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产业调整方略研究_第1页
临潭县产业调整方略研究_第2页
临潭县产业调整方略研究_第3页
临潭县产业调整方略研究_第4页
临潭县产业调整方略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潭县产业调整方略研究

生态联系通常具有两个或多个生态特征和属性。因此,该物种的组成往往非常丰富,可以开发的资源空间更大。甘肃省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黄土高原的接合部,在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具有较为典型的过渡带特征。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临潭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却表现为以单元结构为主的特点,这种与自然属性相悖的现况导致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脱贫致富少有起色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充分认识生态结合部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界面理论对现行的农业产业结构实施调整,变一元化为多元化,使之与自然生态属性相匹配,这将是临潭县彻底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1临潭县的比较优势1.1阴山黄土丘陵区地貌特征临潭县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1′~103°51′,北纬34°30′~35°04′,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界面上,故而兼具两大系统的特征。在地貌特征上,由西南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和中低山区突降(50~30km的范围内)为海拔2800m以下的黄土丘陵区,并继续向东南过渡为切割更为强烈的岷迭山区。境内平均海拔2500m,由西北向东南递降。地貌类型多样,但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体,四周多为山地地貌,并为洮河、岷江、冶墨河等河流所环绕。县城距合作市约70km,距碌曲、玛曲、夏河、卓尼等纯牧业县多在150km以内,距临夏、岷县2个区域性商贸中心分别为170和100km。1.2牧草生长的热量需求临潭县多年均温3~6℃,较西南部相邻的高寒牧区高出2~8℃,年均无霜期160d,可满足北方多数栽培牧草生长的热量需求;境内平均年降水量460mm,5-10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8%,水热同步,适合中旱生甚至中生牧草的生长。但这种气候条件对粮食作物而言,由于存在年际变异和冰雹、洪水、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因而丰产的概率较低,甚至颗粒无收。若以种植牧草取而代之,这种情况即可得到有效避免。1.3单一植被的历史成因就天然植被带而论,临潭县属寒温-温带森林草原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草丛是其植被的主要类型。然而,目前原始植被已所剩无几,大多早已被垦为耕地。这种情况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但总归是有悖于自然规律,因而系统内第一性生产受到制约,并存在极大的浪费。若能顺应自然规律,系统的潜能必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回归到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1.4劳动力从事林业,传统林业产出粮食产业在临潭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耕地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5%以上,有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传统种植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70%以上。因此,临潭县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若能将此优势在发展草业上得以体现,其土地潜力定能得到充分挖掘。1.5牛肉纤维行业发展现状尽管临潭县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但由于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压力,产业分化却由来已久。如以旧城、古战为代表地的民族用品制造、古建筑等行业曾经鼎盛一时、誉满藏乡;以左洛、旧城、流顺等地为代表的牛羊育肥业也是当地颇具规模的传统产业,为牧区和农区跨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走经济一体化之路提供了良好的模式;以旧城(县城所在地)的商贸活动自近代以来始终十分活跃,成为内地与藏区物资交流的枢纽。1.6临潭县拾遗补缺与立地条件临潭县的周边地区或因热量不足而使第一性生产受到限制,或因高山峡谷地貌而使土地的农业开发受到制约,这正为临潭县的拾遗补缺创造了契机,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种草养畜、异地育肥、发展草业等。1.7全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临潭县素以注重教育而闻名遐迩,儿童入学率、高初中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在甘南州始终名列前茅,全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此外,汉、回、藏杂居的历史沿革,促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得到了最充分的融合,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2潜力分析2.1生态结合部的优势植物性生产是系统繁盛的基础和根本,因而也称第一性生产。植物性生产的衡量标准依赖于单位面积植物对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效率和转化量,效率越高、转化量越大,系统的基础就越稳定。就当前的土地利用状况而言,约有65%的土地用于粮食生产;20%左右属自然植被,其中林地约占18%,其余为零星草地和陡坡草地;非农业用地或无植被土地约占15%。这种结构配置从能量和物质的转化角度看是低效的。根据甘南州草原工作站1988年和2000年的试验测定(表1),临潭县古战乡包家寺村的5个农户共有耕地6.4hm2,1988年在原来100%用于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将50%的耕地用于种植燕麦Avenasativa,箭■豌豆Vicia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viciaefolia,苜蓿Medicagosativa,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等优质牧草,并以养兔的方式予以利用,另50%仍按当地习惯种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土地的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生物量利用率和经济收入均明显高于对照;2000年在卓尼县的相邻地区所做的同类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所不同的是,所生产的牧草全部以优质青干草作为商品出售。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结果中尚未涉及更值得重视的生态效益。由此可见,以种粮作为植物性生产的主导方式在资源利用上是不经济的,光、热、水、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以干物质产量计,种草较种粮高出9.6%~124.9%;以粗蛋白产量计,高出69.0%~139.7%;以经济收入计,种草养畜高出76.6%,出售草产品高出82.7%;以利用率计,种草养畜高出34个百分点,草产品高出49个百分点。种草何以如此优于种粮,原因十分简单。其根本原因在于草较粮食作物更适宜于临潭县的生态环境。草的生态幅度大于粮食作物,而且,草的经济属性并不要求植物必须完成其生活史的全过程,而粮食作物则不然,其生境条件必须满足种子成熟的全部需要。对于临潭县而言,农牧结合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就已决定了种粮的低产性和不确定性,如若人类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尚无力左右自然条件,种粮的可靠性就永远无法得到确定。由上述可见,生态结合部的优势既不在农,也不在牧,而在于农牧的有机结合,即所谓系统耦合。在自然界中,生态界面处的系统常常表现出更高的生态效率,如生物物种多样性、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等,均明显高于独立系统,因而其物质和能量的运行效率必然较高。临潭县应该彻底放弃以种粮为主的结构模式,走以草为主,草、粮、经、灌、林多元发展的植被建植模式,并通过经济的纽带将其与牧区的畜牧业优势结为一体,实现系统耦合,发挥耦合效益。这样,临潭县的自然优势就会得以最充分的发挥,植物性生产将成倍增加,并带动经济收入高速增长。不仅如此,这还将是一条极具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2舍饲、放牧对草地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动物性生产是系统繁盛的具体表现,也是系统的核心组件,但往往不是终端产品,故也被称为第二性生产。动物性生产完全依赖于植物性生产,但其自身的优化对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首先,家畜的生产方式应与牧草的生产方式相对应。牧区的牧草来自于天然草地,草丛低矮,地势起伏平缓,幅员辽阔,因而放牧是其最佳的家畜生产方式。而临潭县则不同,牧草的主要来源是人工草地,集约化程度较高,牧草的性质、地貌特点以及土地的属性均不允许采取以放牧为主的生产方式,牧草只能以刈割、加工、贮藏的方式利用,因此,家畜饲养也只能以舍饲为主。由于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牧草品质及营养供应易于调控,因而舍饲对牧草的转化和利用效率要远高于放牧。根据甘南州草原工作站2001年对部分养殖专业户的调查显示(表2),在舍饲和放牧2种饲养条件下,同为9~10月龄羔羊,在11月10日-12月9日的30d内的增重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异。舍饲条件下30d的平均总增重为13.5kg,平均日增重0.45kg,而在放牧条件下,平均总增重为8.6kg,平均日增重0.29kg,前者较后者分别高出57.0%和55.2%,差异极显著(P<0.01)。这组数字同时说明,舍饲可大大缩短家畜的饲养周期,而且能有效避免恶劣气候条件(冬春季节)对家畜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农牧结合带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发展易地育肥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相邻的纯牧业区,草地供草能力(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季节性差异十分悬殊,目前依靠在枯草季大量压缩牲畜数量来寻求草畜平衡的做法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若能在此时将牧区因减负而淘汰的牲畜转移至农牧结合区,利用此区的舍饲优势实施短期育肥,增重后再流入市场,这不仅使两区的草畜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而且也充分挖掘了牲畜自身的生物学潜力,并能有效利用市场在时间上的价格差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其实,这种模式由来已久,只是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而已。此外,生态结合部兼具相邻2个系统的自然属性,因而某些在系统内难以实现的举措,往往在其结合部就会变得相对容易。比如,牧区多年来所致力推行的绵羊改良措施之所以功败垂成,除了牧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外,主要原因是不能排除存在着新畜种的适应性问题,但若能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将新畜种移至农牧结合区完成后期生产阶段,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个例子还说明,在畜种选择上,像临潭县这样属于生态结合部的地区存在着较其相邻地区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因而可以更多地关注那些生产性能好、经济价值高的品种。2.3临潭作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纯牧业地区,畜产品大都以活畜或胴体的形式进入市场,皮张和内脏等也是以鲜态出售居多,这样便留出了很大一块加工增值的价格空间。由于牧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畜产品加工业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一经济空间长期为远在数百公里以外的临夏所独占。其实,临潭在畜产品加工领域完全可以赢得本应拥有的份额,特别是在牧业比重逐步增加的形势下,畜产品加工业理应成为畜牧业整体发展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通领域同样具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而且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牵动作用。对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开拓和介入,不能只着眼于当地的产业链,而应从自然和经济的系统耦合中去寻求定位。这一过程的两端分别是牧区(原材料基地)和城镇(直接消费地或更高一级加工地),而中间则是具有价值放大功能的系统耦合区,临潭的空间定位正处于这两端之间的特殊区域。既可以并连布设属于不同加工项目的“放大器”,又可以串联布设若干具逐级放大功能的“多级放大器”。这一空间极为广阔,关键是要有置身其中的意识,并能在认清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准确定位。3实施工业调整的基本战略3.1退耕还草,确立立草为业的思想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出于生态安全的考虑,国家每年都拿出巨额资金用于西部生态建设和保护,其中退耕还草占有相当的比重。临潭县应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果断将退耕还草作为产业调整的根本取向,不仅要将陡坡地还草,而且应将缓坡地乃至相当一部分平地或川地还草,形成以草为主的种植业格局。这不仅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之举,也是强县富民的振兴之路。退耕还草必须确立立草为业的思想,并将其置于区域经济的主体地位。首先,在耕地配置上种草的比重应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0%甚至更高,实行粮草换位,使之在规模上成为甘南地区整个畜牧业生产体系的饲草料生产基地;其次,根据临潭的实际,短期内仍应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草产品生产和加工,但其发展方向则应逐步向联户经营和专业分化过渡,并最终实现公司加农户的现代模式。3.2规范养殖,发展职业养殖产业,“三自”促“三业”草产品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流向系统之外,但若没有自身养殖业的配套,草产品一旦出现流通障碍就会直接导致草业的瘫痪。另外,由草到畜的转化过程不仅蕴含着很大的增值空间,而且对促进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维护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一定规模的养殖业无论是在经济意义上还是生态意义上都不可或缺。养殖业的初始形式应与草业生产形式相对应,即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并引导农民尽快向草畜分离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转化。对施行易地育肥的养畜模式而言,最初就应以专业化和规模化为起点。总之,草与畜必须并驾齐驱,形成完整而具弹性的复合型产业体系。3.3产品和市场信息渠道无论是草业的草产品还是养殖业的畜产品,必须使其畅通无阻地在市场流通才具有实际意义,这就需要在产品和市场之间有一个连接的桥梁,其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快捷的信息渠道,这是一般生产者力所不及的。因此,县、乡2级政府应有计划地引导和培植一批以草、畜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主的企业群,使之将农牧户的生产与市场连为一体,形成以各级、各类企业为龙头的产、加、销联合经济体系。3.4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和信息服务是新型产业体系得以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县、乡有关主管部门、业务单位和龙头企业应联合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能够覆盖所有生产者实际需要的技术、信息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