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平衡状态1.从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认识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熟知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状态判断方法的思维模型。学习目标1.可逆反应(1)概念在
下,既能向
进行,同时又能向
进行的反应。(2)特征相同条件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小于N2与H2反应NH3的分解反应
最大逐渐减小逐渐增大最大逐渐减小逐渐增大绘制v-t图像绘制v-t图像
答案(2)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体系中,当正、逆反应的速率
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
,即体系的组成
,这表明该反应中物质的转化达到了“
”,这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
,简称
。相等保持不变不随时间而改变限度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3)特征可逆反应相等v正=v逆≠0一定=(1)合成氨反应中,如果N2过量,则可以使H2完全消耗(2)可逆反应中,加入反应物,反应先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停止后再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在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v正一定大于v逆(4)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5)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6)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正误判断×××√××1.在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体系中,充入由18O组成的氧气一段时间后,SO2中是否存在18O?提示
存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加入的18O会与SO2结合生成含有18O的SO3,同时含有18O的SO3又会分解得到SO2和O2,使得SO2和O2中也含有18O,因此SO2中存在18O。2.已知:K3[Fe(CN)6]溶液是检验Fe2+的试剂,若溶液中存在Fe2+,将产生蓝色沉淀。将0.2mol·L-1KI溶液和0.05mol·L-1Fe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混合液分别完成下列实验,其中哪两组实验能说明溶液中存在2Fe3++2I-
2Fe2++I2平衡?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②滴入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③滴入K3[Fe(CN)6]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④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提示①③,由浓度和反应关系可知,I-过量,所以要说明溶液中存在2Fe3++2I-
2Fe2++I2平衡则只要证明溶液中同时含有Fe2+和Fe3+
即可。3.平衡建立的途径有哪些?平衡的建立是否与途径有关?提示
若只给出反应物,则是从正反应方向建立平衡;若只给出生成物,则是从逆反应方向建立平衡;若既给出反应物又给出生成物,则是从正逆反应同时建立平衡;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1.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SO2和1mol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197kJ·mol-1,当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SO32mol 2和SO3共2molC.放出197kJ热量
D.含氧原子共8mol√2.一定温度下,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2)在t2时刻存在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____(填“是”或“否”)。n(M)=n(N)否(3)在t3时刻v正___(填“>”“<”或“=”)v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和N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发生变化,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v正=v逆返回1.简单判据(1)“等”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
之比,但必须是
的速率。(2)“定”反应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等)保持恒定不变。化学计量数不同方向(1)本判据关于各组成成分的判断不适用于总质量、总物质的量、气体总体积等。(2)本判据的核心为恒定不变,如2A(g)+B(g)3C(g),c(A)∶c(B)∶c(C)=2∶1∶3,并未体现出恒定不变,因此不能作为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据。2.“复杂”判据——“变量不变”时即为平衡当反应过程中变化的量不再改变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即反应前后始终不变的量不能作为判据。在恒温恒容条件下,下列三个可逆反应的某些“量”不再随时间改变时,判断是否一定达到了平衡状态。
N2(g)+3H2(g)2NH3H2(g)+I2(g)
2HI(g)C(s)+CO2(g)
2CO(g)①混合气体的总质量m总____________________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总_________________③混合气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____④体系的压强p_________________⑤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_________________⑥混合气体的颜色
_____
不一定不一定是是不一定是不一定不一定是是不一定是是不一定是是判断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是否一定达到平衡状态,达到平衡状态的打“√”,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打“×”。(1)恒温、恒容下,CaCO3(s)
CO2(g)+CaO(s)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2)3H2(g)+N2(g)
2NH3(g)反应体系中H2与N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3∶1正误判断×√(3)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氨基甲酸铵达到分解平衡:H2NCOONH4(s)
2NH3(g)+CO2(g),①NH3(g)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②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4)一定温度下某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C(s)+H2O(g)CO(g)+H2(g)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1)一定能证明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①③④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2)一定能证明I2(g)+H2(g)
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⑤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都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3)一定能证明A(s)+2B(g)
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②④1.已知:N2O4(g)
2NO2(g)
ΔH>0,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2.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A、B气体各10mol,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反应:3A(g)+B(g)2C(g)+2D(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体系气体密度不变;②B的体积分数不变;③2v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纤维板行业的国内外标准对比研究考核试卷
- 畜牧良种繁殖保险制度与风险管理考核试卷
- 时间的初一语文作文
- 玉米加工与粮食产后减损技术考核试卷
- 空中交通管制员视觉识别能力考核试卷
-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策略考核试卷
- 站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与人性化设计实践成果考核试卷
- 纺织品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创新考核试卷
- 小学100以内退位减法练习题(500条)
-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可视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学笔记
- 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
-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2024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制造业生产流程手册
- 2023年安徽公务员乡镇岗位面试真题及解析
- GB/T 12939-2024工业车辆轮辋规格系列
- 携程在线能力测评真题
- 7.1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 2024-2025学年上海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02几何压轴小题-【黄金冲刺】考前10天中考数学极限满分冲刺(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