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2023年水调歌头教案设计(汇总七篇)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一1、知识与技能: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理解语句,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一课时。1、说话训练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拟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2、指名朗读,齐读。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2、考虑: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2、分组比赛。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老师补充。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苏轼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二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识记词中的字词。才能目的: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2、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根本途径。德育目的: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2〕阅读对话的根本途径及方法。3、课型:新授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5、教具:多媒体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理解全词的内容。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展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抒情〕〔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巧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巧的语言。2、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设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三1、知识和才能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⑶可以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化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⑵能深化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能深化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一〕老师激趣导入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大方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答复: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老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翻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最后老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化: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欢,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和阅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最后老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学生以阅读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构造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最后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化而又美妙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展赏析学生有所选择地阅读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假如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化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明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最后老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1、优美独特的语言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挪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一样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聚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抱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2、大胆的想象“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满意、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梦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3、浪漫飘逸的词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慨,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历。完毕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可以永远安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一种祝福。4、旷达的情怀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表达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学生以阅读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根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根本原那么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别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分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想;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老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老师准备的根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化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妙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妙的月光。〔七〕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老师介绍: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恳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老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颖字词和妙语佳句先聚焦新颖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九〕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课文学习完毕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完毕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最后老师也说一句: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十〕老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四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聚,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聚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2、注音:阙()乘()琼()不胜()转()绮()婵娟()3、用“/”划分朗读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解释:达旦:兼怀:几时:把酒:宫阙:何年:乘:归去:琼楼玉宇:胜:不胜:弄:何似:朱阁:绮:绮户:无眠:不应:恨:何事:全:婵娟:共婵娟:5、翻译全文:6、理解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派的代表,如。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7、查阅资料,搜集本词创作背景:8、熟知内容: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中心句是,。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订正、笔记栏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络预习7写作背景)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的心理。为什么?4、矛盾最终结果是。从“,。”两句可以看出。5、下阕是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防止,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的心态。(联络预习8①)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联络预习8①)7、朗读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1、对以下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化哲理的诗句是()。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擅长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五“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妙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juān)阙(què)2.作者链接。苏轼(1037-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大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3.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友谊深沉,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词意。丙辰年的中秋节,快乐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安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二)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络何在?【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剧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制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三)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妙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别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话说《水调歌头》。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一天,神宗问如今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拟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六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3、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根本途径。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阅读对话的根本途径及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一课时。〔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师:大家觉得刚刚欣赏的歌曲优美吗?生:优美。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出示学习目的〕〔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展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如今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巧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那么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化。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巧的语言。〔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2、与作者对话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设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梦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非常的矛盾。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发奋!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3、与环境对话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展的?生:明月。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展简要的评析吗?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生3:星汉灿烂,假设出其中;日月之行,假设出其里。用夸大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宏伟。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____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生5: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p原因,汲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生3: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那么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那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读一遍。〔生齐背全词。〕师:如今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根本的理解?生:有。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师:最后,让我们再来考虑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假设干年以后呢?生:会的。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将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水调歌头教案设计篇七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气氛,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说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化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久魅力。1,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指导学生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谊的古诗。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习、诵读等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妙感情。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一课时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师生台账管理办法
- 外事管理办法报告模板
- 同业账户结算管理办法
- 大学资金审批管理办法
- 太原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 股权分割与低价转让综合服务合同
- 地域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 大连电梯维修管理办法
- 大庆房产经纪管理办法
- 成都市长租公寓租赁合同(含租后维修服务)
- GB/T 3211-2008金属铬
- GB/T 12703.7-2010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2023年韶关市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革兰氏阴性菌课件
- 聘用证书合集通用PPT模板
- 建筑工程文件归档管理明细表
- 海姆立克手法理论知识、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考核试题与答案
- 碱性脱漆剂配方
- DB32∕T 186-2015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XX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及年度评价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