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因素_第1页
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因素_第2页
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因素_第3页
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因素_第4页
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与制约因素

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世界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所有国家的科学、工业和政府都必须意识到,向全球温室排放的气体是引起世界转型的主要原因。为了寻求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气候变暖过程,1992年6月,国际社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又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41个发达国家(附件1国家)承担控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定义务,即:每个国家在2008~2012年内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1990年水平平均减少5.2%。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最小化,《京都议定书》允许附件I国家运用下列3种“灵活”机制来帮助完成它们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这3种“灵活”机制即:国际排污权交易(ET)——允许附件I国家之间进行排放许可(称作排放限额单位,AAUs)交易;联合履约(JI)——允许附件I国家之间互相购买因实施项目而获得的排放补偿信用(称作减排单位,ERUs);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附件I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项目并获得排放补偿信用(称作已认证的减排,CERs)。可以说,以上3种“灵活”机制是国际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1的法律基础和理论框架。森林碳汇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演进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发展联系紧密,两者的发展虽不同步,但是,森林碳汇市场通常具有与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相似的特征,并受其影响。因此,首先对温室气体的形成及其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概括。1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现状1.1排放交易市场的形成《京都议定书》规定了附件I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限额,对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在没有更加经济有效的能源和技术代替温室气体的主要制造者——化石燃料的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可能使受到减排限制的国家能源利用受限,减排成本高,造成经济增长潜力衰退。因此,为帮助这些国家降低减排成本,《京都议定书》允许采取上述3种“灵活”机制,建立国际减排交易体系。即那些具有较低减排边际成本的国家可以把多余的减排量和减排边际成本更高的国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直到各国的边际减排成本相等。这样,附件I国家一方面可以在国内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既定配额下从国外购买排放权,于是排放权逐渐被“商品化”了。一旦这种排放权被分配给承担减排责任的企业,企业为寻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就要在上述2种方法中进行选择。如果各国都愿意遵守公约的精神及批准《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排放权就成为稀缺物品,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市场供求将赋予它一定的价格并进行交易。1.2两种市场机制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在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和排放许可证交易2种市场机制。碳排放许可证交易机制要求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拥有与其排放水平等量的排放许可证,企业任何多余的排放许可证都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机制往往是企业自发进行的并且先于排放许可证市场开展的市场体系。从项目中获得的碳信用必须满足不同的许可证市场的特定要求,才能与相适应的排放许可证充分交换并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本来,这2种市场机制虽具有明显差别,却是联系相当紧密的机制。但是,直至现在,两者仍然是基本割裂的市场,没有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1.3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主要特征1.3.1市场规模急剧膨胀Natsource和世界银行在其最新的报告中指出:温室气体交易活动迅猛增加。据Natsource估计,1996~2001年5年间的交易量为5500万t,2001~2002年6月交易量达到4000万t。到2003年,截至11月份交易量就达到7000万tCO2当量。其中,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数量占其总数的95%以上。1.3.2私人公司踊跃参与因京都协定强制实施期限越来越近以及各国“限额和交易”体系的开展,私人公司受到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由世界著名大公司组成的全球气候联盟是一个反对《京都议定书》的强大工业集团。但从1997年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退出全球气候联盟起,杜邦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相继退出。这些公司转而自愿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做出承诺,且其指标大大超过《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如杜邦公司计划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降低65%,BP和壳牌公司则在公司内部建立了碳交易体系。1.3.3发展中国家正成为主要的卖方市场在1996~2000年期间,大部分碳交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但是,最近几年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减排量的合同交易份额已经由2001年的38%上升到2002年的60%,在2003年前3个季度达到91%。1.3.4各种市场创新体系相继出现除了以项目为基础的温室气体交易市场外,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市场体系,其中主要是建立在“限额与交易(capandtrade)”基础上的地区性、国家或地方性减排单位交易体系以及最近出现的京都减排单位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整个温室气体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1.3.4.1减排单位交易体系的创建2001年和2002年,丹麦和英国分别引入国家减排单位的交易体系;2003年1月,日本环境省宣布正式开展碳交易活动,并将于2005年左右创建一个碳交易市场;澳大利亚、挪威等也声称,将实施国家排放交易计划,允许公司和企业在其权限内共同实现京都承诺。2003年7月,欧盟委员会计划在欧盟内部建立一个排放交易体系,它将基于欧盟的京都承诺对欧盟内部的企业和公司设定排放限额,并将于2005年正式实施;另外,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出现了地方性交易体系,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计划。1.3.4.2京都减排单位市场的壮大1996~2000年,碳市场完全由已核实的减排单位(VERs)的现货合同、期货合同和选择权合同组成。2001~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标准碳基金(PCF)首次达成京都减排单位的交易合同,随着京都议定书进入强制实施的可能性增加和期限临近,京都减排单位的前期合同(forwardcontracts)市场逐渐形成,其交易由2000年以前的几乎为零快速增加到2003年的93%。VERs的市场开始萎缩,但并没有消失。2森林碳汇市场基于森林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吸储CO2等温室气体方面的重要作用,森林的碳汇服务功能作为CO2减排的主要替代渠道,它所产生的碳信用通过某种方式可以自由转换成在市场上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帮助附件I国家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森林碳汇的交易市场。确切地说,对森林碳汇市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个由供求均衡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它只是一个松散的以林业项目(如造林、再造林、森林保护等)投资为基础,并获取由此产生的碳信用的交易集合。森林碳汇市场是温室气体排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际气候变化政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正是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及国际间相继展开的谈判和协定促进了森林碳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将发展迄今的市场划分为3个阶段:即《公约》签订前阶段、《京都议定书》前阶段和《京都议定书》后阶段。2.1林业碳汇项目这一阶段主要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之前发生的森林碳汇“交易”。它们主要是一些公司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主动资助和开展的林业碳汇项目,如造林、再造林或森林保护项目,并通过这些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显示公司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补偿。世界上最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是美国应用能源服务公司(AES),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扶贫组织(CARE)的帮助下,在危地马拉投资200万美元建设了一个农用林业项目,以弥补其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家火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计划在10年的执行期内在18.6万hm2林地上植树5100万株,实现吸收1600万tCO2的目标。随后该公司又投资500万美元在南美洲实施了2个与林业相关的项目。这一时期交易的主要特征是,交易既没有法律强制和约束,也不是出于获利目的,项目的投资方所要求生产的碳信用也是象征性的,无需第三方进行核实,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市场交易”。2.2林地碳汇项目这一阶段主要是指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之后,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之前的时期。《公约》中,附件I国家自愿(非强制)承诺在2000年前将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并原则上同意国家之间可以共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或采取促进吸收大气中CO2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早期的联合履约(JI)*概念。虽然公约并没有正式批准JI的一系列信用安排,但公约对JI的潜在承诺为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由于森林碳汇生产碳信用的成本——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远远低于能源替代或技术改造等降低碳排放的成本,一些企业按照《公约》规定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森林碳汇来抵消其减排义务,以寻求成本有效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森林碳汇项目发展较快。开展森林碳汇项目较为著名的是荷兰电力委员会(SEP)在1992年创建的森林CO2吸收基金(Face,ForestsAbsorbingCarbon-dioxideEmissions),Face在世界各地建立林业碳汇项目的总预算金额为1.8亿美元。其首项投资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热带雨林的恢复项目,随后又在厄瓜多尔、捷克、荷兰和乌干达等开展了4项林业碳汇项目,以抵消其所属电厂的碳排放量。另外,还有不同国家和组织分别在马来西亚实施的RIL项目,哥斯达黎加的CARFIX项目以及RioBravo保护管理区的碳汇试点项目。但是,1995年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1次缔约方大会(COP1)上联合履约行动(AIJ)方案不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碳信用转移,无形中对私人部门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起了阻碍作用。因此,1995~1996年林业碳汇项目投资大大下降,仅新创建了3项林业碳汇项目。这时期的森林碳汇市场具有3个主要特征:(1)企业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为1实现成本有效性,有意识地利用森林碳汇达到减排义务;(2)对项目产生的碳信用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核实和认证,但核实和认证标准并不明确和统一;(3)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市场本身蕴藏着极大风险。2.3森林碳汇交易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京都议定书》签订后,至2003年12月COP9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相关规则明晰之前。由于技术上对森林碳汇项目产生的碳信用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衡量信用量的标准如何确定,因土地使用的改变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碳泄漏如何衡量,项目周期内土地权属的流转对碳信用量的影响等,在关于《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谈判中,国际社会对碳汇项目是否纳入有效的减排活动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致使森林碳汇项目的投资与其它部门的减排活动(如清洁能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项目等)投资相比更加不积极。但该时期出现的交易呈现出新的特征。一些政府或企业意识到森林碳汇市场可能蕴藏的巨大商机,希望通过开展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护等碳汇项目预先获取已由第三方核实的减排(VERs)信用,然后转换成京都减排单位,出售并赚取利润。如2002年初,2家挪威林业公司向东非的坦桑尼亚、乌干达及马拉维租用了约5000hm2的政府保留林地,种植桉树及松树等速生树种,其目的是希望一旦碳交易成为可行,它就可将造林储存的碳折算成减排的碳当量出售并赚取利润。另外,一些市场创新体系——如建立在“限额和交易”基础上的地区性、国家或地方性减排单位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这些市场试图与未来的京都减排单位交易市场进行接轨的努力,使森林碳汇产生的碳信用在京都框架下进入这些市场进行交易成为可能,这将有力地促进以项目为基础的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然而,CDM政策和森林碳汇相关规则的高度不确定性仍然是影响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的关键。因此,较大的森林碳汇交易主要发生在风险较小的发达国家之间,如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林业局和日本电力公司间的造林碳汇项目,投资总额约为8200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在开展森林碳汇项目方面进行的创新非常令人注目。哥斯达黎加的基本做法是,在国内依靠公共财政建设林业碳汇项目,统计这些项目的额外的碳吸收量,并将这些碳汇出售给国外寻求碳信用的企业。哥斯达黎加实现碳汇商品化的关键是出售“经认证的碳补偿”(CTOs,CertifiedTradableOffsets)。这些不同于以往交易的创新包括:(1)项目由碳信用的供给者,而不是购买者发起;(2)项目通过出售CTOs吸引资金;(3)利用独立的认证和保险保证履约。可见,哥斯达黎加的做法不仅有明确的商品,而且以市场为中介连接买方和卖方,买方无须参与碳信用的生产过程。但迄今为止,因为这些项目立足于森林保护,不符合CDM的造林和再造林要求,所以还没有吸引到任何买者。3森林碳汇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和随后的相关协议,在第一承诺期内附件I国家可利用的CDM碳汇数量为6.8亿tCO2,这一数字由于美国退出京都协定可能锐减1/3以上,假设平均每公顷森林可固定300tCO2,则从现在到承诺期止至少需要建造150万hm2森林。由此可见,林业碳汇项目的市场规模相当可观。但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进程相当曲折。一般来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的因素阻碍了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3.1碳汇项目未取得预期由于国际气候变化政策仍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相关市场制度和规则很不完善,因此,市场交易双方都要承担巨大风险。第一,迄今为止,森林碳汇市场主要是以项目投资获取碳信用的交易集合,而各种交易体系是否愿意将碳汇项目获取的碳信用纳入交易还是未知数;第二,森林碳汇买方的兴趣主要在于将来是否可以把碳信用转换为所在国政府颁发的排放许可证或碳税抵消,但政府并没有对此做出承诺,或对森林碳汇的计量监测等的标准和方法做出明确指南,往往是卖方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确定,或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以满足潜在的买者,但他们使用的标准和方法是否适合尚不明确,卖方必须对买方做出碳信用能被买方所在国承认的某种承诺。目前看来,这种承诺的风险成本过高,超出交易双方的承受能力,不利于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和完善。3.2从碳汇造林成本的控制上看森林碳汇项目的主办国往往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它们在资金筹措及项目准备等方面的能力相当薄弱。从目前的交易来看,项目的设计和描述,如寻找合作者、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与主办国相关部门的协商谈判以及碳储存的申请和监测事宜等,一般都由顾问、学术界和NGOs义务承担。同时,对于供给方而言,由于大量利润被购买方要求的“许可”可能花费的不确定成本所限制,单纯的碳汇造林几乎无利可图。而且,某些政府和项目潜在开发者疑虑森林碳汇利用会限制土地的未来使用权,以及害怕国内减排成本低的碳汇项目的机会被别国利用,而使自己未来的排放空间减少,故对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持不鼓励和不支持态度。3.3不确定性规避在《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谈判中,关于碳汇项目是否应该纳入CDM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这无疑使森林碳汇项目与其它减排项目相比具有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虽然研究和实践证明,森林碳汇项目相对而言成本较低,但由于其不确定性风险太大,预期沉没成本过高,因此,大多数买方持观望态度,而不采取实际行动。而且,在以往的森林碳汇交易中,碳信用的买方不仅要支付碳储存活动的所有费用,并且要参与到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包括生产环节的整个过程。这样,碳信用买方往往要承受几乎所有风险,他们认为是不公平的,真正的市场应该由供给方投资生产经营碳信用,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