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_第1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_第2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_第3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_第4页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第一节健康教育的涵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及其达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案例1

今天上午是美术活动,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小雨喜欢东张西望,画得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祝雅早早地涂好了,祝雅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小雨的手臂,小雨马上哭起来:“你为什么撞我?”祝雅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小雨不听,噘着嘴告诉我:“赵老师,祝雅推我的手,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案例1

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作品的时候了,老师给画得快涂得好的小朋友印上了一个小印章。“老师,朱柏恩还没画好!”小雨抬起头,歪着小脑袋左看右看:“赵老师,祝雅把线条画在外面了,不应该得小印章。”“赵老师,慧慧画得不如我呢!”事实上,小雨到现在还没画好,她只是看到别人得到小印章心里不平衡。

孩子们正在区角玩娃娃家的游戏,小雨是理发店老板,盈盈是小食店老板,小朋友们玩得非常起劲。可当我到建构区观察时,他们那边吵了起来,冯皓铭哭着跑来拉着我的手“老师,小雨打我的头,她还抢了我的削笔刀。”“老师,给,这是他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还偷偷的藏在书包里。”(我们要求幼儿不能随便带小玩具、零食到幼儿园)小雨边说边把削笔刀递给老师,一脸得意。小雨的背景资料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周未和爸妈在一起。奶奶是退休小学老师,对她比较严格。小雨语言表达能力很好,非常聪明,也很爱劳动,但小手指的肌肉不是很灵活。小雨的好胜心强。思考与讨论:☆小雨出现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小雨的老师,你应该怎么做?案例1幼儿妒忌心理案例分析一、妒忌心理成因分析

●愿望得不到满足●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二、辅导策略1.要正确评价孩子。2.帮助孩子提高能力。3.对孩子进行谦逊美德的教育。

4.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案例2我们的东西不见了

实录一:冯淑鑫是刚刚入园的小朋友,比较淘气。一天,几个孩子都说自己的彩笔不见了,也有的说铅笔不见了,在对附近几个小朋友的询问中得知:原来是冯淑鑫小朋友拿的,最终这些东西真的在他的书包里找到了案例2我们的东西不见了实录二:孟鲁宁小朋友带来了可比克饼干,饼干盒里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孟鲁宁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在进行过户外游戏后,圆筒却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见刘文琪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她拿去了。实录三:园内安排有一顿间餐,每次孩子们都会带来不少好吃的。带孩子们如厕时,活动室内有几个孩子没去,间餐时孩子们都纷纷说:老师,我的蛋黄派不见了;我的巧克力不见了;我的火腿不见了。想必是让那几个孩子拿去了,可这又如何去找呢?

案例2思考与讨论1.以上三个案例均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发生在成人身上就是名副其实的偷窃,可当这些事情发生在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时,我们能说他们是偷吗?2.作为教师,你觉得怎么处理比较得当?案例2一、成因分析1.孩子年龄小,“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概念尚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据为己有。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2.孩子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好拿别人的。3.家长迁就、娇惯孩子,使孩子任性自私不合作,对别人的东西想要就要、想拿就拿。案例2二、教师教育策略

1.通过教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偷”这个字眼,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2.不能大发雷霆,夸大严重性,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带来心理压力。

3.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助长其不良行为。孩子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大后很容易铸成大错。

4.及时与家长沟通。对不同的素质的家长要有不同的讲话技巧。案例2最伤孩子的十句话◆“笨蛋,没用的东西。”◆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最伤孩子的十句话◆你又做错了,真笨!”◆“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儿童通过游戏,体验情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案例5

某幼儿园进行全园体操比赛,各年龄班参加,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届时请家长观看。各班老师为了获得奖励,得到家长的赞赏,各班老师每天花大量时间训练幼儿的体操,每天的户外活动都用于训练,训练时,老师对做操认真符合要求的孩子进行表扬,对做操不认真不符合要求的孩子进行呵斥、责备、惩罚。导致有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思考与讨论:以上案例,其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幼儿园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案例7

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

思考与讨论: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1.夜惊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2.病因: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三、癫痫。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3.预防*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3.预防*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一、健康的涵义健康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潜能,联合国进行的全球千年民意测验(2000年)显示,“健康”排在全世界男性及女性诸多希望的首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神灵自然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个阶段。第一节健康教育的涵义1、神灵自然医学模式阶段“健康”(health)这个词在英语语系中,最初和“神圣”(holy)一词同源,它的本意指向“健全”(

soundness)与“完整”(wholeness),包括体格魁梧、机警、聪慧以及精神的得救。早期人类社会,健康被认为是神灵赐予人类获得生存和延续生命的礼物。生命为神灵所赐,病痛为神灵之惩,为治病而求神问卜是情理中事。人类萌发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后,开始用推测和类比来判断、解释生命体系。例如:五行说:五行相生相克、天人合一这一时期的病因说,开始重视临床观察。我国民间医生扁鹊:“望、闻、问、切”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液体和谐平衡就会健康,否则就会生病,主张用理性和系统的方法治疗病人。这一时期对健康的认识基于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精神和肉体相互不影响不能彼此独立这样的观点。2、生物医学模式阶段16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发现了血液循环机理,将实验法引入生理学和医学研究中,以后,细菌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相继形成,各种检测技术在医学研究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8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为人类许多现象提供了物理学解释,把人的身体看作机器,其活动过程用力学原理解释,例如心脏活动似水泵,肌肉活动似杠杆等,认为人体就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由于机器的某个部分发生故障而失灵,所以需要加以修补完善。实验法的引入,使近代医学已有别于以巫术的经验为主的古代医学,但是也逐渐形成了机械的自然科学的健康观。其虽然更重视用观察和实验来支持对疾病的判断,但是忽视个体的社会性和生物的复杂性,机械地解释人体现象,将医生与机器维修工、保护健康与保养机器混为一谈。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诸如细胞说、进化论等,动摇了机械的自然科学健康观,随着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人类能够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确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许多因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疾病,确定了生物病因,然而仅仅从生物属性去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将“健康”的意义狭隘地指向了“没有生理疾病”,仍然忽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20世纪后半叶,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导致疾病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溃疡和精神疾病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提高。这些身心疾患的死亡率已进入人类疾病死亡谱的前三名。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居住、职业等社会因素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可见,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描述健康是不够的。194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写下健康的定义:“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这一定义指出了健康的多维特质——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完善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人们对于“没有疾病”、“社会健全”也提出了质疑。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生理健康——身体各器官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发育是否正常,功能是否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正常。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否健全,智力、情感、意志行为活动是否正常,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强。社会健康——包括家庭教育、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是否正常。道德健康——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从哲学层面审视健康:健康意味着个体的一种不断生成的未完全确定的开放状态,而不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健康意味着个体的自我规定、自我发展的自由、自觉和自为的存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人类除了追求有限的自然生命的健康,还要追求无限的精神生命的健康,而正是后者才使得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具有永恒性。健康具有以下特性:整体性、动态性、客观性、主观性、调适性。可从以下深层含义理解健康:健康具共有前提健康有个性特征健康含不同层面健康呈可变状态健康需自我努力健康为人生之本精力充沛,对负担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能抵抗一般性疾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丰富,皮肤富有弹性二、健康的标志环境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卫生保健设施三、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社区托幼机构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是对儿童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学因素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遗传基因体现)在不同环境下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整体的反应(抵抗疾病能力体现)2、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有的是自然界固有的,有的是人类制造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提供各类物质条件,维持和促进生命健康,同时也提供了精神条件,使个体清醒愉悦、积极向上。不良的自然环境:如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噪音、空间等刺激的长期影响,会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情绪和行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提高了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的传染病发生的几率,学前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随之增加;臭氧层耗减,儿童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大;酸雾、酸雨导致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率增加;室内污染源增多,文具污染、铅污染、杀虫剂污染、电磁场污染、吸烟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儿童健康。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儿童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等症状。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升高。调查研究显示3、社会环境的影响学前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按照场所划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其结果主要体现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特征上,而这些特征恰恰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些关键因素。(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的社会环境。家庭经济、营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长的身心素质、生活方式等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一项“关于家长与子女饮食爱好相关度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与父母饮食爱好均呈正相关的占12.9%,与父亲饮食爱好显著相关的占19.35%,与母亲饮食爱好显著相关的高达67.74%,与父母饮食爱好均不相关的为0。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社会发展能力相关:采取专制的方式,学前儿童不易出现主动积极的健康行为;视学前儿童为独立的个体及培养其负责任的态度,则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德弗(Dever,1976)对美国乔治亚周居民13大死因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人类死亡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有4种:医疗保健因素、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这4种因素所占比例依次是:10.3%、19.7%、23.2%、48.9%。我国1981~1982期间,对全国6大区19个城乡点调查后发现:对我国死因相关的因素同样为上述4种。所占比例依次是:10.9%、19.7%、32.1%、37.3%。可见,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及其重要的因素。生活方式是个体采取的日常行为或养成的生活习惯之总体表现,它受到风俗习惯、文化信仰、个性特点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能够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具有可控性和长期性。改变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个体的动机与价值取向家庭成员或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环境品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对生活方式的约束保持个人清洁规律生活平衡膳食,按时进餐锻炼身体注意安全配合健康检查适度情绪表达关心环境卫生引导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2)托幼机构的影响托幼机构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托幼机构保健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整体风气、教师素质、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和人格因素、师生关系等)等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状况。幼儿园提供的保健服务不仅应体现在供给合理平衡的膳食、安全用水、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的评价、身心疾病的防治、心理咨询、预防接种、生活的照顾、建立家园联系等等方面,而且更应体现在对幼儿实施的健康教育上。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兼备:“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对于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建立在权威、权力的基础上是极不稳定的,应充分关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儿童健康的积极意义。当前托幼机构在儿童心理环境构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前儿童高控制、高约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