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_第1页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_第2页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_第3页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_第4页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复旦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认知发育不成熟情绪分化不良对药物的认识不同就诊途径和方式不同受认知影响对治疗理解不同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口腔期(0-1岁):儿童性欲满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口腔,吮吸、吞咽和咬等动作是口腔性欲满足的主要方式。口腔欲的适度满足形成成年期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的人格特征。不足或过度出现吸烟、零食、爱挖苦等。肛欲期(1-3岁):集中在肛门。学习控制大小便的排泄。与父母的训练产生冲突和抵抗。若占据上风,成年出现肮脏、浪费、放肆。反之出现过分干净、吝啬、强迫。生殖器期(3-6岁):集中在生殖器。又称恋母期。不顺利将影响成年与异性相处。顺利将向同性父母认同。潜伏期(6-11岁):此时性欲发展处于休眠期。逐步转向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如学习、体育、艺术。青春期(12-20岁):女孩从11岁,男孩从13岁开始,性的能量涌现,主要指向同龄异性。在此期间,他们开始摆脱父母控制,建立自己的生活,但很困难。发展顺利将成为一个具有选择异性对象和社会化的成人,达到人格发展的理想水平,否则将退到前面的阶段。4.儿童健康必备指南-中华儿童健康网中国权威儿童健康中心/保健网站,对儿童饮食营养与健康-儿童牙齿/口腔健康-儿童足部健康-儿童如何健康减肥等儿童健康问题提供儿童身体心理健康指南/检查/治疗服务。中华儿童健康网致力于提供一个专业、实用的儿童健康咨询平台。在此,会有大量实用的儿童健康资讯。儿童为本,亲情无限!孩子的健康从中华儿童健康网开始。如果想了解的更多,或者点击首页的在线咨询,会有专业的网络咨询人员为你服务!附共享的资料范围有婴儿多动症,新生儿多动症,小孩多动症,幼儿多动症,大人多动症,成年人多动症,轻微多动症,小学生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症,宝宝多动症,青少年多动症,成年抽动症,大人抽动症,少年抽动症,幼儿抽动症,小孩抽动症,孩子抽动症,小儿抽动症,儿童抽动症,少儿抽动症,成人抽动症,哮喘,湿疹,癫痫,羊角风,儿童挑食,宝宝挑食,孩子挑食,挑食,孩子厌食,挑食厌食,儿童异食癖,小儿异食癖,宝宝异食癖,幼儿异食癖,异食癖,儿童矮小症,个子矮小症,矮小症,儿童生长发育,婴儿生长发育,少儿遗尿,遗尿症,遗尿,遗尿病,夜间遗尿症,学生遗尿,睡觉遗尿,儿童遗尿,青少年遗尿,儿童遗尿病,儿童遗尿症,孩子遗尿,幼儿遗尿,小孩遗尿,小孩尿床,小儿尿床,儿童尿床,铅中毒,血铅中毒,小孩铅中毒,急性铅中毒,慢性铅中毒,宝宝铅中毒,婴幼儿铅中毒,轻度铅中毒,轻微铅中毒,学习困难症,小学生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高中学习困难,小孩学习不好,青少年学习困难,儿童学习能力差,儿童注意力差,注意力缺陷,学习心理障碍,幼儿学习障碍,小孩学习障碍,小儿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症,学习障碍,小学生学习障碍,学习能力障碍,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障碍综合症,儿童学习障碍,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成绩差,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智力低下,轻度智力低下,先天智力低下,儿童智力低下,孩子智力低下,婴幼儿智力低下,新生儿智力低下,智力低下幼儿,孩子性早熟,性早熟,男孩性早熟,女孩性早熟,儿童性早熟,小孩性早熟,女童性早熟,宝宝性早熟,少儿性早熟,婴儿性早熟,儿童肥胖症,小孩肥胖,小儿肥胖症,青少年肥胖症,单纯性肥胖症,幼儿肥胖症,青春期肥胖症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阶段1信任对怀疑(0-1岁):发展顺利,对母亲脱离视线而不过分焦虑和气愤。阶段2自主对羞怯(1-3岁):过度的限制和惩罚导致对任务的消极解决,形成儿童的羞怯与疑虑,阶段3主动对内疚(3-6岁):过度约束会损伤儿童的主动性,过高希望将使儿童感到失败和自卑。阶段4勤奋对自卑(6-12岁):没有做好准备将使儿童缺乏信心,产生自卑,而老师与同伴的认可,学业成功使之发展勤奋感。阶段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建立一种自己是谁,所处位置的同一性。必须努力整合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人格发展的特殊问题焦虑:儿童的焦虑最初源于新生儿时对内外刺激的无能对付感;与母亲分离带来的焦虑;排便训练阶段担心受惩罚而失去父母之爱的焦虑;恋母期担心受阉割的焦虑;超我的禁忌及自我惩罚感的焦虑。防御机制: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一种功能,以一定方式调节冲突双方的关系,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它是用来抵抗焦虑、保护自我的方法。如认同、压抑、升华、投射、反向形成、固着、倒退。依恋理论1(J.Bowlby)定义:一种依恋关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起,我们通常把依恋视为提供爱或感情。发展阶段:1依恋的无分化反应阶段(0-3个月)

2依恋的低分化反应阶段(3-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30个月)

4同伴性依恋关系阶段(约30个月)依恋与分离:回避型(无实质性的依恋)安全型(有适度的分离焦虑)对抗型(分离焦虑过度)

儿童的分离焦虑经历:反抗、失望、超脱

依恋理论2(J.Bowlby)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儿童依恋模式的类别反应了儿童应对压力的敏感性。智力缺陷儿童对母亲发展依恋比较缓慢。(2)母亲的照看方式:安全型的母亲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回避型的母亲是不敏感的、拒绝的;对抗型的母亲是冷漠的、抗拒的、横加干涉的。(3)照看环境:绝对的亲子分离具有破坏性的后果,会损害良好依恋的形成。尤其3年以上的剥夺会产生严重的社会、情绪和智力问题。儿童精神障碍儿童行为障碍:多动症、品行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离别焦虑症、学校恐怖郑、抑郁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抽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一、儿童行为障碍

儿童期行为障碍是较常见的一类心理卫生问题,也是儿童期的特殊问题,受到儿童家长、老师、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儿童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影响儿童的学习;受环境影响大;危害较大。多动障碍(概述和病因)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等,学龄前发病,预后较好,男多于女。

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多动障碍(临床表现)多动障碍的临床特征1.注意缺陷: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3.冲动性: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4.学习困难: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5.神经系统异常:可见神经系统软体征;精细运动不灵活;生理反射活跃或不对称;共济活动不协调。6.一定数量的患儿存在脑电图异常。多动障碍(诊断1)一、症状标准:1.注意障碍:至少有下列4项: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它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5)经常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8)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9)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拉四;

多动障碍(诊断2)2.多动:至少有下列4项: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2)上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3)经常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4)常常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6)常常干扰他人的活动;7)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常不受同伴的欢迎;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9)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多动障碍(诊断3)二、严重标准: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三、病程标准: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其它精神疾病。多动障碍(鉴别诊断)正常活泼儿童品行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多动障碍(治疗)对父母亲的教育与管理药物治疗(兴奋剂、抗抑郁药、其它药)行为矫正认知治疗家庭治疗品行障碍(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同伴影响家庭环境品行障碍(临床表现1)一、症状标准:1.至少有下列3项:1)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2)经常暴怒,好发脾气;3)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4)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5)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6)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7)经常故意干扰别人。2.至少有下列2项:1)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2)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3)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4)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5)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6)常常虐待动物;7)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8)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3.至少有下列1项:1)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2)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4)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5)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6)故意纵火。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品行障碍(临床表现2)二、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三、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四、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性发育障碍,或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等。品行障碍(治疗)行为治疗父母教育环境治疗心理卫生知识宣传二、情绪障碍(1)新生儿的情绪反应:Freud:出生时就有强烈的感情;Watson:爱、怒和怕;Bridges: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弥漫的兴奋和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状态,通过成熟和学习不同性质的情绪才会渐渐分化。(2)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程度上;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儿童与其生活中关系密切的人的依恋程度上。(3)在整个儿童时期,情绪的分化在不断增加着。儿童本身能体验到的情绪活动逐渐成熟和分化,而且能用语言去形容或描述。(4)儿童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认知、行为结果的影响。儿童情绪障碍与成人神经症的区别(1)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显;(2)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3)儿童阶段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少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多;(4)病程多是暂时性的,很少持续到成年期;(5)儿童期情绪障碍与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它似乎只是情绪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质的异常。儿童离别焦虑障碍

只有当焦虑发生在儿童早期并且对与依恋对象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情绪的中心内容时,才成为儿童期离别焦虑障碍。儿童离别焦虑障碍(病因)1.欲望得不到满足:按照Freud理论,替意识中出现心理冲突时则会表现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结果。2.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父母和同胞中约15%也有焦虑表现,单卵双生的焦虑患病率可达50%。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认为,亲子关系不良时则表现为一方面对子女态度冷淡、要求苛刻,另一方面又让子女依附于自己,使子女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矛盾境地。4.生活事件:在出现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分离。分离和独立身份在分离和独立身份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再一次回到共生关系。孩子在试图离开母亲的同时仍需不断回到母亲身边。好的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需要,她会避免在这个时候警告孩子别再冒险而是鼓励他继续尝试。儿童离别焦虑障碍(临床表现)多发生在6岁以前,当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产生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的忧虑主要依恋者可能会遭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回;担心会与主要依恋者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或拒绝上幼儿园、学校;没有主要依恋者在,患儿往往不愿或拒不就寝;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没有依恋者的陪伴就害怕呆在家里;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恶梦;当预料即将与依恋者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各种躯体症状儿童离别焦虑障碍(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散患儿注意力行为强化治疗药物治疗学校恐怖症(概述)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怖症(phobia)。根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怖症分为三类:(1)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恐怖等;(2)对自然事件的恐怖:黑暗恐怖、幽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3)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儿童期恐怖症不象在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怖症为学校恐怖症(schoolphobia)学校恐怖症(病因)1.亲子关系不良:亲子关系表现为:母亲多为慢性焦虑患者,总希望把子女留在家中与自己做伴;儿童害怕当自己去上学时,父母会遭遇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儿童担心自己离开家庭时会受到意外伤害,宁肯留在家中。2.学习中遇到挫折:大部分患儿学习成绩好、自尊心较强,当他们在学校受到挫折或者学习上出现失败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痛苦体验,患儿不愿意面对这种困境,不想再次尝试这种痛苦体验,而采用回避的应付方式待在家中。学校恐怖症(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女孩,多见于5-7岁、11岁和14岁这三个入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开始表现为上学很勉强,早晨该上学走的时候不走,要家长满足自己提出的某些条件;有的患儿答应去学校,可是一到学校或者接近学校时就逃走;有的宁可自己自己待在家中学习、做功课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有时患儿诉说头疼、头晕、腹疼、恶心、呕吐、出汗、腹泻、尿急等;多数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不安、哭闹不休、大发脾气,任何言语保证、鼓励和安抚、物质上的许诺都不能吸引患儿去上学,甚至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到学校上学。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不会出现外出、惹是生非等反社会行为。学校恐怖症(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师、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首先,医师要详细了解患儿发病经过、发病诱因、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和不利于患儿再次返校的各种因素。第二,医师、家长和老师都要表示出对患儿的关心,认真倾听患儿的诉说,与患儿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第三,分析患儿上学的可能性。第四,根据情况安排上学时间。学校恐怖症(治疗)2.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就是在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扰动下,使已存在的家庭不良关系发生变化。有时还可以请老师加入到治疗中来,这样,更多地会使家长、患儿和老师之间增加理解和配合。3.药物治疗:对情绪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既可以消除紧张、焦虑、躯体不适症状,又可以为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帮助,增强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儿童抑郁症(概述)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象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约在2%-8%之间,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儿童抑郁症(病因)遗传因素(1)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2)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3)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心理社会因素(1)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2)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3)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儿童抑郁症(临床表现)婴儿期抑郁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Spitz称为婴儿依恋性抑郁症。学龄前期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学龄期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疼、腹疼、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儿童抑郁症(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环境治疗电抽搐治疗三、儿童孤独症(概述)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L.Kanner对11例儿童观察后发现具有以下特征:(1)极度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2)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3)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保持原样不变;(4)缺乏对物体的想象能力和灵巧的运用能力。

Kann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