣于新工作;

2.虽然暂时解雇,但可能由其雇主招回;

3.停止寻找工作,因此不再视为劳动力。

不同组之间失业的差异总失业率可能因以下两种原因而发生变化:1、所有各组失业率的变动;2、权数移向失业率较高的那一组。当加入失业后备军的人比离开的人多时,失业就会增加。失业变动要滞后于产出变动。周期性与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存在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超过摩擦性失业以上的失业部分,它发生于产出低于其充分就业水平之时。劳动市场的流动劳动市场流动是指流入与流出于失业与就业之中以及各个岗位之间。劳动市场流动规模很大。失业的持续时间失业的持续时间是指一个人仍然失业的平均时间长度。从历史上看,当失业率高时失业的持续时间也长。7.2充分就业可以从失业的持续时间或失业的频率来考虑自然失业率的决定因素。失业的持续时间,即一个人持续失业的平均时间长度,取决于周期性因素,也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包括:1.劳动市场的组织;2.劳动力的人口统计构成;3.失业者持续寻找一份更好工作的能力和愿望,这种情况部分取决于能否获得失业救济金。失业频率是每一段时间内,工人失业的平均次数,取决于两个因素:1.经济中不同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2.新工人进入劳动力行列的速度,新工人加入劳动力行列的速度越迅速,即劳动力增长速度越快,自然失业率越高。影响失业持续时间的三因素与影响失业频率的两因素是自然失业率的基本决定因素,这些因素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自然失业率的估计自然失业率随时间而变化。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基数,应该正确地看成是至少具有1%的上下波动幅度的频带。滞后现象与上升的自然失业率持续的高失业率时期抬高了自然失业率,这种现象称之为“失业滞后”。失业者可能会变得习惯于不做工作。降低自然失业率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方法主要集中在针对青年人的高失业率和占总失业相当高比例的长期失业这两个方面。针对青年人的高失业率问题,可以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提供技术培训和降低最低工资。替代比率是指失业时的税后收入与就业时的税后收入的比率。失业救济金从两个方面提高了失业率:1.失业救济金让人们有更长的时间去求职;2.失业救济金影响了就业稳定性。替代比率越高,失业者求职的紧迫感就越少。高替代比例显著影响保留工资,即为使一个接受失业救济金的人愿意再就新职所需的工资水平。在失业救济金的设计中,同样有一个减轻失业者遭受的痛苦和高救济金提高自然失业率的可能性之间的权衡。7.3失业的损失周期性失业的损失主要是丧失的产量,因为周期性失业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我们可以应用奥肯定律来估算丧失的产量。失业对穷人的打击要比对富人的打击更大。7.4通货膨胀的损失通货膨胀没有直接的产量损失。在对通货膨胀损失的研究中,要区分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持有货币是不付利息的,因此,当通货膨胀以及名义利率都上升时,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增加,因此,持有货币的成本上升。个人持有的货币将减少,不得不以较少的货币应付支出,从而比以往去银行的次数增多,每次取款的金额也会减少。这些去银行的费用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磨皮鞋”成本费。通货膨胀的“菜单成本”。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很小的前提是低的温和通货膨胀率,它低到不足以破坏整个支付系统。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产生重要的财富再分配效应。在不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中,债权人的利益将受损,而债务人将获益。当政府是主要的净名义债务人时,主要的财富再分配是在政府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进行的。普遍的观点是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因为老年人拥有更多的名义资产。这就需要对社会保障金实行指数化。通货膨胀会使公众进入更高的税收等级,从而提高其税收支付的真实价值,即减少个人的真实可支配收入。7.5通货膨胀与指数化:经济免受通货膨胀影响特别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影响的合同是长期借贷合同和工资合同。指数化使合同的条件与价格水平行为联结在一起,减少人们受通货膨胀伤害的可能性。通货膨胀和利率真实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利率可调整的抵押贷款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前景的不确定性。债券(按价格水平)指数化是利息或本金或两者都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工资的指数化正式的劳动合同有时包括自动调整生活费用(COLA)条款,该条款将货币工资的增长与价格水平的上升联系起来。对工资指数化影响的研究要区分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种情况进行。为什么不指数化1.每当需要改变相对价格时,指数化却使经济受到冲击时难于进行这样的调整。2.指数化在实践运用时,非常复杂。3.政府担心指数化使通货膨胀更容易接受后,会削弱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政治决心,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并且由于指数化决不能完善地处理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有可能使经济情况更加恶化。7.6轻微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吗?有学者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利,并能够降低自然失业率,因为,它提高了一种不削减名义工资,而降低实际工资的必要机制。传统观点认为零通货膨胀率是最佳的通货膨胀目标,但目前引起很大的争论。7.7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政治经济学一个既没有通货膨胀,又没有失业的两全其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在短期中,决策者经常必须决定该如何努力地对付通货膨胀的冲击,越不适应于通货膨胀,失业就会越多。在长期中,决策者必须决定是争取一个非常低的,甚至为零的通货膨胀率,还是容忍正的通货膨胀。可供选择的政策途径决策者不是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不同组合的调整路径之间进行选择。上线途径相当于渐进主义的抑制通货膨胀政策,而下线途径更像是“大刀阔斧”式立即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决策者如何进行选择呢?一种方式是假定决策者是“发善心的独裁者”,为社会利益采取行动。他们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不同调整途径的社会成本进行估计,从中选择稳定社会所需的总成本最小的那条途径。另一种分析方法是承认决策的政治性质。在一个民主体制中,决策者需要对全体选民做出回应并选择那些使其保住职位机会最大的政策。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政策决定与政治考虑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得出的最著名的预测是经济周期反映出选举周期的时间表。选民既担心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水平,又担心其变化率。上升的失业率增加了公众对失业的关注,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则取决于对上升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取决于通货膨胀的水平。痛苦指数=+政治性经济周期假说认为,政治家们在其执政初期采用紧缩性政策,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当选举迫近时,扩张取代紧缩,以确保失业率下降,获得选民支持。根据该假说,应该存在一个有条理的失业周期,在总统任期内的前半段上升,而后半段下降。当然,会有一些因素抵制政治性经济周期在起作用,包括:1.中期国会选举,总统不能充分运作经济周期;2.人为操纵有可能被发现;3.巨大的宏观经济冲击;4.行政当局不能控制所有的政策工具;5.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为竞选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很小的真实效果,主要是产生通货膨胀。第9章收入与支出(1)掌握总需求与均衡产出(2)掌握消费函数与总需求(3)掌握乘数(4)理解政府领域对总需求和均衡产出的影响(5)掌握政府预算(6)理解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本章要点支出决定产出与收入,但产出与收入也决定支出。消费取决于收入,但增加消费则增加总需求,因而也增加产出。增加自主支出所增加的产出,大于1比1之比,存在着乘数效应。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因此增加税收。但税收的增加比率低于政府支出的增加比率,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则增加预算赤字。9.1总需求与均衡产出当生产的数量等于需求的量时,产出处于均衡水平。9.2消费函数与总需求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消费函数来表示。凯恩斯消费函数:变量,即截距,代表当收入为零时的消费水平,我们称之为自主消费。系数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消费量。消费函数与总需求消费与储蓄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消费总需求与自主支出自主意味着在模型之外决定,而且特别假定不取决于收入。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的确定均衡产出公式储蓄与投资如果没有政府领域和对外贸易,在均衡状态中,计划投资等于储蓄。将政府领域和对外贸易引入,则投资等于私人储蓄加政府预算盈余,减净出口。9.3乘数效应

轮次需求的增加生产的增加收入的总增加本轮次本轮次所有轮次

1234乘数是自主总需求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倍数称为乘数。乘数的一般性定义为。乘数理论可以对产出波动进行解释。乘数暗示自主支出(包括投资)变动时,产出也随之变动,而产出的变动会大于自主支出的变动。图解中的乘数9.4政府领域政府采购商品与服务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税收与转移支付影响产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财政政策是政府关于政府采购水平、转移水平与税收结构的政策。政府与总需求均衡收入政府领域产生的影响包括提高的自主支出等于政府采购量,以及来自净转移的引致支出量,所得税率降低了乘数。所得税与乘数所得税降低乘数是由于它们降低了出自收入变动所引致的消费。包括税收以后,总需求曲线变得平坦从而降低乘数。所得税作为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是经济中的一种机制,它自动减少了为适应自主需求所需的产出变动量。自动稳定器的存在意味着产出的波动比没有这些稳定器时的幅度要小。失业救济金也是一种自动稳定器。自1945年以来,高失业救济金和高所得税率,是经济周期波动没有以往那样激烈的原因之一。增加政府采购的效应均衡收入的变动等于总需求的变动。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小于政府支出乘数。9.5预算预算盈余是政府岁入税收超高其总支出,总支出包括采购商品劳务与转移支付在内。预算盈余不仅取决于税率、政府采购与转移,也取决于能使收入水平改变的任何其他事情。预算盈余政府采购与税收变化对预算盈余的影响增加政府采购降低预算盈余。提高税率增加预算盈余。9.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预算盈余并不是表示财政政策走向的很好指标,因为,私人自主支出的变动也会引起预算盈余的变动,因此,需要一种衡量政策的手段,它不受经济周期特殊形势——繁荣或衰退——的影响。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衡量在充分就业时的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的预算盈余,也称之为校正周期的盈余(或赤字),高就业盈余,标准化就业盈余与结构盈余。实际预算与充分就业预算之间的差别在于预算的周期性组成部分的不同。在衰退时期,周期性组成部分倾向于显示赤字,而在繁荣时期,可能显示盈余。不存在确实的真正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估计充分就业赤字或盈余出现的差异决定于如何设定处于充分就业的经济。高就业盈余不是计量财政冲击的完善办法。第10章货币、利息与收入(1)掌握商品市场与IS曲线(2)掌握货币市场与LM曲线(3)掌握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4)掌握推导总需求曲线(5)掌握IS-LM模型的规范分析本章要点IS-LM模型是短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IS曲线描述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IS与LM曲线合在一起,产生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提高产出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提高产出但降低利率。IS曲线和LM曲线将利率与收入联系在一起。通过投资需求将利率引进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方程称为IS曲线。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与利率。货币供给决定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方程称为LM曲线。自主支出与财政政策是总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引入利率作为投资的决定因素,因此,利率也就成为总需求的决定因素。引入利率后,必然使模型扩展到包含货币市场,必然要研究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利率与收入一并由商品市场合货币市场的均衡所决定。货币市场与利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1)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市场对产出与就业施加影响;(2)为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基础;(3)利率变动有着重要的副效应。IS-LM模型强调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间的相互作用。支出、利率与收入一并由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均衡状态所决定。IS-LM模型的结构收入资产市场货币市场需求供给商品市场总需求产量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需求供给债券市场10.1商品市场与IS曲线IS曲线显示能使计划支出等于收入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将投资支出在模型内部决定,即内生化。利率越高,意愿的或计划的投资率越低。表示自主投资,即不取决于收入与利率两者的投资支出。该式说明利率越低,计划投资越高。系数度量投资支出对利率的反应程度。如果大,利率相对少量增加就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大量下降。投资曲线

计划投资支出利率与总需求:IS曲线修改总需求函数,以反映新的计划投资支出函数。利率增加则降低总需求,因为利率提高,降低了投资支出。IS曲线的推导在一个特定的利率水平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决定了收入水平。利率下降,提高了总需求。IS曲线显示利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反向关系。IS曲线的斜率IS曲线的斜率为负,因为高水平的利率降低了投资支出,从而降低了总需求与均衡收入水平。IS曲线斜率的陡峭程度取决于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也取决于乘数的大小。如果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非常敏感,即很大,那么,既定的利率变动会引起总需求的大幅度变动,总需求的大幅度位移会引起均衡收入的大幅度变动,因此,IS曲线就十分平直。如果小,即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不大敏感,则IS曲线相对陡峭。乘数越大,总需求曲线越陡峭,与设定的利率变动相对应的均衡收入的变动也越大,因此,IS曲线越平直。投资支出对利率的敏感性越小或乘数越小则IS曲线越陡峭。IS曲线斜率取决于乘数,财政政策能够影响斜率。乘数受税率的影响:增加税率,降低乘数。因此,税率越高,IS 曲线越陡峭。IS曲线斜率的乘数效应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总需求曲线越陡峭,从而IS曲线越平直。IS曲线的位置自主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位移。自主支出变动的结果,使收入变动恰好是乘数乘以自主支出的变动。这意味着IS曲线平行移动的距离等于乘数乘以自主支出的变动。因此,政府采购或转移支付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位移,移动的距离取决于乘数的大小。转移支付或政府采购的减少,使IS曲线向左位移。扼要重述IS曲线是使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相组合的表列。IS曲线斜率为负,由于提高利率则减少计划性投资支出,因此降低总需求,从而减少均衡收入水平。乘数越小,以及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越小,则IS曲线越陡峭。IS曲线因自主支出的变动而位移。自主支出增加,包括政府采购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位移。10.2货币市场与LM曲线真实货币余额,简称真实余额,是名义货币量除以价格水平。真实货币需求称为真实余额需求。LM曲线表明能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为了推导LM曲线,首先,解释为什么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与收入,强调其原因是人们关心货币的购买力,货币需求是一个真实需求理论,而不是名义需求理论。其次,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决定于中央银行——并发现能保持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与利率的各个组合。货币需求货币市场的研究集中于真实余额需求。货币需求是真实余额需求,因为人们持有货币,为了它能够购买到东西。真实余额需求取决于真实收入水平与利率。真实余额取决于真实收入水平,是因为人们持有货币为购物付款之用,这种购买又取决于收入。货币需求也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成本。持有货币的成本就是由于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资产所放弃的利息。真实余额需求随着真实收入水平提高与利率的降低而增加。参数k和h分别反映真实余额需求对收入水平与利率的敏感程度。真实余额需求函数方程的意义是,收入水平既定时,需求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给定收入水平,利率越高,真实余额需求量越低。收入增加提高了货币需求,显示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将名义货币量给定在水平。假定价格水平保持在水平不变,因此真实货币供给处于水平。真实余额供给表示为垂直线,因为它是既定的,因此不取决于利率。收入水平提高使真实余额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利率提高了,以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曲线,显示能使真实余额需求等于供给的所有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沿着LM曲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LM曲线的斜率为正。利率上升,会降低真实余额需求。为维持需求等于固定的真实货币供给,收入水平必须提高。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意味着利率上升,收入水平也与其同时上升。为了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真实余额需求必须等于真实货币供给。LM曲线的斜率以k表示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反应程度越大,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程度h越低,则LM曲线越陡峭。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因而,h很大,LM曲线接近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的少量变动,收入水平必须随着进行大的变动。LM曲线的位置沿着LM曲线,真实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真实货币供给的变动将使LM曲线位移。真实货币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表示在每一收入水平,均衡利率必须降低,以诱导人们持有更多的真实货币量。或者反过来说,在每一利率水平,收入必须提高,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从而吸收更多的真实货币供给。LM曲线的位移,也可以从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方程式中得到相应的结论。扼要重述LM曲线是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各个组合。LM曲线的斜率为正。设定货币供给固定不变,收入水平增加导致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必须相伴着提高利率。这就降低了货币需求量,从而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供给变动使LM曲线位移。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向右位移。10.3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与LM曲线概括了为使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必须满足的条件。在同步均衡时,利率与收入水平必须是使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者均处于均衡。给定真实货币供给与财政政策,货币市场(LM)与商品市场(IS)的相互作用决定均衡利率与产出水平。在均衡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者均处于均衡状态。在这里,一个重要假定是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在此价格水平,厂商不管需求多少数量,都愿意供给,因此,它相当于假定一个平直短期总供给曲线。收入水平与利率均衡的变动自主投资增加会提高自主支出水平,因而,使IS曲线向右位移,其结果是收入水平提高和利率增加。这里,我们会发现收入增加小于自主支出增加乘以相应的乘数。这主要是由LM曲线的斜率造成的。如果LM曲线是水平的,IS曲线水平位移的大小与收入变动之间就无差别。如果LM曲线为水平的,当IS曲线位移时,利率没有变动。自主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收入水平。但是提高收入则会增加货币需求。由于货币供给固定不变,利率必须上升,以保持货币需求仍旧等于固定的供给。由于投资与利率是反向关系,利率上升时,投资支出下降。因此,均衡收入的变动小于IS曲线的水平位移,即。10.4推导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在保持自主支出与名义货币供给不变,但允许价格变动的条件下,说明IS-LM的均衡。简言之,高的价格水平意味着低的真实货币供给,LM曲线向左移动,并且降低了总需求。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本章提要本章提出的IS-LM模型是包括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在内的总需求的基本模型。它特别强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渠道。IS曲线显示使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各个组合。利率上涨,降低投资支出,从而降低了总需求。因此,利率越高,处于商品市场均衡的收入水平越低;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货币需求是真实余额需求。真实余额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利率上涨而减少。利率是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资产的成本。在真实余额供给为外生确定的情况下,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利率与产出水平共同决定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之处。这种情况发生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货币政策影响经济,首先影响利率,然后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投资支出与总需求,因而增加了均衡产出。IS曲线与LM曲线共同决定总需求曲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变动,通过货币政策乘数与财政政策乘数,影响经济。第11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掌握货币政策(2)掌握财政政策与政策配合(3)掌握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4)理解实践中的政策配合本章要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都可以用来稳定经济。财政政策的效应因挤出而减弱:增加政府支出会提高利率,降低投资,并且部分地抵消总需求的初始扩大。作为说明用的极端对立的事例:在流动性陷阱的例子中,LM曲线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具有最大强度,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在古典分析中,LM曲线是垂直的,财政政策对产出无影响,而货币政策具有最大强度。本章用IS-LM模型说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缩短衰退和阻止繁荣不受约束地发展下去。财政政策最初冲击的是商品市场,而货币政策初始冲击的是资产市场。但是由于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者都影响产出水平与利率。11.1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系统以货币购买债券,从而增加货币量,或者出售债券,收入买家支付的货币,从而减少货币存量。联储购入债券时,市场中现有的债券量减少,从而引起价格上涨,收益降低,因此,只是在利率降低时,公众才减少打算以债券形式持有其财富的部分,加大以货币持有部分。LM表越陡峭,收入变化越大。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即相对平直的LM曲线,货币存量的一定变动,只要利率些微的变动,就可为资产市场所吸收。因此,公开市场购入,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很小。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不敏感,即相对陡峭的LM曲线,货币供给的一定变动将使利率产生大的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也大。增加货币存量,首先引起利率下降,因为公众要调整其资产组合,然后是增加总需求。传递机制:货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的影响过程,有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真实余额增加,产生资产组合的失横。也就是,在先行价格与收入水平,人民持有的货币超过其需要,这使资产组合持有人设法购买其他资产以降低其持有的货币量,因而改变了资产价格及其收益。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变动。第二阶段的传递过程发生于利率的变动,影响了总需求。真实货币供给的变动资产组合的调整引起资产价格与利率的变动根据利率变动,调整支出。根据总需求的变动,调整产出。但是,如果资产组合的不平衡,不管什么理由未引起利率的显著变动,或者如果支出对利率的变动不作出反应,则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就不存在。第一个例子是流动性陷阱:在既定的利率情况下,货币供给多少,公众就打算持有多少。这意味着LM曲线是水平的,而且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使其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实现的货币政策,既不影响利率,也不影响收入水平。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利率。第二个例子是银行不愿意增加其贷款。如果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厂商,则联储公开市场买入,与总需求和产出之间传递机制的重要部分就停止发生作用。古典分析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时,LM曲线是垂直的。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意味着h为零。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名义GDP,即P×Y,只取决于货币量。LM曲线是垂直的,货币数量的既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移动IS曲线不影响收入水平。因此,当LM曲线是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产生最大效应,而财政政策对收入无影响。11.2财政政策与挤出挤出增加的政府支出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利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人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时,就发生挤出情况。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利率提高得越高,挤出程度越大。流动性陷阱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因而LM曲线为水平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充分的乘数效应。利率不因政府支出的变动而变动,因而投资支出不会遭到削减。增加政府支出的效应不会受到抑制。如果LM曲线为水平,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均衡状态并无影响,而财政政策的效应却是最大的。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因而LM曲线几乎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变动对产量有比较大的效应,而货币政策变动对均衡产出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古典分析与挤出如果LM曲线为垂直的,则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没有影响,只会提高利率.如果政府支出提高而产出无变化,则私人支出必然抵消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增加,挤出的私人(特别是投资)支出量等于政府支出增加量.因此LM曲线为垂直的,则发生完全的挤出现象.挤出重要吗?第一,在充分就业中,增加需求将引起价格水平上涨.价格上涨,降低了真实余额(增加降低比率).真实货币供给减少,使LM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提高利率直到初始增加的总需求完全挤占为止.第二,在非充分就业经济中,即存在着失业,没有完全的挤出,因为LM曲线实际上不是垂直的.财政扩张提高利率,但也增加收入.因此挤出是程度问题.总需求的增加提高了收入,收入提高,储蓄水平也提高了.储蓄的扩充有可能弥补更大的预算赤字第三,在非充分就业经济中,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如果不想产生任何挤出,就要保证利率不提高.货币当局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实现这一点.在财政扩张过程中,当货币供给增加,防止利率提高时,就是货币调节.货币调节也称为预算赤字货币化,其意义是联邦储备系统(中央银行)印制纸币购买债券,政府用债券弥补其赤字.11.2财政政策与挤出11.3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考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即分别对投资,消费与政府支出产生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中对利息敏感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投资支出,发挥作用,如住宅建筑.政策均衡收入均衡利率货币扩张+-财政扩张++财政政策起作用的方式,取决于政府采购的是什么商品,变动的是什么税种以及什么样的转移,包括像国防花费之类的政府采购的商品与服务,或者削减公司所得税,销售税,或者是变动社会保障分摊额.投资补贴削减所得税与增加政府支出都会提高利率与降低投资支出。政府有可能通过投资补贴增加投资支出。政府补助投资,实质上就是为每一家厂商的投资支付部分成本。在每一利率水平,厂商现在计划更多的投资。虽然利率上涨,但投资提高了。利率增加的抑制作用并没有逆转投资补贴的影响。在这个例子中,较高收入引起的消费与投资支出两者都增加了。利率消费投资GDP削减所得税++-+政府支出++-+投资补贴++++政策配合如果我们意识到所有政策虽都提高产出,但对经济的各个领域的影响程度不同,那么,我们就会涉及到政治(性)经济学问题。作出扩张总需求的决定后,谁会得到主要好处。扩张是否应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投资的方式进行,或者应该通过减税,增加个人支出,还是应该以增加政府规模的形式进行呢?除政策的速度与可测性问题外,争论是以政治偏好来解决。保守主义者在任何时候都主张减税。他们赞成在衰退时期减税,在繁荣时期削减政府支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守主义者希望政府领域逐渐变小。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政府大范围地支出于教育、环保、职业培训与重建等类似工作都是正确的,因此赞成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政策与提高税收以遏制过度繁荣。有增长意识的人们以及建筑业、游说团体,则主张通过降低税率或投资补贴进行扩张性政策。第12章国际联系(1)掌握国际收支与汇率(2)掌握长期汇率(3)掌握商品贸易、市场均衡与贸易余额(4)理解资本流动(5)掌握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流动性(6)掌握可变汇率制下的资本完全流动性本章要点各国经济通过商品交易并通过金融市场形成国际间的联系。汇率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通货的价格。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买卖外国通货以固定汇率。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确定一种通货表示的另一种通货的价值。在甚长期中,汇率调整到各国之间商品的真实成本相等为止。在资本完全流动与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作用大。在资本完全流动与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作用大。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本国利率,不但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利率,而且改变美国对其他通货的价值,从而影响美国的竞争力以及世界贸易和GDP。相互进行贸易的经济是开放经济。任何经济主体通过两种主要渠道与其余的世界进行联系:(商品与服务的)贸易与金融。贸易联系指的是一国的部分产品出口到外国,而国内消费或投资的一些商品在国外生产后输入进来。用于进口的支出脱离了收入的循环流动,其意义是本国居民的部分收入没有支出于本国生产的商品;出口表现为增加本国产品的需求。因此,决定收入的IS-LM基本模型必须修改以包括开放经济在内。本国商品价格与其竞争者的价格相比较会直接影响需求、产出与就业。因此,汇率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金融领域中,也有密切的国际联系。本章学习如何将IS-LM分析作必要的修改,以便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考虑到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之内。12.1国际收支与汇率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交易的记录,主要有两个帐户:经常帐户与资本帐户。经常项目记录商品与服务贸易以及转移支付。国际收支核算的简单原则是在任何交易中,一国居民付出款项就是该国国际收支中的亏损项目。如果出口超过进口加上外国人的净转移支付,即如果从商品与服务贸易以及转移支付所得收入超过为这些项目进行的支出则经常项目出现盈余。资本项目包括买卖诸如股票债券与土地等资产。当本国从出售股票、债券、土地、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资产中所得收入,超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