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_第1页
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_第2页
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_第3页
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_第4页
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景观评价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乡村风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维护乡村生态安全,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旅游价值,完善乡村景观和风貌塑造,使其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在于建立一套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的指标体系。1乡村景观的构成和特征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自然环境占主体。乡村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乡村景观评价既是景观规划的基础,也是规划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在建立一套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对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体系,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行乡村景观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美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2国内外研究2.1景观评价的实践研究工业、能源和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乡村景观遭受严重的破坏,乡村环境的各种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些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乡村景观的法令相继产生,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英国通过的《乡村法》(1968)。近20多年来在美国、英国的景观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专家学派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如:美国林务局的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Bacon,1979),美国土地管理局的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美国土壤保护局的LRM(LandscapeResourcesManagement)(SchaumanandAdamans,1979),联邦公路局的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1986)。VMS系统和VRM系统主要适用于自然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景观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LRM系统则主要是以乡村、郊区景观为对象,而VIA系统则适合于更大范围。英国的Goodey对景观质量的评价从景观的资源型、美学质量、未被破坏性、空间统一性、保护价值、社会认同等方面来考虑。在欧盟,由于其共同的农业政策要求,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保护乡村地区的景观质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去评价乡村的可持续性。于是,在1993—1997年邀请环境、社会、地理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确定了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生物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3大类)。Gulinck探讨了景观评价的流程,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景观评价的框架,从完整性、多样性、视觉质量3方面选取了城市化程度、文化持续性、农业生产潜力、生态恢复潜力、土地利用适宜性、破碎度、物种丰富度、自然恢复潜力、旅游潜力等指标,并对西班牙的马德里地区进行了实例研究。此外,捷克、德国、波兰、荷兰等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开展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且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方法LANDEP系统,即对景观生态数据分析评价、综合,最终提出优化方案,特别是ISOMUL(TheInternationalStudygrouponMultipleUseofLand)专门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研究,提出了“SpatialConcepts”和“Ecological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的最新思想和方法论。德国的Steinhardt描述了景观评价与规划的几个等级层次并用模糊评判理论进行中小尺度上的景观评价实例研究。韩国的Sung用GIS和ANN(ArtificialNeuralNetwork)评价山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并预测了山区景观的发展趋势。国外对乡村景观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体系研究较深入,但国外的乡村背景(土地制度、乡村管理模式、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与中国差别很大,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成果,探讨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选取具体的实例进行研究。2.2中国的科研2.2.1景观生态研究目前中国对乡村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比较深入,从指标体系到评价方法都较为成熟,但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建立指标体系,如丁维等从农业生产、居民点生活、乡镇工业系统3个亚系统选择36个指标建立乡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景贵和探讨了土地生态评价应着重考虑的几种特性和土地生态设计的几个实例。王仰麟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理,认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包括生物生产、环境服务及文化支持3方面。肖笃宁等概述了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提出了自然、经营和人工等不同景观类型的特性,认为可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等多方面进行生态评价。在应用上,范楚林等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了土地生态系统模型,并对系统内多个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阎传海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山东省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并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识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卢兵友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4方面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进行了评价。2.2.2景观美学测量中国学者对乡村风景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较多。它主要包括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和景观阈值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关于景观美学质量的度量,不同作者从多方面进行过探索。如人类的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信息处理理论把人类偏爱的景观总结为提供了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清晰的景观。俞孔坚对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方法与程序作了系统性地探讨。并运用BIB2LCJ审美评判测量法进行风景审美评判测量研究。运用数量化理论的线性模型,把湖泊景观系统分为山体、植被、天象、湖岸、湖面点缀、水体和层次7大要素,建立了景观美学质量的评价模型。Antrop分析,景观的正向美学评价为有序化、多样性、清洁性、安静性、自然性和奇特性。因此,谢花林,刘黎明等根据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分层次的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实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主要包括有序性、自然性、环境状况、奇特性、视觉多样性、运动性6个方面。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美景度评价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的客体质量、吸引力、认知程度、人造景观协调度和景观视觉污染等5方面。景观敏感度是景观结构与功能协调程度的综合性反应,景观敏感度评价是景观保护及建设规划的依据。其评价的原理主要从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因素(相对坡度、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景观在视域内出现的几率、景观的醒目程度)出发,然后根据各单因素评价的各敏感度分量的函数进行综合。王云才认为:通常有基于景观生态保护的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和基于景观认知和乡村娱乐产业开发的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从现代我国乡村发展来看,乡村景观的敏感度评价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和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3方面。景观阈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的忍受能力、同化能力和遭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的量度,包括生态学和视觉两方面的含义。俞孔坚在王相岩峡谷景观阈值评价研究中主要根据地形因素来进行评价。2.2.3构建以“农”为特色的乡村社会生活改善评价体系,促进乡村均从当前理论界对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评价来看,存在3种评价思想:①“可居性”评价,主要是对居住条件的适宜性和便捷性的评价;②生态环境的评价,从生态效率、生态和谐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进行评价;③可持续发展评价,不是简单地评价人居环境状况,而是建立在动态过程上,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性上进行系统评价。这些评价模式都是侧重于人类聚居环境的某一方面评价人居环境,由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需求,人类聚居环境评价应当是兼顾人居环境的居住适宜性、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人居环境所具有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成长性。王云才认为,可居性评价应从乡村可持续人居环境出发,结合人与居住环境以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综合体的特征,形成聚居能力、聚居条件、聚居环境、生态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社区经济条件、成长性和可持续能力的评价体系。目前主要评价指标包括:①乡村聚居能力反映人对聚居环境的需求水平,是拉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包括乡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个人的受教育程度2个指标;②乡村聚居条件主要指现有的居住条件,包括乡村的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乡村居住区的建筑密度、住宅结构、一二类居住用地比重和人畜共处程度等指标;③乡村聚居环境主要指围绕乡村居民生活所消耗的日用品的供给状况,包括乡村人均年用电量、乡村年人均消耗水量、乡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供给程度、乡村能源结构、乡村家庭电话普及率、乡村家庭电视普及率等指标;④乡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2个指标群。其中自然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比例、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稳定性、林木覆盖率、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毁灭性灾害的发生频率,以及自然景观的质量和美景度等指标。人工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乡村大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乡村地表水综合评价指数、乡村噪声污染指数、乡村垃圾与人畜排泄物的处理率、乡镇工业的达标排放率、乡村光污染与热污染等指标;⑤乡村社区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乡村交通的可达性指数、乡村零售商店的数量、乡村距离中心镇或城市服务区的距离、乡村学校的数量、乡村入学率、乡村升学率、乡村医院数目、万人拥有的病床数、距离城市服务区医院的距离、乡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乡村地方民风民俗节庆年举办的次数、乡村外出打工人口的比例、乡村人口大学生比例、人均公共用地面积、乡村道路硬化比例、乡村公园面积和乡村社区犯罪率等指标;⑥乡村社区的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乡村经济年GDP收入、乡村人均年GDP收入、乡村人均年纯收入、乡村3大产业结构比例、乡村3大产业就业比例、乡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乡村旅游业收入比例等指标;⑦乡村的成长性主要着眼于乡村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乡村成长性的大小和快慢直接决定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改善程度和进展,包括乡村产业先进性、乡村信息的流动量和乡村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等指标;⑧乡村的可持续能力主要是对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长期投入的积累,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本的建设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智力基础,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年投资增长率、人均GDP的增长率、住宅投资占GDP的比例、住宅投资年增长率、环保投资占年GDP的比例、环保投资年增长率、公共基础设施年投资增长率、科技贡献率等指标。2.2.4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在过去的20年里,国外学者对乡村景观功能评价有过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根据各国的国情提出了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特别是欧盟,由于其共同的农业政策要求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保护乡村地区的景观质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去评价乡村的可持续性,经不断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并运用GIS和RS等先进手段进行了景观评价的实例研究。国内学者对乡村景观评价大多是从乡村景观的单个方面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景观美学方面、景观生态评价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没有综合考虑景观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因此,综合乡村景观具有的社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探讨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取具体的实例进行研究,对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刘滨谊与王云才把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分为5个层次21个指标,包括可居度评价(聚居能力、条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成长性、可持续能力)、可达度评价(廊道、区域组合、交通)、相容度评价(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对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对景观的建设性)、敏感度评价(生态稳定性和敏感性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客体质量评价、吸引力指标、认知程度、人造景观协调度、景观视觉污染)。谢花林与刘黎明采用3个层次32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包括社会效应(单位面积产值、人均纯收入、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结构、农产品供求关系)、生态质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土壤肥力、土地退化面积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水土流失率、林木覆盖率、景观多样性、优势度、自然景观分离度)、美感效果(居民点总平面布局、景观类型破碎度、居民点建筑密度、相对均匀度、绿色覆盖度、农地景观面积比、清洁度、安静状况、水体质量指数、大气质量指数、地形地貌奇特度、名胜古迹丰富度、名胜古迹知名度、景观类型相对丰富度、地形地貌多样化、开阔程度、通达度),并将评价体系运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的景观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还有谢花林,刘黎明等提出的3个层次19个指标构建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3层次功能,以及绿色覆盖度、农用地景观面积比、地形地貌奇特度、名胜古迹丰富度、名胜古迹知名度、民居的地方性、清洁度、环境季节性、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安静状况、景观类型破碎度、居民点总平面布局、相对均匀度、居民点建筑密度、景观类型相对丰富度、地形地貌多样化、开阔程度、通达度共19个指标。目前,国内比较完备的,应用实例较多的是谢花林,刘黎明根据乡村景观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的4个层次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用于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进行具体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分析。体系的第1层次是目标层(Object),即评价目标,是乡村景观评价综合指数;第2层次是项目层(Item),包含乡村景观3个层次功能(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第3层次是评价因素层(Factor),即每一个评价准则具体有哪些因素决定;第4层次是指标层(Indicator),即每一个评价因素有哪些具体指标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