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1.gif)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2.gif)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3.gif)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4.gif)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114f50b096b3475692dda821d26ee4de5.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诗词,吾与子之所共适反复品读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的李元洛先生所著《诗国神游一一古典诗词现代读本》,如古人般涵咏玩味,渺渺兮予怀,时光悠然而止。称赏之余,不禁联想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喟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而心下念之:“古典诗词,真乃无尽藏也。”古典诗词,非造物者之功,乃人类妙笔杰作,属中国文化之无尽藏也。这部诗学专著集系统性、开放性、可读性于一书,置于当代众多诗词鉴赏著作中,木秀于林,不遑多让。系统性。本书从诗词创作的主体与本体出发,分为五大篇,即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而非零敲碎打互不相关。以文本(诗词)为中心,勾连起作者(诗人)和读者(欣赏者),形成“作者一文本一读者”的完整结构。五大篇共108篇小品美文,每文以一个诗学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博引古今中外诗论、文论,相参以他诗,既独立成文又相合为篇。襟抱篇,顾名思义,侧重于书写创作主体的人格、襟抱、风骨。“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人品即诗品,庶几无差。不晓诗作者,不足以品诗也。如“天下士”与“岳阳楼”一一魏允贞〈岳阳楼〉》一文,即以明朝诗人魏允贞的古绝句《岳阳楼》为中心,书写古代爱国志士的伟大胸襟。有抱负有操守的诗人,其心声发而为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语浅意长,慷慨悲歌,有余不尽。李元洛先生在追溯魏允贞身世遭遇,描摹国事蜩螗的时代背景之余,重点寻绎“天下”“天下士”二词的由来,令读者瞬间抓住“诗眼”。再以其他诗人诗作相参,以国事为己任的志士群像顿时跃然纸上。另外四篇,即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是对文本的全方位扫描,是诗词鉴赏大而全的法门。凡此五篇,高屋建瓴地品评了作者与文本,那么读者在哪里呢?其实,李元洛先生在自序中已详细分析了创作与欣赏的关系,以及欣赏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欣赏者应该“提高到但丁的水平”,即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当然,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就具体的欣赏过程而言,则是从“感性的投入,直觉的印象”到“理性的参与,知性的分析”再到“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一步步升华。可见,读者(欣赏者)不是“作者一文本一读者”中可以阙如的一环,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且,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108篇小品文中蕴含了历代诗论家,包括李元洛先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融入了生命体验,他们不就是读者这一环的代言人吗?毋宁说,读者这一环渗透于全书,完美地阐释了接受美学所谓的读者在文本接受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观点。开放性。本书引用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词,以古鉴今,以今证古,古为今用,呈现出古典诗词在现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大量引用现当代诗人作品,如苏曼殊、郁达夫、徐志摩、丰子恺、朱湘、戴望舒、臧克家、郭小川、卞之琳、启功、吴兴华、曾卓、丁芒、李汝伦、郑愁予、洛夫、余光中、叶嘉莹等大家,可寻古典诗词之余脉。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的名作《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即暗合明代杨慎《宿金沙江》时空交错、回旋往复的诗艺。接续古今而不忘融汇中西,援引西方诗论、文论,中外互证,让古典诗词焕发现代的光彩与生机。自序中提到明代袁宏道初读徐文长作品时,“读未数首,不觉惊跃”“读复叫,叫复读”,体现了作品的“惊颤效果”。“惊颤效果”是德国美学家本雅明评论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时提出的,指优秀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惊异与震颤的美感体验。袁宏道虽未出之以“惊颤效果”之阅读体验,但相仿矣。再如,“移情”指移人之情于物,广泛运用于古典诗词中,如“相见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人虽未用“移情”一词加以总结,却也有相应的理论,如刘勰《文心雕龙•特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并不缺乏移情论,并远远超出西方移情理论的内涵,赋予了独特的意境色彩。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用“典型瞬间”的美学原理解读。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提出文学作品宜表现高潮来临前的顷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拈取回乡这一瞬间,“少小”至“老大”几十年间的往事、诗人如何回答儿童的“笑问”等未置片言,留下了丰富的悬念,激起读者的审美期待。以西解中的诗歌鉴赏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古今中外诗论互参互证,我们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尚待发掘的深刻内涵,它们可能不在专门的诗话、词话中,而是广泛夹杂于古人的笔记小说、小品文中,值得广大诗词研究者披沙拣金。李元洛先生在书中大声呼吁:一味鼓吹“横的移植”,而不去作“纵的继承”,不等于“藏金于室而自甘冻饿”吗?可谓警钟长鸣,动人心魄!除了以诗歌为鹄的沟通古今中外,更旁搜博采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以说诗证诗,表现了广阔的包容性和现代艺术视野,为同类著作所罕见。引书法、绘画、音乐、摄影、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术语入诗歌,“跨界”拓展诗歌鉴赏的广度与深度。如将“提笔”“顿笔”等书法概念引入诗词鉴赏,形象地描绘了句子间的节奏。李元洛先生在《提笔与顿笔一一陈人杰〈沁园春〉》中说道:“书法的用笔之遒,讲究‘提按顿挫’,提主要指起笔,按主要指收笔。”“在词中,提笔,就是篇中之起,笔所未到而气已吞,提纲挈领,笼罩下文;顿笔,就是篇中的停顿转折,作用是欲尽未尽,使笔势回旋,言外有意。”这实在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在古人诗论中已有痕迹。关于起笔,李元洛先生援引了沈祥龙《论词随笔》中的“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烹饪工艺学(第2版) 课件 单元4 分解与切割工艺
- 二零二五年度门卫服务与社区物业管理信息化合同
- 《时尚北京》杂志2024年第11期
- 《贸易术语讲解》课件
- (高清版)DB37∕T 3004-2017 金银花无纺布容器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 《项目仓储系统规》课件
- 《公司兼并与收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冷链物流仓储承包经营协议3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悬挂式记录电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印刷机墙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一章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课件》初中体育与健康
- 管道公称直径壁厚对照表
- 项城市2021年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福尼亚胰岛素泵操作介绍
- 工程伦理-第章工程与伦理通用PPT课件
- 病理学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 我眼中的中国发展(课堂PPT)
- 稻谷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 小学四年级上册口算题大全800题(口算天天练)
- 公司面试评价表
- 航空煤油 MSDS 安全技术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