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处理方式测定指外源与生长素NPA(μmol/L)00.0010.010.13弯曲角度α(度)3740312216生长速率(mm/天)151713118A.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有两重性B.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C.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接触青霉素后,为了适应环境,细菌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定向突变个体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B.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图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4.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与当地物种存在的生物关系一定是竞争关系,引入外来物种会降低当地生物多样性B.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C.臭氧层破坏不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D.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5.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B.双螺旋结构完全解开后,再进行复制C.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D.复制过程只有氢键的断裂,没有氢键的形成6.《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K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环境而改变B.“数罟不入湾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7.为改善某湿地的环境和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从江心到防洪堤将湿地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B区的优势植物为芦苇,芦苇长势高低错落体现该群落的垂直结构B.图中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种群,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再次恢复植被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人为干预下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8.(10分)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小肠部位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C.要证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二、非选择题9.(10分)下图表示某林科院对某废弃农田最近30年来出现的几种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后,得到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林科院对这几种植物进行调查后绘制的数量统计图属于模型构建中的_________模型。(2)在2010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内,该废弃农田中罗汉松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罗汉松和苏铁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该关系是指____________。(3)到2020年,该废弃农田中的植物有高大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以及低矮的草本植物,这说明该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___,该结构的形成通常与植物对______的利用有关。(4)该废弃农田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10.(14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又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现象中,物质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数量_________,乙昆虫天敌数量_________。(4)上述例子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11.(14分)下图是一个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1)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期;图中核DNA_____个。(2)该细胞此时有染色体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条。(3)此细胞分裂结束以后,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有______条。(4)①和⑤两条染色体是经过_________期____________形成的。(5)观察和计数染色体最佳时期是_______期。12.2020年起源于东非的蝗灾数月就席卷了东非、西非的10多个国家,此后蝗虫群又进入亚洲的部分国家。根据媒体报道,当时蝗虫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亿只。这次蝗灾的主角沙漠蝗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有效治理蝗灾,则可以通过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来为蝗灾的治理提供依据。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使用该方法时,最后得出的结果要取_____作为跳蝻密度的估算值。(2)面对蝗灾,人们想出了很多灭蝗办法,我国科研人员在研究“牧鸭治蝗”时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该模型中,蝗虫数量由N1变为N3的过程中,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治理蝗虫的最佳时机为图中的_____点,请再提出一种治蝗的措施:_____。(3)蝗虫群经过某地区时遇到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导致该地区次年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这体现了_____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生长素的两重性表现:适宜浓度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生长,但是浓度过高反而抑制植物生长生长。【详解】A、对比四个外源生长素浓度的测定指标,可以看出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根的生长速率先增高后降低,由此可知,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B、题干没有给出单侧光对向光侧生长素合成是否有影响的任何信息,故无法得出单侧光对向光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的结论,B错误;C、看图、读表可知,光照作用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根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根向光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侧,C正确;D、用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处理根,根的弯曲程度减弱,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D正确。故选B。2、A【解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A错误;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相适应,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C、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C正确;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故选A。3、D【解析】由图可知,①可释放神经递质,故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可以引起Y的兴奋。【详解】A、根据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可知,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B、MAOID能够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积累,故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B正确;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细胞Y会兴奋,膜内电位会由负到正,D错误。故选D。4、D【解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详解】A、外来物种与当地原有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等关系,若捕食当地生物或是与当地生物竞争生存环境,则会引起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互利共生关系则不会使原有生物数量大幅下降,A错误;B、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B错误;C、臭氧层被破坏后,紫外线的强度就会大大增加,而紫外线可以损伤植物细胞的膜性结构,如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等,因此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D、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求人类对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D正确。故选D。5、C【解析】DNA的复制: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详解】A、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A错误;B、DNA复制过程表现为边解旋、边复制,而不是双螺旋结构完全解开后,再进行复制,B错误;C、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准确的进行,C正确;D、复制过程既有氢键的断裂,又有氢键的重新形成,D错误;故选C。6、A【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环境容纳量K不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A错误;B、“数罟不入湾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其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故选A。7、B【解析】图示为一个既有水域生态系统也有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从A到D四个区域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水分、土壤、光照环境从而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差异。【详解】A、芦苇为一个物种,长势高低错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图中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种群,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C、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恢复植被,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人为干预下湿地环境明显提升,改善后的湿地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D错误。故选B。8、A【解析】分析实验:①与②对比,实验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①和③对比,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是否含有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②和④对比,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详解】A、①②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错误;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正确;C、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以上实验并未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数学(2)①.增长型②.竞争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3)①.垂直结构(或垂直分层现象)②.光(4)①.次生演替②.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解析】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2、年龄结构的类型(1)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2)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保持稳定;(3)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3、群落的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③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④具有一定的结构、⑤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⑥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⑦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⑧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4、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5、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小问1详解】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该林科院对这几种植物进行调查后绘制的数量统计图属于模型构建中的数学模型。【小问2详解】在2010年到2020年这段时间内,该废弃农田中罗汉松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说明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罗汉松和苏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小问3详解】该废弃农田中的植物有高大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以及低矮的草本植物,这说明该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属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结构的形成通常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小问4详解】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废弃农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群落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明确群落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相关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10、①.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②.非生物环境③.生物④.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⑤.物理信息⑥.增加⑦.减少⑧.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因此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无机环境(非生物)和生物;题中看到乙昆虫在夜晚活动,并且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能驱赶乙昆虫,因此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乙昆虫在蜘蛛网上产生的振幅,因此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3)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4)上述例子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能够准确区分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11、(1).后(2).8(3).8(4).0(5).4(6).后(7).着丝点分裂(8).中【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详解】(1)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据图可知,图中共有8个核DNA分子。(2)图示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此时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3)此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细胞质分裂时,这8条染色体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子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4)①和⑤两条染色体是经过后期着丝点分裂形成的。(5)中期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和计数的最佳时期。【点睛】本题结合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