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2023.9
本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
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会授予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
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进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和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交流。
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
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摘编自徐义华《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汉字,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义。
B.汉字在一个族群得到推广和传播,也往往会把汉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带到该族群,为人们所接受。
C.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
D.曾有一段时间,汉字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后来,汉字又取得了主导地位,依然在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枝、柱、杨、柏、枫、松、材"等属于形声字,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的特点。
B.周初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周之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
C.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书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学习汉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汉字的重要作用。
D.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但后来大量方言词语进入语言体系,于是进行了方言的文字化,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
3.本文主要观点是“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白狄是我国古时一支游牧少数民族,虽进入中原体系时间不长,但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所铸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符合中原传统。
B.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
C.有位名人曾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现。因为汉字,我们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我们久远的历史得以不断。"
D.《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内容。
4.作者认为,我国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汉字文化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汉字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和融合平台?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8.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抬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务”意为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意思相同。
C.“而"同“尔”,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早织而缕"中的“而”用法相同。
D.“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B.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尚未理解管仲的意思。
C.咎季墙坏不修,晋文公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修建也不准妨碍农事。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14.粮食问题自古就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的根本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体现在何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夸。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河流和树木做比,反面申述国君德行不深厚,是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人常通过饮酒排遣心中的郁结,这可以用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
(3)老李年近古稀,深感时光易逝,想借有关流水的诗句抒发感慨,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句子,上高中的孙子为他想了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教育心理学中,A,可以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老师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解题",就是让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是基于理解的意义学习:与之相对的机械学习,是指在末对信息做出理解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来记住信息,即死记硬背。
①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经》背得驾轻就熟,②可一问“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③则乱答一通;④有的学生背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很熟练,⑤但一问“七乘以三是多少”,⑥却答不出来……⑦机械学习如果被过度使用,⑧特别是大量用了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⑨会让学习变得枯燥,⑩学生也会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
死记硬背是否会对大脑产生影响?人类的大脑是终生可塑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塑造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过程,掌握信息越多,越利于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但如果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B_____________,最后变成了“书呆子"。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声杜宇啼春风,千山万壑杜鹃红。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①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②。
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③、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同的一项是()
A.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B.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C.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们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人生百事,总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或善于“举一纲”,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23.9
本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
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会授予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
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进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和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交流。
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
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摘编自徐义华《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汉字,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义。
B.汉字在一个族群得到推广和传播,也往往会把汉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带到该族群,为人们所接受。
C.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
D.曾有一段时间,汉字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后来,汉字又取得了主导地位,依然在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枝、柱、杨、柏、枫、松、材”等属于形声字,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的特点。
B.周初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周之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
C.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书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学习汉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汉字的重要作用。
D.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但后来大量方言词语进入语言体系,于是进行了方言的文字化,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白狄是我国古时一支游牧少数民族,虽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不长,但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所铸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符合中原传统。
B.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
C.有位名人曾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现。因为汉字,我们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我们久远的历史得以不断。”
D.《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内容。
4.作者认为,我国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汉字文化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汉字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请根据文本概括。
【答案】1.C2.B3.A
4.①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书面语几乎没有差别。②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文化观念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5.①汉字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观性,使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②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汉字典籍的传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③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原因片面,根据原文第五段,还有“雅言的培训和推广”等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所记载的内容相同"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这是指周人和商人的“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而不是指周初和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是相同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白狄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体系不久,就能够熟练使用中原文字。这说明白狄和华夏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因而能够论证“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这个观点。
B、C、D项都和这个观点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可知,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书面语几乎没有差别。
②由“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可知,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文化观念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可知,汉字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观性,使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
②由“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可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汉字典籍的传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
③由“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可知,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D.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8.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7.C
8.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9.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邮差挂铃铛"错误。邮差挂铃铛“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不是“多处交待战争背景"的一种表现。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特色的能力。
C.“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错误。“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这是正面肖像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的作用的能力。
①“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时间充足可以打听“高鼻梁"名字的由来,符合实际;“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需要住宿;“他给我们张罗点灯"初到老人家里,初见老人的和蔼微笑;“夜已经深了”才可听到邮差的“丁令丁令"声;“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以油灯将尽表明老人忙碌良久;“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表明老人一家的辛劳;“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作者用时间来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符合生活实际,且行文有条不紊。
②随着“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等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我们”的革命者形象和老人热情善良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夜已经深了"邮差的“丁令丁令”声等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我们”把百姓最渴望获得的生活必需品送给老人,表达了对村民真切的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语言质朴;“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老人质朴的语言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作品的真实自然,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可见,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抬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
B.“务"意为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意思相同。
C.“而”同“尔",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早织而缕”中的“而"用法相同。
D.“顿首”在古代拜礼中是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的一种礼节,与“稽首"“叩首”一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治理国家要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能让田地荒芜。
B.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说明他尚未理解管仲意思。
C.咎季墙坏不修,晋文公深受启发,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修建也不准妨碍农事。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要重视百姓,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14.粮食问题自古就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的根本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这一观点体现在何处。
【答案】10.CEG11.D12.C
13.(1)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2)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无边无际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14.材料一认为,增产粮食乃是君王执政的根本大事,是君王的重大任务,是发展人口的途径,是治国的根本道路。材料二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君王进行营建宫室,不应该干扰农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为……者"是从事……的人,“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后面C处断开;
“而"字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中间不断开,“食”后E处断开;
“农夫终岁之作"是主谓结构,“作”后G处断开。
故在C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称王"。句意: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先攻破秦国的咸阳的让他称王。
B.正确。都是“致力于”。句意: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在内设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
C.正确。都是同“尔"。句意:从西边扩建您的住宅。/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
D.“与‘稽首’‘叩首’一致”错误。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毕恭毕敬的隆重大礼。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咎季墙坏不修"错,原文“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可见是咎季隔壁的老臣墙坏不修,不是咎季。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为国”,治理国家;“富",使……富裕。
(2)“……者,非……也”,判断句;“以……为",把……当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可知,材料一认为,增产粮食乃是君王执政的根本大事,是君王的重大任务,是发展人口的途径,是治国的根本道路。
由“一日不稼,百日不食"“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可知,材料二认为,百姓是国家根基,君王进行营建宫室,不应该干扰农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
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本性不正的人最后肯定行为不正当,一开始就不够强盛的最后肯定会失败。河间献王说:“管子说当仓库充实时,人民会明白什么是礼节;当衣食丰裕时,人民会认识到光荣和耻辱。”谷物,是用来使国家昌盛,使百姓生活富足,使礼仪得以实行,使人心安定的。《尚书》五福当中把富裕作为开端,子贡问为政之法,孔子说:“使百姓富裕,富裕之后再进行教导,这就是志国之本。"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从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后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幸福。”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以此妨害百姓的住宅。修建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夸。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16.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②陆诗的“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说法错误,“梦回故乡”是因为离家太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几年来客居京华,生活艰难;终于春风及第,要乘舟远行。本诗的“客京华”突出了家静远离故乡多年、参加科举的艰难,与后文中举的风光形成对比,家静终于苦尽甘来,体现了诗人对家静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呢?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客京华”寄寓着诗人认为自己不应在京都作客沾染繁华的感叹,饱含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体会,对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河流和树木做比,反面申述国君德行不深厚,是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人常通过饮酒排遣心中的郁结,这可以用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
(3)老李年近古稀,深感时光易逝,想借有关流水的诗句抒发感慨,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句子,上高中的孙子为他想了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③.何以解忧④.唯有杜康⑤.世间行乐亦如此⑥.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唯”“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教育心理学中,A,可以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老师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解题”,就是让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是基于理解的意义学习:与之相对的机械学习,是指在末对信息做出理解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来记住信息,即死记硬背。
①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经》背得驾轻就熟,②可一问“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③则乱答一通;④有的学生背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很熟练,⑤但一问“七乘以三是多少",⑥却答不出来……⑦机械学习如果被过度使用,⑧特别是大量用了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⑨会让学习变得枯燥,⑩学生也会产生痛苦甚至厌烦的情绪。
死记硬背是否会对大脑产生影响?人类的大脑是终生可塑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塑造大脑神经网络连接的过程,掌握信息越多,越利于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但如果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B_____________,最后变成了“书呆子”。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根据对所学材料是否理解
B:大脑会越学习越僵化
19.语句①,修改为: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
语句⑧,修改为:特别是大量用在了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
语句⑩,修改为: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甚至痛苦的情绪。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面“可以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可知,前面句子主要涉及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又根据“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解题”和“在末对信息做出理解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来记住信息,即死记硬背"可知,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对所学材料是否理解的情况,故此空可填入“根据对所学材料是否理解”这样的内容。
B处,“掌握信息越多,越利于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如果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最后变成了‘书呆子’”是两种对大脑影响的相反的情况,前一种情况能让大脑越来越活跃,而后一种则会让大脑僵化,故此处可填入“大脑会越学习越僵化"这样的内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搭配不当,根据句意,这里是说背诵得流利纯熟。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背得驾轻就熟”应改为“背得滚瓜烂熟"。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语句⑧,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句子应改为“特别是大量用在了本应进行意义学习的内容上"。
语句⑩,不合逻辑,按照情绪的特点,应是先产生厌烦再痛苦,故可改为“产生厌烦甚至痛苦的情绪”。句子主语应与前文一致保持文义畅通,因此“学生也会"修改为“也会让学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声杜宇啼春风,千山万壑杜鹃红。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①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②。
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③、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
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同的一项是()
A.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B.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C.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们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20.C21.①大张旗鼓②名不虚传③刚柔并济
22.①原句不仅运用排比,还包含了拟人和反复,修辞手法多样,语言表达灵动,一唱三叹,韵味悠长;而改后只剩下排比,比较单调
②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不愧为“花的海洋";修改后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疑问代词。
A.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用作定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及慢性心衰的护理
- 国开04330+22817人体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改革开放前后的梅州
- 职业生涯管理课件
- 人体概述课件
- 镂空的魅力 课件 2024-2025学年岭美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 《“重复”的奥妙》教案
- 2024年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考前通关必练题库(含答案)
- 幼儿园保护眼睛课件
- 控制工程基础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温州理工学院
-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数学模拟试题
- 迪拜介绍课件
- 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第四章部分习题答案
- 三级安全教育登记卡(新)
- 三对三篮球赛记录表
- 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管道开挖回填基础工程量参考计算表
- 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个案护理查房
-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4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多联机安装施工方案
- (仅供参考)哮喘ACQ-5与ACQ-7评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