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人们如此熟悉货币。它在几千年的生活中很少见,但人们对货币的本质没有统一的理解。作为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等经济学科的基石,货币的本质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意义。许多货币领域的模糊认识和意见分歧,莫不源于对货币本质的不同认识。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而言,无论将货币总量或是通货膨胀率作为直接目标、中介目标,对什么是货币都必须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金融创新和信用的新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与一些金融衍生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的发展都要求廓清货币之为货币的本质。那么,货币就其本质而言,究竟是什么?既往学术界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故笔者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了方便起见”,“把金当做货币商品来假设”,基于这样的前提,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产生发展的研究,指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货币在这一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观点无疑是极具洞察力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米什金的定义抓住了货币被普遍接受这一根本特征,但未免失之宽泛;凯恩斯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流动性”;伊格尔认为是“普遍接受性”;而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则强调其为“购买力的暂栖所”;卡特(H.Carter)和巴丁顿(L.Partington)认为“货币是金融体系中最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国内一些作者也对货币本质进行了研究,骆玉鼎(1998)陆凯旋(2002)提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文雪冬(2002)认为货币是中央银行代社会发行的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等等。这些观点,可以大致归为两类: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前者从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的角度认识货币,将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贵金属。后者则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是一种商品,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名目的存在。本文更倾向于后者。货币随商品交易的产生而产生,其表现形式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商品交易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成功的商品或劳务交易,赋予卖方一种权利,一种无到期期限的美式期权,卖方可以凭借这种权利在任何时候得到他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当然,他也可用以清偿其债务或直接将此权利转给他人。为了保障这种权利的顺利实现,减少风险,提高流通速度,中央银行代社会指定或发行了货币,作为这种权利的代表。其实,只要能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都可以作为这种权利的代表物,而货币则是其中最具普遍接受性、流动性最高风险最小的一种。简言之,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表征其持有者对货物和服务的权利的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高流动性的代表物,货币的本质是这种权利的特殊的代表。正如马克思将物质定义为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我们认为将货币的本质表述为一种权利的特殊代表,有利于拨开货币种种表现形式的迷雾,便于发掘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现在我们考察货币的发展沿革、根本特征及货币的职能,探寻货币的本质。(一)货币的存在是一种跨时空的能力从货币的发展沿革来看,货币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实物货币阶段,表现为谷物、贝壳而金银,它们之所以被接受为货币,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一个经济体内的人们所普遍接受,而这种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就表现了其流动性的强弱。金银因其易于携带、分割、不易腐烂等特点脱颖而出被许多经济体所采用。在这一阶段,货币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但参与交易的人们之所以接受它们,并不仅仅在于它们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它们头上的一轮光环——代表着一种为该经济体所普遍接受的权利,这种权利赋予货币的持有者能够跨越时空得到他所需要的货物和服务。也就是说:此时人们眼中作为货币的谷物、贝壳和金银,不再仅是可以用来充饥的粮食、带来美感的饰物或其他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羽化为一种权利的代表,人们拥有了它们,就可以在其需要的时候获得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货币金属论看到了货币的这种表现形式,却未能洞穿其隐含的本质。在信用货币阶段,以国家信用担保的铸币、纸币得以通行于世。铸币、纸币,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说价值不大,但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它们呢?原因就在于它们同实物货币一样,代表着相同的权利,只不过实物货币是以自身的使用价值保证其代表的权利得到普遍认可,而信用货币则是以国家信用来担保。一旦国家信用参与进来,用一种物质形式(如纸币和铸币)来代表这种权利,就涉及到法律和制度安排的问题。作为期权代表物的货币,其一个单位的的价值就由国家法律和行政力量决定,表现为一种信用安排。而这种信用安排,较之其他方式(如企业出具的商业票据或个人开的欠条),能有效地减弱信息不对称,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成功交易获得该期权的人们并不一定会立即执行该期权以获得货物与服务,货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经济体内人们的普遍接受性为前提的。货币具有的这种跨越时空的能力使人们相信货币就是信用。在社会分工相对发达、商品交换比较频繁的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其私人劳动和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的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建立在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而各种表现形式的货币作为其持有者对货物和服务的期权的代表物,其在商品交易者之间的流转运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社会关系。货币的持有者,其实就是期权的所有者可以对不同时空的不定的交易对象行使该权利。如果把这种权利理解为债权,货币就是一种债券。但这种债券并不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只是为社会代为发行而已。作为这一期权的代表物,货币外在形式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发展变化。电子货币的出现,更是使这种代表物化为无形。电子货币使得交易的实现表现为电子的转移,极大地便利了交易双方跨越时空的障碍,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费用。电子货币或数字化货币,实质上是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球网上电子商务活动和资金运动过程中价值关系的体现。交易媒介的无形化,并没有掩盖货币的本质,相反,它更直接地体现了货币不过是权利的代表物这一本质特征。事实上,利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其计价单位仍然为元(美元或其他国家的货币单位),这就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货币所代表的权利最终仍然是以国家的信用担保的,因而为在该经济体内进行交易的人们所普遍接受。当然,这样的经济体不必限于一个国家,欧元在欧共体内流通,是以欧共体成员国共同的信用担保的。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实质上也是一种货币。各成员国用以清偿其相互间的债务,代表对货物和服务的要求权在成员国之间的转移。对特别提款权而言,所谓的经济体就是货币基金组织的所有成员国。特别提款权,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货币的本质。随着货币越来越明显地游离出其物的外在形式,货币的本质属性逐渐显现出来。可以预见,在经济、科技、信用高度发达的将来,货币必将脱离其物的躯壳而隐为无形。表面上看,货币变得更加不可琢磨,而实际上则更加充分地反映了货币的本质。(二)货币具有普遍接受性从货币的根本特征看,货币最根本的特征是能为经济体所普遍接受,这种普遍接受的程度表现为高流动性。正是货币的普遍接受性,使得货币持有者——也就是期权的所有者才可以无风险且方便快捷地获得他所需要的货物和服务,他也就乐于接受货币这种本身并无什么价值的代表物。正是因为货币的能为经济体所普遍接受的这一根本特征,假币会遭到人们自觉的抵制。如果假币造得足以乱真,或者人人都不能将其与真币区别开来,因而其持有者据以获得商品劳务的权利不会有朝一日遭到拒绝,假币实际上可以和真币一样为人们普遍接受。这似乎有点奇怪,然而仔细想来,此时的假币与真币一样,都具有普遍接受性,都能使持有者实现其权利,二者间的区别就无足轻重了。试想,有谁会真正想拥有那一张纸呢(无论是真币还是假币)?人们只不过希望它所代表的权利能为其他人所普遍认可从而能无风险地行使其权利罢了。实际上,正是因为预期有人会将假币识别出来而使自己的权利遭到拒绝,人们才自觉地抵制假币。在实物货币阶段,货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也就自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接受性,而在信用货币阶段,货币的被普遍接受性是以国家信用做担保的,没有这种担保,信用货币无法流通。当国家信用出现危机时,如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代表的权利越来越少,货币的普遍接受性受到威胁,因而使得该信用货币的代表性降低,人们有可能退回到实物货币的形式去。在极端情况下,在生存成为人们最紧迫最必须的需要的时候,实物货币可能会让位于食物,如大米、食盐,最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最具普遍接受性。从接受程度来考察,通过交易而获得的权利可以有多种形式的代表物,货币只是其中流动性最高、风险最小、最为广泛地接受的一种。其他的代表物中,由于提供信用担保的人不同,其资信水平不同,因而流动性和风险大小也不一样,故具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广义而言,这些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准货币性”,都是其持有者权利的代表。企业出具的汇票是以企业的信用担保的,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其实也是以企业的信用担保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的信用风险高于国家风险,因而其普遍接受程度相对偏低,人们行使其权利的风险增大,所以要求以利息或其他形式予以补偿。银行的本票、给储户出具的存单,实际上也是持有者一种权利的代表。在过去,钱庄出具的银票,其实就是以该钱庄的信用担保的一种权利证书。进一步讲,个人出具的欠条、借条甚至口头承诺达成的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以个人信用作担保的权利代表。信用担保者不同,其信用风险也不一样,被经济体内其他成员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因而持有者行使其权利的能力受到的约束和承受的风险也不同。这种不同程度的货币性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在信用货币情况下,货币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流动性最高的代表物,将不同的交易对手的个人信用风险转化为以国家信用担保,降低了风险程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人们相信国家总会出来买单。在直接的物物交换时代,商品的出售和购买两个阶段合而为一,人们在获得期权的同时又将其使用掉,因而无须货币参与。在实物货币阶段,人们得到的实物货币,由于其本身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可为经济体普遍接受,无须国家信用担保。即使在这时,人们接受它,也不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代表着的期权。货币的普遍接受性是货币本质的主要表现和内在要求。如果货币不能为经济体所普遍接受,货币就不能成其为货币。而货币之所以具有普遍接受性,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货币金属论者看到了这一点)或者是由于有国家信用担保。需要指出的是,货币仅限于有经济交往的人们之间流通,被他们所普遍接受。在没有经济交往的人们之间谈论货币是没有意义的,作为货币的印第安人的贝壳不能在京城长安当做钱来使用。类似地,特别提款权在非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之间是不能用来清偿债务的。相反,在欧元国共同信用担保下,欧元的流通并不限于一国。(三)金融债券中的权利转移从货币的五种职能来看,无论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以及世界货币,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它代表一种为经济体所普遍接受的权利。当然,在实物货币阶段,货币也能很好地履行它的职能,但此时的货币,并不是因为它们是谷物、是贝壳、是金银,而是因它们代表的权利。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表明了商品所代表的权利的大小,不论是实物货币还是信用货币,都能很好地执行这一职能。作为流通手段,实物货币的不足在实践中就逐渐显露出来,谷物等实物货币不便携带,所以让位于金银,但这只是表象,其实质是实物货币代表的权利在不同的交易者之间不断转手,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物的外壳不过是权利的代表物,是权利的载体。因此,完全可以不借助于物的外在形式而实现权利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正是体现了这种权利的直接转移。尽管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体现的就是所有者权利的让渡。作为储藏手段,对实物货币的要求更高了,至少不能是易腐烂的,金银之所以最终成为实物货币,就在于它们不易腐烂,容易保存。其实所有者保存的不是具体的物,他保存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人们认可的普遍接受的权利,只有人们普遍认可,他才可以自由地换取他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他才愿意储藏各种具体的物的货币。人们真正想得到的是这种权利,这种可以跨越时空的权利,具体的物的载体却变得不太重要了。如果这种权利没有国家信用担保,其风险则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所以作为权利在不同的国家间转移时,须是足值的实物,世界货币即体现了这一职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这种转移也采取了各种替代的方式。因此,尽管货币在执行其各种职能时,表现形式不断变化,它仍然不能掩盖它的本质。相反,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形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展现了货币的本质。这里,我们作一个关于虚拟货币的思想实验。因为货币是期权的代表物,可以想象随着科技和信用的高度发展,有朝一日会产生一种虚拟货币,以国家信用做担保,每个经济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账户,人们之间的交易所实现的权利的大小(金额)计入各自的账户,而不实际收付货币的有形的代表物,恰如一个超级证券交易所,每个交易者交易的情况的累计记录都由一个外在的权威机构——国家来掌管。国家通过限制每个人的账户的累计余额不能低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