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3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阶段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标要求:(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一、课标解读1、课程标准(1)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复习重点(1)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过程及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的政策。(3)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11·浙江·密折制20192020浙江(1)·7·清朝军机处北京·19·“海禁”政策;统治危机的出现江苏·25·康熙帝整饬吏治2021海南·6·清朝繁荣背后潜藏危机重庆·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北京·5·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福建·19·清朝制度革新2022湖南·5.清代的君主集权命题分析: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清朝封建专制的强化和发展;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意义;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重点关注:奏折制度、军机处、改土归流、闭关锁国政策;《尼布楚条约》、金瓶掣签、十三行、面临危机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时空定位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时段表现清朝前中期(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3)思想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4)对外关系上,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四、基础知识一、盛世之政──君主专制加强(一)奏折制度【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奏折制度的特点与作用特点: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皇帝与臣子各一把钥匙康熙当政时期,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控制,了解地方情况,使下情及时上达,特许他的亲信官员“但有所闻”,立即“密折奏闻”。——潘玉民《奏折》“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康熙帝四、基础知识一、盛世之政──君主专制加强(二)设立军机处1、原因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根本原因:加强皇权2、特点材料一: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没有定额,以六至八人为常。人数多少均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材料二: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跪承旨意后匆匆回到军机处。拟旨完毕,再赶回养心殿报雍正批准。材料三: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不得在侧。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速度很快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3、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呈下达4、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5、性质中枢秘书机构【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秦(确立)汉(巩固)隋唐(完善)元(发展)明清(顶峰)(时期)(皇权发展的程度)宋(加强)皇权发展趋势图独相三公九卿内外朝制群相三省六部二府三司无相中书一省废丞相设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奏折制度认识:

(1)防止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四、基础知识一、盛世之政──君主专制加强(三)大兴文字狱1、含义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2、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4、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知识链接——选修1】清朝的其他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地方行政沿袭明制,总督、巡抚为一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制选官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考核制度考课: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监察制度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改变。法律教化法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乡约宣讲皇帝的“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户籍制度沿袭明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基层治理里甲制到保甲制,管理严密赋役制度康熙: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雍正)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意义: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人口增长;减轻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尼布楚条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四、基础知识二、盛世之疆──疆域开拓巩固

1.东南: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清朝统一台湾1684清朝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2.东北(1)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中俄东

段边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是中国领土)3.西北及新疆(1)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2)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3)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4)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4.西藏(1)册封达赖、班禅(2)1727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1793年,《钦定西藏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4)金瓶掣签制度5.西南改土归流,强化管理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灵活多元改土归流1、背景: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2、内容: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3、影响: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一)经略边疆四、基础知识二、盛世之疆──疆域开拓巩固

(二)疆域奠定西北至巴勒喀什湖西跨葱岭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四、基础知识三、盛世之危──统治危机初显(一)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材料1: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清)汪士铎1.人口激增:人均资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材料2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3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阶级矛盾:政治腐败;贫富分化,农民起义,统治危机。四、基础知识三、盛世之危──统治危机初显(一)外患:落后世界潮流

1.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潜在威胁)材料1: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特使的代表团访华,提出贸易通商等要求。但清政府断然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错失与西方接触的良机。2.愚昧自大、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材料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条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全球通史》1.含义:2.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外部原因:

④直接原因:3.目的:4.表现:5.影响: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西方殖民者东来。统治者愚昧自大。

防止西方殖民者与沿海抗清势力结合。【知识拓展】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③思想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四口通商仅留广州,广州只能十三行。②严厉禁止民间对外贸易。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思想等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朝代表现先秦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广明泉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郑和下西洋、海禁、戚继光抗倭《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从海路发达到海陆畅通对外关系逐渐转型【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活跃。【知识深化】明清盛世与世界形势清朝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外交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工业革命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启蒙思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闭关锁国开拓海外市场,殖民扩张,海权意识如今新生蓬勃崛起的工业文明曾经辉煌逐渐落幕的农业文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4年建立全国性的政权1688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尼布楚条约》1729年设军机处1757年一口通商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1775美国独立战争1793马戛尔尼访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1840鸦片战争本课小结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康乾盛世君主专制的发展推行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疆域的奠定经略边疆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疆域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内部危机外部危机1.(2022·湖南高考·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