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_第1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_第2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_第3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_第4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尊(1963)何尊中12行122字的铭文。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文物中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文化文明●第一,“文明”与“野蛮”相对。●第二,“文明”更强调共性、普遍性、普世性,而“文化”则更强调特殊性、差异性、民族性。●第三,“文明”一定包含“物质文明”,但“文化”却并不一定如此。●第四,在移植方面,文明的成果要比文化的成果容易得多。●最后,“文明”有一个确定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我们也许可以给“文明”下这样一个定义:文明,就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可以持久固定群居的物质生活基础,形成了或者正在走向一定的政治秩序,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形态的人类开化状态。——何怀宏《文明的两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制度——国际考古学界对文明时代标准的主流界定文明曙光——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01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明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主要特征①使用打制石器;②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③已经学会使用火。说出早期人类的分布的基本特点?分布广泛、江河流域距今年代区系划分代表遗址生产活动社会形态7000-5000年(早期)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母系氏族社会5000年(晚期)根据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完成下表距今年代区系划分代表遗址生产活动社会形态7000-5000年(早期)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母系氏族社会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黑陶/白陶母系氏族社会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稻/蚕丝母系氏族社会5000年(晚期)黄河下游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父系氏族社会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玉猪龙父系氏族社会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玉琮/玉器父系氏族社会根据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完成下表仰韶文化彩陶八角星纹彩陶盆猪纹陶钵黑陶高柄杯玉猪龙玉琮观察两幅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空间特征?多元一体分布广泛中原核心满天星斗中原核心结合玉器,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土性)

(2)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

(3)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不平衡)(4)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与长久的生命力。(包容性)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一万多处文化遗存),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李伟:《寻找中国之始》公共权力的出现——统治者的强大的调动、组织能力阶级分化——生产力发展、财富分配不均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程度?国家雏形——从部落到国家0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有两个标志——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私有制的发展使得社会分裂为阶级。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阅读材料,概述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公共权力: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监狱、祭坛(神权)部落、部落联盟氏族公社古史相传:三皇五帝考古学证明:龙山时代◎黄帝◎蛋壳黑陶(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大口尊(陕西龙山文化)◎尧◎舜◎镂空黑陶豆(河南龙山文化)纸上材料地下材料相互证明修正、补充部落联盟→邦国时代尧舜禹的时代有没有实物史料的印证?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尧舜禹禅让启世袭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下表为有关夏朝王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

)《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中国历代帝王》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A.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C.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司马迁《史记》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同一事件为何会有不同的说法?夏朝、夏文化和夏代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让历史家们大感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陈剩勇《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崛起》二里头宫殿基址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二里头也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中心性城市、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天下为一——商和西周03商朝的统治特征商青铜兽面具四羊方尊卜甲、卜骨亚醜钺带人头青铜甗祭祀坑H310内外服制(畿服制)1.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2.神权、王权相结合具有迷信色彩3.人祭风俗、奴隶制盛行武王伐纣的时间何以确定?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据推断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淮南子·兵略训》据推断为公元前1057年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竹书纪年据推断为公元前1027年◎利簋(西周初期)“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利簋铭文与《牧誓》互证牧野之战周朝的统治特征分封制(封建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除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逐层分封,世袭统治分封对象多元性(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王后代)促进周文化的传播(文化认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天下共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边疆开发)分封义务相互性(周王“授民授土”,诸侯承担义务)分封序列等级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等级序列)(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墨子·告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周朝的统治特征宗法制礼乐制◎实质◎核心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家国同构)嫡长子继承制礼,贵贱有序;乐,上下和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周朝的统治特征互为表里工具◎权力分配◎权力继承◎权力认同分封制—政治权力等级化—天下归周(姬)—政治共同体◎权力基础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家族共同体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序)—文化共同体井田制—普天之下王土化—天下归王(国)—经济共同体家国同构华夏一体商周的社会图景01020304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奴隶买卖与人殉制度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祭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