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反思_第1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反思_第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反思_第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反思_第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小学四年级数学反思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1

“四那么运算”是人教版学校四班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那么运算是贯穿于学校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学校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技能的培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那么混合运算顺次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次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在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末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次的须要性,掌控混合运算顺次。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同学掌控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次,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同学经受探究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仔细审题、独立思索等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那么运算顺次的理解

通过学习同学基本能记住掌控四那么运算的基本顺次,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次计算,同学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涌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会应值得老师留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觉在许多同学的练习中涌现误会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当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次。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那么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涌现的误会现象值得老师留意订正指导。

2、许多同学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涌现误会,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同学的练习中我发觉许多同学涌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涌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运用还是表示运算法那么中的加法来运用,老师肯定要给同学将清,引导同学区分,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那么余混合算式。

3、让同学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同学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同学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同学知其所以然。使同学在经受探究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同学的作业及单元检测状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同学对运算顺次的掌控不过关,主要表达在:

①顺次出错;②抄题时抄错;③计算发生不须要的错。

结合同学涌现的问题,我要求同学在计算过程中做到“一看〔仔细看题〕、二画〔运算顺次〕、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来援助同学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同学进行3-5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同学计算技能。教同学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学校生的实际。更简单接受。如简约的“画顺次线”,即可加强形象感。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2

乘法安排律是在同学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安排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由于乘法安排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同学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同学学会什么是乘法安排律,更要让同学经受探究规律的过程,进而培育同学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技能。

上课时,我以轻松开心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识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测与分析中,你能发觉什么规律?通过观测算式,查找规律。让同学在争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并作出一种猜想:是不是全部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知同学答案,而是让同学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同学爱好深厚,这里既培育了同学的猜想技能,又培育了同学验证猜想的技能。

这堂课由详细到抽象,大多需要同学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同学很投入,好像都掌控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觉了一些问题。如:同学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示大家留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涌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着重从同学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乘法安排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对乘法安排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敏捷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安排律的规律,有部分同学就感到很犯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本中关于乘法安排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安排律的运用却敏捷而多变,同学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安排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同学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敏捷应用。

乘法安排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平均安排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安排,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正,称不上是平均安排法,同学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同学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同学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测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乘法的安排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同学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娴熟进行乘法安排律的简算了。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3

运算顺次同学以前接触过,简约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运算顺次仍旧是同学学习的一个难点。虽然拿到一个算式,你问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他都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次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这说明白看似简约的运算顺次并不象想象的那么简约,只要记住运算顺次就能计算,在识记和运用上还存在着脱节问题。

同学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许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涌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状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次,导致计算结果出错。面对同学学习中涌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索。涌现这些问题的缘由许多,比如受低班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同学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次。

第二,熟记运算顺次,达到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接着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次的熟记,为同学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同学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知同学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同学明白没有参加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加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同学说计算的运算顺次,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达到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

第五,在解答解决问题时,提倡同学列综合算式,在订正错误中让孩子理解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次和正确的书写要求,提高同学的综合技能和计算技能。虽然单元结束时同学掌控了运算顺次和脱式计算的要求,但在教学中还是走了一些弯路。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4

由于同学在二班级时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并对线段与直线有肯定的认识,虽然四班级同学的空间观念有肯定的进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以上认识,对于三线的教学我从已知的线段入手,再到射线、直线,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同学易于接受。

作为概念教学课,我着重让同学在体验中理解概念,让同学深入参加学习过程,让同学在亲身体验、经受数学的过程中渐渐建立概念。如,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让同学亲自画了,体验了,就能得出精确答案,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认识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让同学动手操作对自己原先的猜想进行了一次验证,也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理解的更加深刻。并通过实例说明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反思:虽然在三线的.区分上同学能说清晰,但对于联系,许多同学就感到模糊。基本上同学只能知道三种线都是直的,没有同学能够说出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我预设的不够。课后回想觉得,应当先画直线,然后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使直线上涌现射线,再在直线上取一个点,两点之间的那一段就是线段,同时再配以课件演示让同学直观的看到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在画直线时,许多同学不用尺画,在这方面还需再三强调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5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

例如,跟同学休戚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班级同学已经有了很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阅历与技能。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着重情感体验,让同学在自主探究、主动参加中学会数学思索,在猎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立场,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进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同学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果好?为什么?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同学在比较的过程中发觉、经受、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沟通、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着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剧烈需求,在经受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再次,关注了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技能。

课改提出:数学要表达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急?使孩子们在争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敏捷。本节课的缺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同学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究、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同学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学有价值的数学,培育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6

从教学内容来说,关于“角”,同学在二班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班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同学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依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从教学方法来说,学校四班级的同学抽象思维虽然有肯定的进展,但依旧形象详细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技能较弱,有待进一步培育。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究问题的宽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同学自己捕获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欢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同学好好探讨。假如能用多媒体渐渐演示,让同学观测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同学在主体积极参加、操作、沟通、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通过微视频,既有老师的讲解性

学习、也有针对同学的提问,增加同学思索、操作的时间,真正实现满意同学性格化学习的需求。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7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详细情境中能够依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结合现实素材,使同学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育同学的数感。让同学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育同学用数学的眼光观测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育同学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擅长观测的技能。这节课的重点是:教学读亿级的数。难点是: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读法,是在同学认识和掌控亿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同学要掌控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由于同学已娴熟掌控亿以内数的读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同学尝试验究,自己总结读法。在读法中,含有三级的数的读法,同学最难掌控的'就是每一级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不是整个数中间全部的0都只读一个0。例如:108000007这个数的中间就有许多0。在不分级的状况下,可能就会有许多同学读错。所以我们需要提倡同学们先分级、再读数,明确每一个0在每一级的哪一个位置,确定哪些0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不要盲目地乱读。我认为在读法中,老师要求同学有分级的习惯也就相当于分散了难点,分级至关重要。但有一小部分同学,经常懒分级,造成读数的错误。以后在同学练习中多加以提示。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8

课前我先让同学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同学:“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同学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同学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同学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同学有点困惑,我提示同学: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同学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由于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许多时间让同学去经受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习活动中,同学情愿自己去经受、去实践,这就是一种“体验”。但是,课堂中尽管体验过他们的推导过程,还相当一部分同学体会不到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究其缘由同学的年龄小,另外像1000000这样的数同学还没有学到,根本不会读,再者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单位太大了,同学想象不到它们的大小。比如:我们的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大约多少个教室是1平方千米?

在练习中,同学对于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特别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9

经过一周对万以上数的认识(读写法〕的教学,同学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径直阅历,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同学在前面所学的10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阅历,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为同学提供了万以内的各种形式的数,用“读一读”、和“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这两个步骤,唤醒同学对万以内数的已有认知和学习阅历,为下一步“迁移”工作做好铺垫。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又用一个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迁移”这一方法进行了实时点拨,使同学在学会新知的的同时,学习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10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精彩之处:

一、有效利用同学的思维冲突,为同学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和认知进展水平,有意地为同学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同学的生活阅历,唤醒了同学已有的知识。在同学认识了数对在实践中应用数对时,我采纳师生问答的方式,提出〔2,5〕〔5,2〕表示的位置一样吗?引起了同学的一场争辩,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育同学的探究技能的同时,使同学逐步突破难点,接着我又说出“—5”不完整的数对,导致同学无法确定位置,从而引发了同学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同学的新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同学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冲突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动,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同学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出发,让同学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同学感爱好且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入手,提出让同学帮我“找班长的位置”的问题,但我要求同学不能用嘴说,不能用手指,而是简约的写或画在答题纸上,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再通过与同学沟通、感悟等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自主发觉、探究,猎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同学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休戚相关的印象。在学习了数对之后,我又回到生活中,让他们用数对说出同学、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找同学,使数对又回到了生活中,而且练习题选取的学校四周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同学学习热忱,加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进展。

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既有同学的观测与思索,又有同学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沟通,又有同学的自主探究,还有老师的恰当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立体式交叉网,实现了教学的敏捷高效,也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进展”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同学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加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班级上册《旋转与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认识平角和周角,同学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节课主要是设计了这几个环节:复习角的知识———揭课题《旋转与角》————操作活动角————认识平角、画平角————认识周角、画周角————巩固练习。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同学进行探究性的`讨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受了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过程,在思维技能、空间观念、爱好、立场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学习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由自己去发觉、探究、讨论,由于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简单掌控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同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同学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控新知。这节课我还着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断强化同学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四周熟识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真正提高同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同学最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堂课我还设计了小组评比活动,从中吸引孩子们的留意,激发同学的信心和小组凝集力,从而激起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点:我用活动角设计了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活动的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引导,同学跟着老师的步骤活动,我没能大胆的放开手让同学独自操作,让孩子们多说说他们在旋转过程中的发觉和感受。第二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连接语不够自然,不够孩子话的语言,不能引起孩子的留意力。课堂上的口头语太多,没能表达数字语言的严谨性。要如何设计课堂的活动环节,使得整堂课活跃起来,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如何修改连接语,使得数学语言更有严谨性?不足之处还有望改进。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12

用量角器量角是测量角的这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同学掌控用量角器量角的的技能,在课堂上我分两步走:

一、充分尝试,深度争论。

在同学观测量角器的构造,明白量角器的制作原理后,我让同学认识画一个角,然后独立尝试测量。同学测量的状况五花八门,让同学展示各自测量的方法,然后争论评价,谁的方法合理?最末确认比较清晰的操作步骤,做到“两个重合”。让同学阅读书上的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组织同学看教材填空。

2、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二、多次实践体验,形成量角技能。

技能的形成需要肯定的练习。同学练习包括两个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即完整度量一个角的度数的'过程,包括量角器的摆放和对应度数的读出。

同学摆放量角器到角上时,度数简单出错。分不清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我让同学观测0刻度线用的内圈还是外圈,顺着0刻度线转着看。还有的同学度数特别不精确,当角的边画的比较短时,建议同学把角的边适当延长到与量角器的刻度有交叉的地方便于观测。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13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同学的认识

1、教材分析

关于“角”,同学在二班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班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同学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依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2、同学分析

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学校四班级的同学抽象思维虽然有肯定的进展,但依旧形象详细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技能较弱,有待进一步培育。

二、教学体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究问题的宽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同学自己捕获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欢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表达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同学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同学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依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同学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表达知识源于生活。

2、让同学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同学在二班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径直让同学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同学更精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同学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平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同学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外形,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同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精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予以同学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

〔1〕给同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同学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同学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同学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同学通过实践操作、观测、思索、归纳,经受探究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究胜利的喜悦,并在老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究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约的让同学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平角和周角的外形,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同学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仔细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着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觉同学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控,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控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同学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同学明白直线和平角的区分,周角和射线的区分,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约的考虑依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分,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同学的接受技能和理解技能等,因此部分同学在后面的练习中涌现错误。

4、教学程序涌现次序颠倒现象

在教学完平角后原来应当径直引导同学探究平角和直角的关系,而我在教学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导同学探究直角和平角以及周角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涌现颠倒。

5、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语言不太严谨,比如说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的精确表述等等。

6、评价方式太单调

对同学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7、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同学学习和回答下列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老师的激励有关。

四、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讨论教材,学习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的确如此,一天不学习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仔细的讨论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同学,结合多方面制造性的运用教材,需要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顺当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运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断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同学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奇妙的利用评价,使同学学的轻松,学的开心。

3、细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肯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同学年龄特点,结合同学认知技能等等,设计重点突出,表达同学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运用予以同学评价,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同学成资源,教学机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讨论,不断的学习参考,虽然这方面技能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学校四班级数学反思14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特别的有趣,且有意义。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约的。我个人是比较喜爱线段比例尺的。径直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