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深入解读文本,体会情、景、理相结合的笔法特点。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赞美北国之秋的深刻内涵。3、体会作者对北国秋天的深情,了解感情背后的意蕴。教学重点:解读文章的3——11段,集中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所表现出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通过全文的品读,了解作者赞美北国秋天背后的文化意蕴。教学时数:2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两幅摄影作品,看看是什么季节的风景,并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自己的感受。中国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衷,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诠释着秋的内涵。所以一位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郁达夫选择了怎样的故都秋景,体现出怎样的情怀心境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探究文本(一)破题感知提问:“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二)整体感知作者的感情及写作思路1、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师总结: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即文章的文眼是哪句?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生齐读1、2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跳读3-11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明确: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4)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什么?明确: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之情。板书:一、(1-2):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秋晨院落秋槐落蕊二、(3-11)秋蝉残声首尾呼应,意境深化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三(12-13):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四、自主、合作、探究: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这几幅秋景的?1、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秋景的?为什么?明确:声音、色彩。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现在我们具体来看3—11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2、请同学朗读(3-11)。学生:①圈画出作者所描写的物象②圈画呈现物象色彩的词语③圈画传递物象声响的词语。3、作者依次写了哪些秋景:碧空、喇叭花、秋草、槐蕊、秋蝉、秋风秋雨、人、枣树。4、观秋色(1)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2)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5、听秋声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那么除了视觉的角度,本文还有什么角度?明确:听觉(1)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明确:驯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2)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明确: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好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6、品秋味(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为一个孤独的飘零者,作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明确:孤独、悲凉。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味。(2)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秋味。画面:一椽破屋天色碧绿驯鸽飞声在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诺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静对着蓝朵干嘛?寂寞。清闲(神态、动作)主观的情是——悲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而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是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泪水,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情驭景以景显情(3)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何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悲凉'?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①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②1934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思想苦闷,产生冷落和孤独之感,故喜好冷色,总想找个清静处,躲进小楼成一统。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发生命的悲苦、家国的忧思。③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留学,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④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五、拓展提问:读完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似颂秋,还是悲秋?明确: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似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似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笑)六、课堂小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教学反思:作为一篇传统的散文名篇,我认为《故都的秋》要解决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并循序渐进地感知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如何通过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