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1。1引用原则:JGJ/T2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1.2合用范畴:合用于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不合用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别或内部存在缺点的混凝土构造或构件的检测。1.3回弹仪率定:率定实验宜在室温5℃—3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时,取持续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0。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符合80±2的规定.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在1。4收集资料: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名称;b.构造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c。水泥品种、标号、安定性、厂名;砂、碎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d。施工时材料计量状况,模板、浇筑、养护状况及成型日期等;e。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统计;f。检测因素.1。5抽样办法检测构造或构件混凝土强度可采用下列两种方式,其合用范畴及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个检测:合用于单独的构造或构件的检测;2、批量检测:合用于在相似的生产工艺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等级相似,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类构件。随机抽取含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构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个。当检查批构件数量不不大于30个时,抽检构件数量可适宜调节。1。6测区数量:每一构造或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当受检构件数量不不大于30个且不需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某一方向尺寸不大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宜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1。7测区布置:a。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测区离构件边沿的距离不适宜不不大于0。5m,且不适宜不大于b.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在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规定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在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表面或底面;c。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种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受力部位及单薄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d.测区的面积不适宜不不大于0。e.检测面应为原状混凝土表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去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f。对于弹击时会产生颤动的薄壁、小型构件应进行固定。g。构造或构件的测区布置应有方案,各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必要时应在统计纸上描述测区布置示意图和外观质量状况。1.8回弹值测量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构造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缓慢施压,精确读数,快速复位。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估读至1.测点宜在测区范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普通不不大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沿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普通不不大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1.9碳化深度值测量: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选择不少于构件的30%测区数在有代表性的位置上测量碳化深度值,取其平均值为该构件每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不不大于2。0mm时,应在每一测区测量碳化深度值。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适宜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不不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立刻用浓度为1%—2%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沿处,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测量不应不大于3次,每次读数精确至0.25mm,取其平均值,精确至0。5mm。1。10回弹值的计算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Rm--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i——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式中:—-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修正值,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式中:、—-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当检测时仪器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先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1.11混凝土强度的计算构造或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根据求得的平均回弹值Rm和平均碳化深度值dm,按统一测强曲线换算表得出,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构造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计算强度原则差.平均值及原则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fcuc-—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n—-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种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Sfccu——构造或构件测区构件混凝土强度原则差(MPa),精确至0。01MPa。1。12计算构造或构件混凝上强度推定值:当该构造或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时:式中:—-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当该构造或构件的测区强度值中出现不大于10。0MPa时:<10.0MPa当构造或构件的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或当按批量检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对于按批量检测的构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原则差出现下列状况之一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a。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不大于25MPa时Sfccu>4。5MPab。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不不大于25MPa时Sfccu〉5。5MPa二超声回弹综正当检测混凝土强度2。1引用原则:CECS02:《超声回弹综正当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2。2合用范畴:超声回弹综正当合用于以中型回弹仪,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综合检测,并推断混凝土构造中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不合用于遭受冻害、化学侵蚀、水灾以及高温等已造成表面疏松、剥落的混凝土。2.3回弹仪率定:率定实验宜在室温5℃—35℃的条件下进行,率定时,钢砧应稳固地平放在刚度大的混凝土实体上,回弹仪向下弹击时,取持续弹击三次的稳定回弹值进行平均,弹击杆分四次旋转,每次旋转约900。弹击杆每旋转一次的率定平均值均符合80±2的规定。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在2。4收集资料: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名称;b。构造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c。水泥品种、标号、安定性、厂名;砂、碎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掺合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d。施工时材料计量状况,模板、浇筑、养护状况及成型日期等;e。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统计;f。检测因素。2。5检测数量:按单个构件检测时,每一构造或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同批构件检测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不得少于10件;对某一方向尺寸不大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不大于0。3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宜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2。6测区布置:a.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在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方向的侧面;b。测区宜选在构件的两个对称可测面上,也可选在一种可测面上;c。相邻两测区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d。测区应避开钢筋密集区和预埋件;e.测区尺寸宜为200mm×200mm,采用平测时为400mm×400mm;f.检测面应为应清洁、平整、干燥,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去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碎屑;g.各测区应编号,并统计测区位置和外观质量状况;h.对构造或构件的每一测区,应先回弹测试,后超声测试。2。7回弹值测量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构造或构件的混凝土检测面,测区应选在使回弹仪处在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当不能满足这一规定时,方可选在使回弹仪处在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表面或底面;缓慢施压,精确读数,快速复位。测量回弹值应在构件测区内超声波的发射和接受面各弹8点,超声波单面平测时,可在超声波的发射和接受测点之间弹16点,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估读至1.测点宜在测区范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间距普通不不大于30mm,测点距构件边沿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普通不不大于52。8超声测试:超声测点应布置在回弹测试的同一测区内,每一测区布置3个测点,优先采用对测或角测,当被测构件不含有对测或角测条件时,可采用单面平测。超声测试时,换能器辐射面应通过耦合剂与混凝土测试面耦合良好.测试的声时值应精确至0。1,超声测距测量精确至1。0mm,且测量误差不应超出±1%,声速计算应精确至0.01km2。9回弹值计算: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R——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i—-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式中:——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修正值,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式中:、—-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当检测时仪器为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为非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先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然后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3。10声速值计算:当在混凝土浇筑方向的侧面对测时,测区混凝土中声速代表值根据该测区中3个测点的混凝土中声速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v-测区砼中声速代表值声速值(km/s);li—第i个测点的超声测距(mm);ti—第i个测点的声时读数(μs);t0-声时初读值。当在混凝土浇灌的顶面与底面测试时,测区声速代表值应按下列公式修正式中:为测区修正后的声速值(km/s);为测区不同浇灌面的声速值修正系数,当在混凝土浇灌顶面及底面测试时取1。034,当在混凝土浇灌侧面时取1.2。11混凝土强度的计算由各测区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计算得出构造或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计算强度原则差。平均值及原则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fcuc-—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n—-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种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Sfccu—-构造或构件测区构件混凝土强度原则差(MPa),精确至0。01MPa。2。12计算构造或构件混凝上强度推定值:当该构造或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时:式中:—-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当该构造或构件的测区强度值中出现不大于10。0MPa时:<10.0MPa当构造或构件的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或当按批量检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对于按批量检测的构件,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原则差出现下列状况之一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a.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不大于25MPa时Sfccu〉4。5MPab.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25MPa-50MPa时Sfccu〉5。5MPac。当该批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50MPa时Sfccu〉6。5MPa三预制构件构造性能实验3.1引用原则:GB/T50204—()《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录C)3。2实验准备1构件应在0°2蒸汽养护后的攀登应在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实验。3构件在实验前应量测其实际尺寸,并认真检查构件的表面,全部的缺点和裂缝应在构件上标出。3。3支承方式1板、梁和桁架等普通简支构件,实验时应一端采用铰支承,另一端采用滚动支承。铰支承可采用角钢、半圆型钢或焊于钢板上的圆钢构成,滚支支承可采用圆钢。2构件与支承面应紧密接触;钢垫板与构件、钢垫板与支墩间,宜铺砂浆垫平。;3构件支承的中心线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3.4荷载布置1构件的实验荷载布置应符合原则图或设计规定。2当实验荷载的布置不能完全与原则图或设计的规定相符时,应按荷载效应等效的原则换算,即使构件实验的内力图形与设计的内力图形相似,并使控制截面上的内力值相等,但应考虑荷载布置变化后对构件其它部位的不利影响。3。5加载办法加载办法应根据原则图或设计的加载规定、构件类型及设备条件等进行选择。当按不同形式荷载组合进行实验(涉及均布荷载、集中荷载、水平荷载、垂直荷载等)时,多个荷载应按比例增加。1荷重块加载荷重块加载合用于均布加载实验。荷重块应按区格成垛堆放,垛与垛之间间隙不适宜不大于50mm2千斤顶加载千斤顶加载合用于集中加载实验.千斤顶加载时,可采用分派梁系统实现多点集中加载.千斤顶的加载值宜采用荷载传感器量测,也可采用油压表量测.3梁或桁架可采用水平对顶加载办法,此时构件应垫平且不应妨碍构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梁也可采用竖直对顶的加载办法。4当屋架仅作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检查时,可将两榀屋架并列,安放屋面板后进行加载实验。3。6荷载分级和持续时间1荷载分级构件应分级加荷.当荷载不大于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查值时,每级荷载不适宜不不大于该荷载值的20%;当荷载不不大于该荷载值时,每级荷载取该荷载值的10%;当荷载靠近抗裂荷载检查值时,每级荷载不适宜不不大于该荷载值的5%;当荷载靠近承载力荷载检查值时,每级荷载不适宜不不大于承载力检查荷载设计值的5%。对仅作挠度、抗裂或裂缝宽度检查的构件应分级卸荷。作用在构件上的实验设备重量及构件自重应作为第一次加载的一部分。构件在实验前,宜进行预压,以检查实验装置的工作与否正常,同时应避免构件因预压而产生裂缝。2荷载的持续时间每级加载完毕后,宜持荷10~15分钟,在正常使用短期荷载检查值作用下,宜持荷30分钟.在每级持荷时间内,认真观察裂缝出现和开展状况,以及钢筋有无滑移等;在持续时间结束时,观察并统计各项读数。3.7承载力测定对构件进行承载力检查时,应加载至构件出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查标志.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查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承载力检查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检查标志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承载力检查荷载实测值。当受压构件采用实验机或千斤顶加载时,承载力检查荷载实测值应取构件直至破坏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达成的最大荷载值.3。8挠度测定构件挠度可用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水平仪等进行观察,其量测精度应符合有关原则的规定。靠近破坏阶段的挠度,可用水平仪或拉线、钢尺等测量。实验时,应量测构件跨中位移和支座沉陷。对宽度较大的构件,应在每一量测截面的两边或两肋布置测点,并取其量测成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位移。当实验荷载竖直向下作用时,对水平放置的试件,在各级荷载下的跨中短期挠度实测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全部实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外加实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挠度实测值(mm);—-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产生的跨中挠度实测值(mm);—-外加实验荷载作用下构件跨中的位移实测值(mm);—外加实验荷载作用下构件左右端支座沉陷位移的实测值(mm);-—构件自重和加荷设备重产生的跨中弯矩值(KN·m);-—从外加实验荷载开始至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荷载为止的外加荷载产生的跨中弯矩值(KN·m);--从外加实验荷载开始至构件出现裂缝的前一级荷载为止的外加荷载产生的跨中挠度实测值(mm),3.9当采用等效集中力加载模拟均布荷载进行实验时,挠度实测值应乘以修正系数.当采用三分点加载时可取为0.98;当采用其它形式集中力加载时,应经计算拟定。3。10实验中裂缝的观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察裂缝出现可采用放大镜。若实验中未能及时观察到正截面裂缝的出现,可取荷载-—挠度曲线上的转折点(曲线第一弯转段两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荷载值作为构件的开裂荷载实测值;2构件抗裂检查中,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其开裂荷载实测值。3裂缝宽度可采用精度为0。05mm的刻度放大镜、读数显微镜等仪器进行观察;4对正截面裂缝,应量测受拉主筋处的最大裂缝宽度,对斜截面裂缝,应量测腹部斜裂缝的最大裂缝宽度.当拟定受弯构件受拉主筋处的裂缝宽度时,应在构件侧面量测。四.钻芯法检测混土抗压强度4.1引用原则CECS03:《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GB/T50081-《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办法》4.2合用范畴本指导书合用于钻芯办法检测构造中强度不不不大于80MPa的普通混凝土的强度.4。3芯样尺寸抗压实验的芯样试件宜使用原则芯样,其公称直径不适宜不大于骨料最大粒径的3倍,也可采用小直径芯样试件,但其公称直径不应不大于70mm,且4。4芯样的数量拟定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有效芯样试件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对于较小构件,有效芯样试件的数量不得少于2个;拟定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原则芯样试件的最小样本量不适宜少于15个;小直径芯样试件的最小样本量应适宜增加。4.5资料收集采用钻芯法检测构造混凝土强度前,应含有下列资料:a。工程名称、部位及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名称;b.构造或构件种类、外形尺寸及数量;c。成型日期、原材料和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实验报告;d.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e.有关的设计图和施工资料等;f.检测的因素4.6钻芯部位:a.构造或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b.混凝土强度质量含有代表性的部位;c.便于钻芯机安放和操作的部位;d。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并尽量避开其它钢筋;4。7钻取芯样:a.钻芯机就位并安放平稳后,将钻芯机固定;b.钻芯前应检查钻芯机与否正常,安装与否牢固,搭设平台与否牢固;c。钻芯时用于冷却钻头和排除混凝土料屑的冷却水流量宜为3—5L/min;d.钻取芯样时应控制进钻的速度;e.从钻孔中取出的芯样在稍微晾干后,应标上清晰标记。若所取芯样的高度及质量不能满足规定时,应重新钻取芯样;f。工作完毕后,应及时对钻芯设备进行维护保养.4。7芯样的加工:a。芯样抗压试件的高度和直径之比宜为1。00;b。芯样试件内不应含有钢筋.如不能满足此项规定,每个试件内最多只允许含有二根直径不大于10mm的钢筋,且钢筋应与芯样轴线基本垂直并不得露出端面;c.锯切后的芯样应满足平整度和垂直度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时,应对端面进行加工,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等材料补平。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补平厚度不适宜不不大于5mm,硫磺胶泥(硫磺)补平厚度不适宜不不大于1。5mm,补平层应与芯样结合牢固,以使受压时补平层与芯样的结合面不提前破坏。4.8芯样尺寸测量:平均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芯样中部,在互相垂直的两个位置上取其二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5mm;芯样高度用钢板尺进行测量,精确至1mm;垂直度用游标量角器测量,两个端面与母线的夹角,精确至0.1°;平整度用钢板尺和塞尺测量芯样端面的缝隙.芯样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超出下列数值时,不得用作抗压强度实验:①芯样试件的实际高径比不大于规定高径比的0。95或不不大于1。05;②沿芯样高度任始终径与平均直径相差达2mm以上时;③芯样端面的不平整度在100mm长度内超出0。1mm时;④芯样端面与轴线的不垂直度超出1度时;⑤芯样有裂缝或有其它较大缺点时。4。9芯样的抗压强度实验芯样试件应以自然干燥状态进行抗压实验;当构造工作条件比较潮湿,需要拟定潮湿状态下混凝土强度时,芯样试件宜在20±5℃芯样的抗压强度实验的操作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实验办法进行.4。10芯样混凝土强度的计算芯样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FC/A式中:——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MPa),精确至0.1MPa;FC——芯样试件抗压实验测得的最大压力(N);A——芯样试件的抗压截面面积(mm2);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按有效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中的最小值拟定.五.混凝土构造后锚固承载力实验5。1引用原则JGJ145—《混凝土构造后锚固技术规程》5。2基本规定:混凝土构造后锚固工程质量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检查;锚栓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查可分为非破坏性检查和破坏性检查。对于普通构造及非构造构件,可采用非破坏性检查,对于重要构造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构造构件,应采用破坏性检查.5.3抽样数量:锚固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查可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取样,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似部位的锚栓构成一种检查批,抽取数量按每批锚栓总数的1‰计算,且不少于3根。5.4检查设备:加荷设备应能按规定的速度加荷,测力系统整机误差不应超出全量程的±2﹪。加荷设备应能确保所施加的拉伸荷载始终与锚栓的轴线一致,位移测量统计仪宜能持续统计,当不能持续统计荷载位移曲线时,可分阶段统计,在达成荷载峰值前,统计点应在10点以上,位移测量误差不应超出0。02mm位移仪确保能够测量出锚栓相对于基材表面和垂直位移,直至锚固破坏。5。5检查办法:加荷设备支撑环内径D0应满足下列规定:化学植筋D0≥max(12d,250mm),膨胀型锚栓和扩孔锚栓D0≥4hef.锚栓拉拔检查可选用下列两种加荷制度:1持续加载,以匀速加载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总加荷时间2~3min。2分级加载,以预计极限荷载的10%为一级,逐级加荷,每级荷载保持1~2min,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非破坏性检查,荷载检查值应取及计算之较小值。为非钢材破坏承载力原则值.5.6检查成果评定非破坏性检查荷载下,以混凝土基材无裂缝、锚栓或植筋无滑移等宏观残损现象,且2min持荷期间荷载减少不不不大于5%时为合格。当非破坏性检查为不合格时,应另抽不少于3个锚栓做破坏检查判断.对于破坏性检查,该批锚栓的极限抗拔力满足下列规定为合格:(G。5。2-1)(G。5。2—2)式中——锚栓拉力设计值;--锚栓极限抗拔力实测平均值;——锚栓极限抗拔力实测最小值;—-锚栓极限抗拔力原则值,根据破坏类型的不同,分别按JGJ145-《混凝土构造后锚固技术规程》6。1节有关规定计算;-—锚固承载力检查系数允许值,近似取=1.1,按JGJ145-《混凝土构造后锚固技术规程》表4。2.6取用。六.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6。1引用原则:JGJ/T136—《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6.2合用范畴:合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砌体工程中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并作为推定抗压强度的根据。不合用于遭受高温、冻害、化学侵蚀、火灾等表面损伤的砂浆检测,以及冻结法施工的砂浆在强度回升期阶段的检测。6。3检测仪器:6。3。1贯入法检测使用的仪器应涉及贯入式砂浆强度检测仪,贯入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规定:贯入力应为800±8N;工作行程应为20±0.10mm。贯入深度测量表应满足下列技术规定:最大量程应为20±0。02mm;分度值应为0。01mm。6.3。2测钉长度应为40±0。10mm,直径应为3。5mm,尖端锥度应为45°。测钉量规的量规槽长度应为39.5+6.3。3贯入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应为—4~6。4基本规定6。4.a。自然养护;b。龄期为28d或28d以上;c。自然风干状态;d.强度为0。4~16。0MPa。6。4.a。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委托单位名称;b.工程名称、构造类型、有关图纸;c。原材料实验资料、砂浆品种、设计强度等级和配合比;d.砌筑日期、施工及养护状况;e。检测因素。6。5测点布置:6。5。1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时,应以面积不不不大于25m6。5.2按批抽样检测时,应取龄期相近的同楼层、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砌筑砂浆且不不不大于250m36。5。3被检测灰缝应饱满,其厚度不应不大于7mm6.5。4多孔砖砌体和空斗墙砌体的水平灰缝深度应不不大于30mm6。5。56.5。6每一构件应测试16点。测点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水平灰缝上,相邻测点水平问距不适宜不大于240mm6。6贯入检测6。6。1a。将测钉插入贯入杆的测钉座中,测钉尖端朝外,固定好测钉:b.用摇柄旋紧螺母,直至挂钩挂上为止,然后将螺母退至贯入杆顶端;c。将贯入仪扁头对准灰缝中间,并垂直贴在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面,握住贯入仪把手,扳动扳机,将测钉贯入被测砂浆中.6.6.26.6.36。6。4a。将测钉拔出,用吹风器将测孔中的粉尘吹干净;b。将贯入深度测量表扁头对准灰缝,同时将测头插入测孔中,并保持测量表垂直于被测砌体灰缝砂浆的表面,从表盘中直接读取测量表显示值d’i贯入深度应按下式计算:di=20.00-d’i式中: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至0.01mm;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值,精确至0.01mm.e。直接读数不方便时,可用锁紧螺钉锁定测头,然后取下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6。6。5di=d0i—d’i(4。3。5)式中:d——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值,精确至0。01mm;d0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的不平整度读数,精确至0。01mm;d′i--第i个测点贯入深度测量表读数,精确至0。01mm6.7.砂浆抗压强度计算6.7。16。7。2根据计算所得的构件贯入深度平均值mdj,可按不同的砂浆品种查表得其砂浆抗压强度换算值fc2,j6。7。36。7.41当按单个构件检测时,该构件的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6。7。5七.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检测7。1引用原则:GB50204—()《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T152—《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7。2合用范畴:本作业指导书合用于混凝土构造及构件中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7。3普通规定:a.本检测办法不合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检测。b。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拟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宜的检测面。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c.对于含有饰面层的构造及构件,应去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d。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应为0.1mm.7。4仪器性能规定a。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下列简称钢筋探测仪)检测前应采用校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l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b。钢筋探测仪正常状况下,钢筋探测仪校准使用期可为一年.发生下列状况之一时,应对钢筋探测仪和雷达仪进行校准:1新仪器启用前;2检测数据异常,无法进行调节;3通过维修或更换重要零配件.7.5钢筋探测仪检测技术:a。检测前,应对钢筋探测仪进行预热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在检测过程中,应核查钢筋探测仪的零点状态.b.进行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理解钢筋布置状况.检测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钢筋间距应满足钢筋探测仪的检测规定.探头在检测面上移动,直到钢筋探测仪保护层厚度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应重叠,在对应位置作好标记.按上述环节将相邻的其它钢筋位置逐个标出.c。钢筋位置拟定后,应按下列办法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首先应设定钢筋探测仪量程范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的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应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当同一处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劳动报酬结构调整-合同附件
- 2024年中国与某国技术服务互换合同
- 体育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2017-2022年中国防盗报警系统市场现状分析报告(目录)
- 2024年劳保产品供需合同
- 车顶行李架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农用耕作机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2024年个人二手车交易标准合同
- 外卖餐厅服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2024年地毯分销购销合同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160题)
- 2024年大学试题(财经商贸)-统计预测与决策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课件初训修订版
-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1课 开启物联网之门 教学设计
- 2024220kV 预制舱式模块化海上风电升压站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一平台在线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9 作息有规律 教学课件
- 2024新人教版道法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过好校园生活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4年深圳技能大赛-鸿蒙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职业技能竞赛初赛理论知识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习报告个人小结
-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