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连云港网疽庄汉墓
1973年12月,南京故宫博物院在泉州市海州区南门大队网络续庄附近重建了一座汉代的木殿。网疃庄在海州东南约2.5公里,该墓位于庄北礁山东麓的坡地上,墓的东侧为一小水库。这一带汉墓很多,1962年7月发现的一座木椁墓和1973年3月清理的西汉霍贺墓,均位于该墓的西部约100多米处。一、陵墓形状1.墓底深度方面该墓系夫妻合葬墓,圹为长方形竖穴,方向105度。南北长4.9米,宽度在北半部为3.2、南半部为3.37米,两部分交界处有明显的错缝。墓底深度,北半部为4米,南半部为4.2米,交界处成阶梯形(图一,Ⅰ、Ⅱ)。说明此墓圹南北两部分系两次挖成。墓壁基本垂直,墓底略小于墓口。圹内填土椁盖以上俱为夯筑过的五花土,每一夯层厚0.17米左右。木椁与边厢的周围以一种细腻的灰色粘土填塞。2.墙板的制作圹内南北并列二木椁,均为东西向。由于墓圹底部南深北浅,所以北椁较高于南椁。两具棺椁的结构基本相同,均为单椁单棺,每椁上面都各横铺三块厚达0.24米的大木板为盖,每块盖板长1.4—1.45、宽0.78—1.02米不等。在椁盖上面还残留有人字纹的芦席痕迹。椁两侧的墙板和两端的档板,都是用厚0.24米的整块木板拚成。墙板两端的内侧都凿有浅槽,档板的两端即嵌入此槽内。椁的整体为长方形,以内框计,北椁长2.32、宽0.80、高0.75米;南椁长2.26、宽0.76、高0.72米,椁框平置在椁底之上。椁底由两块厚0.24米的木板竖拼而成,长宽均略大于椁的外框(图一,Ⅰ、Ⅱ)。椁内框的上部,紧贴椁盖之下,还有一层“顶板”。“顶板”系用七块厚2-2.5厘米的薄木板拚成。拚法都是用三块长木板分别横担在椁室两端和中部墙板内侧的榫槽内,再在两个空当处各竖置两块木板,竖木板的两端又搭在横木板边缘的浅槽内(图二,Ⅰ、Ⅳ)。在南椁“顶板”的整个表面都用朱红色间用黑色颜料绘出粗放的云气纹,中间还夹有玉璧、龙头、凤头等花纹(图三)。另外,在此顶板的背面和椁的内壁都可见到零星较为精细的朱绘图案形花纹。推测原来其表面可能贴附有帷幔之类的有花纹的丝织品,丝织品腐烂后,即留下此花纹痕迹。3.重6座图7两椁内各置棺木一具,两棺形制全同,都为长方盒形。长宽均为2.2×0.68米,南棺高0.62米,北棺高0.65米。棺底和棺帮系用整段楠木刳空而成,另用档板插入两端的榫槽内。棺帮上口两周尖榫,与棺盖下部沿边两周凹槽紧密吻合。棺盖和棺体每侧各用两枚“细腰”榫合。棺外施黑漆,内施赭红漆。盖面都饰有三列数十枚四叶铆钉。另外在南棺上还缠绕了四道绳索,每道四匝。在棺的两端各约四分之一处还有两道绳索兜住底帮,上部接结成四个环状绳绊,可能是吊抬棺木时使用的(图二,Ⅲ、Ⅵ)。在南棺的侧面有简单的朱绘图案,图案基本由字纹组成。北棺的两侧和两端贴附有八幅卷云纹绣丝织品(两侧各三幅,两端各一幅),幅宽0.46米。丝织品虽已腐朽,但经纬均清晰可辨。在贴附丝织品之间的空隙地方,则填以朱绘的形纹组成的图案形花纹。揭开棺盖,北棺内清水盈棺;南棺因棺木部分朽坏,所以棺内无水。两棺内各有一具骨骸,头向东,俱为仰身直肢葬,经鉴定,北棺为男性老年,南棺为女性老年。4.边坪木材地层在北椁的北侧和南椁的南侧各有一座边厢,系用较小的木料拼砌而成。可能因木材质地较差,多已朽烂,盖板大多无存,残余少许也都塌陷在边厢里面。边厢都是长方形,北厢长2.36、宽0.5、高0.75米,南厢长2.22、宽0.65、高0.6米。内放部分随葬品(图一,I)。二、随葬服装清单的木方遣册随葬品102件,绝大部分为漆器和木器,种类有漆奁(包括放在奁内的各种小漆盒)、漆食盒、漆耳杯、漆盘、漆碗、木剑、木书刀、木枕形器、鸠杖、木棍等。还有记载随葬衣服清单的木方(遣册)。其他随葬品还有铜鐎壶、铜镜、铜带钩、五铢钱、龟钮银印、玉眼盖和耳鼻塞、骨钗以及陶器等。随葬品中,凡属容器和饮食用具如瓮、食盒、耳杯、碗、盘、鐎壶之类,均出自两边厢内。在北边厢的东端还发现竹笥残片和栗子、枣核等食物。其余如奁、铜镜、骨钗、五铢钱、木方等则出自棺内。见于男棺的随葬品还有木剑、木书刀、铜带钩及龟钮银印等。鸠杖系出自男棺盖上,木棍出自男棺底部的北侧。玉眼盖及耳鼻塞发现于女性头骨的眼眶和鼻孔内及耳部附近(图二,Ⅱ、Ⅴ)。1.云气纹、神兽纹、耳杯、盘38件。其中食奁2件,耳杯18件,奁2件及内盛的小漆盒2套10件,盘5件,碗1件。按制法可分为木胎和夹胎。凡食盒、奁、盘、碗之类皆为木胎;奁内小漆盒俱为夹胎。耳杯则两种胎都有。夹胎的漆器一般都保存较好,木胎漆器多保存不好。这些漆器大多是外施黑漆,内施红漆。有些器物如部分耳杯、盘、碗的底内也漆成黑色。漆奁和小漆盒底内中部和盖内顶部中心也漆成黑色。花纹分漆绘和针刻两种。漆绘一般是在黑地上加朱绘,朱地上加黑绘,有云气纹、卷云纹和点线组成的图案形花纹等。针刻纹细如毫发,主要刻划在奁、盒的表面和耳杯、盘的底部,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羽形纹及几何形图案纹等。这批漆器中制作比较精美的是北边厢出土的一件食奁(侍15)和内部盛放的一套耳杯。这件漆食奁出土时已朽烂,可看出为圆筒形,有盖。内壁施红漆,底部及盖顶的中心均有黑色“中氏”印记。器盖和器身外壁以土黄色为地,用黑漆各勾绘出三个人象,并采用平涂法填以红、黄、绿各色彩漆,在人象之间杂以云气纹,上下边缘饰以斜线纹图案。所画人物为男子形象,头顶束发,系帕头,衣右衽长袖袍。其中一人作舞蹈姿态,一人奏乐,另一人似坐听者。惜该器已朽破,仅拼凑出部分画面(图版陆,4、5;图四,1、2)。这件食奁内还盛放有七件漆耳杯(侍16:1—7),还有另一件(侍11)出自12号陶瓮内,应和这七件合为一套(图版陆,1、3上)。这八件漆耳杯都是夹胎,保存完好,按大小可分为三组。最大的长径15.6厘米的2件,其次长径14.4厘米的4件,最小的长径10.7厘米的2件。漆色都是外黑,内红腹黑底。外缘两周红点纹,底面施纤细的针刻纹。最大的两件为一对神兽纹,其余6件为一对夔龙纹,周围回绕以多组平行短直线并夹以红点纹(图五,7、8)。南棺内出土的漆奁和一套小漆盒表面的针刻花纹,也很细致精美,奁的表面在针刻的云气纹之间还点缀一些小动物纹。小漆盒除针刻云气等纹饰外。盖顶都有银平脱四叶或三叶纹(图五,1—6;图八,4)。五件漆盘中有一件(侍26)底部刻有“尚里朱公”五字,末一字不识,疑为“制”字。2.剑、书刀各为一体的马蹄形。请看“一字”,图212件。有剑、书刀、鸠杖、木棍、枕形器、木梳等。木棍1件。八棱形,粗端径2.6厘米,向上渐细,近尖端径1.8厘米,圆顶,全长1.5米。推测其可能为“殳”一类的武器。剑和书刀各1件。都是用整段木头雕刻成的明器。剑长86.5厘米,形如带鞘的铁剑,表面还雕出木;书刀长30厘米,作环柄有鞘形。木梳两套6件。分别出自两个马蹄形小漆盒内,梳亦作马蹄形,每套3件的梳齿有疏有密,最密者应为篦(图版陆,3下)。鸠杖1件。为一圆木杖,表面黑漆并绘以红色斜线纹,顶端插一木鸠,全长1.85米。枕形器2件。分出在北棺内的头端和足端。剖面马蹄形,中空。足端的一件为整木刳空制成,用途不明。头端的一件只存两端马蹄形的撑木。3.正面三本织物图7两棺内各出一件。均长23、宽7.5、厚0.5厘米。其长度约合汉尺1尺。南棺内的一件,字迹已消失。北棺内的一件保存尚好,表面有墨书隶体文字,字迹较清晰,大部可以辨认,内容为随葬衣服清单。正面分上、中、下三段书写,共25行,186字(图六);反面上端还有几行,可能因正面篇幅不够写在反面的,但字迹均已模糊不清。该木方登载各种丝织品衣服达30件以上,其中毎一项写的大体都是某种质料(有的前面还加上某种颜色)某种衣服(有的下面还加某色某质料的缘)和件数。如:“纱復衣一领”,“红野王绮復辗()褕红丸缘一领衣”,“湅黄丸復绛一”,“练禅襦三□衣”等。木方中记载的丝织品种类有绮、纱、丸□绣、罗、练等数种;衣服种类有褕、复衣、禅衣、复(複)襦、复被、禅襦等。根据棺内的污泥较滑赋、似为有机物质腐朽变成的现象来看,这些衣服应为死者随身穿着或放置在棺内的。4.蹄足微曲,形,大小t,5.2%37件。有鐎壶、带钩、镜、五铢钱等。铜鐎壶1件(侍14)。小口扁鼓腹,腹部一周扁棱,兽头形嘴,长柄,腹下三蹄足(图八,3)。带钩1件(侍8)。腹较瘦长,勾首兽头形,圆钮,素面(图五,9)。铜镜4件。都是百乳纹镜(星云纹镜)(图版陆,2)。五铢钱31枚。直径均为2.5厘米,“五”字中间两笔微曲近直,“朱”头方折,“金”头呈三角形。其中穿上一横者8枚,穿下半星者7枚,星横俱无者16枚(图七,1—3)。5.眼盖、鼻盖、耳、耳龟钮银印1件。正方形,体扁,长宽俱为1.4厘米,上有一龟形钮。印面阴刻篆文“侍其繇”三字(图七,4)。玉饰6件。内眼盖、鼻塞、耳塞各2件。眼盖为盾牌形,耳塞为短圆柱形,鼻塞为扁圆柱形。眼盖和鼻塞出自眼眶和鼻孔内,耳塞出自头部附近。陶瓮4件。形制基本相同,都为小口短领,鼓腹,凹底。腹下部至底饰绳纹(图八,2)。此外在北边厢内还发现一些残破的竹笥和栗、枣等食物。竹笥仅可看出为人字纹编织,周边用竹片加固。栗子表面完整,实际上已只余空壳,枣子也只存枣核(图八,1)。三、关于僚其姓及墓石品,诸事考。请看,有以下几个1.这座墓的时代,从墓葬结构上看,类似木椁墓在网疃庄一带过去曾发现过多座,是西汉时期这一地区比较普遍的葬法。一般随葬器物也多具有西汉中晚期的特征。“木方”上的字为汉隶书体,巳基本脱离了篆意。五铢钱五字中间两笔微曲,“金”头三角形,“朱”头方折,具武帝时代五铢特点。“穿上一横”和“穿下半星”是西汉五铢常见的标记。百乳纹(星云纹)镜是洛阳烧沟西汉昭宣时期墓葬常见的随葬品。上述材料大体可以说明此墓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从龟钮银印的印文得知男性墓主人叫侍其繇。侍其系复姓。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郦食其曾孙。汉赐以食其为氏,元孙武,平帝时为侍中,复改侍其”。《通志》关于侍其之姓始于平帝时的说法是错误的。《姓氏辩证》中已订正为:“汉郦食其后,赐姓食其。曾孙平,武帝时为侍中,因合官与氏之称之。”根据侍其繇墓具西汉中晚期时代特征看,侍其之姓也以始于武帝之时较为合理。墓主侍其繇其人不见史传,从随葬的龟钮银印大体可以了解其身份。《汉旧仪》:“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媧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媧绶,皆龟钮。”据此推测侍其繇可能为郡守一类的地方官。考究的棺椁和随葬数量众多的精美服饰和器皿,正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2.在椁“顶板”上施以朱黑花纹和在棺的侧面和两端贴附绣纹丝织品加朱绘纹饰的现象,在江苏还是首次发现。棺上贴附的绣纹丝织品,可能只起着装饰的作用;“顶板”上的朱黑绘花纹,则可能与当时的丧葬制度有关。3.木方又名遣册或衣物券,在1973年清理的霍贺墓中也曾发现,但字数较少且不如此墓所出的清晰。此墓木方记载的绮、罗、丸(纨)绣、纱縠、练和襜褕、復(複)衣、禅衣、復(複)襦、禅襦、復(複)被等丝织品和衣服的名称,在《说文》、《急就篇》、《释名》和《六书故》等书上大体都可以找到记载和解释④。汉代丝织品的产地以齐蜀两地为大宗,《汉书·地理志》注齐郡临菑县即有服官。此木方所载各种丝织品,应来源于齐地。4.秦汉以来漆器工艺日趋繁荣兴盛,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用具中,基本上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2025:绿色建筑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报告
- 理发店股东退股合同范本
- 矿山承包合同协议书模板
- 破损包赔协议书模板模板
- 汽车作为奖品的合同范本
- 生鲜仓库转让合同协议书
- 物流采购木托盘合同范本
- 物业公司物管费合同范本
- 混凝土施工标准合同范本
- 背债人贷款中介合同范本
- 工装美缝合同范本
- 学校超市设计方案(2篇)
- 职业技能大赛专家组点评意见讲话稿
-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副高职称评审申报指南(含六个附件证明模板)
- 2024年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铬矿的开采技术与矿山工程设计
- 译林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单词默写表
- 设备工程师管理实用手册
- 5G通信网络的绿色化与节能技术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卷
- 环境地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