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_第1页
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_第2页
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_第3页
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_第4页
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作为“先进士兵”的职能履行着指导和作用。2006年,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了4.3万亿和3.6万亿元,聚集了全国5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其研发投入占全国三分之一,区内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达到8520亿元,是全国产值的9.4%。尽管国家高新区过去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必须认识到目前国家高新区出现的诸如制度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集群发展乏力等问题,并面临转型的迫切需要。结合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设计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对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一、高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国内外专门研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文献非常少,尚未形成高新区创新水平的系统理论基础体系和研究框架,在内涵、测度指标、形成机制等基础问题上尚存在许多空白,与现实结合也有待进一步深化。(一)针对开发区的创新理论研究现状1.开发区创新研究在国外,Krugman(1996)、Porter(1998)提到了区域的创新问题,MorganK.(1997)提出了学习型开发区的概念。Freeman(2001、2002)、Powell(1999)、Henderson(1989)针对性提出了企业创新、管理创新和网络创新是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克(2000)创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国内相应的研究较少。国内对开发区创新水平研究是缘自对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深入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金吾伦(2006)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深圳市《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6)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质性内容。李英武(2006)、文晓灵(2006)对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测度指标及实施重点进行了具体论述。周寄中(2002)、柳卸林(2000、2002)、陆立军(2002)、齐建国(1995)、刘琦岩(2003)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等角度阐述了开发区创新的重要性。陈光(1999)描述了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区域特点。黄鲁成(2000)概括了开发区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王稼琼(1999)研究了创新型开发区的功能和特征。赵修卫(2000)等分析了高新区创新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王缉慈(1999)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界定。冯之浚(2000)、赵修卫(2000)等就创新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王缉慈(2001)、魏江(2003)等通过产业集群的角度对开发区创新的内涵及创新模式提出了相应观点。李荣华等(2005)结合河北省提出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文先明(2006)结合湖南省实际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2.不讲成本的开发区营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开发区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集群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具有创新能力、主导产业和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地区,通过扩散效应,可带动临近地区或其它部门的共同发展(黄以柱,1991)。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自我创新的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把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王缉慈,2002)。在确认开发区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开发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不讲成本的开发区营销;“卖地”成为其经营的核心;一定区域内城市间攀比式的竞争,城市开发区趋同(李博,2006)。从制度层面,皮黔生(2003)认为只有与时俱进,进行体制创新,开发区才会不受“孤岛”命运的局限和摆布。鲍克(2002)从交易速度、综合成本、服务水平、载体提升和可持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区新体制设计的要求,并初步设计了评价指标。闫国庆等(2005)提出开发区从创建到衰亡可分为创建期、成长期、转换期、成熟期和回归期等五个阶段。可见,开发区创新的提出既是对开发区本质的深层次挖掘,也是针对开发区发展是动态成长历程,在其成长特定阶段进行的特殊制度安排。(二)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还没有较为一致的专门测度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方法,目前的测度研究大多是对开发区整体创新的某一方面功能进行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世界银行和OECD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创新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世界银行针对知识经济的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总体创新体系进行测度。OECD侧重R&D投入的各方面分析,如公共R&D投入对企业R&D投入的促进作用,R&D投入对促进生产率的增长,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评价了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其他学者结合高新区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李梦玲(1995)建立了开发区的工作指标体系。张向先(1997)对长春高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张伟(1998)建立中国高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黄宁燕(1998)提出用聚类分析法评价研究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汪涛(1999)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罗守贵(2003)构建了评估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美国著名的DMJM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史密斯博士等(1987)概括了高技术园区的特殊区位条件。布鲁诺和狄波基(1982)对投资诱因进行研究。国内,1998年国家科技部对高新区制定了有8个方面27个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国内学者顾朝林(1998)、陆玉麒(2004)等也进行了探索研究。陈宏愚(2003)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及其配置分析进行了理性思考。王义君(2002)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刘蕾(2006)对科技创新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研究。孟庆伟(2000)、韩景元(2002)等从系统的反面研究其脆弱性(或从正面研究其合理度),得出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史清琪(2000)按行业对国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国外一些学者在对几十个创新型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许多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李英武,2006)。2005年11月《上海市科教兴市指标体系》正式发布,十项核心指标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线。同期,深圳市推出了《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提出了包含22个指标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这些创新型城市的测度指标有助于对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的设计。以上分析表明,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下层面:一是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二是关于R&D投资密度和回报率的研究;三是关于知识经济测度的研究;四是创新型城市测度的研究。国内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创新模式、运行机制及扩散机理、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和科技资源配置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在内容上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不能综合反映系统状况。另外,从现存的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来看,指标大多集中在系统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等方面,在测度形式上基本都是面向结果的综合评价,尚没有反映系统内部创新流动的指标和反映系统自身演化本质的指标体系,还没有从复杂系统角度进行研究的指标体系。现行测度方法也多集中在开发区创新运行机制的探讨和系统创新竞争能力计算方面,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测度方法。(三)创新能力的分析方法张维全(2001)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技术创新进行评估;马正兵(2005)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业绩评价,郝海(2001)等从区分有效决策单元和偏序集理论等角度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在数理分析方法运用方面,张永进(2005)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能力的离散数据、投资综合评价进行分析,范德成(2006)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法研究,李晓璐(2006)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刘友金(2001)基于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域创新能力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上述评价方法组合使用并结合决策支持系统或专家系统形成许多复合型新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系统,如张会云(2003)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法分析,毕克新(2005)用模糊积分法评价技术创新等,这些对解决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复杂性系统评价问题提供了有效评价手段。二、指标体系的建立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建立起来并能反映国家高新区的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集合。为了建立一个可行的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设计原则,然后依据设计原则合理地设计创新型开发区测度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再根据这一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确定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获取方式。设计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应当相对完备。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基本反映创新型开发区发展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含括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创新投入、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因素。同时,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要求各指标之间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情况。评价指标的遴选,必须紧紧围绕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所选的指标须是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指标,且能充分反映和体现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转变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多重内涵,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质,使得指标体系对推动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有更强的针对性。指标设置采用量化指标,评价体系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考虑到有些指标很难量化或在现行统计制度下难于取得,选择指标时按比较客观和公认的准则处理,对于难取得或难量化的指标用近似可量化指标替换,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方法简便易行。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压缩。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现有的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出发,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指标体系的算法也应力求科学、简单、实用、可靠。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创新型开发区的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绝对不变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作阶段性的改变。三、设计思路、目标依据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结合国家高新区特点,确定了由创新投入、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四个领域共42个指标构成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一)要素集聚程度在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中,简单的人才总数及资本总量指标已不能反映其创新投入的水平和质量。从政府的目标来看,我国今后三十年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其间,要使我国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把握创新投入中的核心要素。从国家公布的高新区指标评价(1993、1999、2003)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变化趋势,R&D人员数、R&D经费总额已成为开发区进行创新投入的核心要素。但在这方面评价中,一个显性问题也出现了,绝对量指标必须与相对性指标结合才能更好反映问题。如无锡高新区233平方公里与那些只有10几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相比,在投入评价中除了考虑绝对数指标外,考虑单位投入量才比较公允。而在这方面,要素投入的集聚程度无疑成为创新投入考量的关键。为了保证指标更具可比性,选取“科技活动人员数”、“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中高级职称人员数”、“每万人中高级职称人员数”、“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描述人力投入状况;通过选取“科技活动支出”、“R&D费用”、“R&D费用增长率”、“R&D费用占GDP比重”、“年末资产”、“资产增长率”反映资本投入情况。(二)专业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分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两类。专业化服务的指标,选用高新区批准,为高新区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而在高新区内建立的“技术贸易市场数”、“生产力促进中心数”、“技术产品进出口公司数”、“孵化器数量”、“金融机构数”和“人才交流中心数”,从技术转移服务、金融服务、人才交流服务等角度反映专业化服务水平。选取经高新区批准,为高新区及高新区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证券机构数”、“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和“综合技术服务公司数”来反映社会化服务水平。(三)创新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激励、制度创新、综合服务,促进各类资源向促进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方向聚拢。创新型开发区创新环境,包括基础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区外环境。用“人均公用设施投入”和“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反映创新基础环境,采用人均数值就考虑到了各开发区的可比性;用“创新资金”、“创业资金”和“担保资金”三项指标考量政策环境;用“上市公司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基金总额”,反映金融环境水平;用“产品销售收入”及增长率这两项指标反映促进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用“所在城市人均收入水平”、“所在城市人均财政收入”、“所在城市科技水平”、“所在城市教育水平”和“所在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反映区外环境对高新区整体创新环境的拱卫程度和支持深度。(四)表现指标的选取创新绩效反映创新型开发区的产出,是一个综合评价,包括经济产出、科技产出、产业产出等方面。关于经济产出,我们采用GDP水平、净利润水平和实际上缴税额水平来刻画。其中GDP水平由开发区增加值和人均增加值按5比5合成,净利润水平由净利润和人均净利润按5比5合成,实际上缴税额水平实际上缴税额和人均实际上缴税额按5比5合成;选取“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数”、“‘863’、‘973’计划项目数”、“技术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毕业企业数”来表现科技产出效果;产业产出是高新区创新产出的重要内容,体现高新区特色。用产业集群数、产业集群水平等指标刻画。四、我国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分布格局我们选择53个国家高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不含宁波高新区,是因为宁波高新区为2007年1月成立,批准时间较晚,缺乏相关公开统计数据,同时与成熟的高新区相比,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测度体系指标除产业集群水平采用专家德尔菲打分法外,均采用2006年数据,数据均来自于公开的统计报表和统计资料。在指标体系设置中,原本考虑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检验检测平台数、开放实验室数等反映高新区的创新平台,但在各统计资料和网站上均无统计资料,故不得不放弃。我们依照创新指数对53个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其中北京、上海和西安分别排前三位(详见表2)。综合创新指数差距较大,排在第一名的北京与排在最后的惠州相比,差距为13.11,表明高新区创新能力极不均衡。从表2可以看出,综合创新指数排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性,分值相近的高新区往往集中在一个区域。我们通过对53个高新区的综合创新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高新区按照数值的接近程度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北京,仅一个高新区,其得分在90以上;第二类包括上海、西安、广州、武汉、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合肥、郑州、苏州、无锡、大连、沈阳、天津、厦门、长沙、青岛和长春,共19个高新区,其得分均在84-88之间;第三类包括中山、常州、济南、重庆、太原、石家庄、洛阳、襄樊、吉林、哈尔滨、株洲、佛山、威海、淄博、宝鸡、大庆、南昌、包头、保定、昆明、南宁、乌鲁木齐、潍坊、绵阳和福州,共25个高新区,其得分在832-84之间;第四类包括珠海、鞍山、桂林、杨凌、绵阳、兰州、海南和惠州,共8个高新区,其得分均在81以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区域划分,可以得到表3。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新区创新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显著。位居第一类的高新区在东部,位于第二类的19个高新区中有10个属于东部,位于第三类的高新区中,西部的比例明显比较大,表明高新区的创新水平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位于第四类的高新区,多数分布在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