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水母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水母的DNA上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光。据此分析,错误的是()A.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以在小鼠细胞内复制C.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能够指导相应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转基因鼠能发光是细胞内基因突变的结果2.下图是中心法则的示意图,①~⑤表示过程,其中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大分子有机物的过程是()A.①② B.③⑤ C.①③ D.②④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4.东北某林区,山底是落叶阔叶林,中部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我国植被分布规律从东到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导致这种分布现象的主导因子分别是()A.阳光、水分 B.水分、水分 C.土壤、阳光 D.温度、水分5.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细胞膜上的ACE2蛋白结合从而入侵人体细胞。对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遗体病理解剖发现,新冠病毒不仅损害了肺还包括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日前没有发现针对该病的特效药物,专家呼吁痊愈者捐献血清,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蛋白存在于人体多种细胞的表面B.感染者体内的效应T细胞能引起病毒入侵的靶细胞发生凋亡C.痊愈者的血清中含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痊愈者体内的新冠病毒被消灭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6.如图显示的是某种鸟类(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羽毛的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属于性染色体连锁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为完全显性C.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D.芦花雄鸟与非芦花雌鸟的子代雄鸟均为非芦花7.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纯种枣红马杂交,生出20匹枣红马和25匹黑马,这说明()A.雄性黑马也是纯合子 B.黑色为隐性性状C.说明不了什么 D.枣红色是隐性性状8.(10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B.目前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这些熊猫构成一个种群C.决定华南虎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D.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二、非选择题9.(10分)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常见的室内害虫,长期使用杀虫剂后发现其抗药性增强。(1)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基因S突变成抗性基因s导致的。第一年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Ss、ss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0%、20%、70%,则抗性基因s的频率为____________%。因杀虫剂的持续使用,第二年抗性基因s的频率增长到90%,则第二年抗性个体比例为____________。(2)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杀虫剂杀灭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____________。(3)德国小蠊雌性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O)。若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____________性,其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10.(14分)右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根生长的效应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应为_____________。(6)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c表示_____。乙图中的B是_____。(2)乙图中,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3)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4)“望梅止渴”属于_____反射,这种反射是在_____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12.我国植物学家将名贵兰花的茎尖细胞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下图是细胞培养形成兰花植株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过程③和过程④分别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兰花茎尖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后形成完整兰花植株的技术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3)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____________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________。(4)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长成可育植物。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其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B、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可以在细胞内复制,从而把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B正确;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能够指导相应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D、转基因鼠能发光是因为转入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D。2、C【解析】题图分析,①是DNA的复制,②是转录,③是逆转录,④是RNA的复制,⑤是翻译。【详解】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大分子有机物为DNA,则合成DNA的途径有DNA的复制,还有RNA逆转录为DNA,对应的过程有①③,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3、C【解析】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都只是估算而不能准确反映准确的种群密度,D错误。4、D【解析】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属于环境因素,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素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使群落类型出现差异。【详解】东北某林区,山底是落叶阔叶林,中部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山底和山顶海拔不同,温度不同,因而群落类型有差异;我国植被分布规律从东到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是由于西部缺水,因此西部主要是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现象主要是水分的影响。故选D。5、D【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①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健康。②能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③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详解】A、由题意可知,新冠病毒侵染了肺、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因此其受体ACE2蛋白可存在于人体多种细胞的表面,A正确;B、效应T细胞引起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C、痊愈者的血清中含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对危重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C正确;D、机体消灭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为载体,主要考查机体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6、D【解析】分析题图:一对基因控制性状遗传中,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杂交,子代出现了非芦花,即出现性状分离,则亲代表现的芦花为显性性状,且子代非芦花的都是雌鸟,即性状分离比在子代雌雄中不同,可见该基因在Z染色体上(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性别决定),亲本基因型是ZBZb和ZBW。【详解】A、根据分析,该种控制鸟类的毛色遗传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性染色体遗传,A正确;B、根据试题的分析,芦花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B正确;C、非芦花雄鸟ZbZb和芦花雌鸟ZBW杂交,其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均为非芦花,C正确;D、芦花雄鸟ZBZb和非芦花雌鸟ZbW杂交,子代雄鸟的基因型为ZBZb、ZbZb,既有非芦花,也有芦花,D错误。故选D。7、D【解析】(1)杂交法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自交法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3)假设推证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详解】如果黑色是隐性性状、枣红色是显性性状,由于亲代枣红马是纯种,所以后代不可能出现黑色,因此,黑色是显性性状、枣红色是隐性性状,D正确。故选D。8、B【解析】A、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所以,大熊猫占有的营养级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它比华南虎有一定的生存优势,A正确;B、同种生物如果存在地理隔离,就属于不同种群,所以,我国野生型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区域,构成六个种群,B错误;C、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C正确;D、尿液的气味是化学物质的挥发,应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①.80②.81%③.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④.雄⑤.11或12【解析】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第一年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Ss、ss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0%、20%、70%,则抗性基因s的频率为70%+1/2×20%=80%。因杀虫剂的持续使用,第二年抗性基因s的频率增长到90%,则第二年抗性个体比例为90%×90%=81%。(2)由于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的个体容易生存,而不抗药的个体易被淘汰,使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3)德国小蠊雌性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O)。若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说明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则该个体的性别是雄性,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X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其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11或12。【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频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①.10-4②.抑制③.促进④.促进⑤.抑制⑥.既不促进,也不抑制⑦.茎<芽<根⑧.10-8mol/L⑨.作用效果⑩.两重性【解析】生长素的不同浓度对植物各器官的影响(促进或抑制生长)是不同的。对不同器官来说,都有各自对应的使生长最旺盛的生长素浓度。【详解】(1)依图可知,在10-4M浓度下,茎的生长最旺盛,此即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但对于根来说,这一浓度为根生长受抑制最强烈的时候,其受抑制几乎达到顶点。(2)A点是芽与茎受生长素浓度影响曲线的交叉点,无论是位于代表茎曲线的上升段还是代表芽曲线的下降段,都是在促进两者的生长,对根来讲,抑制根的生长。(3)B点位于横坐标轴上,其促进或抑制均为零,因而对茎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4)据图可知,同种植物的根、芽、茎三者相比较,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芽次之,茎最不敏感,往往对茎来说是较低浓度范围,能促进茎生长,但对根来说,已经是较高浓度,会抑制根的生长。(5)若想培养无根豆芽,应抑制根、芽的生长,促进茎的生长,配制的生长素浓度应为10-8mol/L。(6)据图可知,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作用效果不同。单独看每一条曲线,在较低浓度范围内,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在较高浓度范围内,抑制植物生长,即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作用的两重性。11、(1)①.感受器②.神经中枢③.突触后膜(2)①.神经递质②.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①.K+(或钾离子)②.Na+(或钠离子)(4)①.条件②.非条件(5)①.反射②.反射弧【解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题图分析,图甲中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是突触;乙图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甲图中,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f表示的是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小问2详解】乙图中,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A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进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不能由B传到A。【小问3详解】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钾离子外流,进而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小问4详解】“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显然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后天经过大脑皮层的参与形成的。【小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