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哲学思考_第1页
资本的哲学思考_第2页
资本的哲学思考_第3页
资本的哲学思考_第4页
资本的哲学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中国第一部戏剧,第30卷由马克思在1857年至1861年间撰写。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政治批评(1857年8月)、政治批评(1857年至1858年)(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政治批评序(1859年1月)和政治批判。第一分册》(1858年11月-1859年1月)。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为核心,因为正是在这里形成了马克思完整的现代史观,实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与唯物史观的双重突破,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则是对这一社会史观的高度概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危机后果的测定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政治经济学研究,1848-1849年革命中断了研究,1850年侨居伦敦后,又进一步研究,到50年代中期,马克思的研究已经基本成熟。1856年9月26日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我不认为,一场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迟于1857年冬天。”94结果,危机果然在1857年冬天爆发。这一事实完全证明了马克思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刻性。为什么马克思能精准地预见到危机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对资本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在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49这一资本逻辑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一)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第三册的整理《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长期以来,由于受近代知识论形而上学影响,我们对《资本论》往往采取分门别类的切割式解读,结果搞经济学的由于不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而把它看做非经济学著作,搞哲学的则由于不懂其中的经济学,而把它看做非哲学类著作,完整的《资本论》被形而上学地肢解了。《资本论》是一座历史丰碑,它的真正价值是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结合,正是这种天然结合,才突显出《资本论》高于一切传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崇高气质。它是一种真正的历史科学,是一种通过经济展现人类全部生产生活的历史科学,其内在精神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而离开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我们也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不可须臾离开的过程,任何一种任意切割都是对马克思真正思想的背离,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这种结合。过去我们学《资本论》,重心放在第一卷,因为正是这一卷,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当代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因而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这一卷已经清晰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根源。但是从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经济思想、马克思现代史观、马克思人类史观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第一卷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而要回答现实,就必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上升到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而这则是第三卷的任务。《资本论》第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的再生产或总生产过程,只有第三卷才展现出剩余价值是如何被具体瓜分的,展现出资本主义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整理第三卷时十分兴奋,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正在搞第三册。它是卓越的,出色的。这对整个旧经济学确实是一场闻所未闻的变革。”292-293“现在我正在搞第三卷,这是圆满完成全著的结束部分,甚至使第一卷相形见绌。……这个第三卷是我所读过的著作中最惊人的著作……”299“第三卷……第一次从总的联系中考察了全部资本主义生产,完全驳倒了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322在马克思看来,他的整个著作是一个整体,“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96可见整体对于部分的重要性,反过来讲,停留于第一卷而不深入到后两卷是不行的,因为整体被割裂了。从现在把握的文本看,要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经济思想和哲学思想,停留在《资本论》三卷也是不够的,而且必须要深入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及其创作过程中。因为在马克思决定用《资本论》为题出版以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计划是六册,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411。《资本论》三卷主要反映的是前三册。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意图,还必须理解后三册的内容,那么后三册的内容在哪里呢?马克思没有留下后三册的专门手稿,但是却留下了后三册的总体思路,这一总体思路就保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因此,要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了解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理论,我们还必须要研究马克思的三大经济学手稿,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二)马克思思想和社会历史的内在契合马克思一生中曾经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手稿,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这些手稿成为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最主要文本。在《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也留下了大量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我们理解马克思成熟时期哲学思想的最经典文本,尤其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手稿与正式发表的正本不同。正本由于受论述主题的限制和出版环境的制约,它的主题无法跳跃,它的内容无法随思想而自由驰骋。手稿却不同,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实验室,其目的是自己弄清问题,因而在手稿中,你随处可见马克思思想的大幅跳跃,从一个主题引申出另一个主题,从而得出令人惊叹的结论。例如在《货币章》,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的历史起源时,忽然得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出了哲学结论。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是原生态的,思想的张合和凝聚不受章节的限制,因而能反映出经济现实与世界观的强烈对话。马克思是思想大家,他不仅在哲学、经济学领域,而且在数学、文学、政治、历史、法律诸多领域都深有研究,因此他的思想是无限丰富的,每一种思想在他那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观有紧密联系并统属于整个世界观的。正是具体问题与世界观的不断碰撞导致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手稿的优点就是真实地记录下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在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追问中发现的,而对于人类历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就是在分析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发现的。由于手稿真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因而与正本相比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资本论》三大手稿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特殊地位。《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资本论》第一手稿,由三章构成,即《货币章》、《资本章》、《价值章》,写在七个笔记本上,计309页。《价值章》马克思实际上只写了1页,在余下的308页中,讨论货币的占55页,讨论资本的占253页,因而马克思实际上集中讨论了货币和资本两个问题,其中又以资本为主。由于资本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因而马克思在对资本的深入分析中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方方面面的重新认识,展开了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展开了对人类历史的重新认识。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的发源地,那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则是马克思中年时期的思想汇聚地,它在风格上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非常相似,并且在许多方面延续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但是却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的延续。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形成了完整的资本理论,形成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形成了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和人类史观。因此它的内容是任何一个经济学思想所不能涵盖的。麦克莱伦在《卡尔·马克思传》中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发现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了许多与经济学无关的问题。他认为:“个人和社会,劳动的性质,自动化对社会的影响,空闲时间的增加和劳动分工的消灭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较高阶段上异化的性质,资本主义的革命性质以及它固有的普遍性,等等。正是这些离题的讨论赋予了《经济学手稿》以根本性的重要作用,它表明对一项庞大的研究来说,这只是一部初稿;马克思后来呈现给世人的著作《资本论》只包含了《经济学手稿》明确标明基本内容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要真正理解《资本论》,就必须了解马克思的整个写作计划,了解马克思的整个写作思路,这就必须深入《资本论》手稿,并把资本问题与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和人类史观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经济学的语言中读出他的哲学思想,读出他的世界观。因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一部真正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思想相结合的最经典表述,它的明晰度要远远超过《资本论》正版和以后的马克思著作,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对于它的学术地位,马克思自己也非常重视,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讲:“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137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深刻领会30卷、31卷就是必要前提。(三)关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是一个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最深刻揭示贯穿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思想主线是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在《货币章》,马克思在研究货币向资本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次发现并提出了人类历史的三大社会形态,从而从历史哲学高度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世界历史地位。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107-108这是对市场经济历史地位的最高概括,是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最深刻揭示,也是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过去我们主要从生产方式角度理解社会形态,这一视角虽然揭示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性,但是却没有揭示出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改革已经30多年了,但是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至今没有从理论上说明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类历史最新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前资本主义属于第一大社会形态,无论是奴隶制、封建制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因而交换很不发达,人们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由于个人离不开群体而孤立生活,因而人对人具有直接的依赖性。由此形成了第一大社会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二是人对人的直接依赖性。无论奴隶主与奴隶、领主与农奴、中国的皇帝与小农,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只有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由于任何人离开了货币都不能生存下去,因而这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虽然个人取得了某种独立性,但却受物的社会关系所支配。由于“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因而市场经济构成第二大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因为“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本质上就是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特征,它是第一大社会形态瓦解的根本原因,构成第二大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第三大社会形态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这是对市场经济历史地位的最高概括,是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最深刻揭示。因此,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包括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二、《资本论》主要论述作为马克思所研究市场经济的第一人三大社会形态的提出,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又是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果,研究第二大社会形态的结果,研究市场经济的结果。从1843年至1883年,马克思集40年之研究,从某种意义讲,就是探讨研究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是马克思终生的研究课题。从理论的深刻性和正确性讲,马克思是研究市场经济的第一人。市场经济的最核心问题是资本问题。离开了资本,便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直到今天,资本问题依然是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从40年代就想写一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到1862年决定以《资本论》出版,正表明马克思思想的深入,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的是理论,而《资本论》批判的则是资本主义现实。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用六分之五的篇幅研究的是资本问题,这种研究不是一般的经济学研究,而是哲学研究或者说经济哲学研究,探讨的就是资本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资本的哲学思考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突破性的哲学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一)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与阶级、国家一样,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对人类历史第二大社会形态具有决定意义的范畴,因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而言,是一个哲学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了解资本,就不了解现代社会。马克思之所以在1862年要把《政治经济学批判》改名为《资本论》,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是打开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1.商品的生产发生了变化,成为“不可能生存”的商业民族现代社会的真正起点是什么?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因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市场经济的基础则是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离开了资本,我们不能理解市场经济,从而也就不能理解现代社会。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第一前提,但有商品交换的社会不等于现代社会。商品交换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但是在第一大社会形态时期,商品经济不占统治地位,它只是作为萌芽,逐渐发展着,即使在商品交换比较发达的古希腊罗马,也是如此。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真正的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根本不进入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甚至代表土地所有者收入的那部分产品也只有一个比较小的部分进入流通过程,例如古代罗马许多大领地和查理大帝时的领地都是这样,整个中世纪的情形也或多或少是这样。”886古代虽然也有商业民族,例如犹太民族,以经商为主,但是“古代的商业民族存在的状况,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不如说,象犹太人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它们的存在“是以生产民族的野蛮状态为基础的。这些商业民族……在这些生产民族之间起着中间人的作用”。367因此,离开了农业民族,商业民族就不可能生存,这是皮和毛的关系。只是到了近代,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商品交换才构成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正是这一点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础,正像马克思所揭示的:“最大的交换,不是商品的交换,而是劳动同商品的交换。”105“一旦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不再出卖劳动产品,而是出卖劳动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出卖他们的劳动能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一切产品都变成商品,每一个个别生产部门的物的条件本身都作为商品进入该部门。实际上,商品只有在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成为财富的一般的基本形式。”353“只是在劳动能力本身对它的所有者来说已经成为商品,从而工人成为雇佣工人,货币成为资本的地方,产品才普遍采取商品形式。”356因此,商品经济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前资本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小商品经济阶段;从资本主义时期起,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大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阶段。小商品经济从属于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却从根本上瓦解着自然经济。一个社会是否建立起市场经济,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一般的流通,关键是看劳动力是否进入市场,这一点对当前改革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一生极其重视的正是对市场经济历史地位的研究,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因为整个第二大社会形态正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2.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说:“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193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不是物,资本是一种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建立才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在马克思以前,不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看做一种物,一种生产工具,马克思说:“单纯从资本的物质方面来理解资本,把资本看成生产工具,完全抛开使生产工具变为资本的经济形式,这就使经济学家们陷入种种困难之中。”594因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834。因而,资本不是一般的物,不是生产工具,也不是一般的货币,资本是一种资本与劳动之间的雇佣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62。为什么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如此重要?因为整个现代社会都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离开了这种关系就没有现代社会。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旦资本成为资本,它就会创造它自己的前提,……资本不再从自己的前提出发,它本身就是前提,它从它自身出发,自己创造出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前提。”163也就是说,资本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以资本为前提的,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为前提的,离开了这种关系,就没有资本的发展。由于资本是建立在市场之上,又以资本与雇佣劳动为前提,所以整个现代社会才真正发展起来,即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才真正发展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充分肯定资本的历史作用,指出:“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390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才使整个地球联成一体,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才真正建立起来。3.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哲学基础市场经济有三个前提:即商品、货币、资本。它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长期以来,我们把阶级斗争看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而忽视商品、交换、货币、资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非常片面的。市场经济的第一前提是商品交换。从历史上看,商品交换一开始就是以一种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商品经济起源于剩余产品的交换,“交换最初不是在原始共同体内部开始的,而是在它们的边界上,在它们的尽头开始的”141。然而,随着交换关系渗入共同体内部,传统的社会才开始瓦解,正像马克思在谈到西方原始社会瓦解时所指出的:“由于同外地人交往,由于有奴隶,由于要交换剩余产品等等;这种发展使那种成为共同体的基础的、因而也成为每一个客体的个人的基础的生产方式发生解体。”488西方血缘社会瓦解得比东方彻底,其原因也在于交换发展得比东方早。恩格斯也从历史哲学高度肯定了这一点:“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174市场经济的第二前提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自然产物,在商品交换中,货币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是长期被哲学教科书所忽视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没有货币以前,人类只有贪欲而没有致富欲,由于贪欲的对象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因而人类的生产欲望是有限的。致富欲和贪欲不同,“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致富欲望本身则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与历史产物相对立的自然产物。”174因此没有货币,就不可能有致富欲望本身,而货币则是商品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正是随着货币的产生,致富欲才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一大杠杆。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人都必须凭借货币才能生活,货币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成为物质财富的唯一代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成为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力象征和唯一条件,因而成为“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176。在商品经济高级阶段,货币发展为资本,而对资本的追求,则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于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因而货币的真正历史作用不是表现在前资本主义,而是表现在资本主义。也就是说,上升为资本的货币构成市场竞争的主体,资本构成市场经济的核心前提。(二)资本是最不文明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829。从这方面讲,资本是最不文明的。但是按照历史主义进步原则,资本却有它的文明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1.资本是生产的源泉和主体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文明面首先表现在劳资关系上,亦即剥削方式上。“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925-926在古代,“在埃及、伊特鲁里亚、印度等地,人们用暴力手段把人民集合起来去从事强制的建筑和强制的公共工程。资本则用另一种方式,通过它同自由劳动相交换的方法,来达到这种联合。”526“资本同[资本主义前的]统治关系的区别恰恰在于:工人是作为消费者和交换价值实现者与资本相对立,是作为货币所有者,作为货币,作为简单的流通中心。”404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即使是工人,他也是作为独立的交换主体出现的,其结果,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普遍勤劳。在前资本主义,人们的勤劳是有限的,因为人们的劳动目的是生产使用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的目的直接就是货币,所以一般财富就成为劳动的目的和对象。作为目的的货币在这里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生产一般财富,就是为了占有一般财富的代表。这样,真正的财富源泉就打开了。”176“因为每个人都想生产货币,所以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创造了一般财富。因此,只有一般的致富欲望才能成为不断重新产生的一般财富的源泉。”176“因此,很清楚,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地方,货币不是起瓦解的作用,而是起生产的作用;而古代共同体本身则已经同作为一般基础的雇佣劳动发生矛盾。只有当每种劳动所生产的都是一般财富而不是特定形式的财富,从而个人的报酬也都是货币时,普遍的产业劳动才是可能的。”176-177在这里,不仅“个人的勤劳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勤劳是富有发明创造才能的”。176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资本主义才能迅速发展起来,人类的地域史才发展为世界史,第一大社会形态才发展为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里,马克思是以彻底唯物主义立场直面人世的。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是生产的源泉,也是生产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因而劳动者才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代表,然而马克思认为,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者如果不被结合进资本主义生产,他就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力,而在现实中则不是。资本才是生产的源泉和主体。“在货币市场上资本是以它的总体出现的;在这里它是决定价格、提供工作、调节生产的东西,一句话,生产的源泉。”234由于“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587。不仅如此,资本还是现代生产力的代表。“从机器体系随着社会知识的积累和整个生产力的积累而发展来说,代表一般社会劳动的不是劳动,而是资本。”93因而市场竞争本质上是资本间的竞争。既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价值,那么为什么它的狭隘的本性会产生出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每一个资本家的目的都是狭隘的,但是他只有通过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生产社会需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利润,由此展开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谁越能发现社会的需要,谁越能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谁越能高效地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谁就越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正是这种市场竞争使社会需求不断地被发现,不断地被满足,不断地被高效地满足。于是,以狭隘目的为驱动的资本生产成为最有利于社会需求满足的方式。这也正是自然经济必然被市场经济所取代的原因。2.资本本身所造成的生产力不资本的本性是卑劣的,然而这卑劣的本性却创造出超过以往任何世代的文明,其秘密在哪里呢?资本的秘密在于通过交换无偿地占有科学生产力和工人的社会生产力。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分工和结合,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机构。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只是单个的劳动力,而不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劳动的社会力。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其次,人口的增长,也是这种不费资本家分文的生产力。”553因此,出于本性,资本家必然要利用科学、利用分工和社会结合、利用工人的合力。由此表现出资本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说:“这里表现出了资本的那种使它不同于以往一切生产阶段的全面趋势。尽管按照资本的本性来说,它本身是狭隘的,但它力求全面地发展生产力,这样就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前提。”539对此,马克思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570,“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570,“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576。也正由此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资本剥削的重心不在绝对剩余价值而在相对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只能有两种形式:工场手工业或大工业。在前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分工;在后一种情况下,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力的结合(具有相同的劳动方式)和科学力量的应用。……如果事先认定,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就是资本生产方式的产生,那就是以下面这点为前提:真正由资本本身所造成的劳动生产力还不存在。”588-590这说明,资本正是凭借着科学、管理和社会力量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3.物质生产发生了全面发展生产的大趋势资本的历史趋势就是资本的逻辑,就是资本的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手稿第二篇第一节“资本在其流通过程中的再生产和积累”中对资本的趋势作了系统的论述。比如,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科学的趋势,刺激消费与全面发展生产的趋势,扩大流通的趋势,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鼓励竞争的趋势,限制主要生产力的趋势,等等。资本无限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趋势,必然使自身成为历史上最自觉地利用科学和管理的社会力量。而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不仅要利用科学和社会合力,而且必然要求整个社会的全面生产和全面消费,因而强化了资本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趋势。同时,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必然要不断扩大流通范围,甚至在一切地点上都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由此带动了现代商业、现代信用、现代交通、现代通讯、现代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这种本性,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对旧的生产方式的消灭,就是说,资本要消灭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的这种发展趋势,使得现代生产本身的每一个要素都从属于交换和流通。资本主义正是凭借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而消灭了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由狭隘的、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演进到了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历史阶段。伴随着这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市场竞争不仅成了资本保持国内霸权地位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成了资本拓展国际市场的主要武器。而蕴含在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背后的自由与平等的精神理念,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基本精神,使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跨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的这些必然的趋势造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三)从资本逻辑的角度谈两极分化从现代经济发展来说,资本是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它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使人摆脱了政治的、地域的、宗教的人身束缚,通过交换而不是强制的方式把一切人力、物力组合进社会化机器大生产,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积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交通、通讯、信贷,激励教育、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通过竞争,瓦解着一切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起一切人的致富欲望,并把市场交换推向全世界,自资本诞生以来,资本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搞市场经济不能离开资本,不仅不能离开,而且要承认资本、发展资本。但是,资本又是和构成它基础的那部分人口的利益相冲突的。对资本来说,经济越发展,社会的两极分化也就越厉害。从国际上看,20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世纪,但是也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世纪。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至1999年底,不到世界人口16%的富人,却占有世界80%的财富。如果拿世界上20%富人和20%穷人的人均GNP相比,那么这种差距在1965年为30∶1,1990年扩大为60∶1,而到2000年则达到74∶1。现在最富有国家年人均GNP达到2万、3万甚至4万美元,而全世界最穷的12亿人每天生活费则不到l美元,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因此按照资本逻辑,资本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现代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因此,不了解资本,既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也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一切灾难与痛苦。1.资本积累不是以合法交易的形式构成整个社会的阶级和规资本的趋势是与资本的本性相联系的,同样,资本的有限性也是与资本的本性相联系的。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的绝对本性,它表现在四个方面:(1)资本的贪婪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求剩余劳动,象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294-295(2)资本在根基上具有反人道的本性。资本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工人贫困的基础上的,这种生产方式“是和构成整个这一发展基础的那一部分人口的利益相矛盾的”287。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因此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比其他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更加浪费人和活劳动,它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190(3)资本具有违法的内在冲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作过极其生动的引证:“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829因此,为了利润,资本不仅敢于冒险,而且具有违法和犯罪的内在冲动。作为资本主义形成史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对工人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定期发生的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资本的贪婪性一面。也就是说,资本为了自身的利益,是不会顾及社会和谐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构成社会不和谐的根源。(4)资本具有扩张权力的本性。因为资本追求利润的欲望是无限的,为了追求无限的财富,它必然会进一步要求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必然会向这些领域渗透,用资本原则占领这些阵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资本发展的真正基础是雇佣劳动制度,不断保持一支贫困的就业大军是资本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资本除了具有无限发展生产力的趋势以外,还有一种限制主要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资本具有限制生产力的趋势。”406“资本把财富本身的生产,从而也把生产力的全面的发展,把自己的现有前提的不断变革,设定为它自己再生产的前提。……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身贫穷的条件。”540-541“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390-391什么是人的幸福?人的幸福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批评指出:“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57,“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56,“国民经济学家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134。因此,“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在承认人的假象下,无宁说不过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113,“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100。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则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比其他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更加浪费人和活劳动,它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190因而按资本的逻辑,资本不会自觉解决人的幸福问题。3.资本原则如何发生?由于人是现实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五方面的全面需求,因此,社会也必须进行全面的生产,即除了物质生产,它还必须进行人的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生产。任何一种生产的缺失,都会引起其他各种生产的停顿,从而引起整个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中断。所谓社会和谐,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五种生产的内在平衡,这是更高层面的社会发展规律。资本的本性在财富,因而它是为了物质财富而不惜牺牲人和自然、牺牲社会全面生产的。正因此,资本成为一切“匮乏和穷困、愚昧和罪恶的真正根源”625。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但为什么我们仍有那么多党政干部拜倒在资本脚下,成为金钱的奴隶,贪污腐败、唯利是图、结党营私、鱼肉百姓?为什么在许多地区会出现集体腐败事件?为什么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三农问题、生态问题、黑砖窑事件?为什么有的医院对穷人见死不救?为什么有的学者要违背学术尊严作虚假广告?为什么有的法院、律师不主持正义?理由可以有千条万条,但基本的一条是资本原则的滥用,是资本、金钱向政治、文化、法律的主动进攻和越界,是这些身为父母官的领导干部对资本、金钱原则的乞求和崇拜。资本的活动领域在经济,一旦越出这个领域,并试图控制别的领域,社会就会出现相应的不和谐。权钱交易是社会不和谐的集合点。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资本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资本原则一旦侵占政治领域,其结果必然是政治腐败;资本原则一旦侵占精神领域,其结果必然是精神堕落;资本原则一旦侵占道德领域,其结果必然是道德沦丧;资本原则一旦侵占生活世界,其结果必然是生活世界殖民化,人民群众边缘化,整个社会极大的不和谐,这是政治腐败、道德堕落、法纪无纲、人民怨恨的根源。因此,必须为资本原则划界,必须把资本原则限定在经济领域内,防止资本原则的过度滥用,防止资本原则向政治、社会、道德领域的侵犯,使资本运行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正像马克思所说:“如果不对资本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把整个工人阶级投入这种极端退化的境地。”90这一原则的制定,对于社会主义具有原则意义,即我们仅仅是在经济领域承认资本原则是必须的原则,而在经济之外,最高的原则是人本原则,也就是说,必须为人本原则重新定位,使人本原则成为社会和谐的最高指导原则,防止人本原则退化为资本原则。4.资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产业资本,不是最根本的产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的正确性。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预见性地指出:“在生产过剩的普遍危机中,矛盾并不是出现在各种生产资本之间,而是出现在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即出现在直接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和在生产过程以外独立(相对独立)地作为货币出现的资本之间。”394产业资本,即生产过程中的资本,非产业资本,即生产过程以外的独立资本,表现为证券、股票、期货、游资等金融资本。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不正是产业资本与非产业资本的矛盾和冲突吗?资本主义越发展,财富越向少部分人集中,这种财富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另一部分就是非产业资本,即以证券、股票、期货、游资等形式存在的金融资本。当金融资本极大地超过产业资本并反过来吸引产业资本在全世界激荡冲击的时候,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怎么能不发生?以证券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不是直接的产业资本,而仅仅“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因此,它的重心不在生产,而在分配。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它必然呼风唤雨,到处出击。它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投机性,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钻;二是它的虚拟性,因为它仅仅“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它的收益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增长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一前提,它就可能成为泡沫,它的价格被炒得越高,泡沫也就越大。2007年,是全球金融泡沫极度膨胀的一年。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统计,2007年全球证券化债券的市场虚拟价值相当于全球GDP的142%,而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虚拟价值则达到了全球GDP的802%。如此膨胀的泡沫怎么会不引发金融危机?由于资本代表着财富的集中,因而金融资本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大,而金融操作的最根本规律是一旦资金链断裂,所有的金融权证马上要兑现为真实的货币,因而金融危机便不可避免。总之,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是正确对待资本问题。一方面,资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方式,离开了资本,我们不能理解现代经济因而也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贪婪性、反人道性和违法的内在冲动,资本原则的滥用,又是一切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纵观人类近现代历史,有三种基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它们从根本上讲都是对资本的不同认识引起的:第一种是强化资本,忽视社会和谐的资本主义发展战略,它认为资本不仅是解决经济问题,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最高原则,因而它追求资本与财富的高速增长,并用资本原则去处理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实际上是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和谐放在次要地位;第二种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它强调计划经济,把社会平等、和谐放在第一位,而忽视经济与市场的发展;第三种,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把市场、资本与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相结合,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我们认为,资本历史作用的领域是在经济,因此,为了发展市场经济,我们今天必须要承认资本、发展资本,但是由于资本的有限性,因而资本不是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的最高原则。在非经济领域,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领域,我们的最高原则是人本原则,是社会和谐,不是人为资本服务,而是资本为人的发展服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环节是国家:国家如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社会就比较和谐;国家如果站在资本的立场上,社会就比较动乱、不和谐。因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而在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国家政权建设是建立一个人民的政府还是建立一个资本的政府。社会主义不能现成地继承资本主义国家,因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民主国家的建设,只有国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我们才能真正引导资本、驾驭资本,使资本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三、第三,“改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由长期的一个基由于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从“理性经济人”出发,站在“现实的社会”立场,而不是“经济的社会”立场,因此从资本与经济学的批判中透露出来的是马克思完整的世界观,是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这一点讲,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并没有真正达到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深度。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是上世纪30年代从苏联传入中国的。从结构上讲,它分为四个层次: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这一结构主要是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服务的,它无非是要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是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的结果,而在革命中要正确处理好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的重心是政治斗争,而不是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它的展开中往往具有如下的片面性:强调阶级而忽视个体;强调政治斗争而忽视经济运动规律;强调生产而忽视需求;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精神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强调生产方式的经济结构而忽视生产方式的技术结构;强调生产关系的微观结构而忽视生产关系的宏观结构;强调国家而忽视人群共同体;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强调社会运动规律而忽视个体行为规律;强调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而忽视整个社会有机体;强调历史过程的统一性而忽视历史过程的多样性;强调五种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而忽视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强调产品经济而忽视市场经济;强调历史过程的内部因素而忽视历史过程的外部因素;强调国家的阶级斗争功能而忽视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如此等等。它舍去了社会生活中普遍的,然而对夺取政权关系不大的因素,而专门突出与夺取政权有关的规律,因此一旦党的中心任务发生根本变化,转向经济建设,并进而探求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探讨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探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国家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其内在的不完善性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可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对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必须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要社会和谐?对于这些重大而基本的理论问题,传统哲学教科书往往语焉不详,言不着意,不能作出明确的回答。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完整的意义上研究人和研究社会。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回答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经济人,那么《资本论》手稿则回答了马克思的立场是现实的人类社会,而不是经济社会(市民社会)。(一)马克思社会有机的发展的视野是什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61在这里,市民社会就是经济社会,即把财富的争夺看作社会的最高原则。因而立足于市民社会,本质上就是立足于经济社会看问题,把人看作经济人,把资本原则、财富原则当作社会的最高原则,而置工人死活于不顾。这是一种存在于“现代市民社会中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个战争,这个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一切而进行的战争,因而必要时也是你死我活的战争,不仅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进行,而且也在这些阶级的各个成员之间进行”359。可见,市民社会的立场就是资本的立场,它与主张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立场是根本对立的,它所追求的是物,而不是人。而人类社会则是总体的社会,是全面生活的社会,因而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以物质生产为前提,但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以人的生活为核心,它不仅要进行物质生产,而且要进行人的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全面的生活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它是与以资本为最高原则的市民社会根本对立的。马克思正是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的。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从物质生产出发展开人类社会,由于它的视野是经济社会的视野,因而并不能有效克服新自由主义历史观,不能克服经济决定论,不能克服市民社会的资本立场。只有站在现实的人的立场,站在人类社会的立场才能克服对人类社会的偏见。由此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如果联系到《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那么马克思的总的视野就非常清楚了,这个总的视野就是社会有机体的视野,或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的视野。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12由于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因而单纯进行物质生产是非常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全面的生产,即除了物质生产,还必须进行人的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因而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物质生产,而且研究了其他生产,并在各种生产的基础上研究了社会生产的内在平衡以及社会有机体的生存、发展原则。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提出,为完整地理解社会结构提供了可能: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性生产,但不是唯一的生产,完整的生产是五种;物质生产也不是再生产的能动性根源,真正的能动性根源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活;国家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为经济服务,而必须要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这些观点为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矛盾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分析框架。自第二国际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主流倾向,即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决定论”,因而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然而,只要我们认真看一看马克思专门为《资本论》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辩证的、有机的发展理论相距多远。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第一个问题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从生产出发,但生产是不能离开交换、分配、消费的,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而“粗率和无知之处正在于把有机地联系着的东西看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思联系中的东西”29,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从生产出发的表述,它们是以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为前提的。但是一切过程又是从生产开始的,“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40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思维既是总体的、有机的,也是唯物的、历史的,他的思想中充满着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的写作意图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经济学研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在《导言》最后部分,马克思曾留下耐人深思的社会结构构想:“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50这一构想在《序言》中就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12长期以来,人们把这一表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认为马克思是从生产出发说明一切的,也有人以此为依据构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但是只要我们联系社会有机体思想加以理解,那么马克思在这里表述的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关系,它有三个意图:(1)《资本论》不是单纯的经济学著作,它的目的不是说明经济,而是通过经济说明整个社会的变化,包括国家形式、意识形态、法的关系和家庭关系,这就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2)社会生活是总体的、有机的,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生产关系,包括国家形式、意识形态、法的关系和家庭关系。如果从再生产角度加以理解,那么所有这些结果,实际上都构成生产的前提,历史并不是单向的发展过程,而是互相作用、互相依赖的过程。把社会理解为单向的过程是错误的;(3)社会有机体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为了整体的生命,人们必然会淘汰过时的细胞、组织,并生长新的组织和生命,这是一个整体运动,而构成它的基础的则是活生生的人。传统哲学教科书之所以强调生产,忽视对生活的研究;强调生产忽视对消费的研究;强调物质生产,忽视对人的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研究;强调社会,忽视对人类个体的研究;强调国家,忽视对人群共同体的研究;强调生产方式,忽视对交往方式的研究;强调社会规律,忽视对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规律的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单向性,没有从现实的人的全面生产、没有从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