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学年第一学期历史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二)时间:30分钟总分:100分(每题2.5分)1.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认为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B.治国理念的调整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现实形势的需要2.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B.抵御较原始民族的侵扰维护中原文明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3.公元204年曹操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A.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被消除 B.士族豪强势力削弱 C.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土地兼并得到抑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5.《晋书》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物物交换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6.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北朝时期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 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7.西晋时任太子洗马的江统上疏言:“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乘以古道,诚可愧也。今西园卖葵菜、篮子、鸡、面之属,亏败国体,贬损令闻。”这反映出A.传统治国理念受到冲击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重农抑商政策得以落实 D.富商大贾操纵市场8.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遥领就是在不属于本政权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其他政权境内。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琊王,凉州与琅琊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将南朝的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这一制度A.彰显国家统一的愿望B.宣示王朝统治的合法性C.激励部下进取的斗志D.制造对敌对政权的压力9.《晋书·儒林传》记载这一时期士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撰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B.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C.“三教合流”的形成D.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10.“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A.北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B.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互补C.南北朝经济交流状况D.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11.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12.如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历史时期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高门一般士族寒门曹魏61.66.332.1西晋54.235.610.2A.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 B.优秀官吏被大量选拔 C.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 D.九品中正制功能弱化13.《资治通鉴》载: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14.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15.贞观五年(631年),礼部官员援引阴阳家择用吉日的建议,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并奏请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唐太宗以“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为由,将日期改为十月。这反映了,唐太宗A.维护封建纲常礼教B.锐意改革弊政C.坚持传统经济政策D.主张戒奢从简16.唐代科举制度以考查学识为主,认为这样既能“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有的学者评论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阻断了豪族入仕途径 B.消除了阶级观念和差别C.避免了割据势力增长 D.起到了稳固统治的作用17.有学者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君主集权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职能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18.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归儒”的趋向,儒、佛、道逐渐融合。“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体现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融合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三教的融合D.儒学与道教的融合19.“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身士族,杜甫出身寒门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D.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20.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官僚体制的形成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C.科举制度的完善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21.如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贞观八年(634)十六道黜陟大使(只派出十三人)武后天授二年(691)十道存抚使中宗神龙二年(706)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景龙三年(709)十道按察使(置废频繁)开元二十一年(738)七五道采访使A.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 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 C.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削弱 D.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2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军将领田承嗣等担任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并在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增加内地的兵力。到唐宪宗时期,已经没有一个藩镇能有力量与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形成了割据称霸局面 B.扩大了国家统治区域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帝国的统治23.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诏令“刊正姓氏”编修《氏族志》,明确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这一修谱标准的实施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门阀制度 B.完善了官僚政治制度 C.继承发展了魏晋的谱学传统 D.不利于科举制的推广24.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A.决策合理化的进程B.君主权力的强化C.行政效率的降低D.皇权受到削弱25.唐朝建立后,在地方控制体系上,分为正州和羁糜府州两大系统。正州县尽可能地实行统一的乡里制度,将民户纳入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控制体系中;而羁糜州则保留边疆地区固有的部族编制或其他固有的社会组织,通过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维持其统治秩序。据此可知,唐朝的羁糜州A.为后来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 B.本质上是因地制宜的社会管理模式 C.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 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28.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子弟八千余人,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B.民族交融程度日趋加深C.对外交流较为频繁D.人才选拔基础不断扩大29.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30.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和经术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地位巩固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31.开元九年,唐朝下令“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政府还规定,丈量核实实际的土地占比,将超过田令规定的田亩登记在册,检括出来以均济无地或少地的农户。这些政策的实施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C.推动唐朝赋税制度变革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32.唐代编写的《晋书》,对前秦统治者苻坚的人格给予高度赞美:“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祇,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有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晋书》赞美苻坚主要是因为A.苻坚对稳定社会作出突出贡献B.提倡苻坚励精图治的精神C.苻坚的做法符合儒家德治标准D.需要借苻坚教化唐代的统治阶层33.唐代中央的监察御史不仅可以对尚书省六部官员进行监察,甚至“凡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这说明唐代A.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B.提高了国家决策效率C.注重政务决策的落实D.形成了权力制衡体制34.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35.下表为《新唐书》中孔子称号的变化情况统计表(部分)。该表反映了唐朝时间皇帝称号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先圣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宣父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太师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隆道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文宣王A.佛道思想兴盛B.君主专制强化C.儒学地位稳固D.中外交流频繁36.唐前期去往古印度求法的僧侣大多选择陆路,而唐后期选择海路者更多。仅唐朝义净《大唐求法高僧传》所载60位西行求法僧人,其中就有33位往来取道南海。这一变化A.归因于政局动荡B.促进了中印交往C.反映出佛教衰落D.取决于疆域扩大37.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唐中期的两税法则将各种赋税统一征收,以银定税,征收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这一转变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弱化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