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与端粒酶_第1页
端粒与端粒酶_第2页
端粒与端粒酶_第3页
端粒与端粒酶_第4页
端粒与端粒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与端粒酶学号:姓名:专业:2009年10月5日诺贝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Szostak)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1简介2获奖科学家4

获奖成果—端粒酶5获奖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3获奖成果—端粒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1.简介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澳大利亚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Carol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Szostak)美国英国伦敦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Ӂ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Ӂ1975年拿到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Ӂ

1990年开始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学和生理学教授。Ӂ2007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因学术成就卓著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2.获奖者杰克·绍斯塔克(JackSzostak)美国人。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吴瑞教授目前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2.获奖者卡萝尔·格雷德(Carolreider)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之后曾在美国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起开始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2.获奖者193019781980赫尔曼·马勒和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发现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特殊结构他们认为该结构可以阻止染色体彼此黏附,并设想其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3.获奖成果—端粒的发现赫尔布莱克波恩在研究一种简单的池生生物四膜虫的染色体时,获得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在该动物编码核糖体RNA的染色体两端是一个重复的DNA序列,5′(C-C-C-C-A-A)n3′,其中n在20和7之间。布莱克波和绍斯塔克,两人决定在相差甚远的不同物种中进行交叉研究

绍斯塔克进而对酵母端粒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酵母与四膜虫的端粒结构非常相似,而端粒片段长度的不同反映了染色体中DNA数量的差别。他们发现来自四膜虫的端粒DNA可对酵母菌的染色体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证明了其功能的保守性。1982绍斯塔克研究小组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酵母人工染色体绍斯塔克与布莱克波恩携手成功组装出两端为CCCCAA序列的微型染色体。当这些微型染色体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