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新城战略发展规划_第1页
青浦新城战略发展规划_第2页
青浦新城战略发展规划_第3页
青浦新城战略发展规划_第4页
青浦新城战略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青浦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09-2020年)说明

上海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战略与青浦的责任上海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战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日益拓展,配置资源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的上海,要加快实现“四个中心”的总目标,落实中央对上海提出“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两中心”的总要求,更好地服务与辐射长三角地区,以全新的战略视角思考全市的空间布局。上海必须配合四个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在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用地置换和功能调整实现空间结构的优化。目前上海的工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与生物医药六大产业上,空间上产出效益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开发区和部分市级开发区上。而目前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结构偏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偏慢、同时部分地区工业产出效益偏低,而这些工业的无序扩展会进一步挤压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上海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结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上海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迈进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定位,面临两个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应突破提高,以有力支撑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发展目标。特别是金融、贸易、商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提升发展的重点。图:1990年代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变化图图:1990年代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变化图图:上海、香港历年三产结构比较青浦应承担的责任1、青浦在上海市历次规划中的地位青浦区地处上海市的西郊,是连接江浙沪的重要门户通道,全区西靠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东临闵行区,北与嘉定交界,南与松江、金山接壤。在解放初期,上海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1963年的上海市“三五”计划规划中,明确了嘉定、安亭、松江、闵行、吴泾、蕴藻浜等郊区发展方向,随后又进一步地明确了建设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以及后来的金山卫石油化工和宝山钢铁等若干卫星城。在这些进程中,青浦扮演着一个较为安静的角色,一直承担着为上海输送农产品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农业大县的重任,工业化的步伐较慢。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集镇4个层次构成的城镇体系。当时确定的上海城市发展方向为:努力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两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在此背景下,青浦开始步入了发展的行列,然而发展重点也仅仅是县政府所在地青浦镇,重点安排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农副加工产品和电子仪表、轻纺、服装等轻工业,青浦其他农村地区的发展还是非常缓慢。1995年青浦工业园区列为市级工业区。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上海的发展目标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国际航运中心之一。明确了郊区是上海新时期城镇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基础建设的重点,制定了中心城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多轴、多层、多核”的城市基本格局,完善了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青浦新城被定为当时11个新城之一。2、青浦新城面临的发展机遇青浦区是上海唯一联接苏、浙两省的郊区,处于苏浙沪地理中心的位置。作为上海的西部门户、产业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桥头堡,必须加快提升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的功能。虹桥商务区建设为青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虹桥交通枢纽的建设,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日益紧密,青浦新城不再仅仅是上海的郊区新城,更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城市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工与协作。青浦新城必须认真思考与虹桥商务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提升青浦新城的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虹桥综合商务区抓住城市和区域产业功能升级的契机,通过开拓高端商务,加强现代服务业,积极改善产业结构,大力提升商务能级,形成特色商务高地,并以其重要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对嘉青松板块的总体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功能,为嘉青松板块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总体功能的提升。因而西翼组合城镇群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是上海辐射长三角都市连绵带的重要西大门。青浦相比其他虹桥周边区域,具有更便捷的交通联系和多种交通方式地选择,同时青浦还位于西翼组合城镇群的地理中心位置,以及上海东西向发展主轴的西部端点,青浦新城成为上海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城。青浦后发优势和生态环境为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基础后发优势——正如前文所述,青浦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一个较为安静的角色,承担着为上海输送农产品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农业大县的重任,工业化的步伐较慢。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青浦具有更多的后发优势,制造业的相对薄弱为服务业腾笼换鸟提供更多空间和产业能级提升的潜力。生态环境品质优势——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它拥有本市全部21个天然湖泊和1817条、2155公里的河道,境内辖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水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6.7%,居全市各区县之首。青浦不仅具有“水文化”的资源,而且还有“古文化”的优势。这里历史悠久,环境宜人,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10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闻名遐迩的朱家角镇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园林城镇”,2008年又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延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筑,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作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之一的青浦,处处呈现“古韵、绿廊、碧水”相交融、“实力、活力、魅力”相辉映的园林新城特色。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品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青浦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必备条件,为青浦新城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青浦区产业发展概况“二、三、一”的产业结构2008年青浦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4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9亿元,第二产业为292亿元,第三产业为178亿元;三次产业比值为1.9:60.9:37.2。青浦松江嘉定从西部三区对比分析来看,青浦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嘉定区和松江区。青浦松江嘉定由于第三产业持续增长,而第二产业总量下降,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从2004年的3.7:62.1:34.2调整至1.9:60.9:37.2,第三产业对全区增加值增长的贡献超过第二产业。社会生产总值在郊区县中居中下游水平。2007年在上海9个郊区县(不包括浦东新区)中,青浦区社会生产总值排名第六,仅高于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区。青浦区社会生产总值总量低于郊区县平均值12%。青浦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青浦区人均第三产业总值位列郊区各区县之首,达到1.92万元/人。2007年全区完成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高于全区固定资产年增幅5.8个百分点,占全区总投资62.9%,比重比上年上升3.3个百分点。商业投资逐年增加,全区完成商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1.2%。大型综合超市、标准超市、便利店、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厂家直销店等新兴商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实现销售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全区工业用地产出率较低。以2007年工业用地地均产出率作为评价指标,全市平均水平约在3024.95万元/公顷。青浦区工业用地产出率很低只有1840万元/公顷,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2007年各区县工业产出率(2007年各区县工业产出率(单位:万元/公顷)提升制造业能级1、制造业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城产业情况新城现状产业分析主要以现状建成区所在的夏阳、盈浦和香花桥三个街道为主进行分析(不包括朱家角),以对应统计资料的统计口径。工业用地单位用地产出率较低青浦新城的第二产业主要位于北部的青浦工业区,新城南部仅有少量的工业企业。根据2008年数据计算出青浦工业区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为30.5亿元/平方公里,低于同级开发区水平,同时还远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的平均水平;只有市级开发区平均水平的60%,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莘庄工业区的40%,甚至只有松江工业区的四分之一。根据2009年青浦区统计年鉴,工业园区有企业92家,亏损企业29家,占企业总数的32%。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青浦工业园区产业门类较多,包括建材、工程设备生产、纺织、新材料、精密机电制造业、电子信息及机械加工等,其中现代纺织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精密机械装备制造为四大主导产业。从园区主导产业占园区经济的份额及各主导产业的增长情况来看,到2005年8月底,四大产业所占比重不到一半,集聚度还有待提高。青浦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情况表工业产值(亿元)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1-8月)四大主导产业(m)47.176.6118.2整个工业园区(a)108.4158.6241.3比例(m/a)43.5%48.4%49%2007年青浦区产值前10位工业企业中只有第4、6、9三家企业位于青浦工业园区中。工业区尚不能支撑新城发展,产城结合不够2008年,工业园区的户籍人口数为4.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约4.6万人,常住总人口约8.8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中约有30%的外来人口居住在企业宿舍内,60%居住在农村住宅,其余10%居住在社区中。2000年到2005年工业区的人口增长明显高于新城。2000年与2005年新城和工业区人口增长2000年与2005年新城和工业区人口增长根据2009年青浦区统计年鉴,2009年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年劳动报酬为27783元,(这其中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等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的在岗人员,大部分一线操作人员收入水平较这一数值为低),低收入群体中又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据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青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约11万,其中约9万为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82%,就业人员中5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只占就业总人口的15.9%,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只占13.8%。工业园区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衣食等日常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主体,其消费尚处于温饱有余的阶段,消费结构变动相对较慢。以基本消费和刚性消费为主,如基本的生活消费,吃穿用住,抚养子女等。他们对于城镇住房的购买力较弱,所以大多以租借企业附近农民住房和企业职工宿舍为主。为尽可能减少通勤费用,他们对于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要求往往较高。青浦工业园区就业结构表占总就业人口比例按学历分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0.7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6.1具有大专学历人员9.1具有高中学历人员29.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54.4其中: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0.8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1.0其中:按技术等级分高级技师0.4技师1.4高级工1.4中级工10.0数据来源: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2、制造业未来战略选择青浦工业区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薄弱,特色不明显,尤其是在长三角大区域空间范围审视青浦制造业,缺乏发展的比较优势。基于青浦工业发展的现实格局和问题,面向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需要对青浦未来的工业发展进行战略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提升产业能级,与青浦新城发展形成良好互动,为青浦新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从类型选择上讲,重点是要淘汰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地均产出过低的产业与企业。这类产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塑料制造业、橡胶制造业等,一般是长三角地区的遍在性产业,由于在产业综合成本上不具优势,青浦在这类产业上不具竞争力,产业综合效益不高,需要进行调整淘汰。需要引进高加工度化的产业(即以原材料为重心的工业发展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发展)和技术知识集约化的产业。统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在竞争原则规范下,积极进入或退出某些产品的生产,或者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接管、破产、倒闭等方法,寻求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首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重点培育电子技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加强创新研发能力,发展核心技术环节,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提升综合产出效益,尽快发展成为掌握关键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其次,优化调整都市型工业。逐步淘汰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综合效益低的产业,重点发展印刷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附加值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从发展模式上,不应继续进行低效蔓延式的工业开发。尽可能实现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成熟一片,滚动发展一片。加快发展服务业1、服务业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服务业主要数据指标名称2008年比上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4786447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7817441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48662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806622.6批发零售业49189724.8住宿和餐饮业8831418.2金融业20174515.5房地产业32004015.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661922.6其他服务业36019716.194866,5%118066,7%94866,5%118066,7%491897,28%88314,5%201745,11%320040,18%106619,6%360197,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服务业增长来看,批发零售业与居民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两个产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对全区三次产业的贡献趋缓。22.322.322.624.818.215.515.522.616.1051015202530(%)服务业在实体上主要体现为商务办公、商业(包括旅馆、餐饮和经营性的文化娱乐设施)等经营性公共设施。青浦区的经营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各郊区县中处于下游水平。其中商务办公建设量在市郊的九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三,仅优于金山区和崇明县,并缺乏三万平米以上规模的商务办公设施。商业设施总建筑面积在市郊的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二,仅优于崇明县。郊区商务办公设施一览表区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1-3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嘉定区90354015宝山区8233427闵行区6037194南汇区484080奉贤区4636100松江区4319213青浦区393190金山区332723崇明县262140郊区商业设施一览表区县商场店铺小计楼栋数面积楼栋数面积面积闵行区1130224.593037208.56433.15宝山区410204.112792167.89372嘉定区528109.642759289.2398.84松江区22583.662544335.31418.97奉贤区21767.872595211.42279.29南汇区28064.542872212.04276.58金山区14344.623612244.03288.65青浦区13732.222330184.57216.79崇明县36823.97275790.64114.62全市旅馆业发展变化情况(个)全市旅馆业发展变化情况(个)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之一,青浦区旅馆个数位于各郊区县中游偏下水平,且增长缓慢。说明青浦区虽然具备相当数量的旅游资源,但硬件配套设施仍然滞后,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旅游业地发展。2、振兴传统服务业与培育现代服务业振兴传统服务业青浦新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依托淀山湖、朱家角历史古镇、东方绿舟,充分挖掘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培育与古文化、水文化、休闲旅游、水上竞技相交融的高品位旅游休闲区,开发水乡古镇特色旅游、精品文化休闲、商业服务、康体疗养和会务休闲为一体的传统服务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休闲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位的产业:在美国,休闲产业早在2002前就已年产值达一万亿美元,年税收达6千亿美元,创造2500万个工作岗位,占全美国就业职位的1/4;在英国,休闲产业年产值达1360亿英镑,超过汽车业和食品业,并以30%左右速度增长,创造1/5的全英就业职位,平均每户家庭休闲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20%左右;休闲产业的主体是指由旅游业、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符合所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的繁荣,然而今天的城市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转向并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精神,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青浦新城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借助休闲经济的浪潮,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培育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生产制造业的上游与下游功能环节,按照国务院文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规定,可以总结成四大种类:技术服务业、金融商务服务业、贸易流通服务业、总部经济。综观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有以下几类典型案例:技术服务业为主导: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美国硅谷英国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张江高科技园区金融工商服务业为主导:前台、管理集聚区: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中台、后台集聚区:爱尔兰金融服务外包园区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贸易流通服务业为主导:产地型:绍兴柯桥销地型:深圳笋岗集散地型:义乌小商品市场、苏州综合物流园总部经济为主导:北京丰台虹桥临空经济园区

将青浦新城发展条件与行业使用条件进行拟合度分析:技术服务业与青浦新城的拟合程度:发展技术服务业有一定潜力。金融商务服务业与青浦新城的拟合程度:不吻合商贸流通服务业与青浦新城的拟合程度:可以发展销地型商贸业总部经济与青浦新城的拟合程度:发展总部经济有一定潜力,但考虑虹桥商务区未来的主体功能是总部办公,将分解相当一部分市场需求,因此青浦新城应适度发展总部经济。综上,青浦现代服务业应以商贸会展和技术性服务业为主导方向。(1)商贸会展功能内涵:会展业被称为“城市建设的加速器”,是低成本、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会展业利润率通常在20%-25%,产业带动系数约为1:9。会展业素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它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对优化城市社会资源、发展社会经济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展经济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大约在20%至25%以上,这是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虽然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国内这一比例目前也达到了1:6。据国际通用结算数据,1万平方米场馆每年可以创造4900万元产值,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市场和产业是会展业发展依托的两大要素,而国内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和门类齐全的产业资源正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世博会也为上海会展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上海目前的展会仍是以国家或地区级的交易会或展览会为主,缺乏知名会展品牌,影响力小;展览以房产、建筑、机械、加工类等为主,高科技与服务业类的相对少。青浦新城应利用水乡自然环境特色,向西在淀山湖大道北侧大力发展会务会展业,与接待旅游、商贸服务设施相结合,打造上海西郊具有品牌效应的会务会展中心。商贸业是青浦新城的优势产业,以青浦老城厢和青松路、公园路交叉口为中心,构筑盈港路轨道交通20号线新城2站站点商业设施综合开发和大淀湖周边等三大块状商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业态合理、功能齐全、综合配套、环境高雅的新城商业商贸中心。(2)技术性服务业功能内涵:从当前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逐渐从企业内部脱离出来,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长三角制造业的高度发达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虚拟经济奠定了实体的经济基础。上海要素成本相对较高,但区位优势突出,人才科技力量较强,投资软环境良好,商务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是长三角产业升级、技术研发的核心;江苏工业基础雄厚,要素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先决条件,凭借外资大规模流入,目前已经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浙江现代轻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度较高,产品竞争力强。但从目前来看,长三角地区主要是在附加值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参与国际分工,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端环节还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以上海、江苏两省、市表现最为明显,其加工贸易比重分别占56.1%和66.2%。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其结果是靠专利、标准和技术这些智力资源投入的发达国家占有整个产业的大部分利润,而靠原材料投入和产品组装的我们只能占有产业利润的很小一部分,并且无法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这样的国际分工对长三角地区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因此,绝大多数长三角制造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世界性的加工厂,在附加值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应更积极参与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端环节,建设自有品牌和掌握核心技术。上海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青浦作为西部门户、产业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桥头堡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规划在外青松公路以西,上达河以北,打造以创意研发、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青浦区制造业腾龙换鸟、结构调整的试点先行区域。综上:青浦新城的产业发展应接受虹桥商务区的辐射,推动与长三角的联动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引入与青浦环境优势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力度,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会务会展、商务商贸和生态居住业。制造业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重点引入电子技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产业等体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先进制造业。

“产城联动”和“水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一、产城联动的发展理念1、青浦新城“产城不融合”的现状及其成因城市本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发展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当城市出现后,城市人口的集中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城市手工业或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人口的集中会为人们的生活需要提供新的服务,从而出现新的行业。与农村相比,城市产业集中度较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城市成为巨大的人口集聚中心,人口集聚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导致金融、贸易、通讯、运输以及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地发展反过来推动了城市的繁荣,进一步集聚城市人口,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从根本上说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产业集聚,产业和城市是不可分割的,“产城融合”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应成为一个新概念。但是,从上海新城发展的实践来看,“产城不融合”又恰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的“产”是指郊区的市级工业园区,“城”是指郊区新城。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心城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综合实力。紧随其后上海市政府提出以嘉定、青浦、松江市级工业区为试点,降低上海的商务成本。在上海郊区布置了面积为173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青浦工业园区面积高达56.2平方公里。郊区产业园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产业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少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以及大量的年轻工厂工人。而青浦目前各动迁配套商品房基地的导入人口及本地农民转变而来的城镇居民这两类人群中的劳动力文化素质都不高,且不少人年龄偏大,难以满足产业园区用工需求。另外,他们也没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因为即使不工作,他们也有不少其他收入来源,如城镇居民低保、房租、失地补偿等,基本生活能够有所保障。因此,对于工资水平不高或苦、脏、累的工作,他们一般不会考虑。工业园区发展所形成的用工空缺为外来流动人口所补充。来沪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工资相对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的制造加工与建筑业等基础产业。据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青浦工业区从业人口约为11万,其中约有9万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82%。再加上产业园区行政体制相对独立,使得产业园区与新城的发展各自为政。新城发展大大滞后,产业园区不能对新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2、青浦新城产城融合的途径青浦新城建设要在社会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提高,着力塑造环境优美、特色浓郁、富有时代感的郊区新城镇,加快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向郊区转移,完善城镇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居住与就业。从国外新城发展的实践来看,无论是美国的reston、还是巴黎的新城建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集聚形成互动,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是新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1)吸引高素质人口集聚一方面青浦区现有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中心城高素质人口向郊区迁居意愿不强,难以形成高科技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市场。因此,高素质人口成为青浦新城发展的“瓶颈”。高素质人口集聚存在两个先决条件:一是高能级产业的集聚,为高素质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从郊区新城发展成为上海“人口蓄水池”的目标来看,劳动和技术均密集的产业是未来新城发展的方向。青浦新城如果仅仅停留在附加值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参与长三角各城市的竞争,不能掌握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端环节,靠原材料投入和产品组装只能占有产业利润的很小一部分,并且无法吸引到高素质人才集聚,不利于新城的长远发展。二是创造高素质人才所需的生活、休闲环境。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它拥有本市全部21个天然湖泊和1817条、2155公里的河道,境内辖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水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6.7%,居全市各区县之首。青浦不仅具有“水文化”的资源,而且还有“古文化”的优势。这里历史悠久,环境宜人,作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之一的青浦,处处呈现“古韵、绿廊、碧水”相交融、“实力、活力、魅力”相辉映的园林新城特色。未来城市的竞争是品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青浦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必备条件,青浦新城应更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能级。(2)进一步研究工业规模和生命周期,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正如前文分析,青浦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的首要条件是高能级产业的集聚,而高能级产业必须具有发展的空间。青浦区的土地资源业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面着临当前和未来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功能提升和结构调整等诸多矛盾,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亟需改变粗放单向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循环型转变。而存量土地的粗放使用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青浦工业区占地52.6平方公里,根据2008年相关数据,青浦工业区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为30.5亿元/平方公里,低于同级开发区水平,同时还远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市级开发区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