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读教材三境界:懂、透、化——吴永军《备课新思维》读书笔记刘向军说明:《备课新思维》,主编吴永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波斯纳论教师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引子,P1)关于教师的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引子,P1)新课程下的教材与学生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引子,P9)关于备课中的预设与生成: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P190)要想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内在联系,教师要能够即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了解孩子,解读孩子,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儿童的发展。(P21)关于备课:在备课时,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备课的基本精神就是是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备课时教师头脑中要有“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参对话”、“与新理念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P25)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备课特征:信息技术下的备课具有网络性、个性化、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等特征。(P29)关于与文本对话:教师从过去的“消费者”、“教书匠”、“独奏者”转变为“生产者”、“研究员”和“伴奏者”。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忠实执行”变为“平等对话”。(P37)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P38)关于教材的厚与薄: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既要有把教材变厚的本领,也要有把教材变薄的本领。要能把简练的课时内容、单元内容、全书内容变厚,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时的安排、目标的设定、学生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把厚书再变薄,把长文再变短。(P50)关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我们绝不能让自己成为教材的奴隶,成为教材的崇拜者,那样就偏离了课改的本意。(P71—72)关于课堂中的学生: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空间,学生在课堂这个空间中不仅仅是认知、记忆而存在的智能有机体,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有机体。如果课堂教学成为生命体的自主交往活动,那么学习将是学生最乐意去做的事。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营造一个多彩的世界。(P77)关于教学中的评价: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多少学生梦想得到的待遇,被认可、被欣赏的滋味谁不想拥有?!(P77)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凡是学生能做到的,就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P78)关于学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是资源的生命,试想如果每个学生的认识都一样,相互之间还构成资源吗?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富有层次,提供不同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又善于捕捉学生资源,他们之间的差异及多样也是一样可贵的教学资源。(P82)关于教学设计: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知识教学的一个方面,更为主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P83)关于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教学需要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P87)关于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P89)关于教学中的生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永恒的,教学过程中不是预设不变的。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P90)关于生成与预设: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P90)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P95)关于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高境界: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P101)关于终身备课:在新课改背景下,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不再把备课看作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P103)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人们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P103)关于真正的教育:有哲人说,真正的教学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审视自己: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我的价值观正确吗?(P110)关于备课中的共性与个性:在集体备课中大力提倡教师根据班级水平、学生差异、自身风格形成教案、学案,做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P117)关于三种取向的课堂教学结构:讲解接受模式代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开放教学模式代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自学辅导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则代表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P134)-关于探究学习的价值:“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P149)学生学习的边界就是学生生活的边界。关于作业与练习: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与练习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是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P164)关于教师与教材:教师千万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努力驾驭教材,实现教学目的。选为教材的每篇文章由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写作意图等的不同,有各自的写作思路,各自遣词造句的特点。钻研教材时当然应该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深究底里。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教材。(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38页)于漪谈备课:于漪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商务谈判的合同模板
- 六 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扇形统计图 ︳西师大版
- 包装的学问(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 茶艺培训合同(2篇)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合计4份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62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汇编4份)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3份)-50
- 第八单元(B卷能力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分层训练AB卷(部编版)
- 2025年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检体诊断-头颈部检查(诊断学课件)
- 煤矿提升机作业理论考试参考题库(200题)
-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英语单词表 汉译英(含音标)
- 侯马北车辆段2023年运用机考复习题-曲沃作业场
- 手术室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PPT演示课件
-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油漆)
- 抗震支吊架安装检验批
- 桥梁各部位加固及桥梁维修技术总结
- GB/T 40336-2021无损检测泄漏检测气体参考漏孔的校准
-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十一章 政府预算
- FZ/T 01085-2009热熔粘合衬剥离强力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