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分析_第1页
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分析_第2页
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分析_第3页
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分析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利率管制程度高、利率调整不灵活、缺乏有效的基准利率和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为此,我们必须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以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促进利率市场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利率管制

利率是货币市场中货币的价格,是反映市场资金状况、衡量金融产品收益率的重要指标,是连接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宏观调控部门与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枢纽。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率市场化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后一道堡垒,也是目前最醒目、最敏感的话题。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自主调节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多层次、能够充分体现资金供求状况和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利率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强调利率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利率市场化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1]。作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应该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利率市场化就是放松甚至解除对金融机构主要资产和负债的利率管理,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利率由市场主体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可以使利率能够起到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提高社会效益。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其他商品一样,金融商品交易也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风险差别和期限差别。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利率计划当局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这些方面进行精细的测算。3、同业拆借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2]。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应该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不是要彻底排除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和市场变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其它利率,以保证利率的稳定。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渐进式改革模式。1993年《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6年6月1日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揭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1997年6月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利率的生成机制。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放开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利率;2000年9月放开外汇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汇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1年放开全国社保基金协议存款利率;2002年中央银行选择福建等五省区的8个农村信用社和浙江温州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2003年央行宣布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2004年10月调高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再次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掀开新的一页。经过上述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二是放宽了存贷款利率管理,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五是放开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协议存款利率。(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步伐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较慢。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造成利率这一重要的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受到严重约束,利率结构扭曲。我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利率管制程度高,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银行自主性受到限制。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运行环境以管制利率为主,利率水平的决定、差别利率政策的制订等有关利率的各个方面的政策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金融市场利率主要分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和企业债券利率等五个层次,国债利率有时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这就有可能产生从银行贷款购买国债进行套利的行为,以及将银行存款转向国债购买,利率结构不合理容易引发套利行为[2]。同时,存贷款利差小和严格的利率管制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难以自主地根据企业资信状况、风险大小进行足够幅度的利率浮动,一方面抑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冲动,影响了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2、利率水平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利率调整的灵活度不够。目前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作出的,利率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利率管理出发点只是为了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保证利率政策的严格执行,而不是为了服务于货币政策,利率的制定和调整存在着严重的时滞效应。我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试错法”[3],即根据社会资金总供求状况、企业成本水平、银行利率和市场价格等经济变量先斟酌调整利率来试探政策效果,随后进行相应的微调。这一利率决策机制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信息时滞,很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二是决策时滞,制定出来的利率水平往往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也很难准确估价到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不能做到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3、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2003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一次论坛上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确定基准利率。这个基准利率确定后,才能确定利率结构、风险结构。没有基准利率的确立,利率市场化就是一句空话。”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macroeconomics/2011/0802/lw201108022220095282.html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4、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表现在:(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目前我国利率肩负双重功能,不仅有调节资金供求的功能,还有调节利益分配的功能,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各方利益权衡博弈的结果,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2)金融机构行为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成为金融市场上的真正主体,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致命的弱项,就是产品定价的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经验不足,又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4]。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金融监管的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利率市场化进程。(3)国有企业行为不规范,利率管制措施严重损害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占用着70%以上的国有银行信贷资源和上市融资绝对垄断权的国有企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已不足30%,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足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20%,却一直享受着优惠的官方利率,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而创造出7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约65%的国内生产总值、95%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和80%左右的经济增长的非国有企业不仅享受不到官方利率的好处,还在融资方面受到了种种歧视,妨碍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3]。

三如何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进入21世纪后,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带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国金融应进一步创造条件与国际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将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市场化。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物价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正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机。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逐步健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目前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是不可行的,我们应该坚持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建立包括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利率体系,逐步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一方面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5]。这种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也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2、明确利率调整目标,重构利率结构。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利率变动的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问题,只有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出发考虑利率水平变动,利率才能发挥其作为间接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作用,所以应将我国的利率调节目标转移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来。要对现行利率划分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会计制度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期限、数量、风险等因素来设置利率档次。3、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系。我们要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同时,提高货币市场上形成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将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由目前的再贷款利率转变为同业拆借利率;另外,政府应逐步实现在利率形成过程中的角色转换,把原来的一些职能逐渐转移给银行业协会,使其真正承担起自律管理组织的职能。4、打造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基础。(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2)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代写博士论文我们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建立商业银行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企业产权,建立企业融资约束机制和动力机制,强化资金风险责任,方能为市场利率机制的有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应结合中国国情,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成熟,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实现我国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1]孙晶.浅谈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1):94-97.[2]曲丹焦英宏.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途径[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1):118-119./macroeconomics/[3]张岚.利率市场化问题分析及建议[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1):77-79.[4]查尔斯.W.史密斯.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刘增学.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12-14.本文由无忧论文网论文下载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