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高考生物培优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年湖北省高考生物培优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年湖北省高考生物培优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年湖北省高考生物培优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年湖北省高考生物培优试卷(三)(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湖北省高考生物培优试卷(三)

1.人们由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由于氧气浓度的下降,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

快甚至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的症状,适应一段时间后症状往往就会消失。下列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

A.头痛和乏力是体内缺氧使脑细胞和肌肉细胞生理功能障碍导致的

B.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的出现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C.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的pH会保持稳定不变

D.上述现象表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影响身体健

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代谢活动,此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还有能量变化。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都以热能形式散

失了

B.硝化细菌的存在既加快了氮循环,又促进了能量转化过程

C.在适宜的光照下,叶肉细胞类囊体薄膜上转化的能量多于其线粒体内膜上转化

的能量

D.ATP与ADP相互转化体现了细胞内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相互依存关系

3.水生动物的卵母细胞在清水中不易涨破,但其红细胞在清水中却容易涨破。进一步

研究发现,红细胞快速吸水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CHIP28有关,若用抑制剂抑

制该蛋白质的活性,红细胞就不易涨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水通道蛋白CHIP28的合成与加工均在核糖体上完成

B.水生动物的红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水生动物的卵母细胞中不含有控制水通道蛋白CHIP28合成的基因

D.通过向水生动物的卵母细胞中导入合成CHIP28的mRNA可验证CHIP28的功

4.动物细胞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不作用于细胞正常结构成分;溶酶体内PH<5,

而细胞质基质pHW7.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正常情况下,水解前不能通过溶酶体膜

B.溶酶体膜经过修饰,不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

C.H+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溶酶体膜进入溶酶体

D.酸性环境有利于维持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活性

5.最新研究发现白瘢风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

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如表显示酶A与酪氨

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比较指标①②③④

患者白瘢风面积30%20%10%5%

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1.1110.9

A.①使tRNA种类增多,④使IRNA数量减少,②③中tRNA的数量没有变化

B.白瘢风、老年人白发、人的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基因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

C.①④可能导致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子位置改变

D.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并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6.抗生素是由细菌、霉菌等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可用于治

疗各种细菌感染类疾病,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喳诺酮类抗生素等,四环素类抗生

素可与细菌核糖体相互作用,哇诺酮类抗生素可阻碍细菌DNA的复制。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四环素类抗生素会抑制细菌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的合成

B.瞳诺酮类抗生素阻碍DNA复制会导致细菌增殖受阻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的过程中,细菌的数量会先减少再增加

D.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能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但会使其种群发生进化

7.麦芽糖酶可以催化麦芽糖水解,图1表示麦芽糖量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图

2表示某环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M

1/.I'C\Er

°麦芽精傲°影响障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图I图2

A.若在图1中A点时增加麦芽糖酶的量,A点将向上方移动

B.图1中,B点之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麦芽糖酶己达到饱和

C.图2中,C点和E点麦芽糖酶的空间结构一定都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

D.图2中,若横坐标的环境因素为温度,则适当改变pH会导致D点左移或右移

第2页,共27页

8.青霉素是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抗生素,主要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可以造成细菌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由于长期使用

青霉素,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细菌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B.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与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不同,青霉素不会破坏植物细胞壁

C.青霉素的大量使用诱发了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突变

D.某些人群注射青霉素后发生的过敏现象,属于异常的细胞免疫反应

9,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膜上有葡萄糖的载体,没有氧气的载体

B.细胞中的色素不是分布在叶绿体中,就是分布在液泡中

C.含有蛋白质的细胞器不一定含有核酸,含核酸的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

D.微量元素可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如下Fe、Mg分别参与蛋白质和叶绿

素的组成

10.核被膜主要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构成。核纤层紧贴内核膜,是

一层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状结构。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被膜发生规律性的

解体和重建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核孔复合体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B.核纤层蛋白的磷酸化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C.核纤层蛋白形成骨架结构支撑于内、外核膜之间,维持细胞核的正常形态

D.分裂末期,结合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在染色质周围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

11.细菌会产生内毒素,高浓度的内毒素进入人体会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和内毒素血症。

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物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菌时内毒素的释放量。下列相关分

析或推理错误的是()

内毒素浓度(pg/ml)

温对照组溶菌酶A抗生素B溶菌酶A+抗生素B

37c5.45.122.48.2

40℃5.01.516.82.3

A.对照组的处理是培养细菌但不添加药物,结果说明细菌可自发地释放内毒素

B.在两种温度下,抗生素B在杀菌的同时均可引起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到细菌细胞

C.与单独使用抗生素B相比较,溶菌酶A与其联合处理时可显著降低内毒素的释

放量

D.若因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单独使用溶菌酶A进行治疗对缓解内毒素血症的效果

最差

12.下列对植物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A.目的基因要整合到Ti质粒的T-DNA上才能成功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

B.农杆菌转化法能用在少数双子叶植物上,多数双子叶植物用基因枪转化法

C.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后,可用灭活病毒诱导其融合

D.植物细胞工厂化生产人参皂昔经过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全能

13.高等植物中,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的根、叶、种子、果实等部位。细胞分裂素的

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防止叶片衰老。绿色植物叶片衰老变黄与其中的蛋

白质和叶绿素分解有关。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细胞分裂素可能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叶片保持绿色

B.细胞分裂素是一种仅在根尖合成、分布于多种器官的植物激素

C.植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素具有微量和作用效果较显著等特点

D.对于成熟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裂素可能不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14.为探讨不同浓度的NaCl对某种园林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人员在不同条件

下对该园林植物的光合色素含量、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进行测定,结果如表

所示(假定呼吸强度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4页,共27页

净光合速率

NaCl浓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胞间CO2浓度/

/[gmolCOi/

(mmol/L)(mg/g)量/(mg/g)(pmol/mmol)

(m2*s)]

02.50.81506

502.70.521807.2

1002.50.52006

1502.00.42055.8

2000.80.382102

A.随NaCl浓度升高,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含量逐渐降低

B.适当升高NaCl浓度,净光合速率有所提升的原因可能与气孔开放度增大有关

C.NaCl浓度为200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

D.欲继续探究适宜该植物种植的NaCl浓度,需在0〜50mmol/L范围内设置浓度

梯度进一步实验

1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在肺、心脏、

肾脏和肠道细胞中广泛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囊膜的刺突糖蛋

白可与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蛋白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细胞。以下关于新冠病毒

引起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新冠病毒

B.新冠病毒不能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C.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病人患自身免疫疾病

D.康复的病人体内会有相应的记忆T、B细胞

16.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酹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

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球

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O.lmm,计数室为25x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

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图2(单位:X107个加。.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6

从左到右依次为口IS。■201:■251:E330I:555351:

图1图2

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球计数板中格中酵母

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

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酹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

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D.酵母菌在150c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17.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边

缘效应是指生态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增大的趋势。某研究小组

针对由森林中道路引发的群落边缘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道路边缘土壤湿度降低、土

壤pH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以及物种组成差异增大。根据以上相关资料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道路引发的边缘效应不影响森林的垂直结构

B.土壤湿度和pH的变化会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导致生态交错区的物种组成、分布、数量发生变化

D.道路边缘物种数量发生改变属于初生演替

18.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图中I至W过程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

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效应T细胞

A.细胞1内大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相同

B.一般情况下,浆细胞的细胞周期比血细胞的要短

第6页,共27页

C.I过程中成体干细胞的DNA未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并被清除,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19.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后天形成的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20.我国首例克隆猫“大蒜”于2019年7月21日经代孕猫自然分娩顺利出生,它是从

本体猫“大蒜”的大腿部采集了一块皮下组织,提取体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卵母

细胞融合,构建重组胚胎,激活后的胚胎再植入代孕猫的子宫内,直至分娩。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显微注射法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时,可用吸管一并吸出细胞核与第一极体

B.将皮下组织细胞注射到去核卵母细胞中,用钙离子载体诱导两细胞融合

C.重组细胞需在无毒、无菌的环境中培养,在使用的合成培养基中常添加血清、

血浆

D.克隆猫“大蒜”的培育说明动物细胞有全能性,克隆猫与供体猫的性状完全相

21.禽流感病毒(AIV)通过感染禽类的呼吸道导致其死亡,也可通过传播感染人类感

染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等,严重时可导致人死亡。据

此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某家鸡养殖户感染禽流感病毒,部分病毒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杀灭,

这属于(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

(2)为防止家禽感染,养殖户需定期给家禽接种禽流感疫苗,疫苗作为抗原可诱

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o

(3)为防止家禽感染AIV,该养殖户定期给家禽饲喂免疫增强剂Gk5.据了解,若

在饲喂Gk5的基础上,在饲料中额外添加硒,可使家禽免疫力大幅提升,而单独使

用硒对于增强免疫没有作用。请设计实验,验证:硒和Gk5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作

用。

实验试剂:普通饲料;免疫增强剂Gk5;硒

实验思路:将年龄、性别、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家鸡若干随机分为四组,。

一段时间后,给四组家鸡分别注射AIV,统计四组家鸡的存活率。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22.沙漠蝗虫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干旱的沙漠中,以各自分散的方式生活,通常在晚上单

独行动,对人类危害不大。但当降水增多时,植物骤然生长,以此为食的蝗虫也随

之大量繁殖,数量骤增,沙漠蝗虫会发展为群居模式,体内含有毒素,外表呈鲜艳

的黄、黑相间,这些恐怖的蝗虫会集结成群,四处飞行寻找食物并在迁飞过程中吃

掉地表植被,所经之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图1是在35℃下沙漠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影响的曲线;图2为在不

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沙漠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3表示某沙漠生态系统

中几种生物所形成的食物网。

(1)沙漠蝗虫身体表面的角质层和外骨骼中含有,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大分子,真菌类细胞的结构中也富含这种成分.

(2)由图1和图2可知,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沙漠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可能的原因是。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沙漠蝗虫的数量随

着湿度增大而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3)由图2可知,温度为时,沙漠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宽。独居状

态下的沙漠蝗虫呈浅褐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是一种保护色,但仍会被鸟等天

敌捕食一部分,这说明了。

(4)图3中,若蛇的食物;来自沙鼠,其余的食物来源占去则蛇的体重每增加1kg,

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青草kg。

第8页,共27页

23.野生生菜通常为绿色,遭遇低温或干旱等逆境时合成花青素,使叶片变为红色。花

青素能够通过光衰减保护光合色素,还具有抗氧化作用。人工栽培的生菜品种中,

在各种环境下均为绿色。科研人员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1)用野生型深红生菜与绿色生菜杂交,R自交,F2中有母的个体始终为绿色,白

1616

的个体为红色。

①本实验中决定花青素有无的基因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本实验获得的F2中杂合绿色个体自交,后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其原因是:O

(2)F2自交,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所有株系中,株

系内性状分离比为3:1的占(比例),把这样的株系保留,命名为1号、2

号……。

(3)取1号株系中绿色与深红色个体进行DNA比对,发现二者5号染色体上某基

因存在明显差异,如图所示。

rlAATTAGCAGGACAGTCATTACTCCGTACAGT

据图解释:1号株系中绿色个体的rl基因编码的rl蛋白丧失功能的原因。。

(4)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生菜叶色有关的R1和R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互结合成

为复合体后,促进花青素合成酶基因转录,使生菜叶片呈现深红色。在以上保留的

生菜所有株系中都有一些红色生菜叶色较浅,研究人员从中找到了基因R3,发现

R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也能与R1蛋白质结合。据此研究人员做出假设:R3蛋白与

R2蛋白同时结合R1蛋白上的不同位点,且RIR2R3复合物不能促进花青素合成酶

基因转录。为检验假设,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向浅红色植株中转入某一基因

使其过表达,实验结果如表。

受体植株转入的基因转基因植株叶色

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R1深红色

浅红色植株(R1R1R2R2R3R3)R2深红色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上述假设,如果支持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支持请提出新的假设。

24.PMI基因编码6-磷酸甘露糖转移醐,其产物可催化6-磷酸甘露糖转变为6-磷酸果

糖被细胞利用。自然界的植物大多没有PMI基因,且6-磷酸甘露糖不能被植物细

胞利用。当6-磷酸甘露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细胞生长起抑制作用,只有转入

了外源PMI基因的转化细胞才能利用6-磷酸甘露糖,为细胞正常生长提供能量,

具有生长优势。科研人员拟用PMI基因替换质粒pCAMBIA1305里的潮霉素抗性

基因Hyg,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5-PML并转入--种山东特产药用植物

-白花丹参,获得转基因白花丹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传统基因工程方法中,质粒pCAMBIA1305中潮霉素抗性基因Hyg的作用

是o

(2)PMI基因存在如图的基因组中,若使用PCR技术扩增时,可选择图中四种引

物A、B、C、D中的引物,原因是,并且扩增过程中需要

酶催化。

(3)若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表达载体pCAMBIA1305-PMI导入白花丹参细胞

中,需用处理农杆菌,转化成功的白花丹参细胞(填“能”或“不

能”)在含有6-磷酸甘露糖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原因是。

PMI基因

_____________3'

ES3B

第10页,共27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体内缺氧会使脑细胞和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生理功能出现障碍,

进而出现头痛、乏力症状,A正确;

B、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的出现既受神经调节,又受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B

正确;

C、人们由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开始时由于氧气供应不足,机体部分细胞会进行无

氧呼吸,同时产生较多的乳酸,使内环境的pH下降,后来通过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

值,C错误;

D、人体出现各种高原反应的症状说明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受到影

响,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影响身体健康,D正确。

故选:Co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A

【解析】解:A、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葡萄糖中的能

量大部分存在于乳酸中,A错误;

B、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含氮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既加快了氮循环,又促进

了将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过程,B正确;

C、在适宜的光照下,叶肉细胞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ATP等能源物质用于合成有机物,

ATP等能源物质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这些有机物不仅用于叶

肉细胞的呼吸作用,还用于其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的呼吸作用,所以叶肉细胞类

囊体薄膜上转化的能量明显多于其线粒体内膜上转化的能量,C正确;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存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其中体现出能量的转化、

储存和释放,所以ATP与ADP相互转化体现了细胞内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相互依存

关系,D正确。

故选:Ao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IC6Hl2。6(葡萄糖)弓2c3H4。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葡萄

糖)。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3(丙酮酸)+6氏(用20出]+68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普12H20+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l2。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2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或2丙酮酸+4旧直2乳酸(细

胞质基质)。

本题考查细胞代谢活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细胞有氧呼吸

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及场所,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答案】D

【解析】解:A、水通道蛋白属于膜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但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

体进行加工,A错误;

B、水生动物红细胞吸水的方式是被动运输,B错误;

C、水生动物体内的细胞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其卵母细胞中也含有控制水通道蛋白

CHIP28合成的基因,只是未表达,C错误;

D、向卵母细胞中导入合成CHIP28的mRNA,若将其放在清水中,细胞出现涨破即可

验证CHIP28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约占)50%和蛋白质(约占40%),此外还有少量的糖

第12页,共27页

类(占2%〜10%)。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

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

类和数量越多。

2、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

高浓度T低浓

自由扩散不需不需水、CO2、02、甘油、苯、酒精等

高浓度一低浓

协助扩散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低浓度一高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主动运输需要需要

度Na+

熟知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掌握细胞

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掌握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

4.【答案】C

【解析】解:A、正常情况下,水解酶不作用于细胞正常结构成分,不能通过溶酶体膜,

A正确;

B、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经过修饰,不会被自身水解酶水解,B正确;

C、溶酶体内PH<5,而细胞质基质pHW7,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入溶酶体是逆浓

度梯度的,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溶酶体内PHV5,说明酸性环境有利于维持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Co

溶酶体:

(1)形态:内含有多种水解前;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

(2)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

对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答案】D

【解析】解:A、基因突变不会改变tRNA的种类和数量,因此①②③④中tRNA的数

量都没有变化,A错误;

B、白瘢风、人的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基因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而老年人白发是细

胞衰老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B错误;

C、①④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醐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①可能是终

止密码子延后出现,④可能是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而终止子位于基因上,C错误;

D、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如果发生在体细胞,并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D。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碱基对替换往往引起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变化,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往往引起多

个密码子的变化。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原因等基础知识,

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果和能否遗传,属于中档题。

6.【答案】D

【解析】解:A、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影响核糖体的活动,进而抑制细菌存活所必需的结

构蛋白和酶的合成,A正确;

B、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唾诺酮类抗生素阻碍DNA复制会导致细菌增

殖受阻,B正确;

C、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的过程中,前期细菌种群数量会减少,随着抗药性基因的积累,

细菌的抗药性增强,种群数量会增加,C正确;

D、若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会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使细菌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

上升,种群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D。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细胞质中有核糖体;病毒

无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中生活。

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甘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解旋酶、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昔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

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本题考查DNA的复制和转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第14页,共27页

7.【答案】B

【解析】解:A、若在图1中A点时增加麦芽糖酶的量,由于此时酶含量充足,因此A

点将不会移动,A正确;

B、图1中,B点之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麦芽糖酶已达到饱和,B正确;

C、图2中,E点麦芽糖酶的空间结构一定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C错误;

D、图2中,若横坐标的环境因素为温度,则D点为最适温度,由于pH不会影响最适

温度,D点不会移动,D错误。

故选:Bo

分析曲线图1: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麦芽糖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一定

范围,麦芽糖量再增大,反应速率也不再随之上升,此时酶达到饱和。

分析曲线图2:表示某环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特性,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及酶促反应原理,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

考查。

8.【答案】B

【解析】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也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细菌没有染

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A错误;

B、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因此

青霉素不会破坏植物细胞壁,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青霉素在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是不同的,青霉素的大

量使用导致没有青霉素抗性的细菌大量死亡,表现为细菌群体中具有青霉素抗性的个体

增加,并不是青霉素引起的细菌变异,C错误;

D、在某些人群中注射青霉素后所发生的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o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

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

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

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

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

本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细菌的

抗药性是原来就有的不是在青霉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9.【答案】C

【解析】解:A、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线粒体,因此线

粒体膜上既没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没有运输02的载体,A错误;

B、真核细胞的色素分布于叶绿体和液泡中,原核细胞的色素分布在细胞质基质,B错

误;

C、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三者都含有蛋白质,含有蛋白质的

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溶酶体,但是不含核酸,C正确;

D、Mg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

故选:Co

1、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因此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2、细胞中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的含量较多,

如C、H、0、N、P、S、K、Ca、Mg等为大量元素,有的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称为微量元素。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旨在考查学

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核纤层蛋白发生磷酸化使核纤层降解,同时,核被膜破裂成大

小不等的核膜小泡,核被膜解体,该过程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前期,B正确;

C、核纤层是紧贴内核膜的一层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状结构,C错误;

D、在分裂末期,去磷酸化的核纤层蛋白与核膜小泡融合,逐渐形成包裹着染色质的新

的核膜,D正确。

故选:Co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

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

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第16页,共27页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

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

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本题考查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1.【答案】D

【解析】解:A、对照组的处理是培养细菌但不添加药物,结果说明细菌可自发地释放

内毒素,A正确;

B、由表格分析可知,在两种温度下,抗生素B在杀菌的同时均可引起较多的内毒素释

放到细菌细胞外,B正确;

C、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与单独使用抗生素B相比较,溶菌酶A与其联合处理时可显

著降低内毒素的释放量,C正确;

D、若因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单独使用抗生素B进行治疗对缓解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最差,

D错误。

故选:D。

表格分析:37℃时,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溶菌酶A产生的内毒素量减少,而抗生素B

和联合用药,内毒素释放量都升高;40℃时,溶菌酶A处理,内毒素下降较大,而抗生

素B内毒素释放量增加,联合用药内毒素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溶菌酶A。

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对于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

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2.【答案】A

【解析】解:A、由于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故目的基因要整合到Ti质粒的T-DNA上才能成功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A正确;

B、农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

染能力,因此将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时常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

因导入单子叶植物细胞常用基因枪法,B错误;

C、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进

而形成杂种细胞,C错误;

D、植物细胞工厂化生产人参皂首只需要经历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培养到胚状体即可,

未体现植物细胞全能性,D错误。

故选:Ao

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

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

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技术及

应用;识记植物细胞工程涉及的技术,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

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B

【解析】解:A、根据题干信息“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防止叶

片衰老。绿色植物叶片衰老变黄与其中的蛋白质和叶绿素分解有关”可推知,细胞分裂

素有可能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叶片保持绿色,A正确;

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在未成熟的果实、种子中也有细胞分裂素形成,

B错误;

C、细胞分裂素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等特点,C正确;

D、成熟的组织或器官不会再进行细胞分裂,对于这些细胞,细胞分裂素可能不具有促

进细胞分裂的作用,D正确。

故选:Bo

1、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

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2、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

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

调节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4.【答案】D

【解析】解:A、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NaQ浓

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二者相加,光合色素

第18页,共27页

含量逐渐降低,A正确;

B、NaCl浓度为50mmol/L时,净光合速率有所提升,这可能与气孔开放度增大,胞间

CCh浓度较高,光合作用增强有关,B正确;

C、NaCl浓度为200mmol/L时,光合色素含量较低,叶绿素含量下降明显,导致净光合

速率显著下降,C正确;

D、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表中NaCl浓度为50mmol/L时,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故要

继续探究适宜该植物种植的NaCl浓度,应在NaCl浓度为0~100mmol/L范围内设置浓

度梯度进一步实验,D错误。

故选:D。

图表分析:自变量为NaCl浓度,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持续上升.

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要识记相关生理过程,并

能从表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难度适中.

15.【答案】D

【解析】解:A、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新冠病毒,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新冠病毒可以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错误;

C、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病人患肺炎,不会导致自身免疫,C错误;

D、康复的病人体内会有相应的记忆T、B细胞,D正确。

故选: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厂记忆细*

体液抗**一的!七£四£抗体内抗原靖台

免修“fA爵互

浆涮胞发挥免及效应介

•g•

八“淋巴因(加强各种〃美细胞的挥

分泌r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细刷抗吞嘴工胞一口纪细胞密切接触.

二次[免疫使死细胞裂解

免原细胞-£

q♦记忆捌施

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目的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6.【答案】C

【解析】解: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是5x107,可推算所用血球

计数板小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5x107+(400x104x10)=1.25个/mL,中格中酵母菌

的数量平均为16x1.25=20个,A错误;

B、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

关变量,B错误;

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

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C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25℃是酷母菌种群数量增

长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C»

1、通过柱形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和温度,因变量为酵母菌的数量。

2、血球计数板有25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x25=400个

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lmL=1000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0.1/400mm3,

因此酵母细胞个数〃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x稀释倍数=平

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x400xl0»x稀释倍数。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

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

理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解:A、道路引发的群落边缘效应会使生态交错区内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以及

物种组成差异增大,可能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土壤湿度和pH的变化会使土壤中小动物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降低土壤中

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错误;

C、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导致生态交错区的物种组成、分布、数量发生

变化,C正确;

D、道路边缘物种数量发生改变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

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2、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第20页,共27页

初生演替是指在•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

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

18.【答案】D

【解析】解:A、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说明细胞1是衰老的细胞,

衰老细胞中部分醐活性降低,而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细胞1是衰老细胞,其遗传

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细胞2是癌变细胞,其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即遗传物质发生改

变,因此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不同,A错误;

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

胞的全能性,C错误;

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并被清除,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

确。

故选:D。

分析题图:I表示细胞分化;细胞I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n过程表示

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m表示细胞癌变;w表示细胞凋亡。

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等生命历程,意在

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9.【答案】B

【解析】解:A、调节过程①为先天形成的,过程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为后天形成的,

A错误;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时胃窦是效

应器的一部分,B正确;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比过

程⑤神经调节要慢一些,C错误;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休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

液素、胆囊收缩素受体,D错误。

故选:Bo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i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

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递质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不同于激素的作用。

3、反射是神经中枢的功能,未经过神经中枢的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反应,不能称作反

射。

4、在体内,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射。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的

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0.【答案】C

【解析】解:A、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用的是显微操作法,而不是显微注射法,A错

误;

B、皮下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核的卵母细胞融合,采用的是电刺激,B错误:

C、重组细胞需在无毒、无菌的发育培养液(含有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甘酸、无

机盐、血浆和血清等)中培养,C正确;

D、克隆猫的产生说明动物细胞核有全能性,由于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也存在遗传物质,

因此克隆猫的性状与供体猫的性状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o

1、动物细胞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

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动物细胞核移植

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来自双亲,其核遗传物质来

自供核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1)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

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

可能。

(4)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言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

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

握程度,难度不大。

第22页,共27页

21.【答案】非特异性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别使用普通饲料、添加免疫增强剂Gk5的饲料、

添加硒的饲料、添加免疫增强剂Gk5和硒的饲料饲喂四组家鸡存活率:普通饲料组=

添加硒组〈添加免疫增强剂Gk5组〈添加免疫增强剂Gk5和硒组免疫增强剂Gk5单独

可以提高家鸡免疫力,单独使用硒没有提高家鸡免疫力作用,但硒可以增强Gk5对免疫

力的提高作用

【解析】解:(1)吞噬细胞直接吞噬进入机体的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为防止家禽感染,养殖户定期给家禽接种禽流感疫苗,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细

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而起免疫作用。

(3)根据实验目的和给出的实验材料及实验分组情况,完整的实验思路:

将年龄、性别、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家鸡若干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使用普通饲料、添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