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第I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
1.(2021•全国乙卷・25)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
表
单位:户
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
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
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
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
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
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
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
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
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
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
排除D项。
2.(2021•广东高考选考-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
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
的青铜器。这说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进一步推理可
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文化向中原
地区的传播,排除A项;只从“应国”一个国家无法得出“各诸侯国”
都维护周礼的普遍性结论,排除B项;宗法制度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
期,并且青铜器一般是礼乐制度的象征,和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C
项。
3.(2021•山东高考选考-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
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图1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
清时期
【答案】B
【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
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
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
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
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
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
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
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
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4.(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
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
色销金花样蟆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
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
优越
【答案】A
【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
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脱离了”说法错误,宋代商业活
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且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草市”指在离城
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地位如
何,排除D项。
5.(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7)据《汪氏宗谱》记载:“是自元而
明,渐成村墟,今则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其间南
湖、月沼、雷岗、西溪胜景凡八,堪供行吟,致足乐也。”有关此“都
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山傍水,布局方正,中轴对称
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宛自天成”的古典园林建筑博物馆
D.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答案】D
【解析】材料是对宏村布局的描述,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
的古村落,故选D项;“布局方正,中轴对称”是对平遥古城的描述,
平遥古城按照牛形布局,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排除A
项;“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是对清代商业都会汉口的描述,
排除B项;“宛自天成”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
的博物馆,汇聚了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排除C项。
6.(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
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
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
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
④
【答案】A
【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
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
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故①正确;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阻
碍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故②错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故③正确;清朝并
没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选择A
项符合题意。
7.(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
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
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
该遗址位于
A.①B.②C.③D.@
【答案】C
【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
③为长沙,故选C项;①为北京,排除A项;②为苏州,排除B项;
④为广州,排除D项。
8.(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
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
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
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
易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
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
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
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
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
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第II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i.周朝晚期,种田人经常把铁片安装在他们的犁上使之更加锋利;到
汉朝时期,农民用上了真正的铁犁,他们的镐、锄、镰和铲等农具也
都换成了铁制的。这一变化()
A.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有利于农业商品化进程
C.体现政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D.预示着铁器时代的来临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农民用上了真正的铁犁……农具也都换成了铁制的”
可知农具的改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生产
力的进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多余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也出现种植经
济作物的农户,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进程,故选B项;材料主旨
是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A项;汉代实行重
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排除D项。
2.《左传》中记载:“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这
是中国古代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端。这说
明当时()
①从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②国家财政收入将有明显
提升
③井田制开始实施并逐渐强化④对土地生产关系进行了
调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故①错误;“初税
亩……以丰财也”说明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增加
了财政收入,故②正确;井田制确立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故③错误;对土地实行按亩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变革
了农业生产关系,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
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
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
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
富”、“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可以看出管仲既主张发
展农业又重视商业,体现了管仲的农商并重思想,故选B项;春秋时
期土地私有刚出现,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货币混
乱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春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并没有占主流,排除D项。
4.春秋中叶,齐叔夷钟铭文中有“余命汝司予莱,造一(当时的字符)
徒四千”,郭沫若认为“-”是铁字的初文或省文。考古学者认为,湖
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的竖炉冶铜技术,为冶铸铁器“提供了直接的基
础”,春秋时期的冶铁业应“已使用鼓风竖炉这说明春秋时期()
A.民营手工业规模宏大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官营手工业受到冲击D.冶铸行业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竖炉冶铜技术……'已使用鼓风竖炉可知冶铁技
术的发展,故选D项;受生产力限制,春秋时期民营手工业规模有限,
排除A项;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普
遍使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春秋时期的冶铁业,但没有提及经营
形态,排除C项。
5.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欲更晏子
之宅二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
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城市坊市界限打破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答案】D
【解析】晏婴拒绝搬迁住宅,认为居住在市场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
知当时的市场交换便利了齐人的生活,故选D项;晏婴拒绝从市场变
搬迁不意味着贵族热衷经营商业,是为了生活方便,排除A项;齐景
公让晏婴搬迁是因为住宅的环境问题,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B
项;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C项。
6.表1是新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统计情况。表中信息佐证了
秦汉时期()
表1
功能类型出土的比出土较多的地
例区
初耕工铁铺、铁犁、铁61%山西、山东
具斧
播种工楼等7%河南
具
中耕工铁铲、铁锄22%河南
具
收获工铁镰10%河南
具
A.北方冶铁水平领先全国B.黄河流域农耕工具完备
C.铁犁牛耕技术相当成熟D.播种工具生产效率低下
【答案】B
【解析】表格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的铁制农具主要出土在山西、山东和
河南等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说明的当时黄河流域
农耕工具完备,故选B项;表格未涉及北方同其他地区的冶金业比较,
无法得出北方冶铁水平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秦
汉时期的铁制农具的出土地区,未涉及铁犁牛耕技术,排除C项;表
格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的铁制农具的出土地区,表格未涉及播种工具,
排除D项。
7.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
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
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变化反映出()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B.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加强
C.经商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D.财税来源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
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助其理财,
目的在于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故选B项;汉武帝之所任命商
人出身的官员帮助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不代表重视商人的
地位,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止,排除A项;在重农抑商的古代,
经商不可能是入仕的主要途径,汉代的选官制是察举制,选官的标准
是品德,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整个汉帝国财税来源,且汉代财税
来源一直就是以农税为主,排除D项。
8.许倬云指出:汉武帝时代,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的财富,打击城
市经济,中产以上皆破产。以农村为基础的农舍手工业遂成为生产日
用品的主力。地方产品经过帝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
的资源交流网络。该学者认为,汉武帝时代的政策的主旨是()
A.巩固君主专制制度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打击工商业的发展D.加强全国各地经济联系
【答案】B
【解析】汉武帝对工商业征收重税,这一结果使得城市工商业者破产,
所以农村手工业成为日用品主力,这是重农抑商的体现,抑制富商大
贾的实力,体现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选B项;巩固君主专制
制度是政治方面,如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排除A项;打击工商业
发展是汉武帝的做法、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汉武帝打击工商
业、打击城市经济的做法,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不利于加强全
国各地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
9.表1汉代各农耕区劳动生产简表
农耕区域人均田亩数平均亩产量人均粮食总产量
南方农耕区23亩1.37石32石
中部农耕区30亩1.5石45石
西北屯垦区74亩0.4石29石
表1说明汉代()
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严重B.西北地区生产发展停滞
C.政府重视农耕技术推广D.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人均田亩数较少的南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均总产量
高于人均田亩数最高的西北地区,可见各地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故选D
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均田亩数和平均亩产量,并没有总人数和田地的
总面积,无法得出人地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产
量,不能看出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均田亩数
和平均田亩数,并未反映政府政策,排除C项。
10.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昭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使民
务本,不营于末”为理由坚决维护,而贤良文学一方则以“不与民争
利”为由坚决反对,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辩论促进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昭帝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C.辩论反映西汉决策制度发生重大变化D.辩论促进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之后昭帝废止榷
酒制度和部分取消盐铁专卖”可知辩论促使汉朝统治者改变了盐铁专
卖制度,故选D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之后昭帝废止榷酒制度和部分
取消盐铁专卖”可知,昭帝废除了榷酒制度,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
除B项;材料所述是西汉的经济制度的变化,而非决策制度的调整,
排除C项。
11.1978年成都市新都马家乡出土了一件汉代“驼舞”画像砖,画面
上两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左边人物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相对而坐于
一匹高大健壮的骆驼上,一边敲击建鼓(始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
器之一)一边起舞。该画像砖的内容体现了()
A.丝绸之路促进欧亚民族交融B.汉代成都地区工商业的繁
荣
C.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
流
【答案】D
【解析】材料“深目高鼻的胡人、骆驼上”体现了游牧文明,材料”始
于商代,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体现了农耕文明,说明汉代农耕文
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故选D项;胡人、骆驼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不
能体现出欧洲文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不能体现
工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是近现代的艺术特征,
排除C项。
12.经两汉之际社会大动乱的破坏,关中经济一度残破,“民饥饿相食,
死者数十万”,长安一时成为废墟。然而经数十年恢复,在东汉时期依
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东汉关中经济恢复,主要原因是()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B.新农具新农技推广
C.北方边境相对安定D.关中平原环境恢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然而经数十年恢复,在东汉时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
的经济地位”,可知两汉时铁犁牛耕的推广,农业耕种技术的进步与推
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故选B项;政策只是原因之一,关键还在于
生产力,排除A项;北方边境稳定只能确保经济不被破坏,并不能促
进经济恢复,排除C项;关中平原环境恢复只是客观原因,并不是主
要原因,排除D项。
13.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旧唐书》载:“江淮之间,广陵大
镇,富甲天下”。南宋不少诗歌中均有涉及扬州,这类诗歌中对于扬州
的“印象”迥异,扬州或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或是“万商落
日”“一市春风”,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B.地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
C.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D.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而宋代则
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社会动荡,南
方相对安定,史书记载南方富庶,而南宋时期扬州始终面临北方少数
民族的威胁,历经战乱,史书记载扬州多萧条,故选B项;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唐宋时期扬州不属于沿海港口城市,
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超越北方,排除D项。
14.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填补
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
又佐证了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张家港黄泗浦
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
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遗产群。此次考古发现()
A.证实了南方地区是当时佛教文化中心
B.扩充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
C.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D.必须与历史文献印证才可证实真实性
【答案】B
【解析】“2020年,江苏如东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
填补了中国南方唐宋寺庙文化资料的空白”,表明此次考古发现丰富了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故选B项;唐宋时期北方地区是当时
佛教文化的中心,排除A项;“发掘清理出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又佐证了
日本高僧圆仁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表明为中日文化交流提
供了新的研究史料,没有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排除c项;考古发现的
真实性不需要印证,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历史文献的真实性,排除D项。
15.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
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
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
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北宋时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
【答案】B
【解析】“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可以说明宋代商业的繁荣,
也侧面说明宋代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故选B项;根据所学,经济
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排除A项;“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
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
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这些所描述的工商业者封均
不是官营的成员,更多是民间的自由工商业者,排除C项;重农抑商
政策是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始终坚持的政策,只是不同时期重视程度
不同而已,排除D项。
16.下表展示了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北宋()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约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公元997年)
宋真宗天禧五年
约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公元1021年)
宋神宗熙宁十年
约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公元1077年)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B.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经济对农业依赖下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宋太宗至宋神宗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但
是农业税不断减少,商业税不断增加,故选D项;商业只是城市经济
职能的一部分,排除A项;根据表格可知,农业税的比重下降幅度很
小,排除B项;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农业税减少,但是对商业税影响
有限,排除C项。
17.《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
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
瑾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
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
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尚多僭侈,未合
故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
念,导致百姓崇尚奢侈,僭越礼制的现象经常出现,故选B项;根据
材料可知,百姓并未遵守宋太宗诏书中的规定,排除A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理学是服务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中国古代商业始终从属于农业,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始终居于主
导地位,排除D项。
18.“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
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历经两宋之际和
元末的大规模战乱,至明朝,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从上述
材料看,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独特的资源优势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历经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至明朝,遂
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可知经历了两宋更迭和元末战乱后,景
德镇的瓷器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说明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景德镇手
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选D项;景德镇的发展历经宋至明清多个朝
代,历届朝代政策并非一致,因此政府政策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
高岭土并非景德镇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他地区也有,但并不是每个
地区都发展如景德镇,排除B项;朝代更迭和战乱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受挫,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非景德镇瓷器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排
除C项。
19.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
人数较少。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
过万人,主要是阿拉伯、印度、意大利、摩洛哥等国人士。这一现象
表明()
A.泉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中心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
能增强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
外政策
【答案】B
【解析】从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从以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为主演变
为以商人为主,说明泉州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可知泉州的经济
功能增强,故选B项;泉州没有成为过政治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
料只有泉州一地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材料
信息不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强调居住在泉州人的身份的变化,排除D
项。
20.下图是宋代书院分布图,图中数字代表各省书院的数量。据此图
可知()
A.文化教育受地理条件制约B.文化中心随经济中心南移
C.儒学信仰体系重建促进教育发展D.书院发展改变官学主导教
育局面
【答案】B
【解析】由宋代书院分布图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书院
数量多(代表文化发展程度高),分布比较密集,这与经济重心不断南
移有关,体现了经济重心带动文化中心南移,故选B项;文化教育与
地理条件有关,但更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排除A项;儒学信仰重建
是会促进全国各地教育发展,而不会导致文化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
排除C项;宋代的书院有的是官办的,有的是私人兴办的,分布图中
并没有区分是否属于官学,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改变官学主导教育的局
面,排除D项。
21.据《句容新志》记载,绍兴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称:
“句容、上元两县水利人户,推排堰长二人看守,及置团首二人掌管
湖水(赤山湖),逐时兴葺岸埃,固护湖水,轮转交替。如遇天旱年岁,
要水灌溉田苗,两县团首商议,未放水前,堰长先经县陈状,集水利
人并工修作百冈堰坝,断水头,再经县过状,方始放水涌入百冈堰,
次第散水入湖,下七乡四十二堤,浇灌田苗。“据此难以推断宋代()
A.地方豪强把持水利设施B.政府介入民间水利事务
C.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D.民间力量发挥一定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在宋代的水利设施管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参
与,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在其中的控制作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两县团首商议”“再经县过状”可知政府参与水利设施管理,
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两县团首商议”“再经县过状”
可知县代表国家政权参与对基层水利设施的管理,是国家对基层社会
治理的表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推排堰长二人看
守”可知,看守水利设施的管理人员由民众推选出来,因此民间力量
发挥一定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南宋商人得到当地富户担保,可拿到市舶司发放的“公凭”赴海
外经商。宋孝宗隆兴二年制定回舶之限:自拿到“公凭”之日起,如
果能在五个月内回港,即可享受税收减免;超过一年才回港者,就会
被市舶司“根究据此推断,南宋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打击商人富户C.限制外贸规模D.保护海
商利益
【答案】A
【解析】南宋市舶司根据商人的贸易周期进行赋税征收,这有利于推
动商人缩短对外贸易的周期,增加对外贸易的次数,从而增加政府财
政收入,故选A项;宋市舶司根据商人的贸易周期进行赋税征收,这
有利于推动商人缩短对外贸易的周期,促进对外贸易,没有打击商人
富户,排除B项;宋市舶司根据商人的贸易周期进行赋税征收,这有
利于推动商人缩短对外贸易的周期,促进对外贸易,排除C项;保护
海商利益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
收入,排除D项。
23.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
文献记载
《夷坚支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
癸》卷5《神以暇时,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
游西湖》
《夷坚支“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
景》卷5《郑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四客》
嘉靖《惟杨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
志》卷8《户到宝祐四年(1256)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
口志》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每以暇时,受
他人雇佣”“扬州坊郭户……年增长率为13.4%。”可知宋代雇佣现象
普遍,城市人口增长快,说明商品经济繁荣,故选A项;据所学鸦片
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据所学,宋代“重农抑商”政
策有所松动,但没有动摇,排除C项;材料只是宋代江南地区的部分
劳动力信息,不能反映全国人口分布,排除D项。
24.据记载,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
四郡夏秋大疫,死人无算元代文学家揭俣斯也作诗云:”近闻闽中
瘴大作,不问村原与城郭。全家十口一朝空,忍饥种稻无人获。”这说
明,当时福建地区()
A.社会经济急剧衰退B.瘟疫灾害异常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政府消极应对瘟疫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大疫”“死人无算”“瘴大作”“全家十口一朝空”可
知,当时福建地区发生了异常严重的瘟疫灾害,导致人口大量死亡,
故选B项;社会经济的衰退与否是通过与经济相关的因素表现出来的,
而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
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信息与
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描述当时福建瘟疫传播带来的大量人口
死亡,从中无法得知政府应对瘟疫的态度和措施,排除D项。
25.整个元代只有延祐三年气候比较暖和,除此之外的记录都表明气
候异常寒冷。气候变化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解决此问题
相关的史实是(.)
①引进并推广美洲高产作物以确保粮食总产量
②南方创制出轻便灵活、适用于水田的曲辕犁
③《农书》大量介绍农业增产、积谷防饥的经验
④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提高棉纺织品的产量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明朝引进并推广美洲高产作物,故①错误;曲辕犁是唐朝发
明的,故②错误;元朝王祯《农书》介绍了农业的大量经验,故③正
确;元朝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提高了棉纺织品的产量,能够一定
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6.勘合是明朝行政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纸质凭证或文书。1383年,明
政府命礼部颁发勘合文册规定:凡贡使至中国,必先验证勘合之真伪,
无勘合或使用假勘合者拒绝入贡并捉拿法();
A.扩大了明朝外交范围B.使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C.规范了明代朝贡贸易D.促进明代外交近代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凡贡使至中国,必先验证勘合之真伪,无勘合或使
用假勘合者拒绝入贡并捉拿法”可知明政府采用勘合文册,目的在于
规范外交行为,防止他国民众冒名来华交往,进而规范了明代朝贡贸
易,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交行为,并未提及外交范围,排除A
项;材料强调规范外交行为,不是废除海禁政策,排除B项;中国外
交近代化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项。
27.从明代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
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
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
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变化
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明代中后期,各地织染局在官营丝织作坊不能完成朝廷增造
丝织品任务时,通过中间人,向民间机户“加工定货”,扩大了市场,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各地织染局向机户“加工定货”
的现象,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排除A项;重农抑
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强调官营作坊不
能完成任务时才向民间机户“加工定货”,没体现放宽工商业的发展,
排除B项;各地织染局向本地的民间机户“加工定货”,并不能刺激区
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C项。
28.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
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
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资产
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A.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奉行严刑峻法
C.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D.君主专制弱化
【答案】C
【解析】“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牙人
作为商品交易的中介,从私人到政府,政府亲自从事经营,可见是商
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C项;《大明律》”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
行'存在”这是官方所设立的一个机构,而不是思想,排除A项;“允
许作为行号的‘牙行’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官牙”,选有
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这是政府顺应潮流的行
为,不是严刑的表现,排除B项;《大明律》”还允许作为行号的‘牙
行'存在”说明政府有意识的加强控制,而不是弱化,排除D项。
29.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
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
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
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A.商人财富得到国家认可B.抑商政策因追求财富而改
变
C.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D.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
弃
【答案】A
【解析】明朝时期当政府出现财政困难之际,会主动求助于商帮群体,
并授予该群体荣誉称号,说明的是当时商人的财富获得国家认可,故
选A项;明朝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商帮无法控制经济
命脉,明朝时期的经济命脉是农业,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传统仍然
是学而优则仕,排除D项。
30.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发生在图6所示时空的经济现
象是()
图6
A.“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并行不悖
B.商业市镇和商帮开始大量出现
C.开始在边境设榷场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据上图,可知为明代,结合所学明代的经济现象主要有“朝
贡贸易”“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故选A项;商帮是在明朝开始
出现,但商业市镇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北宋时已经设
榷场与契丹、党项等民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而非始于明代,排除C
项;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纺织业等行业中已经出现,但发
展缓慢,而非迅速,排除D项。
31.下图为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南都繁会图》(局部),生动地描绘
了明朝后期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从画卷中可以看出()
A.明代对南京工商业发展的重视B.新兴市民阶层力量发展壮
大
C.商业的繁荣及市民生活的丰富D.该画卷注重抒情写意的特
点
【答案】c
【解析】图中的南京秦淮河两岸店铺林立,广告牌林林总总随风飘摇,
游人如织,车,马,行船,密布于整个画面,展现出南京秦淮河两岸
繁华的商业状况和市井生活,故选C项;明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且画面只展示了商业和游人,不能展现政府的信息,排除A项;
图中仅是秦淮河两岸的市民生活,不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壮大,排除B
项;注重抒情写意是文人画的特点,画面中场景的描绘更注重写实,
排除D项。
32.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
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
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
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工
A.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明朝政府对于有重大贡献的商人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
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反映出商人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C项;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政
府会向商帮寻求帮助,不代表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除A项;重
义轻利是传统的义利观,但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
利风气盛行,排除B项;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33.《明宪宗实录》记载:“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越,
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下至倡优,亦皆僭侈。”此后明
朝实录记载朝臣请禁服饰违式、习尚奢僭的建言及中央所颁禁约,更
是层出不穷。这表明当时()
A.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B.思想解放推动习俗变革
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D.政府政策改变社会习俗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兵民服色器用……多犯越……皆僭侈”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伴随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冲击,
原有的服饰等级限制逐渐被打破,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君
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明朝实行专制统治,思想禁锢,理学
僵化,排除B项;据材料“中央所颁禁约……层出不穷”可知政府颁
布禁约没有改变民众僭越的行为,屡禁不止,排除D项。
34.大约从16世纪开始,玉米等大量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从海外引进种
植,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不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不论山地还是平原,
种植都非常普遍,并且很快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的广泛种
植()
A.解决了人地之间的矛盾B.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布局
C.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矛盾D.推动农耕经济达到巅峰
【答案】B
【解析】“不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不论山地还是平原,种植都非常普
遍,并且很快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说明玉米的引进,摆脱了对
区域的限制,从而对生产的布局产生影响,故选B项;“大约从16世
纪开始,玉米等大量高产的农作物品种从海外引进种植,种植面积迅
速扩大”只能说明玉米的引进可能促进粮食产量的提升,但没有人口
增长的限制,不可能改变人地矛盾,排除A项;地主与农民是阶级矛
盾,是政治范畴,不会因作物和种植而改变,排除C项;玉米仅是一
种粮食作物,不能代表全部作物,不能以种植玉米而让农耕经济达到
顶峰,排除D项。
35.表2所示为明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币材变化。这一变化()
表2
时间年号主币铺币货币制度货币币
材
1368〜1436明前朝大明宝钞铜钱钱钞兼行纸币
年
1436年正统元白银大明宝铜钱银钱钞兼铜钱
年钞行
1525年嘉靖四白银铜钱银钱兼行白银
年
1581年万历九白银铜钱银钱兼行白银
年
A.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B.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C.营造了宽松的商业环境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明前朝到万历九年,明朝货币主币经历了从大明宝钞到白
银的变化,其中自正统元年始,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结合
所学可知,白银广泛流通,货币经济占主导,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故
选D项;据表2可知,铜钱一直作为辅币出现,货币以白银为主,市
面流通两种货币,不利于货币统一管理,造成混乱局面,排除A项;
依所学,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减轻民众赋役负担,排除B项;依所学,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政府厉行抑商政策,商业环境并不宽松,排除C
项。
36.明万历时期(1572—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阔等携带“七
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城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
产生“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
挑战并震越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B.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答案】B
【解析】16、17世纪,西方对外实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加快,
但此时中国仍固守传统的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保守,对于西方的
先进事物置若罔闻,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项;儒家思想占
据主导地位是其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C选项“禁锢”
强调的是因外界压力导致人们难以接受新思想,但据材料“保持着平
静的心情”可知,当时人们并非被迫不能接受西洋文明,排除C项;D
选项是材料所述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D项。
37.16世纪中期以来,在中国沿海诸省“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这种
船户与舵手之间的雇佣关系成为海上航运业的主要形式每年春夏,“怀
费贩祥”的海商以及充当“篱师、长年”的“入海求衣食者”,数以十
余万计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对外贸易的繁盛B.朝贡贸易的中止
C.雇佣关系的普及D.抑商政策的解除
【答案】A
【解析】据“这种船户与舵手之间的雇佣关系成为海上航运业的主要
形式”“入海求衣食者,数以十余万计”可知,当时对外贸易繁盛,使
沿海从事对外贸易的人逐渐富有,更多的人下海经商,故选A项;据
“16世纪中期”可知,其尚且处于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朝贡贸易并
未中止,排除B项;雇佣关系即使在清朝晚期也没有普及,排除C项;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均有不同程度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38.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
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
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农耕文明的发达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世界白银之所以大量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手工业发达,中国的手工业商品大受欢迎,但对外国的商品需
求量不大,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其他国家只能使用白银来购买中国的商
品,所以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发达,故选A项;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并
没有松弛,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因果
倒置,排除D项。
39.据明人记载当时“中国物产丰富,独缺白银,视白银为奇货与
中国进行贸易的另一方“均无他产”,但有着丰富的白银蕴藏和储备,
所以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据此可知()
A.中外双方在贸易上存在契合点B.闭关锁国阻碍外贸发展
C.洋货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D.货币白银化的趋势明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国物产丰富,独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工地食堂用水用电供应合同
- 2024年度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园林绿化喷锚注浆劳务分包合同
- 2024年度车位买卖交易合同及过户服务协议
- 2024版旅游服务合同条款
- 智能车库管理系统施工方案
- 2024版设备维护服务合同:针对生产线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
- 04版供应链管理合同的供应链服务内容与责任分配
- 2024年度租赁变更:办公大楼租赁合同内容变更协议
- 零售行业商品采购管理规范
- 胸腔积液患者病例讨论
- 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赛道
- 高二上学期日语阅读四篇自测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赛道 (第二稿)
- 蓄电池的分类介绍课件
- 人体身体成分健康分析报告
- 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与应用探索
- 手术室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与应急演练
- 《军事理论》课程标准
- 印刷品类售后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