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

语文试题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是什么?

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工具;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

我们尤当特别注意的,就是音韵为声音的舞蹈之表现,舞蹈实为动作的音韵之表现。人类在本能上具有表现其悲哀与欢乐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向。前者由言语之应用,以音韵为中心而产生音乐与诗歌;所谓“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就是这种意思。后者由文字之应用,以形式为中心而产生装饰、建筑、雕刻、绘画诸类。舞蹈是含着音乐的节奏、形式的均齐两方面的一种表现。

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及自身,增长与不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人类对此两方面比较完备,在表现方法上,积成一种历史的观念,为群体之演进,个体之经验绝不随个体而消灭的。

人类对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对付的方法:前一种在自身或自身之外,寻求相当的形式,表露自己的内在情绪,以求调和而产生艺术。后一种是在自身之内,设立一种假定,以信仰为达到满足的目的,强纳流动变化的情绪于固定的假定及信仰之中,以求安慰而产生宗教。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

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

(摘编自林风眠《艺术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B.“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指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绘画等艺术精品。

C.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对象世界。

D.艺术是用相当的形式来表现情绪冲动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劳动,没有表达情绪的需要,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人类都难以产生优秀的艺术。

B.艺术只有采用相当的形式,如音乐、形象等,才有可能实现其表达情绪、满足情绪上的调和的目标。

C.舞蹈既是一种表现动作的音韵的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的均齐的艺术,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艺术。

D.艺术构成的根本方法与宗教相反,不仅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而且有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艺术源于劳动"观点的一项是()

A.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成了文学“杭育杭育派"。

B.黄庭坚坐船经过三峡,看到船夫划桨一前一后、一来一去、一推一放、一附一仰的动作,由此悟得书法的用笔奥秘。

C.“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借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莎士比亚完成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创作出巨著《哈姆雷特》。

D.民间音乐家阿炳,因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自小经历凄苦的人生,这让他创作出象征自己人生命运的名曲《二泉映月》。

4.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采用了比较分析,试举例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山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走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威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

陈旅长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吕梁山春寒料峭的早春景色,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为全文奠定了紧张激烈的基调。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8.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中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着,无当其处。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食欲无厌;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庄王从之,赐虞子采地三百,号曰“国老”,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骫,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说苑·至公》)

【注】骫:同“委",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亡之,我存之”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吾固将图之"与“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D.“尸禄素餐,食欲无厌"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军攻打楚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西去秦国请求援助,站在秦国朝廷上哭泣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出兵救楚,吴国军队撤退回国。

B.楚昭王返国复位,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认为拯救国家危亡并不是为了虚名,接受赏赐就是炫耀自己的勇敢,于是他拒绝赏赐,退身隐居。

C.虞丘子认为自己做令尹十年,国家没有得到更好的治理,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取代自己。在他的坚决请求下,楚庄王依从了他,并赏赐他食邑。

D.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被孙叔敖抓来杀了。虞丘子入宫拜见楚庄王,称赞孙叔敖办事公正平直,请求楚庄王奖赏孙叔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

(2)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14.请从申包胥和虞丘子两人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至公”品格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南邻【注】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释】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诗人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诗人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诗人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锦里先生”园子里收获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明他家的生活不算太穷。

B.颔联写朱山人家常有客人,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在台阶上觅食。

C.颈联“四五尺"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的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白沙”“翠竹"“柴门”等意象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锦里先生住处的清幽与闲适。

16.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角巾,隐士之冠。"你认为隐士的特征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杜诗是如何表现“南邻”这位隐士的特征的。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写乐声使得“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侧面的描写,将音乐给人的感受具象化。与此相似,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客人哀怨的洞箫声能“_,”。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句子是:“__,__。"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轮红日从嶙峋的三危山高峰上升起来的时候,骆驼客指着那里说:“喏,千佛洞就在太阳的西边,鸣沙山的脚下。"我们顺着方向望去,只见三危山尽头依然是①的戈壁和沙山。骆驼客看我们焦急的样子,便打趣地说:“千佛洞是仙境,时隐时现,变化无穷,哪能一下子让人看见呢?”我们不满意他的回答,但也无奈。

骆驼带着叮当的驼铃声依然慢悠悠地在沙滩下印刻着它那莲花瓣一样的美丽图案。当骆驼转过一个沙丘时,突然,我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从一个沙丘的夹缝里,不远的峡谷中,隐隐露出一片泛绿的树梢头,犹如绿岛点缀其间,真是别有天地。大家争相指点,喜笑颜开。骆驼这时也加快了脚步小跑起来。骆驼客挥鞭吆喝,却也②_________________。它们歪歪斜斜地奔下山坡,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狂饮起来。

此时,我们却完全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陶醉了。不远处,透过白杨枝梢,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一股涌自肺腑的对伟大民族艺术敬仰爱戴之情③_________________。我们跳下骆驼,向着向往已久的民族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跑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1日,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92例猴痘确诊病例和28例疑似病例。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猴痘病例①_________________。但随着愈来愈多国家宣布开展推行小规模疫苗接种计划,就目前来看,非洲以外的“非流行国家"的猴痘病毒传播情况②_________________。那么猴痘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呢?猴痘病毒的名字来自猴子,但猴子③_________________。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物种都可能是该病毒的宿主。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相似点。比如,感染者初期会发热,随着病情的持续,皮肤会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谭文杰指出,其实这两种病毒还是有差别的,首先,从传播途径看,猴痘属于有限人传人,而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因此,猴痘在人际传播的“效率”远低于天花。其次,虽然感染后的症状类似,但猴痘的症状明显轻于天花,部分猴痘感染者全身性红斑或皮疹并不明显,呈局部或自限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七、作文(60分)

(2022秋·浙江杭州·高三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中)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是什么?

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工具;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

我们尤当特别注意的,就是音韵为声音的舞蹈之表现,舞蹈实为动作的音韵之表现。人类在本能上具有表现其悲哀与欢乐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向。前者由言语之应用,以音韵为中心而产生音乐与诗歌;所谓“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就是这种意思。后者由文字之应用,以形式为中心而产生装饰、建筑、雕刻、绘画诸类。舞蹈是含着音乐的节奏、形式的均齐两方面的一种表现。

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及自身,增长与不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人类对此两方面比较完备,在表现方法上,积成一种历史的观念,为群体之演进,个体之经验绝不随个体而消灭的。

人类对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对付的方法:前一种在自身或自身之外,寻求相当的形式,表露自己的内在情绪,以求调和而产生艺术。后一种是在自身之内,设立一种假定,以信仰为达到满足的目的,强纳流动变化的情绪于固定的假定及信仰之中,以求安慰而产生宗教。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

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

(摘编自林风眠《艺术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B.“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指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绘画等艺术精品。

C.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对象世界。

D.艺术是用相当的形式来表现情绪冲动的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劳动,没有表达情绪的需要,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人类都难以产生优秀的艺术。

B.艺术只有采用相当的形式,如音乐、形象等,才有可能实现其表达情绪、满足情绪上的调和的目标。

C.舞蹈既是一种表现动作的音韵的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的均齐的艺术,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艺术。

D.艺术构成的根本方法与宗教相反,不仅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而且有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艺术源于劳动”观点的一项是()

A.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成了文学“杭育杭育派”。

B.黄庭坚坐船经过三峡,看到船夫划桨一前一后、一来一去、一推一放、一附一仰的动作,由此悟得书法的用笔奥秘。

C.“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借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莎士比亚完成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创作出巨著《哈姆雷特》。

D.民间音乐家阿炳,因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自小经历凄苦的人生,这让他创作出象征自己人生命运的名曲《二泉映月》。

4.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采用了比较分析,试举例简要分析。

5.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1.B2.D3.C

4.①材料(一)在论证“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观点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再制造的目的、条件、结果、标准等方面不同的比较,突出了人按照为他人精神、自然界等美的规律来制造的特点。

②材料(二)在论述如何对待声音与形式等艺术的表现方法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的对待方式的比较,突出了人能把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的富于创造性的特点。

③在论述人类对付情绪的方法时,通过艺术与宗教在与自身的关系、根本方法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艺术理性与情绪平衡的特点。

5.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手、脑和语言器官在劳动中的到发展,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人在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绘画等艺术精品”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可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指在劳动中人的器官特别是人手得到高度发展,成为劳动的产物。而“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了绘画艺术精品",论述的是劳动创造了艺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不仅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而且有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错误。根据材料二“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和“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可知,“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是艺术构成的根本方法,“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是宗教的根本方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中“艺术源于劳动"揭示的是艺术和劳动的关系,即劳动中产生艺术。

A.从抬木头的劳动中孕育了“杭育杭育派”文学。

B.黄庭坚从船夫划桨中悟出书法用笔奥秘。

C.没有体现“劳动实践"。

D.阿炳在凄苦经历中创作出音乐名曲。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可知,在论证“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观点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再制造的目的、条件、结果、标准等方面不同的比较,突出了人按照为他人精神、自然界等美的规律来制造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向”可知,在论述如何对待声音与形式等艺术的表现方法时,通过人与其他动物的对待方式的比较,突出了人能把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的富于创造性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可知在论述人类对付情绪的方法时,通过艺术与宗教在与自身的关系、根本方法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艺术理性与情绪平衡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可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手、脑和语言器官在劳动中的到发展,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根据材料一“……而人却全面地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可知,人在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山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走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威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

陈旅长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吕梁山春寒料峭的早春景色,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为全文奠定了紧张激烈的基调。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8.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答案】6.B7.C

8.①情节上:补充交代了开头这支队伍火速渡河,驰援延安的原因,为读者解疑。②人物上:充分体现了陈旅长胸怀全局,目光深远,头脑清醒的特点。③主题(社会环境)上: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可让读者对小说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突出保卫延安的主题。④效果上:起到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

9.①选取典型事件。截取一支部队紧急行军和渡河动员两个场面,以小见大,具体展现延安保卫战的紧张激烈,展现革命军队不惧困难、蔑视敌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②塑造典型人物。选文以陈兴允、卫毅、张培这三位旅、团、营级指挥员为代表,通过他们的言行,以点带面,展现全体指战员坚强的政治觉悟和饱满、忘我的战斗热情、保卫延安的坚定信念。

③环境烘托。天空中敌机轰炸,地面上黄河汹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战士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结尾黄河上的几只小木船的描写,更是体现了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战斗豪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凸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错。有关卫毅的描写没有体现陈旅长对战友的关心爱护,描写陈旅长关心张培的身体并非侧面烘托,而是正面刻画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借陈旅长之口补充交代了开头这支队伍火速渡河,驰援延安的原因,为读者解疑。同时,起到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

“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借陈旅长之口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可让读者对小说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突出保卫延安的主题。

“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陈旅长胸怀全局,目光深远,头脑清醒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选取典型事件由“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陈旅长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保卫党中央!’‘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可知,小说截取一支部队紧急行军和渡河动员两个场面,以小见大,具体展现延安保卫战的紧张激烈,展现革命军队不惧困难、蔑视敌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②塑造典型人物由“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可知,选文以陈兴允、卫毅、张培这三位旅、团、营级指挥员为代表,通过他们的言行,以点带面,展现全体指战员坚强的政治觉悟和饱满、忘我的战斗热情、保卫延安的坚定信念。

③环境烘托由“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可知,天空中敌机轰炸,地面上黄河汹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战士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结尾“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对黄河上的几只小木船的描写,更是体现了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战斗豪情。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中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着,无当其处。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食欲无厌;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庄王从之,赐虞子采地三百,号曰“国老",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骫,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说苑·至公》)

【注】骫:同“委”,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亡之,我存之"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吾固将图之”与“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凡"字含义相同。

D.“尸禄素餐,食欲无厌”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军攻打楚国,楚昭王出逃,申包胥西去秦国请求援助,站在秦国朝廷上哭泣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出兵救楚,吴国军队撤退回国。

B.楚昭王返国复位,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认为拯救国家危亡并不是为了虚名,接受赏赐就是炫耀自己的勇敢,于是他拒绝赏赐,退身隐居。

C.虞丘子认为自己做令尹十年,国家没有得到更好的治理,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取代自己。在他的坚决请求下,楚庄王依从了他,并赏赐他食邑。

D.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被孙叔敖抓来杀了。虞丘子入宫拜见楚庄王,称赞孙叔敖办事公正平直,请求楚庄王奖赏孙叔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

(2)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14.请从申包胥和虞丘子两人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至公"品格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10.C11.C12.D

13.(1)您努力去做吧!我不能够帮助您。帮助您就是攻伐自己的宗庙;制止您这就是不把您当朋友。

(2)您辅佐我,我才能在中原作盟主,号令行施到极边远的地方,终于称霸诸侯。没有您将怎么办?

14.申包胥:①在朋友与国家之间,毅然选择保卫国家;②卫国成功后,谢绝昭王的封赏。

虞丘子:①认为自己已不适合做令尹,主动请辞;②族人被绳之以法,他却对孙叔敖的做法表示赞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申包胥没有接受君命,便西去拜见秦国君王说:“吴国无道,军队强大人马众多,将要征讨天下,现从楚国开始。我国君王出走,住在云梦,派我前来告急。”

“命"作“受”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

“天下"作“将征”的宾语,不能断开;“使下臣告急"为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下臣”为“使"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存,使动用法,使……存在,保存。句意:我就要保存它。/存,动词,存在。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含义不同。

B.固,本来。句意:我本来就打算考虑这件事。/固,动词,巩固。句意: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含义不同。

C.凡,凡是。句意:凡是百姓有灾祸,都要尽全力去拯救。/凡,共。句意:这座轩共遭过四次火灾。含义不同。

D.厌,满足。句意: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贪得无厌。/厌,满足。句意: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含义相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请求楚庄王奖赏孙叔敖”错误,原文是“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孰,可谓公平",没有说请求楚庄王奖赏孙叔敖。“夫子之赐也已!”意思是:楚庄王说:“这也是先生的赐予。"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勉”,努力;“止",制止;“无以……为”,不把……当作。

(2)“子",您;“长”,动词,作盟主,管理;“中国",中原;“绝域”,极边远的地方;“如何",怎么办;“霸”,称霸。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申包胥:

由原文“申包胥曰:‘……虽然,子亡之,我存之’"可知,申包胥在朋友与国家之间,毅然选择保卫国家;

由原文“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可知,卫国成功后,申包胥谢绝昭王的封赏。

虞丘子:

由原文“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虞丘子曰:‘……臣愿固辞’”可知,虞丘子认为自己已不适合做令尹,主动请辞;

由原文“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可谓公平’"可知,族人被绳之以法,他却对孙叔敖的做法表示赞赏。

参考译文:

伍子胥将要出奔吴国,向他的朋友申包胥告辞说:“三年以后,楚国不亡,我不再见您了。”申包胥说:“您努力去做吧!我不能够帮助您。帮助您就是攻伐自己的宗庙;制止您这就是不把您当朋友。尽管这样,您要灭亡楚国,我就要保存它。"于是人们都在观察楚国一存一亡的两种可能。三年后,吴军伐楚,楚昭王出逃。申包胥没有接受君命,便西去拜见秦国君王说:“吴国无道,军队强大人马众多,将要征讨天下,现从楚国开始。我国君王出走,住在云梦,派我前来告急。”秦哀公说:“好吧!我本来就打算考虑这件事。"申包胥不退朝,站在秦国朝廷上,昼夜哭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秦哀公说:“有这样的臣子,怎么能不援救呢?”于是就出兵救楚。吴军知道这个消息,就率领军队撤退回国。楚昭王返国复位,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辞谢说:“拯救国家危亡,不是为了虚名。成功了接受赏赐,这就是炫耀自己的勇敢。"推辞不受。他于是退身隐居,终身不再露面。《诗经》说:“凡是百姓有灾祸,都要尽全力去拯救。”

楚国令尹虞丘子,向楚庄王禀告说:“我听说奉公执法,能够得到荣耀;才能品德浅薄,就不要指望得到高位;不具备仁义智慧,不要追求显赫尊荣;才能在某方面不显著,就不要承担那样的职位。我做令尹十年了,国家没有更好地治理,案件争讼不停,隐士未得进升,邪恶祸乱没有受惩,久登高位,妨碍了众多贤者的进升之路,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贪得无厌,我的罪过应当受到法官的审理。我私下选中了一个国内杰出的人材,是乡下的士人名叫孙叔敖。他虽然文雅瘦弱,但十分能干。他的本性恬淡寡欲。君王举拔他并授给他国政,那么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并且能使士人百姓归附。"楚庄王说:“你辅佐我,我才能在中原作盟主,号令行施到极边远的地方,终于称霸诸侯。没有你将怎么办?”虞丘子说:“长久维护自己官位的人,是贪鄙的;不举贤进能的人,是欺骗国君;不能让出职位的人,是不正直的。有这三不能的人,就是不忠。作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为什么要把他当作忠臣呢?我坚决请求辞职。"楚庄王依从了他,并赏赐他食邑三百户,号称国老。楚庄王让孙叔敖作了令尹。不久,虞丘子家族里有人犯了法,孙叔敖抓来杀了。虞丘子很高兴,入宫拜见楚庄王说:“我推荐的孙叔敖,果真能让他操持国政。奉行国法而不结朋党,施行刑法而不枉曲,可以称得上是公正平直。”楚庄王说:“这也是先生的赐予。"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南邻【注】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释】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诗人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诗人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诗人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锦里先生"园子里收获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明他家的生活不算太穷。

B.颔联写朱山人家常有客人,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在台阶上觅食。

C.颈联“四五尺”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的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白沙"“翠竹”“柴门"等意象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出锦里先生住处的清幽与闲适。

16.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角巾,隐士之冠。”你认为隐士的特征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杜诗是如何表现“南邻"这位隐士的特征的。

【答案】15.C16.示例:我认为隐士应该过着恬淡闲适、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南邻》这首诗歌中杜甫通过院子里笑语相迎的孩子,台阶上悠然自得的鸟雀以及朱山人的居住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悠然自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物形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错误,颈联“四五尺”是说明一个客观事实,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没有任何情感附着,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深千尺”寄托着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角巾,隐士之冠"中角巾指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

隐士,即隐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隐士应该过着恬淡闲适、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而且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

《南邻》这首诗歌中“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以及朱山人拥有“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这样的居住环境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悠然自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物形象。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写乐声使得“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侧面的描写,将音乐给人的感受具象化。与此相似,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客人哀怨的洞箫声能“_,”。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天的句子是:“__,__。"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故不积跬步②.无以至千里③.师者④.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泣孤舟之嫠妇⑦.苍山负雪⑧.明烛天南⑨.以吾一日长乎尔⑩.毋吾以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跬、至、受、壑、嫠、烛、毋。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轮红日从嶙峋的三危山高峰上升起来的时候,骆驼客指着那里说:“喏,千佛洞就在太阳的西边,鸣沙山的脚下。"我们顺着方向望去,只见三危山尽头依然是①的戈壁和沙山。骆驼客看我们焦急的样子,便打趣地说:“千佛洞是仙境,时隐时现,变化无穷,哪能一下子让人看见呢?”我们不满意他的回答,但也无奈。

骆驼带着叮当的驼铃声依然慢悠悠地在沙滩下印刻着它那莲花瓣一样的美丽图案。当骆驼转过一个沙丘时,突然,我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从一个沙丘的夹缝里,不远的峡谷中,隐隐露出一片泛绿的树梢头,犹如绿岛点缀其间,真是别有天地。大家争相指点,喜笑颜开。骆驼这时也加快了脚步小跑起来。骆驼客挥鞭吆喝,却也②_________________。它们歪歪斜斜地奔下山坡,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狂饮起来。

此时,我们却完全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陶醉了。不远处,透过白杨枝梢,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蜂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画面,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翠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一股涌自肺腑的对伟大民族艺术敬仰爱戴之情③_________________。我们跳下骆驼,向着向往已久的民族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跑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谁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